朱治的成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原本因为生物装甲而不得不搁置的计划重新启动,众多与之相关的人员和部门满负荷运转起来。
仅仅两个小时,包括铁牙在内的驻月球基地专家组集结完毕,开始了密集的突击培训。
没办法,谁让基地在月球上呢,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普通人连门儿都甭想出。
另外,时间基地的恐人造的,内部环境常年与白噩纪保持一致,氧气含量稍高于现代地球,贸然进入有可能出现醉氧,因此在出发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适应训练。
嗯,寄生了装甲的特遣队员没这方面的问题。
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人员和相应的物资迅速向零号基地集中。
为了防止畸变突然暴发,北都还把位于商宁附近的特遣训练大队调进零号基地,充实守卫力量。
按北都的命令,预备队员中止了动力装甲的训练,准备直接上生物装甲。只有训练成绩最突出那一小撮,才有进入特遣一队的机会。
虽然生物装甲仍在特遣一队的编制序列之内,但北都的内部文件已经将其称之为特遣三队,只是为了保密,才继续留在特遣一队的框架之内。
一连串变化看得安仁善眼花缭乱,令他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机感。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特遣一队就会成为历史,生化版动力装甲也要从退出军方的装备序列。
有这种担忧的远远不止安仁善一个,许多战士也有同样的想法,但大家又非常希望军方保留动力装甲,哪怕拥有生物装甲,也还是对动力装甲情有独钟。
生物装甲确实强悍,确实能大幅度提高宿主的身体素质,可恐人那种近身肉搏的作战方式实在不适合人类军队,战士们还是更习惯枪炮和导弹。
说实话,就算身穿生物装甲,有能力恐人面对面肉搏的依旧是极少数。
为此,军方绞尽脑汁增加特遣三队的单兵作战能力,最终还是将目光瞄准了动力装甲,向承担设计任务的团队下达了一系列硬性指标。
不止要求多,时限还短,这可愁坏了设计人员。
大家凑在一起大开脑洞,各种匪夷所思的想法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否定,只有很少一部分有可能实现的想法详细记录在案。
军方的要求太过苛刻,根本没时间重新设计,而且旧版动力装甲非常成熟,重新设计很难超越,因此设计人员直接在生化版动力装甲上开动脑筋。
为什么不是科技版?当然是因为科技版技术太不成熟,可靠性远远不如生化版。
设计人员优化装甲的外部结构,大量增加咬合结构,把单纯的实心装甲板,变成了结构复杂的铰合结构,从而令动力装甲拥有更好的适应性。
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装甲拥有一定的伸缩性,平时处于收缩状态,适合人类的体型穿着,一旦遭遇意外,装甲里的战士召唤生物装甲,体型骤然膨胀,铰合结构自动展开,装甲瞬间放大一圈,适当增加内部空间,将生物装甲一并容纳于动力装甲之内,将两种装甲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大幅度增加特点队员的作战能力。() ()
因为这种装甲是专门为特遣三队设计,因此在内部文件上称之为三号装甲。
战士们从来不缺幽默细胞,根据这种装甲的特性,给它起了个非常形象的绰号:河豚!
说实话,河豚装甲的铰合结构不止复杂,还降低了装甲的强度,削弱了防御力,不是一般的鸡肋。
任何一个有脑子的特遣队员,都不会选择河豚装甲。
可对特遣三队来说就不一样了,生物装甲本身就是极好的防护,河豚装甲的首要作用不是增加防护力,而是方便战士们携带各种武器装备!
军方对新式装甲的定位,不是航天服加动力装甲,而是特遣三队的专供版单兵战术系统,相当于在生物装甲之外加挂一层全覆式多功能防弹衣,完美解决特遣三队的作战需要。
众所周知,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了解这一点的设计师们各种放飞自我,在装甲上设计了大量挂载结构,可以加挂各种重要武器模块,却不会超过装甲的负重极限。
什么导弹巢、火箭巢、布雷器都是小意思,有个丧心病狂的设计师,甚至把近防炮的思路用在了动力装甲上,设计了一款装甲版近防系统。
据说这玩意能以每秒两万四千发的超高射速,摧毁距离在八百米之内、速度不超过一点六马赫的任何飞行目标。
放到月球上,有效摧毁距离立刻增加到五千四百米。
还有几个研究员凑一起合计合计,设计了一款小型飞行包,通过装甲内置的微型陀螺仪稳定姿态,可以让河豚装甲在月球上自由飞翔。
当然了,只限于低空。
第一次看到河豚装甲的概念图,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特么是单兵装甲?
一个作战分队分工合作,分别携带各种不同的作战模块,每一个人的作战能力都不能说特别强,可是所有人综合起来就不一样了,那是远近皆宜攻防一体,简直就是移动版微型军火库!
单从武器装甲上讲,跟一艘小型战舰多大区别。
军方把这种搭配方式称之为极限模式,但极限模式只适用于月球或其他重力偏低的地外天体,若是在地球上……呵呵,只怕还没开战,装甲就先被沉重的武器模块压垮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没必要把动力装甲搞的那么极端。
但特遣三队目前的假想敌是残余的恐人,他们那种近身肉搏的作战方式,特别适合在狭窄的空间里战斗。
扬长避短是战胜敌人的不二法宝,不把战士们武装到牙齿,拿什么震慑恐人?
直接穿生物装甲上月球?恐人再落魄,也会打心眼儿里看低人类一头。
看高看低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那样的特遣三队缺乏威慑恐人的能力,这才是北都最在意的东西。
仅仅两个小时,包括铁牙在内的驻月球基地专家组集结完毕,开始了密集的突击培训。
没办法,谁让基地在月球上呢,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普通人连门儿都甭想出。
另外,时间基地的恐人造的,内部环境常年与白噩纪保持一致,氧气含量稍高于现代地球,贸然进入有可能出现醉氧,因此在出发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适应训练。
嗯,寄生了装甲的特遣队员没这方面的问题。
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人员和相应的物资迅速向零号基地集中。
为了防止畸变突然暴发,北都还把位于商宁附近的特遣训练大队调进零号基地,充实守卫力量。
按北都的命令,预备队员中止了动力装甲的训练,准备直接上生物装甲。只有训练成绩最突出那一小撮,才有进入特遣一队的机会。
虽然生物装甲仍在特遣一队的编制序列之内,但北都的内部文件已经将其称之为特遣三队,只是为了保密,才继续留在特遣一队的框架之内。
一连串变化看得安仁善眼花缭乱,令他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机感。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特遣一队就会成为历史,生化版动力装甲也要从退出军方的装备序列。
有这种担忧的远远不止安仁善一个,许多战士也有同样的想法,但大家又非常希望军方保留动力装甲,哪怕拥有生物装甲,也还是对动力装甲情有独钟。
生物装甲确实强悍,确实能大幅度提高宿主的身体素质,可恐人那种近身肉搏的作战方式实在不适合人类军队,战士们还是更习惯枪炮和导弹。
说实话,就算身穿生物装甲,有能力恐人面对面肉搏的依旧是极少数。
为此,军方绞尽脑汁增加特遣三队的单兵作战能力,最终还是将目光瞄准了动力装甲,向承担设计任务的团队下达了一系列硬性指标。
不止要求多,时限还短,这可愁坏了设计人员。
大家凑在一起大开脑洞,各种匪夷所思的想法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否定,只有很少一部分有可能实现的想法详细记录在案。
军方的要求太过苛刻,根本没时间重新设计,而且旧版动力装甲非常成熟,重新设计很难超越,因此设计人员直接在生化版动力装甲上开动脑筋。
为什么不是科技版?当然是因为科技版技术太不成熟,可靠性远远不如生化版。
设计人员优化装甲的外部结构,大量增加咬合结构,把单纯的实心装甲板,变成了结构复杂的铰合结构,从而令动力装甲拥有更好的适应性。
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装甲拥有一定的伸缩性,平时处于收缩状态,适合人类的体型穿着,一旦遭遇意外,装甲里的战士召唤生物装甲,体型骤然膨胀,铰合结构自动展开,装甲瞬间放大一圈,适当增加内部空间,将生物装甲一并容纳于动力装甲之内,将两种装甲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大幅度增加特点队员的作战能力。() ()
因为这种装甲是专门为特遣三队设计,因此在内部文件上称之为三号装甲。
战士们从来不缺幽默细胞,根据这种装甲的特性,给它起了个非常形象的绰号:河豚!
说实话,河豚装甲的铰合结构不止复杂,还降低了装甲的强度,削弱了防御力,不是一般的鸡肋。
任何一个有脑子的特遣队员,都不会选择河豚装甲。
可对特遣三队来说就不一样了,生物装甲本身就是极好的防护,河豚装甲的首要作用不是增加防护力,而是方便战士们携带各种武器装备!
军方对新式装甲的定位,不是航天服加动力装甲,而是特遣三队的专供版单兵战术系统,相当于在生物装甲之外加挂一层全覆式多功能防弹衣,完美解决特遣三队的作战需要。
众所周知,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了解这一点的设计师们各种放飞自我,在装甲上设计了大量挂载结构,可以加挂各种重要武器模块,却不会超过装甲的负重极限。
什么导弹巢、火箭巢、布雷器都是小意思,有个丧心病狂的设计师,甚至把近防炮的思路用在了动力装甲上,设计了一款装甲版近防系统。
据说这玩意能以每秒两万四千发的超高射速,摧毁距离在八百米之内、速度不超过一点六马赫的任何飞行目标。
放到月球上,有效摧毁距离立刻增加到五千四百米。
还有几个研究员凑一起合计合计,设计了一款小型飞行包,通过装甲内置的微型陀螺仪稳定姿态,可以让河豚装甲在月球上自由飞翔。
当然了,只限于低空。
第一次看到河豚装甲的概念图,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特么是单兵装甲?
一个作战分队分工合作,分别携带各种不同的作战模块,每一个人的作战能力都不能说特别强,可是所有人综合起来就不一样了,那是远近皆宜攻防一体,简直就是移动版微型军火库!
单从武器装甲上讲,跟一艘小型战舰多大区别。
军方把这种搭配方式称之为极限模式,但极限模式只适用于月球或其他重力偏低的地外天体,若是在地球上……呵呵,只怕还没开战,装甲就先被沉重的武器模块压垮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没必要把动力装甲搞的那么极端。
但特遣三队目前的假想敌是残余的恐人,他们那种近身肉搏的作战方式,特别适合在狭窄的空间里战斗。
扬长避短是战胜敌人的不二法宝,不把战士们武装到牙齿,拿什么震慑恐人?
直接穿生物装甲上月球?恐人再落魄,也会打心眼儿里看低人类一头。
看高看低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那样的特遣三队缺乏威慑恐人的能力,这才是北都最在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