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刘彻的话,赵谦倒不自觉的佩服起苏文来。
难怪苏文做了这么多年黄门侍郎,刘彻身边的官员和将领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丞相都没几个能得善终,而苏文却始终不动如山。
瞧瞧人家说话那水平。
听起来似乎是在给自己提醒,也没有夹带任何立场,但就那么不动声色之间,便给了陛下一个想要的答案,就算日后真出了什么岔子,还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毕竟这个答案是陛下自己说出来的嘛,苏文可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再瞧瞧自己。
面对陛下的询问,居然还能卡壳,想为刘据说几句话都不知该怎么说,真是没用……
“今后得好好学习苏公的言行,必可受益终身。”
赵谦心中暗自提醒着自己,为了弥补自己刚才的迟钝,连忙又抖着机灵补充道:
“陛下,这回与殿下一同回来的家眷,并非只有韩孺子和大月氏女王,其实一共是三个人。”
“哦?他还瞒着朕纳了其他的女人?”
刘彻面露疑色,不过却并未产生任何不满。
刘据好歹也是大汉太子,去了趟西域多宠幸一个女子怎么了,哪怕是出身不好的女子也没什么。
难道除了他这个大汉天子,还能有谁比刘据的出身更好?
再者说来,身为大汉太子,保证子嗣繁茂亦是刘据的责任之一,亦是他的孝道。
结果赵谦却躬身道:
“回陛下的话,其实这第三个人,尚在韩孺子腹中,如今韩孺子已怀胎七月有余……”
“……”
刘彻闻言眉头微蹙。
这虽然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刘彻很不喜欢有人在他面前抖这种机灵,这无异于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好在此前赵谦的父亲与苏文有些故交,赵谦自然也算是苏文的晚辈,否则刚才就不会给赵谦提醒,顺势帮他解围了。
如今见刘彻已经有些不悦,苏文心中暗自摇头叹息,只得重新上前施礼道:
“奴婢恭喜陛下,太子殿下子嗣繁茂,乃是天佑天汉,大汉国祚之福。”
“而且韩孺子怀胎七月,若十月生产,恰好便与陛下举行封禅大典的吉日不谋而合,这或许正是天地之意,实乃双喜临门,祥瑞之兆!”
“奴婢斗胆多嘴,恳请陛下将此事昭告天下,与万民共襄此等祥瑞!”
“!”
听了苏文的话,刘彻脸上顿时又泛起了红光。
经他这么一说,似乎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封禅大典的吉日,是他可能乘龙登仙的日子,而刘据这个太子又同时为汉室增添新丁,如此一减一增,仔细一想似乎还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准!”
刘彻勉强忘却了刚才的些许不快,当即对赵谦摆了摆手,
“你现在就去椒房殿,将刘据即将回来的事和这件喜事一并转告皇后,让她也高兴高兴,以解她相思之苦!”
“诺……”
赵谦终于不敢再多说什么,赶忙领命退了出去。
他刚才亦看到了刘彻蹙起的眉头,还没明白自己究竟那句话说的不对,心中却已经忐忑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幸而苏文又帮忙解围,这件事才算是过去了。
如此来到殿外。
赵谦一边还在警告自己没有苏文的本事,今后万不可在刘彻面前乱说话,一边却也不由对苏文心生更多的敬畏。
做刘彻的近侍,真心太不容易了,苏文的应变和揣摩圣意的能力简直已入化境……
他甚至不得不怀疑。
如果苏文想害什么人,同样也只需要简单几句话,或是干脆袖手旁观,便能轻易令其万劫不复!
也就是他不知道未来的事情。
历史上的刘据在这件事上就很有发言权,在“巫蛊之祸”中苏文的确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刘彻在得知刘据起兵杀了江充,烧死了他豢养在上林苑的一众胡人巫师之后,本来还认为刘据只是因巫蛊之事害怕了,又憎恨江充这干人,所以才被逼急做出这种事来。
直到苏文从长安逃出来回到甘泉宫,向刘彻描述了刘据的种种无状之后,刘彻才终于相信刘据谋反,命丞相刘屈氂率军剿灭刘据。
这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在关键时刻,苏文这种深受刘彻信任的近侍,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苏文虽然没有明确站队刘据,又或者说他始终坚定的站队刘彻,但说的那些话却也并无半点坑害刘据的意思,甚至若硬要仔细琢磨和延伸,隐隐还有那么点向着刘据的倾向……
同时赵谦也并不知道。
其实苏文现在亦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历史上不同。
历史上他与刘据一直都是死敌,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在刘彻面前说刘据的坏话。
而这种关系的根源,还是刘据身后的卫霍两氏。
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卫青和霍去病就是太秀了,以至于朝堂上有许多人容不下这样两个万户侯,连带着这些人自然也不希望刘据继位大统。
毕竟朝堂上的权力与地位亦是一种零和博弈。
两个权倾朝野的万户侯,若是再让刘据继位大统,必定会占据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如此一来,其他人的权力和地位势必受到影响和削弱。
甚至包括苏文这样的近侍也是一样。
若是换了其他的皇子,他们或许还有机会立下从龙之功,让自己和家族在朝堂上彻底站稳脚跟。
但若是刘据,则根本不需要任何外人的支持,哪怕卫青和霍去病不在世了,他们给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旧部,也已经相当可怕。
如此一来,他们这些前朝天子的近侍。
便也只能提上桶跑去茂陵给刘彻守陵,自此远离权力中心,很快成为没人理会的边缘人。
因此对于卫霍两氏之外的人来说,阻止刘据继位大统便是他们的共同利益。
但现在呢。
自打刘据与他私下说过一次“掏心窝子”的话之后,苏文便彻底怕了,不敢再与刘据为敌,甚至还做起了“苏六”。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越发让他明白。
别看刘据平日行事像个没有城府的愣头青一样,实则拥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大智慧。
正如此前的毁堤淹田、镇抚南越国、东莱候神、盐铁官营改革、征伐朝鲜半岛……等等诸事。
旁人或许不知内幕,但苏文却是深知刘据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又给大汉带来了如何巨大的厉害转变。
最重要的是,刘彻在这些事的反应也几乎被他全程见证。
因此他无比确信,刘据在潜移默化之间,已经做到了能够操纵刘彻情绪的地步,想让他哭就可以让他哭,想让他笑就可以让他笑,想让他怒就可以让他怒。
偏偏刘据还极为懂得把握分寸。
在毁堤淹田中,他看似是大不敬,却将大禹古河道变成了刘彻的“天人感应”。
镇抚南越国的时候,他看似是在恶心刘彻,却让刘彻实实在在过了一把“万国来朝”的瘾。
还有其他的那些事情。
虽然刘据一直都有矫制、抗命、不敬、不孝之举,刘彻为此不知砸了多少案几,愤怒之余更不知多少次生出废了刘据的心思,但他却始终没那么做,总是对刘据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这是为何?
还不是因为通过刘据这些矫制、抗命、不敬和不孝,无论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都刘彻的皇权和声望非但未曾受到影响,还在不断增强,以至于他内心最终感受到的其实是感天动地的大孝?
不然刘彻那样的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这样一个逆子?
因此苏文早已笃定,刘据根本就是大智若愚,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此前那些矫制、抗命、不敬、不孝的行为,不过是他避免“功高盖父”的手段罢了!
直到刘据去了西域。
苏文也越发确定,刘据就是他所想的这种人!
一道道惊天动地的捷报,匈奴和西域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如果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如何能够在几年之内办到?
就这么说吧,刘据去了西域数年之久。
大汉直到现在甚至还没在他国面前露出过血条,此事就连卫青和霍去病也只有望尘莫及吧?
最重要的是。
刘据到了西域之后,忽然就像是变了性子,不再是那个令刘彻咬牙切齿的逆子了。
除了长久没有回京复命之外。
刘彻的所有诏令,刘据几乎都全盘服从,刘彻让他往东,他就听话往东,刘彻让他打狗,他也必然打狗,最多顺手捉几只鸡。
这让本来还对他有所顾忌的刘彻,这几年也不再顾忌,干脆放开手脚让他去干。
有句话叫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刘据去西域前和去西域后忽然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还不能说明他此前搞出来的那些愣头青一般的事情是装出来了,现在的刘据才是真正的刘据?
想到这里。
苏文那早已痊愈的断指忽然又莫名有些刺痛,隐隐有一种灼热的感觉。
这样的刘据,令他心悸。
看着刘彻那又不自觉晃动起来的脚,苏文暗自觉得,刘彻的城府和手段与刘据相比恐怕都略有不足。
同时他也感到庆幸。
幸好他已不是刘据的敌人,起码不是不死不休的死敌。
而这根小指又是因刘据而断,就算以后刘据不将此事当做从龙之功,这根断指也算是一枚勋章吧?
在现在的他看来,恐怕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刘据继位大统。
除非……刘彻得了失心疯。
……
两月多后,阴,无雨。
一万多里路,浩荡的回京车队终于抵达了长安。
这阵仗从大月氏到轮台城,在一路途径楼兰国、玉门关,河西四郡进入司隶部,一路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长安,真心好好在诸国与各地之间彰显了一番大汉的天威。
也让刘据好好的体会了一番什么叫做衣锦还乡。
而在刘据抵达长安的前一个月,一个传闻却如同病毒一般快速传遍了长安,并且正向各郡各国蔓延。
这个传闻叫做“二龙不相见”。
意思是说真龙和潜龙不宜相见,龙气相克互妨,真龙强而潜龙弱,潜龙自然畏惧,轻则心神震荡行为颠倒,重则体弱多病一命呜呼。
真龙,指的自然是天子刘彻。
潜龙,则是影射刘据这个太子。
这是刘据借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迷信改编而来,秘密派人提前回到长安传播。
朱厚熜信奉的“二龙不相见”,是“二龙相见,必有一死”,没有所谓的轻重之分,刘据做出如此改编,自然是为了契合自己和刘彻的实际情况。
说起来,刘彻和朱厚熜也的确是有许多共同点。
比如两人继位大统都有运气的成分,登基的时候都只有十来岁,登基之后都在一段时间内受人掣肘,又都依靠过人的权谋和手段独揽大权,力革时弊整顿官场堪称明主,却又都沉迷于求仙问鬼与长生不老之道,同时中期晚期以后又都倾轧乱政。
除此之外,在子嗣方面,两个亦是十分相像。
刘彻苦心耕耘多年,直到28岁才有了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据。
而朱厚熜则也是到了26岁才总算有了第一个皇子。
不过不同的是,历史上刘彻一生一共生了六个儿子,除了二皇子刘闳之外,剩下的皇子都未早夭。
而朱厚熜就比较惨了,他一辈子生了八个儿子。
好不容易得来的皇长子,甚至都没给朱厚熜高兴的时间,出生两个月就早早夭折。
接着老二、老三、老四倒是没有早夭,不过老五到老八这四个儿子,却又都是连满月都没活过去。
朱厚熜自是很珍爱仅剩的三个儿子。
尤其喜欢老二朱载壡,在朱载壡三岁的时候就将其册封为太子,结果谁曾想朱载壡却又在行成年冠礼的第二日,便忽然生了重病一命呜呼。
自此本就迷信的朱厚熜对“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深信不疑,坚决杜绝与仅剩的两个儿子见面。
刘据当然知道朱厚熜相信“二龙不相见”除了迷信之外。
与他那悲惨的个人经历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能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刘彻没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未必会像朱厚熜一样对此深信不疑。
不过这并不妨碍刘据回来之前先在刘彻心中种下这棵草,或者也可以说是提前给刘彻架好了台阶。
如果可以用最温和的方式,耍些阴谋诡计或是演一场戏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又何必非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最重要的是。
尽管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但在这之前,哪怕只有一丢丢可能,他也还是不希望将刘彻逼到角落,最起码得给他留一个可以下去的台阶。
这其实和“围师必阙”是同样的道理。
难怪苏文做了这么多年黄门侍郎,刘彻身边的官员和将领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丞相都没几个能得善终,而苏文却始终不动如山。
瞧瞧人家说话那水平。
听起来似乎是在给自己提醒,也没有夹带任何立场,但就那么不动声色之间,便给了陛下一个想要的答案,就算日后真出了什么岔子,还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毕竟这个答案是陛下自己说出来的嘛,苏文可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再瞧瞧自己。
面对陛下的询问,居然还能卡壳,想为刘据说几句话都不知该怎么说,真是没用……
“今后得好好学习苏公的言行,必可受益终身。”
赵谦心中暗自提醒着自己,为了弥补自己刚才的迟钝,连忙又抖着机灵补充道:
“陛下,这回与殿下一同回来的家眷,并非只有韩孺子和大月氏女王,其实一共是三个人。”
“哦?他还瞒着朕纳了其他的女人?”
刘彻面露疑色,不过却并未产生任何不满。
刘据好歹也是大汉太子,去了趟西域多宠幸一个女子怎么了,哪怕是出身不好的女子也没什么。
难道除了他这个大汉天子,还能有谁比刘据的出身更好?
再者说来,身为大汉太子,保证子嗣繁茂亦是刘据的责任之一,亦是他的孝道。
结果赵谦却躬身道:
“回陛下的话,其实这第三个人,尚在韩孺子腹中,如今韩孺子已怀胎七月有余……”
“……”
刘彻闻言眉头微蹙。
这虽然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刘彻很不喜欢有人在他面前抖这种机灵,这无异于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好在此前赵谦的父亲与苏文有些故交,赵谦自然也算是苏文的晚辈,否则刚才就不会给赵谦提醒,顺势帮他解围了。
如今见刘彻已经有些不悦,苏文心中暗自摇头叹息,只得重新上前施礼道:
“奴婢恭喜陛下,太子殿下子嗣繁茂,乃是天佑天汉,大汉国祚之福。”
“而且韩孺子怀胎七月,若十月生产,恰好便与陛下举行封禅大典的吉日不谋而合,这或许正是天地之意,实乃双喜临门,祥瑞之兆!”
“奴婢斗胆多嘴,恳请陛下将此事昭告天下,与万民共襄此等祥瑞!”
“!”
听了苏文的话,刘彻脸上顿时又泛起了红光。
经他这么一说,似乎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封禅大典的吉日,是他可能乘龙登仙的日子,而刘据这个太子又同时为汉室增添新丁,如此一减一增,仔细一想似乎还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准!”
刘彻勉强忘却了刚才的些许不快,当即对赵谦摆了摆手,
“你现在就去椒房殿,将刘据即将回来的事和这件喜事一并转告皇后,让她也高兴高兴,以解她相思之苦!”
“诺……”
赵谦终于不敢再多说什么,赶忙领命退了出去。
他刚才亦看到了刘彻蹙起的眉头,还没明白自己究竟那句话说的不对,心中却已经忐忑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幸而苏文又帮忙解围,这件事才算是过去了。
如此来到殿外。
赵谦一边还在警告自己没有苏文的本事,今后万不可在刘彻面前乱说话,一边却也不由对苏文心生更多的敬畏。
做刘彻的近侍,真心太不容易了,苏文的应变和揣摩圣意的能力简直已入化境……
他甚至不得不怀疑。
如果苏文想害什么人,同样也只需要简单几句话,或是干脆袖手旁观,便能轻易令其万劫不复!
也就是他不知道未来的事情。
历史上的刘据在这件事上就很有发言权,在“巫蛊之祸”中苏文的确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刘彻在得知刘据起兵杀了江充,烧死了他豢养在上林苑的一众胡人巫师之后,本来还认为刘据只是因巫蛊之事害怕了,又憎恨江充这干人,所以才被逼急做出这种事来。
直到苏文从长安逃出来回到甘泉宫,向刘彻描述了刘据的种种无状之后,刘彻才终于相信刘据谋反,命丞相刘屈氂率军剿灭刘据。
这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在关键时刻,苏文这种深受刘彻信任的近侍,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苏文虽然没有明确站队刘据,又或者说他始终坚定的站队刘彻,但说的那些话却也并无半点坑害刘据的意思,甚至若硬要仔细琢磨和延伸,隐隐还有那么点向着刘据的倾向……
同时赵谦也并不知道。
其实苏文现在亦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历史上不同。
历史上他与刘据一直都是死敌,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在刘彻面前说刘据的坏话。
而这种关系的根源,还是刘据身后的卫霍两氏。
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卫青和霍去病就是太秀了,以至于朝堂上有许多人容不下这样两个万户侯,连带着这些人自然也不希望刘据继位大统。
毕竟朝堂上的权力与地位亦是一种零和博弈。
两个权倾朝野的万户侯,若是再让刘据继位大统,必定会占据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如此一来,其他人的权力和地位势必受到影响和削弱。
甚至包括苏文这样的近侍也是一样。
若是换了其他的皇子,他们或许还有机会立下从龙之功,让自己和家族在朝堂上彻底站稳脚跟。
但若是刘据,则根本不需要任何外人的支持,哪怕卫青和霍去病不在世了,他们给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旧部,也已经相当可怕。
如此一来,他们这些前朝天子的近侍。
便也只能提上桶跑去茂陵给刘彻守陵,自此远离权力中心,很快成为没人理会的边缘人。
因此对于卫霍两氏之外的人来说,阻止刘据继位大统便是他们的共同利益。
但现在呢。
自打刘据与他私下说过一次“掏心窝子”的话之后,苏文便彻底怕了,不敢再与刘据为敌,甚至还做起了“苏六”。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越发让他明白。
别看刘据平日行事像个没有城府的愣头青一样,实则拥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大智慧。
正如此前的毁堤淹田、镇抚南越国、东莱候神、盐铁官营改革、征伐朝鲜半岛……等等诸事。
旁人或许不知内幕,但苏文却是深知刘据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又给大汉带来了如何巨大的厉害转变。
最重要的是,刘彻在这些事的反应也几乎被他全程见证。
因此他无比确信,刘据在潜移默化之间,已经做到了能够操纵刘彻情绪的地步,想让他哭就可以让他哭,想让他笑就可以让他笑,想让他怒就可以让他怒。
偏偏刘据还极为懂得把握分寸。
在毁堤淹田中,他看似是大不敬,却将大禹古河道变成了刘彻的“天人感应”。
镇抚南越国的时候,他看似是在恶心刘彻,却让刘彻实实在在过了一把“万国来朝”的瘾。
还有其他的那些事情。
虽然刘据一直都有矫制、抗命、不敬、不孝之举,刘彻为此不知砸了多少案几,愤怒之余更不知多少次生出废了刘据的心思,但他却始终没那么做,总是对刘据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这是为何?
还不是因为通过刘据这些矫制、抗命、不敬和不孝,无论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都刘彻的皇权和声望非但未曾受到影响,还在不断增强,以至于他内心最终感受到的其实是感天动地的大孝?
不然刘彻那样的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这样一个逆子?
因此苏文早已笃定,刘据根本就是大智若愚,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此前那些矫制、抗命、不敬、不孝的行为,不过是他避免“功高盖父”的手段罢了!
直到刘据去了西域。
苏文也越发确定,刘据就是他所想的这种人!
一道道惊天动地的捷报,匈奴和西域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如果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如何能够在几年之内办到?
就这么说吧,刘据去了西域数年之久。
大汉直到现在甚至还没在他国面前露出过血条,此事就连卫青和霍去病也只有望尘莫及吧?
最重要的是。
刘据到了西域之后,忽然就像是变了性子,不再是那个令刘彻咬牙切齿的逆子了。
除了长久没有回京复命之外。
刘彻的所有诏令,刘据几乎都全盘服从,刘彻让他往东,他就听话往东,刘彻让他打狗,他也必然打狗,最多顺手捉几只鸡。
这让本来还对他有所顾忌的刘彻,这几年也不再顾忌,干脆放开手脚让他去干。
有句话叫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刘据去西域前和去西域后忽然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还不能说明他此前搞出来的那些愣头青一般的事情是装出来了,现在的刘据才是真正的刘据?
想到这里。
苏文那早已痊愈的断指忽然又莫名有些刺痛,隐隐有一种灼热的感觉。
这样的刘据,令他心悸。
看着刘彻那又不自觉晃动起来的脚,苏文暗自觉得,刘彻的城府和手段与刘据相比恐怕都略有不足。
同时他也感到庆幸。
幸好他已不是刘据的敌人,起码不是不死不休的死敌。
而这根小指又是因刘据而断,就算以后刘据不将此事当做从龙之功,这根断指也算是一枚勋章吧?
在现在的他看来,恐怕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刘据继位大统。
除非……刘彻得了失心疯。
……
两月多后,阴,无雨。
一万多里路,浩荡的回京车队终于抵达了长安。
这阵仗从大月氏到轮台城,在一路途径楼兰国、玉门关,河西四郡进入司隶部,一路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长安,真心好好在诸国与各地之间彰显了一番大汉的天威。
也让刘据好好的体会了一番什么叫做衣锦还乡。
而在刘据抵达长安的前一个月,一个传闻却如同病毒一般快速传遍了长安,并且正向各郡各国蔓延。
这个传闻叫做“二龙不相见”。
意思是说真龙和潜龙不宜相见,龙气相克互妨,真龙强而潜龙弱,潜龙自然畏惧,轻则心神震荡行为颠倒,重则体弱多病一命呜呼。
真龙,指的自然是天子刘彻。
潜龙,则是影射刘据这个太子。
这是刘据借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迷信改编而来,秘密派人提前回到长安传播。
朱厚熜信奉的“二龙不相见”,是“二龙相见,必有一死”,没有所谓的轻重之分,刘据做出如此改编,自然是为了契合自己和刘彻的实际情况。
说起来,刘彻和朱厚熜也的确是有许多共同点。
比如两人继位大统都有运气的成分,登基的时候都只有十来岁,登基之后都在一段时间内受人掣肘,又都依靠过人的权谋和手段独揽大权,力革时弊整顿官场堪称明主,却又都沉迷于求仙问鬼与长生不老之道,同时中期晚期以后又都倾轧乱政。
除此之外,在子嗣方面,两个亦是十分相像。
刘彻苦心耕耘多年,直到28岁才有了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据。
而朱厚熜则也是到了26岁才总算有了第一个皇子。
不过不同的是,历史上刘彻一生一共生了六个儿子,除了二皇子刘闳之外,剩下的皇子都未早夭。
而朱厚熜就比较惨了,他一辈子生了八个儿子。
好不容易得来的皇长子,甚至都没给朱厚熜高兴的时间,出生两个月就早早夭折。
接着老二、老三、老四倒是没有早夭,不过老五到老八这四个儿子,却又都是连满月都没活过去。
朱厚熜自是很珍爱仅剩的三个儿子。
尤其喜欢老二朱载壡,在朱载壡三岁的时候就将其册封为太子,结果谁曾想朱载壡却又在行成年冠礼的第二日,便忽然生了重病一命呜呼。
自此本就迷信的朱厚熜对“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深信不疑,坚决杜绝与仅剩的两个儿子见面。
刘据当然知道朱厚熜相信“二龙不相见”除了迷信之外。
与他那悲惨的个人经历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能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刘彻没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未必会像朱厚熜一样对此深信不疑。
不过这并不妨碍刘据回来之前先在刘彻心中种下这棵草,或者也可以说是提前给刘彻架好了台阶。
如果可以用最温和的方式,耍些阴谋诡计或是演一场戏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又何必非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最重要的是。
尽管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但在这之前,哪怕只有一丢丢可能,他也还是不希望将刘彻逼到角落,最起码得给他留一个可以下去的台阶。
这其实和“围师必阙”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