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珍摆摆手:“也没几个钱,你喜欢就行了,还有些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就是书本,高中辅导教材:“你今年上高一,再有两年就要高考了,这些书可得好好看,咱们以前可是约定好了的,你要考上了,咱们就能一起上班了。”

    吴秀丽点点头,喜滋滋的,原本家里是不太赞同她读书的,但是自从去年这高考的口子一开,家里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怎么说呢,要是家里能出个大学生,那整个家庭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要抓到手里了。

    吴秀丽家里兄弟都不是读书的料,她读完大学虽然也该结婚了,但是以后有了工作,给家里补贴,提拔侄子侄女什么的,这都不是问题了,从长远来看,让她读大学还是有好处的,所以家里也就很愿意出这笔钱了。

    吴秀丽问起来金轩的事情:“你们两个真的处对象了?什么时候在一起了?他家里是个什么情况?”

    不光屋子里吴秀丽在问,外面何巧也在问。

    金轩就一五一十的回答,他说自己下乡的时候就喜欢吴秀珍了,但吴秀珍一心念书没答应他,后来上大学在同一个城市,来往的多了,他又提起来处对象的事儿,吴秀珍才答应的。

    他家里的情况他说的比较简略,但何巧和吴石头能听出来,他的意思就是金家那边并不是问题,只要金爸爸同意,后妈嘛,就算是不答应也没不成问题。

    何巧和吴石头怎么说呢,心里感觉挺复杂,一边觉得,齐大非偶,一边又觉得,金轩很有心,既然早就喜欢上了吴秀珍,那以后结婚了,肯定会对吴秀珍好的是不是?再者说了,金轩的家庭虽然……有些让人不安,可金轩本人是个有担当的对不对?

    到底也没说出反对的话来,金轩就暂且在吴红军那边住下来了。

    他每天也不是都呆在吴家的,他和吴红军难得放假,自然是要先将绿豆糕厂给再整理整理的。

    一个是新口味的问题,吴红军觉得应该再增添一个新口味了,但金轩并不很赞同这个提议,他觉得就现在这工厂规模大小,只一个绿豆糕,红枣糕,还有板栗糕,就已经是足够了。

    再多,那就是贪多嚼不烂了。

    另一个就是扩大规模的事情了,扩大规模不是说你场地弄大点儿,再买些机器什么的。之前他们绿豆糕厂开的顺利,是因为要借着代销农产品的责任,在公社那边的说法就是帮助村里脱贫,搞副业。

    但一个乡镇副业厂子,其实不管是产能还是什么,都是很有限的。现在要想做大,就得先改变厂子的性质,从代销农产品这个性质,变成副食品厂那样的国资企业性质。

    这个事儿就不是小事儿了,也不是说金轩和吴红军一张嘴就能定下来的事儿,需得找村里开证明,还要找镇上领导评估,还要和县城副食品厂联系,检查资质之类的。

    这些个事情,很忙,很琐碎。

    所以,就算是放假,吴秀珍也是很少见到金轩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吴红军的婚事定了下来,王红霞头一次高考的时候没考上,但是今年九月,国家开了第二次高考,王红霞这次倒是考上了,毕竟差不多大半年了,她学习上也很努力,又有吴红军辅导,又有吴秀珍寄回来的各种辅导书,考上才是情理之中。

    她考上的是省城的新闻学院,既然两个人都考上了,以前也已经处了很长事件对象,那结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吴红军和王红霞的学校并不阻止在校学生结婚的事儿,但并不允许在校期间生育。

    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同,所以吴红军和王红霞这边呢,就将婚期定在了正月十二。

    之所以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吴秀珍是正月十六开学,正月十三就要从家里出发了。亲二哥结婚,她好歹也得留在家里参加完婚礼。

    吴秀珍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事儿,还是去给金轩送饭的时候,见吴红军屋子里有新添置的大红被子,又听何巧念叨什么买衣服,询问之下才知道的。

    她知道了,就有些无语了:“怎么不早说?早点儿给我写信,我也好买点儿礼物啊,现在我这两手空空的……”

    何巧摆手:“你买什么礼物,你一个小姑子,还没结婚,又是在上学,也没上班赚钱,你买什么礼物?行了,别添乱了,家里什么都准备好了,你就等着人进门,你喊一声二嫂就行。”

    陶红梅也在这边帮忙呢,这边的习俗,到了年根,要蒸馍,蒸花馍,一次要蒸许多,要走亲戚拿,自家正月里吃一个月,有那人家,到明年二月二,才开始蒸新馍,年里都是吃这年底蒸出来的。

    所以这事儿,真不是个小事儿,有些人家得弄两天。

    陶红梅不知道是怎么和何巧商量的,两家打算一起蒸,各出一半儿面粉,吴建国弄的柴火,就在老宅这边蒸花馍。

    吴秀珍瞧着陶红梅忙活,也知道她这一年,大概是没少在何巧面前卖乖,人瞧着也比以前大方不少。不过吴秀珍并未说什么,还不能让人往好了改啊?

    不管她是装模作样还是真的改了,对吴秀珍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在她照看不到的时候,何巧和吴石头有点儿什么事情,能有人搭把手——但凡她吴秀珍有钱有能耐一天,陶红梅哪怕是装的,也得一直装下去。

    吴秀珍又向来是个不吝惜钱财的,陶红梅要表现好,她给些钱也不是什么大事儿。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

    “那挺好,以后大嫂也有伴儿了。”她就笑着说到,陶红梅也笑眯眯的:“可做不了伴儿,人家这一结婚,还得上大学去呢,家里就剩我和咱爸妈了。”

    这是提醒吴秀珍呢,人家有出息,可不会守在公婆跟前,日后这老人养老,还能指望在外面的有出息的子女不成?不还得转过头,指望这守在身边的?

    吴秀珍笑道:“那大嫂可得多帮衬爸妈这边一点儿,你做的多了,代替我和二哥的份儿了,回头我和二哥肯定也少不了要谢谢大嫂的。”

    对陶红梅这样的人,话得说到明白处,不能遮遮掩掩的。

    陶红梅果然就高兴:“一家人,可不要谢来谢去的,我听说城里有那种护肤品,很好用的?”

    “回头我给大嫂寄一套回来。”吴秀珍立马点头,又看何巧:“家里要有什么事儿,只管给我写信,我请个假回来一趟也挺简单挺容易的,再不济了,回头我找套房子,你和我爸,上京城养老去。”

    陶红梅脸上笑容就收敛了些,赶紧悄默默的看何巧,小姑子这敲打,她也是能听得出来的,赶紧奉承何巧:“还是爸妈有福气,秀珍出息了,也愿意孝顺爸妈呢。”

    何巧摆摆手,不听这些乱七八糟的,只惦记老二的婚事呢:“到时候这迎亲姑娘,咱们村找四个,咱家就有自行车,不过只有三个,得再借一辆车子。”

    转头问吴秀珍:“迎亲姑娘要给红包的,你手里有没有零钱?给我换几张一块钱。”

    吴秀珍自然是有的,也不要换,直接去屋子里拿回来给何巧:“只管用,不用给我了。”

    有事情忙呢,这时间就过得特别快,新年一转眼就到了,新年一转眼就走了,正月十二一大早,吴红军就出发去迎亲,迎亲姑娘是找的本家的姑娘,吴秀丽,吴大丫就占了两个。迎亲的小伙子呢,就找了金轩这一个。

    一群人热热闹闹的骑着自行车,赶着骡子车,从大吴庄赶到小王村。

    王红霞今儿是新娘子,穿着一身军绿色的衣服,梳着两个小辫子,小辫子上难得的带上了两朵小红花,衬得面色白白润润。

    和王家爸妈打过招呼,王红霞就跳上了自行车后座,一路上笑眯眯的跟着吴红军到吴家。

    至于嫁妆,就几床被子,放在骡子车上拉回来就行。

    热热闹闹一整天,第二天早上,吴红军还是起了个大早——要送金轩和吴秀珍去县城。

    两个人上了客车,金轩看着吴红军往外面走,忽然转头看吴秀珍:“你二哥这一结婚,看着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你看,意气风发的。”

    吴秀珍看一眼,忍不住抽了抽嘴角,怎么说呢,刚结婚的男人……确实是和没结婚那会儿不一样。

    金轩笑眯眯的:“你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呢?”

    “我倒是不反对结婚,但是,学校允许吗?”吴秀珍冷静的问道,金轩顿时叹气:“疏忽了,学校这规矩……实在是有些不近人情。”

    也就是这几年国家人口不算少,所以不在乎了,早些年还鼓励生育呢,说什么人多力量大。要早几年,上大学结婚肯定就没人阻止了,说不定还有很多人催促呢。

    时运不济没赶上,只能说,命运如此了。

    金轩只好后退一步:“那等毕业了,就立马结婚?”

章节目录

朕的江山亡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悄然花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悄然花开并收藏朕的江山亡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