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回头,目光深邃,看了一眼房玄龄。
作为他的肱骨之臣、左膀右臂,不仅有着出众的才能、智慧,对于他这个皇帝的性格秉性、行事作风更是无比熟悉,早已洞悉了他深藏心底的意图。
李二陛下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说说看,为什么不合适?”
房玄龄道:“荆王殿下志大才疏,不能胜任军机大臣之位,此乃其一。朝廷抡才,自应能者上、庸者下,公平通透吏治清明,此乃其二。荆王乃是皇室之中陛下之外身份最尊者,难保有居心叵测之辈趁机钻营,若是荆王染指军权,后果难测。”
纵然致仕,但房玄龄依旧是李二陛下最为信任之人,不仅信任他的忠诚,更信任他的能力。
但是这一回,李二陛下却没有采纳房玄龄的意见,他眼望着连绵群山,入目一片苍翠,叹息一声,道:“爱卿可还记得,武德九年的那一晚?”
房玄龄一愣,旋即默然。
那一夜刀光剑影,那一夜血流成河,那一夜手足相残,那一夜同室操戈……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每回想,房玄龄依旧能够感受得到当初那种被逼至绝境,不得不反戈一击的绝望。
甚至于在那之前,没人认为他们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自那以后,杜如晦、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这些人一跃成为辅佐明主登基的一代名相良将,大权在握加官晋爵,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可唯独李二陛下却陷入“杀兄弑弟”的漩涡。
备受诘难,饱受攻讦。
房玄龄知道这些年来这件事就是一根刺,狠狠的扎在李二陛下心口,碰一碰就疼得要命,偏又拔不出来。
武德九年,太子建成感受到秦王逐渐崛起的功勋与名望带给他的威胁,在齐王元吉等人的撺掇之下,意欲将秦王骗入皇宫,栽赃嫁祸,斩草除根。而与此同时,亲王也被太子建成等人的咄咄气势逼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情况是退无可退,要么拼死反击再进一步,要么整个秦王府势力给连根拔除,没有太多的纠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已然顾忌不到手足亲情,就在玄武门下,一场混战陡然爆发。
事实上,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已经早宫内埋伏了大量精兵,只要秦王踏入宫内,必是万刃加身、身首异处。
然而就在玄武门下,距离内宫仅仅一步之遥,玄武门守将常何彻底投靠秦王,关闭城门,使得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与其手下部属分离,未能及时救援而被秦王斩杀。
孰对孰错?
若是单纯从道德层面去评判,也很难说,成王败寇素来如此,但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同情弱者,再加上一些在正常斗争之中失去利益的人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那一场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你死我活的战斗便成为了李二陛下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
这么多年以来,李二陛下之所以对自己的要求那么高,其中少不得有憋着一股气,要用更好的功绩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的心思。
杀兄弑弟是既成事实,无论如何都不可更改,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名誉。
现在李二陛下旧事重提,自己戳痛了这个疮疤,房玄龄便明白他的意思。
他要做给天下人看,不是我李二冷血残暴,不念手足之情,而是李建成、李元吉不给我活路走,我也只能奋起反击。现在你看看我对兄弟们多好,兄友弟恭其乐融融,荆王就是个庸才,我也照样重用他……所以当年不是我的错,我也想兄弟和睦,可他们不给我这个机会,我有什么办法呢?
房玄龄很头痛,觉得这没法劝。
每个人都有偏执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不可碰触的角落,谁动了这里,就会遭受到最猛烈的报复,不管不顾、一意孤行。() ()
现在的李二陛下就是如此。
你们越是说我残暴冷血,我就偏要做出样子证明你们说的不对。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偏执了,偏偏房玄龄觉得自己还能够予以理解……
房玄龄沉默半晌,觉得还是得劝一劝,便说道:“陛下天资纵横,乾坤日月尽在掌握,可世事难料,难免百密一疏,万一尾大不掉,岂非遗患无穷?”
李二陛下想了想,说道:“房遗爱曾有一句点评荆王的话语: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评语可谓入木三分,某深以为然。”
房玄龄头痛,道:“陛下明鉴,犬子性格乖张、言辞张扬,他的言语听听便罢,焉能如此郑重其事?即便是推出‘月旦评’的许氏昆仲,亦不敢仅凭评语便给天下英雄盖棺定论,更遑论犬子?”
东汉末年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为时政举荐人才,故称月旦评。此二人皆乃当世大儒,声名远播门徒无数,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
因此“月旦评”的影响深远,无论是谁,一经品评,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其最著名的,莫过于许劭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李二陛下却笑道:“某与荆王乃是手足兄弟,看着他从小长到大,焉能不清楚他的性格为人?房俊这番评语看似有些草率,不够尊敬,但却是鞭辟入里刻木三分,对荆王的认知是极为深刻清晰的。这样一个人,手里的权力再大也无可畏惧,只要朕在一天,他就只能翻不出花样儿来。”
对于这一句,房玄龄笃信无疑。
抡起对于朝政的掌控能力,古往今来,罕有帝王能够超越李二陛下,毋须秦皇之高压,亦毋须汉武之权术,满朝文武尽皆俯首帖耳,忠心不二。
哦,除了那个脑子抽抽了的侯君集……
只要李二陛下在位,任谁也翻不出浪花儿来。
但问题是,你若是不在了呢?
这个疑问在房玄龄心头升起,却又被他给按了回去,毕竟李二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年富力强,说出这样的话未免太过不敬。
不过房玄龄依旧不认可李二陛下的决策,故而沉默相对,以示立场。
李二陛下心中虽然已经决定了推动荆王上位,并且借此机会重新任命十六卫大将军,但到底牵扯太大,一时之间委实难以决断,故而找上门来,寻求房玄龄的支持。
却不料房玄龄居然反对……
他素来重视房玄龄的意见,所以心中笃定的决策便有些松动,但又觉得房玄龄有些杞人忧天、小题大做,愈发难以决策。
看来还需斟酌一番。
想到这里,李二陛下放下心事,俯视着山腰起伏的翠绿波浪,笑问道:“前方不远处那一片高高的作物,便是自海外寻来的……玉米是吧?”
房玄龄道:“正是。”
李二陛下,道:“走,去近处瞧瞧。”
君臣两人携手走下山坡,顺着小路穿行在田野里,不一会儿便来到玉米地旁,李二陛下负手站在玉米地前,问道:“这东西当真能亩产十余石?”
粗壮的植株挺拔生长,青翠的叶子伸展开来,半腰处互生着几个果穗,淡黄色的须子吐露出来。
房玄龄走上前,爱怜的抚摸着玉米杆,缓缓道:“能够自海外寻得此物,大抵算得上是吾房家世世代代最大的功勋!什么开疆拓土,什么横行漠北,青史之上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此物能够养活亿兆黎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因它而果腹,这才是最大的功德!”
作为他的肱骨之臣、左膀右臂,不仅有着出众的才能、智慧,对于他这个皇帝的性格秉性、行事作风更是无比熟悉,早已洞悉了他深藏心底的意图。
李二陛下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说说看,为什么不合适?”
房玄龄道:“荆王殿下志大才疏,不能胜任军机大臣之位,此乃其一。朝廷抡才,自应能者上、庸者下,公平通透吏治清明,此乃其二。荆王乃是皇室之中陛下之外身份最尊者,难保有居心叵测之辈趁机钻营,若是荆王染指军权,后果难测。”
纵然致仕,但房玄龄依旧是李二陛下最为信任之人,不仅信任他的忠诚,更信任他的能力。
但是这一回,李二陛下却没有采纳房玄龄的意见,他眼望着连绵群山,入目一片苍翠,叹息一声,道:“爱卿可还记得,武德九年的那一晚?”
房玄龄一愣,旋即默然。
那一夜刀光剑影,那一夜血流成河,那一夜手足相残,那一夜同室操戈……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每回想,房玄龄依旧能够感受得到当初那种被逼至绝境,不得不反戈一击的绝望。
甚至于在那之前,没人认为他们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自那以后,杜如晦、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这些人一跃成为辅佐明主登基的一代名相良将,大权在握加官晋爵,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可唯独李二陛下却陷入“杀兄弑弟”的漩涡。
备受诘难,饱受攻讦。
房玄龄知道这些年来这件事就是一根刺,狠狠的扎在李二陛下心口,碰一碰就疼得要命,偏又拔不出来。
武德九年,太子建成感受到秦王逐渐崛起的功勋与名望带给他的威胁,在齐王元吉等人的撺掇之下,意欲将秦王骗入皇宫,栽赃嫁祸,斩草除根。而与此同时,亲王也被太子建成等人的咄咄气势逼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情况是退无可退,要么拼死反击再进一步,要么整个秦王府势力给连根拔除,没有太多的纠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候已然顾忌不到手足亲情,就在玄武门下,一场混战陡然爆发。
事实上,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已经早宫内埋伏了大量精兵,只要秦王踏入宫内,必是万刃加身、身首异处。
然而就在玄武门下,距离内宫仅仅一步之遥,玄武门守将常何彻底投靠秦王,关闭城门,使得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与其手下部属分离,未能及时救援而被秦王斩杀。
孰对孰错?
若是单纯从道德层面去评判,也很难说,成王败寇素来如此,但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同情弱者,再加上一些在正常斗争之中失去利益的人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那一场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你死我活的战斗便成为了李二陛下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
这么多年以来,李二陛下之所以对自己的要求那么高,其中少不得有憋着一股气,要用更好的功绩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的心思。
杀兄弑弟是既成事实,无论如何都不可更改,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名誉。
现在李二陛下旧事重提,自己戳痛了这个疮疤,房玄龄便明白他的意思。
他要做给天下人看,不是我李二冷血残暴,不念手足之情,而是李建成、李元吉不给我活路走,我也只能奋起反击。现在你看看我对兄弟们多好,兄友弟恭其乐融融,荆王就是个庸才,我也照样重用他……所以当年不是我的错,我也想兄弟和睦,可他们不给我这个机会,我有什么办法呢?
房玄龄很头痛,觉得这没法劝。
每个人都有偏执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不可碰触的角落,谁动了这里,就会遭受到最猛烈的报复,不管不顾、一意孤行。() ()
现在的李二陛下就是如此。
你们越是说我残暴冷血,我就偏要做出样子证明你们说的不对。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偏执了,偏偏房玄龄觉得自己还能够予以理解……
房玄龄沉默半晌,觉得还是得劝一劝,便说道:“陛下天资纵横,乾坤日月尽在掌握,可世事难料,难免百密一疏,万一尾大不掉,岂非遗患无穷?”
李二陛下想了想,说道:“房遗爱曾有一句点评荆王的话语: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评语可谓入木三分,某深以为然。”
房玄龄头痛,道:“陛下明鉴,犬子性格乖张、言辞张扬,他的言语听听便罢,焉能如此郑重其事?即便是推出‘月旦评’的许氏昆仲,亦不敢仅凭评语便给天下英雄盖棺定论,更遑论犬子?”
东汉末年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为时政举荐人才,故称月旦评。此二人皆乃当世大儒,声名远播门徒无数,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
因此“月旦评”的影响深远,无论是谁,一经品评,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其最著名的,莫过于许劭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李二陛下却笑道:“某与荆王乃是手足兄弟,看着他从小长到大,焉能不清楚他的性格为人?房俊这番评语看似有些草率,不够尊敬,但却是鞭辟入里刻木三分,对荆王的认知是极为深刻清晰的。这样一个人,手里的权力再大也无可畏惧,只要朕在一天,他就只能翻不出花样儿来。”
对于这一句,房玄龄笃信无疑。
抡起对于朝政的掌控能力,古往今来,罕有帝王能够超越李二陛下,毋须秦皇之高压,亦毋须汉武之权术,满朝文武尽皆俯首帖耳,忠心不二。
哦,除了那个脑子抽抽了的侯君集……
只要李二陛下在位,任谁也翻不出浪花儿来。
但问题是,你若是不在了呢?
这个疑问在房玄龄心头升起,却又被他给按了回去,毕竟李二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年富力强,说出这样的话未免太过不敬。
不过房玄龄依旧不认可李二陛下的决策,故而沉默相对,以示立场。
李二陛下心中虽然已经决定了推动荆王上位,并且借此机会重新任命十六卫大将军,但到底牵扯太大,一时之间委实难以决断,故而找上门来,寻求房玄龄的支持。
却不料房玄龄居然反对……
他素来重视房玄龄的意见,所以心中笃定的决策便有些松动,但又觉得房玄龄有些杞人忧天、小题大做,愈发难以决策。
看来还需斟酌一番。
想到这里,李二陛下放下心事,俯视着山腰起伏的翠绿波浪,笑问道:“前方不远处那一片高高的作物,便是自海外寻来的……玉米是吧?”
房玄龄道:“正是。”
李二陛下,道:“走,去近处瞧瞧。”
君臣两人携手走下山坡,顺着小路穿行在田野里,不一会儿便来到玉米地旁,李二陛下负手站在玉米地前,问道:“这东西当真能亩产十余石?”
粗壮的植株挺拔生长,青翠的叶子伸展开来,半腰处互生着几个果穗,淡黄色的须子吐露出来。
房玄龄走上前,爱怜的抚摸着玉米杆,缓缓道:“能够自海外寻得此物,大抵算得上是吾房家世世代代最大的功勋!什么开疆拓土,什么横行漠北,青史之上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此物能够养活亿兆黎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因它而果腹,这才是最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