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5章 强硬至极
刘洎见状,精神抖擞,戟指怒叱:“名器君授,焉能轻弃、胁迫君上?越国公,你目无君上、心怀蔑视,到底意欲何为?!真以为立下几桩从龙之功,便可为所欲为、恣无忌惮了吗?!”
心里快要乐开花,如若房俊当真请辞弃官,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好事!
自陛下将尚书左右仆射摒弃于政事堂之外,又将政事堂设置于中书省内,中书令便已然成为诸多宰辅之首,事实上毫无争议的宰相!
然而代表了帝国最高行政机构的政事堂内,却长期遭受房俊压制,一众宰辅各怀私心,更多倾向于房俊,导致他这个宰辅之首空有其名、却无其实,朝野上下谈论起来,非但无人羡慕他这个宰相、敬畏他的地位,反而诸多调侃讥讽。
是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既然房俊主动请辞,不管对方是欲擒故纵亦或以退为进,他必须趁此良机将房俊的“罪名”坐实,令房俊自食恶果……
所以怒叱一番不待房俊说话,便转向李承乾,义正辞严道:“陛下明鉴,越国公自持功高、蔑视君上,罪无可恕!该当削其爵位、黜其官职,以正朝纲!不然,往后若人人效仿,则陛下天威受损,国将不国!”
中书令发声,自有一群官员亦步亦趋、旋踵而至,纷纷出列,控诉房俊之娇奢跋扈、目无君上,甚至有人将房俊平素的作风问题挑出来,一一予以抨击。
朝堂之上吵嚷一团,瞬间房俊便成为一个“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奸佞之辈。
然而刘洎率领一众文官对房俊口诛笔伐、竭力攻讦之时,本应全力输出的御史台却鸦雀无声、静默一旁。
堪称诡异。
刘祥道面对房俊力保东宫、不惜辞官归隐之状况,一时间有些懵,心底拿不定主意自己是否还需坚持此前策略,也站在房俊一旁反对陛下?
之所以制定反对陛下的策略,一则是因他觉得这属于御史大夫之职责,越级晋位妃嫔本就违反法度,不可因陛下之故而损毁自己的原则;再则,可以由此塑造“强项令”之形象,一举扭转此前“帝王鹰犬”之骂名,狠狠收割一波“公正廉明”之威望,堪称一举两得。
可现在房俊跳出来,众目睽睽之下以强硬无比的姿态尽显“东宫忠臣”之立场,却是将他原本谋算之中的好处一并卷走……
这个时候反对陛下、与房俊同一阵营,好处被房俊卷走,他还能剩下多少?是否值得?
可若是支持陛下,自己这个“帝王鹰犬”的名头几时才能摘下?
御史台的权力可不仅仅来自于皇帝,如若无整个士林清流的支持,说的话还有谁听?
孙处约在他身后捅了捅他的腰眼,小声道:“亚台,咱们怎么办?”
刘祥道犹豫不决,见到崔敦礼、刘仁轨以及程务挺等人相互目光交流,似乎即将出列,甚至就连马周、戴胄、裴熙载等人也蠢蠢欲动,终于下定决心。
赶紧上前一步,出列大声道:“规则所在,岂能因强权而僭越?况且东宫储君聪慧纯孝,万万不可因后宫妃嫔之晋位而受到威胁,陛下乃天下之主,储君亦然,吾等身为人臣自当爱戴陛下、拥戴储君!”
御史台其他御史纷纷跟上,与刘洎等人指斥喝骂,吵成一团。
李承乾面色铁青,忿忿瞪着房俊。
他自然不会让房俊辞官、淡出中枢,虽然这棒槌几次三番与他唱反调,气得他五脏俱疼、六腑串气,可他不傻,知道这朝堂之上到底是谁真心实意的支持他,而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座、在这太极殿挥斥方遒又是赖谁之功。
只好看向李孝恭。
李孝恭一直没开口说话,待房俊站出来态度强硬予以质问,他便一观察李承乾的神色,此刻正好与李承乾看过来的目光相触,马上站起身。
“诸位,妃嫔晋位乃陛下家事,陛下自可一言而决,却是未能料到影响居然如此深远。以我之见,此事不妨暂时搁置,容后详细讨论、商议,拿出一个各方认可、确凿可行之方案,再颁布诏书、明示天下。诸位,不知意下如何?”
房俊即刻附和:“郡王之言,老成持重,正该如此!”
看似拖延时间、暂缓矛盾,但看得出来宗室也不赞同陛下的做法,此刻以转圜事态之借口将此事压下,可事后各方该反对的依然会反对,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他一开口,马周、崔敦礼等人一起跟上。
对于那些并未攸关切身利益的官员,能够以如此平和的方式收场自是最好不过,亦是纷纷附和。
刘洎坚持支持陛下,此刻陛下不开声明显已经退缩,心底暗叹一声,不复多言。
最终,只剩下态度强硬表示反对的御史台。
所有目光都汇聚过来,陛下于御座之上俯视,刘洎在一旁虎视眈眈,房俊目光玩味,李孝恭眼神深邃……
刘祥道这一刻尴尬极了。
原本正是借助此事扬名立万的好时机,事先已经缜密推演、详尽谋算,确保万无一失,可谁料最不应该站出来反对的房俊却站了出来?
以房俊与陛下这段时间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龌蹉、分歧,君臣之间已经出现了巨大罅隙,房俊难道不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彻底激怒陛下吗?
然而无论事先如何谋划,现在的局面都让他很难掌控。
跟着房俊一起反对陛下绝对不行,因为李孝恭的出现已经稳住局势,此事搁置便等于挽回了陛下颜面,他这个御史大夫再继续反对,很容易导致稳住的局势再度崩溃,将陛下陷入不得不二选一的境地:要么罢免房俊、晋升沈婕妤,要么当众承诺沈婕妤止于昭仪之位。
显然,两个选择都不行。
赞同陛下,亦或附和李孝恭,则予人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之感,这对于一个御史大夫来说极其致命。
加上之前“叩阙”事件当中的表现,几乎可以宣告御史大夫生涯的提前终结……
可当他对上陛下的目光,终于还是不得不妥协。
“河间郡王之建议甚好,既然晋位昭仪之事干涉重大、影响深远,自当谨慎为之、多方权衡之后,再做决断。”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没办法,虽然他最忿恨世人称呼他“帝王鹰犬”,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他的确是“帝王鹰犬”。
不仅仅在于他是陛下一手简拔、委以重任,更在于御史台的权力本就来自于帝王,若无帝王之信任、倚重,单纯凭借士林清流的舆论支持,是无论如何都做不成任何事的。
*
甘露殿内,皇后苏氏坐立难安,时不时抬起修长白皙的粉颈看向正南方太极殿的方向,芳心忧虑。
今日朝会,据闻群臣将会就沈婕妤晋位昭仪一事展开讨论,陛下自然是态度强硬,却不知那些素来自诩公正的大臣们,会否在陛下的强硬之下低头?
而被她寄予厚望的房俊,甚至不惜以委身相就予以暗示,又会否为了太子的地位稳固坚持立场?
她并不在意宫里多一个昭仪亦或妃子,之所以在意皇后之位也仅只是为了匡扶太子,否则,自可遁入深宫青灯佛经清闲自在,何以与那些搔首弄姿的女子争宠?
与陛下之间的夫妻敦伦已经许久未有,她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不甚强烈,早都看淡了……
宫人不断将消息传递回来。
当听闻陛下态度强硬、中书令鼎立支持,皇后苏氏愈发心烦意乱。
就连身旁的太子李象也面色忧愁,担忧道:“父皇如此坚决,此事怕是要定下了。”
一般来说,似这等朝会,陛下都会他带在身边上朝,坐在一旁观摩学习为君之道,可今日却寻了个理由将他摒除于太极殿外,这让尚未通理朝政的李象也感到深深的危机。
同时更感到一股浓浓的挫败感:一个尚未出生的皇子便能撼动他的地位,那他在父皇眼中又算是什么呢?
皇后苏氏将李象搂在怀里,柔声安抚道:“太子放心,大臣们一定能拦住陛下的。你是大唐太子,金典册封、大义所在,大臣们一定会支持你。”
李象抬起头,看着母后线条优美、尖俏腻滑的下颌:“万一拦不住呢?是不是我就要被废黜了?”
“不会!”
皇后苏氏声音坚定:“纵然旁人拦不住,还有太尉呢,他一定能!”
李象顿时精神振奋,小手握拳:“母后说得对,还有太尉在呢!他是我的师傅啊,一定会像当年力保父皇那样,保住我的!”
皇后苏氏绽放一个笑容,伸出白皙的手掌轻抚太子头顶,声音轻柔:“太子说得对,他一定能保住你的!”
她一腔心血皆在太子身上,太子不仅寄托了她的母爱,更是她一生之指望所在,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保住太子,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母子两人,一个内室由外至内快步而来。
母子两个瞬时看过去,知道来了最新的消息,不约而同的抿起嘴唇。
心中忐忑。
刘洎见状,精神抖擞,戟指怒叱:“名器君授,焉能轻弃、胁迫君上?越国公,你目无君上、心怀蔑视,到底意欲何为?!真以为立下几桩从龙之功,便可为所欲为、恣无忌惮了吗?!”
心里快要乐开花,如若房俊当真请辞弃官,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好事!
自陛下将尚书左右仆射摒弃于政事堂之外,又将政事堂设置于中书省内,中书令便已然成为诸多宰辅之首,事实上毫无争议的宰相!
然而代表了帝国最高行政机构的政事堂内,却长期遭受房俊压制,一众宰辅各怀私心,更多倾向于房俊,导致他这个宰辅之首空有其名、却无其实,朝野上下谈论起来,非但无人羡慕他这个宰相、敬畏他的地位,反而诸多调侃讥讽。
是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既然房俊主动请辞,不管对方是欲擒故纵亦或以退为进,他必须趁此良机将房俊的“罪名”坐实,令房俊自食恶果……
所以怒叱一番不待房俊说话,便转向李承乾,义正辞严道:“陛下明鉴,越国公自持功高、蔑视君上,罪无可恕!该当削其爵位、黜其官职,以正朝纲!不然,往后若人人效仿,则陛下天威受损,国将不国!”
中书令发声,自有一群官员亦步亦趋、旋踵而至,纷纷出列,控诉房俊之娇奢跋扈、目无君上,甚至有人将房俊平素的作风问题挑出来,一一予以抨击。
朝堂之上吵嚷一团,瞬间房俊便成为一个“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奸佞之辈。
然而刘洎率领一众文官对房俊口诛笔伐、竭力攻讦之时,本应全力输出的御史台却鸦雀无声、静默一旁。
堪称诡异。
刘祥道面对房俊力保东宫、不惜辞官归隐之状况,一时间有些懵,心底拿不定主意自己是否还需坚持此前策略,也站在房俊一旁反对陛下?
之所以制定反对陛下的策略,一则是因他觉得这属于御史大夫之职责,越级晋位妃嫔本就违反法度,不可因陛下之故而损毁自己的原则;再则,可以由此塑造“强项令”之形象,一举扭转此前“帝王鹰犬”之骂名,狠狠收割一波“公正廉明”之威望,堪称一举两得。
可现在房俊跳出来,众目睽睽之下以强硬无比的姿态尽显“东宫忠臣”之立场,却是将他原本谋算之中的好处一并卷走……
这个时候反对陛下、与房俊同一阵营,好处被房俊卷走,他还能剩下多少?是否值得?
可若是支持陛下,自己这个“帝王鹰犬”的名头几时才能摘下?
御史台的权力可不仅仅来自于皇帝,如若无整个士林清流的支持,说的话还有谁听?
孙处约在他身后捅了捅他的腰眼,小声道:“亚台,咱们怎么办?”
刘祥道犹豫不决,见到崔敦礼、刘仁轨以及程务挺等人相互目光交流,似乎即将出列,甚至就连马周、戴胄、裴熙载等人也蠢蠢欲动,终于下定决心。
赶紧上前一步,出列大声道:“规则所在,岂能因强权而僭越?况且东宫储君聪慧纯孝,万万不可因后宫妃嫔之晋位而受到威胁,陛下乃天下之主,储君亦然,吾等身为人臣自当爱戴陛下、拥戴储君!”
御史台其他御史纷纷跟上,与刘洎等人指斥喝骂,吵成一团。
李承乾面色铁青,忿忿瞪着房俊。
他自然不会让房俊辞官、淡出中枢,虽然这棒槌几次三番与他唱反调,气得他五脏俱疼、六腑串气,可他不傻,知道这朝堂之上到底是谁真心实意的支持他,而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座、在这太极殿挥斥方遒又是赖谁之功。
只好看向李孝恭。
李孝恭一直没开口说话,待房俊站出来态度强硬予以质问,他便一观察李承乾的神色,此刻正好与李承乾看过来的目光相触,马上站起身。
“诸位,妃嫔晋位乃陛下家事,陛下自可一言而决,却是未能料到影响居然如此深远。以我之见,此事不妨暂时搁置,容后详细讨论、商议,拿出一个各方认可、确凿可行之方案,再颁布诏书、明示天下。诸位,不知意下如何?”
房俊即刻附和:“郡王之言,老成持重,正该如此!”
看似拖延时间、暂缓矛盾,但看得出来宗室也不赞同陛下的做法,此刻以转圜事态之借口将此事压下,可事后各方该反对的依然会反对,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他一开口,马周、崔敦礼等人一起跟上。
对于那些并未攸关切身利益的官员,能够以如此平和的方式收场自是最好不过,亦是纷纷附和。
刘洎坚持支持陛下,此刻陛下不开声明显已经退缩,心底暗叹一声,不复多言。
最终,只剩下态度强硬表示反对的御史台。
所有目光都汇聚过来,陛下于御座之上俯视,刘洎在一旁虎视眈眈,房俊目光玩味,李孝恭眼神深邃……
刘祥道这一刻尴尬极了。
原本正是借助此事扬名立万的好时机,事先已经缜密推演、详尽谋算,确保万无一失,可谁料最不应该站出来反对的房俊却站了出来?
以房俊与陛下这段时间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龌蹉、分歧,君臣之间已经出现了巨大罅隙,房俊难道不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彻底激怒陛下吗?
然而无论事先如何谋划,现在的局面都让他很难掌控。
跟着房俊一起反对陛下绝对不行,因为李孝恭的出现已经稳住局势,此事搁置便等于挽回了陛下颜面,他这个御史大夫再继续反对,很容易导致稳住的局势再度崩溃,将陛下陷入不得不二选一的境地:要么罢免房俊、晋升沈婕妤,要么当众承诺沈婕妤止于昭仪之位。
显然,两个选择都不行。
赞同陛下,亦或附和李孝恭,则予人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之感,这对于一个御史大夫来说极其致命。
加上之前“叩阙”事件当中的表现,几乎可以宣告御史大夫生涯的提前终结……
可当他对上陛下的目光,终于还是不得不妥协。
“河间郡王之建议甚好,既然晋位昭仪之事干涉重大、影响深远,自当谨慎为之、多方权衡之后,再做决断。”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没办法,虽然他最忿恨世人称呼他“帝王鹰犬”,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他的确是“帝王鹰犬”。
不仅仅在于他是陛下一手简拔、委以重任,更在于御史台的权力本就来自于帝王,若无帝王之信任、倚重,单纯凭借士林清流的舆论支持,是无论如何都做不成任何事的。
*
甘露殿内,皇后苏氏坐立难安,时不时抬起修长白皙的粉颈看向正南方太极殿的方向,芳心忧虑。
今日朝会,据闻群臣将会就沈婕妤晋位昭仪一事展开讨论,陛下自然是态度强硬,却不知那些素来自诩公正的大臣们,会否在陛下的强硬之下低头?
而被她寄予厚望的房俊,甚至不惜以委身相就予以暗示,又会否为了太子的地位稳固坚持立场?
她并不在意宫里多一个昭仪亦或妃子,之所以在意皇后之位也仅只是为了匡扶太子,否则,自可遁入深宫青灯佛经清闲自在,何以与那些搔首弄姿的女子争宠?
与陛下之间的夫妻敦伦已经许久未有,她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不甚强烈,早都看淡了……
宫人不断将消息传递回来。
当听闻陛下态度强硬、中书令鼎立支持,皇后苏氏愈发心烦意乱。
就连身旁的太子李象也面色忧愁,担忧道:“父皇如此坚决,此事怕是要定下了。”
一般来说,似这等朝会,陛下都会他带在身边上朝,坐在一旁观摩学习为君之道,可今日却寻了个理由将他摒除于太极殿外,这让尚未通理朝政的李象也感到深深的危机。
同时更感到一股浓浓的挫败感:一个尚未出生的皇子便能撼动他的地位,那他在父皇眼中又算是什么呢?
皇后苏氏将李象搂在怀里,柔声安抚道:“太子放心,大臣们一定能拦住陛下的。你是大唐太子,金典册封、大义所在,大臣们一定会支持你。”
李象抬起头,看着母后线条优美、尖俏腻滑的下颌:“万一拦不住呢?是不是我就要被废黜了?”
“不会!”
皇后苏氏声音坚定:“纵然旁人拦不住,还有太尉呢,他一定能!”
李象顿时精神振奋,小手握拳:“母后说得对,还有太尉在呢!他是我的师傅啊,一定会像当年力保父皇那样,保住我的!”
皇后苏氏绽放一个笑容,伸出白皙的手掌轻抚太子头顶,声音轻柔:“太子说得对,他一定能保住你的!”
她一腔心血皆在太子身上,太子不仅寄托了她的母爱,更是她一生之指望所在,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保住太子,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母子两人,一个内室由外至内快步而来。
母子两个瞬时看过去,知道来了最新的消息,不约而同的抿起嘴唇。
心中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