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夫思维
如果换了上一世,听到美女两个字,估计马上答应了。
最后可能都不是应邀去的,而是硬要去的。
但经过上一世的社会洗涤,开始有点反感这种人,就像以前在酒桌上,有人拿起酒杯,直接就来一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好像喝了就多看得起一样。
尊重从来不会和酒挂钩,有的人滴酒不沾,照样赢得社会尊重。
但此时不能直接说,也不好表现出来不想去,只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拒绝。
“我真的不去了,感谢你的邀请,我明天还要去县城参加考试。”
“你不是毕业了吗,还要参加什么考试?”
“准备参加公职人员考试。”
“这样啊,以后你就是当官了,哪天当了大官,记得照顾照顾一下我这个老同学。”
陈年礼貌的笑了一下。
“好了,你先去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了,有空来我家坐坐。”陈古东最后来了一句。
望着陈古东离去的背影,陈年思忖了一下。
上辈子自己经历的无效社交太多了,到最后其实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人生需要做减法,狠心远离无用的社交,疯狂的成长,才能腾出时间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这年头谁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所以叫“我靠”。
自己不强大,朋友再多也没有用,自己强大了,会有很多朋友,因为大家觉得你有用。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自家的田里。
山上不止自己父母在耕作,还有很多同村的人在,在这个秋收的日子,山上稀稀疏疏都能看到低着头干着农活的人。
有些是陈年隔壁的,有些是同村,有些好像是隔壁村,因为不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去了城里做生意,务工。
有父母一辈带着孩子进城的,也有子女出息了带着父母去养老的……。
但总有一些留了下来,有老人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些没有子女的也就一辈子守在在农村里。
现代一点的叫法就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陈年没有去跟父母打招呼,而是独自一个人在田间走一走。
看着周围的大山,脚底下的泥土,穿过小树林和田间的小溪…..
古有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今有陈圣年“农田感概”。
都说人会经历三个阶段。
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长大一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就像抛物线,开始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而已。
抛的再高总会着陆。
同村里有一个爷爷辈的老人,十几岁就出去当兵,后来转业到省城做生意,奋斗一辈子。
最后回到村子里养老,盖了两层楼,估计也不会再出去了。
这就是我们国人对“根”的归宿感,也是这个思想的一个缩影。
思考了一会,陈年慢慢走向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妈妈看到了他。
“啊年,你怎么跑到山上来了,你早饭吃了没有?”() ()
“我吃过了,放心吧,今天也没有其他事,就过来走一走,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不用帮忙的,我和你爸都干一辈子了,这点活很快的,山上太热,你早点回去吧。”
母亲的话永远那么朴素和真实。
孩子再大在她眼里也是孩子,就怕你吃不饱穿不暖,也舍不得你累。
母爱真伟大!
“妈,田里的活我也干不来,有没有东西要带回去的,我帮忙带一点回去?”
这时候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抬起头说道。
“不用了,这些我会拿的。”
“你也毕业了,要赶紧的去找一份工作?回来住几天,就到省城里去吧。”
“大城市机会多,你也有文化,把工作落实好,找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我和你妈也就知足了。”
“过几天就七月半了,等祭完祖我就回城里去,你们也不要太累了,等以后我赚到钱了就把你们接到城里去住。”
陈年知道,找到好工作,娶个媳妇生个娃,就是父母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
很多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他们能过够想到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那一辈人的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物以稀为贵。
越到后面就越不行了。
……
最后陈年拿上了一袋番薯叶,这是农村标准的猪食。
城里人标准的绿色蔬菜。
顺着田埂,穿过小树林,沿着溪边再走一段。
有山,有树,有水…...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妙不可言!
一路走来,一路感受。
种田的过程,恰似人生。
农民在种庄稼时,需要关注气候,找准土壤,辛勤耕耘,再经过等待,才能获得丰收。
人生想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找准定位,摒除杂念,持续投入,再经过沉淀,才能“静待花开”。
“农夫思维”的确是世界上最底层逻辑,最接近大自然运行规律。
但是,底层逻辑不是无用的,它恰恰是事物运作的基本规律。
知识千千万,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无论哪个行业,深挖到最后,都是规律。
精通一行,可以看到很多行。
回到家之后,看到姐姐和外甥女都在,就坐下来和他们聊了一下。
“舅舅,听妈妈说你很有厉害,读书又好,叫我要向你学习。”外孙女楠楠牵着陈年的手,奶声奶气的说道。
“我们家楠楠也很厉害,长大了肯定比还舅舅还厉害,比所有人都厉害。”
“真的吗?那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给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买好吃的。”
陈年此刻只能说,童年真好。
记得上辈子,姐姐一家过的不是很差,但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姐姐上到初中就没有上了,岁经人介绍嫁到了隔壁村。
到自己重生前也没有离开乡下。
他们也很羡慕城里人,有房有车,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这样。
却不知道没有房贷也没有车贷,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最后可能都不是应邀去的,而是硬要去的。
但经过上一世的社会洗涤,开始有点反感这种人,就像以前在酒桌上,有人拿起酒杯,直接就来一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好像喝了就多看得起一样。
尊重从来不会和酒挂钩,有的人滴酒不沾,照样赢得社会尊重。
但此时不能直接说,也不好表现出来不想去,只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拒绝。
“我真的不去了,感谢你的邀请,我明天还要去县城参加考试。”
“你不是毕业了吗,还要参加什么考试?”
“准备参加公职人员考试。”
“这样啊,以后你就是当官了,哪天当了大官,记得照顾照顾一下我这个老同学。”
陈年礼貌的笑了一下。
“好了,你先去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了,有空来我家坐坐。”陈古东最后来了一句。
望着陈古东离去的背影,陈年思忖了一下。
上辈子自己经历的无效社交太多了,到最后其实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人生需要做减法,狠心远离无用的社交,疯狂的成长,才能腾出时间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这年头谁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所以叫“我靠”。
自己不强大,朋友再多也没有用,自己强大了,会有很多朋友,因为大家觉得你有用。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自家的田里。
山上不止自己父母在耕作,还有很多同村的人在,在这个秋收的日子,山上稀稀疏疏都能看到低着头干着农活的人。
有些是陈年隔壁的,有些是同村,有些好像是隔壁村,因为不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去了城里做生意,务工。
有父母一辈带着孩子进城的,也有子女出息了带着父母去养老的……。
但总有一些留了下来,有老人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些没有子女的也就一辈子守在在农村里。
现代一点的叫法就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陈年没有去跟父母打招呼,而是独自一个人在田间走一走。
看着周围的大山,脚底下的泥土,穿过小树林和田间的小溪…..
古有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今有陈圣年“农田感概”。
都说人会经历三个阶段。
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长大一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就像抛物线,开始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而已。
抛的再高总会着陆。
同村里有一个爷爷辈的老人,十几岁就出去当兵,后来转业到省城做生意,奋斗一辈子。
最后回到村子里养老,盖了两层楼,估计也不会再出去了。
这就是我们国人对“根”的归宿感,也是这个思想的一个缩影。
思考了一会,陈年慢慢走向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妈妈看到了他。
“啊年,你怎么跑到山上来了,你早饭吃了没有?”() ()
“我吃过了,放心吧,今天也没有其他事,就过来走一走,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不用帮忙的,我和你爸都干一辈子了,这点活很快的,山上太热,你早点回去吧。”
母亲的话永远那么朴素和真实。
孩子再大在她眼里也是孩子,就怕你吃不饱穿不暖,也舍不得你累。
母爱真伟大!
“妈,田里的活我也干不来,有没有东西要带回去的,我帮忙带一点回去?”
这时候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抬起头说道。
“不用了,这些我会拿的。”
“你也毕业了,要赶紧的去找一份工作?回来住几天,就到省城里去吧。”
“大城市机会多,你也有文化,把工作落实好,找个媳妇,好好过日子,我和你妈也就知足了。”
“过几天就七月半了,等祭完祖我就回城里去,你们也不要太累了,等以后我赚到钱了就把你们接到城里去住。”
陈年知道,找到好工作,娶个媳妇生个娃,就是父母简单而又朴实的想法。
很多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他们能过够想到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那一辈人的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物以稀为贵。
越到后面就越不行了。
……
最后陈年拿上了一袋番薯叶,这是农村标准的猪食。
城里人标准的绿色蔬菜。
顺着田埂,穿过小树林,沿着溪边再走一段。
有山,有树,有水…...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妙不可言!
一路走来,一路感受。
种田的过程,恰似人生。
农民在种庄稼时,需要关注气候,找准土壤,辛勤耕耘,再经过等待,才能获得丰收。
人生想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找准定位,摒除杂念,持续投入,再经过沉淀,才能“静待花开”。
“农夫思维”的确是世界上最底层逻辑,最接近大自然运行规律。
但是,底层逻辑不是无用的,它恰恰是事物运作的基本规律。
知识千千万,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无论哪个行业,深挖到最后,都是规律。
精通一行,可以看到很多行。
回到家之后,看到姐姐和外甥女都在,就坐下来和他们聊了一下。
“舅舅,听妈妈说你很有厉害,读书又好,叫我要向你学习。”外孙女楠楠牵着陈年的手,奶声奶气的说道。
“我们家楠楠也很厉害,长大了肯定比还舅舅还厉害,比所有人都厉害。”
“真的吗?那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给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买好吃的。”
陈年此刻只能说,童年真好。
记得上辈子,姐姐一家过的不是很差,但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姐姐上到初中就没有上了,岁经人介绍嫁到了隔壁村。
到自己重生前也没有离开乡下。
他们也很羡慕城里人,有房有车,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这样。
却不知道没有房贷也没有车贷,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