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大事 (2)
长篇小说:纽约八年
红叶作品
第十七章终身大事 (2)
周末,在那家卖咖啡和甜点的连锁店里,午餐繁忙时间还未开始。
店里的顾客不算很多,还有些空位。
人们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喝着咖啡,吃着甜点。
有人打开电脑在看什么,有人戴着耳机在听音乐,还有人在轻声地聊天。
卢丹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她捡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着,不久约定的那人就来了。
她的生活,很快就因为他的到来,而泛起了一丝涟漪。
这涟漪还将扩大,不久将彻底改变她的命运航向。
朋友给卢丹介绍的这个人叫杨文森,三十多岁,在纽约某所大学里读博士,有美国
身份。
第一印象中的杨文森并不特别,他的个子不高,相貌一般,属于那种见过一面之后
绝对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的人。
他们交谈起来,主要是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天气、新闻、学业什么的。
卢丹觉得彼此之间谈话的感觉还可以,虽然不至于相见恨晚,但是也没有冷场。气
氛既不热烈,也不尴尬。
约会完毕之后,杨文森提出送卢丹回家。
到了停车场,卢丹发现杨文森还有一辆看上去挺体面的车。
虽然不是高档车,只是辆丰田车,但看上去九成新,里面收拾得也挺干净。
送卢丹到家门口后,杨文森彬彬有礼地同她道别。看着她进门后,他才将车开走。
卢丹对杨文森的印象就立刻加分了。
“ 到我大学校园里来看一下吧。” 第二次约会时,杨文森邀请卢丹到他所在的大
学里来走走。
他说车拿去修了,无法来接她。坐地铁很方便,大学附近就有一个地铁站。
“ 好吧。”
那所大学在曼哈顿,卢丹乘坐着地铁去赴约。
从离大学最近的一个地铁站出来,卢丹走到一条街上。
这条街是在曼哈顿最乱的一个社区里,据说这里经常有毒品贩子火并,有时还有零
星的枪声。
杨文森所在的那个大学就在上面街道的社区里。
从街边的石阶步行一直往上走,就能走到上面的街道了。
卢丹沿着石阶往上走,走完了曲曲弯弯的石阶,大约十五分钟后,她到达了上面的
街道。
豁然开朗,那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
大学区里的街道整洁干净,两旁栽种着高大苍翠的树木,来往的人穿着得体,神态
优雅地来来往往。
卢丹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上面的大学区如此整洁,下面的社区就混乱得那样离谱?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奇怪的是,这两个地方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互不相扰,也互不来往。就象在广阔的
大海中不同的鱼类,各有各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也确实有好些美国人一辈子如同井底之蛙般就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看见的
只有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
随着卢丹的人生阅历越多,她就越感叹:居住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们,生活和思维
方式是如此不同,有时竟是天壤之别。
只有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够来往于不同的环境而不感到生疏和不安。
在约定的地点,杨文森等候着卢丹。
他们在校园里散步,然后坐在林荫道边的一个长椅上,交谈着。
“ 我的博士学位还有不到一年就可以完成了。” 杨文森说。
杨文森说话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的,他们俩总能找到些共同的话题,还算谈得
来。
经过几次约会,彼此之间感觉还不错。
对杨文森,卢丹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也没有认为自己象爱凯文那样深深地爱上了
他,但是她也觉得相处挺愉快的。
尽管卢丹对杨文森并不是很满意,但是她还是想结婚了。
她的年龄不小了,她以前的同学好友等基本上都已经结婚了,很多还有了孩子。有
的甚至已经再结再离了,结过婚,离过婚,又再结婚了。
卢丹想,她也不能无休止地等待着她那渺茫而遥远的真正的爱情到来。
找个伴侣,两人一起生活,一起为未来打拼,总比孤单一人好。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她坚信不移。
虽然现在杨文森做助教的收入很低,但是卢丹觉得他博士毕业后,应该能够找到份
收入不错的工作。而且杨文森拿的是美国护照,是美国公民,可以帮助她申请绿卡,
这也是她愿意和他结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家餐馆里,他们共进晚餐时,杨文森向卢丹建议道:“ 我们结婚吧,我觉得我
们挺合适的。”
“ 好。” 卢丹同意。
没有玫瑰花,没有钻石戒指,也没有浪漫的求婚场面。
就这样一句话,简简单单地把结婚的事情订下来了。
红叶作品
第十七章终身大事 (2)
周末,在那家卖咖啡和甜点的连锁店里,午餐繁忙时间还未开始。
店里的顾客不算很多,还有些空位。
人们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喝着咖啡,吃着甜点。
有人打开电脑在看什么,有人戴着耳机在听音乐,还有人在轻声地聊天。
卢丹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她捡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着,不久约定的那人就来了。
她的生活,很快就因为他的到来,而泛起了一丝涟漪。
这涟漪还将扩大,不久将彻底改变她的命运航向。
朋友给卢丹介绍的这个人叫杨文森,三十多岁,在纽约某所大学里读博士,有美国
身份。
第一印象中的杨文森并不特别,他的个子不高,相貌一般,属于那种见过一面之后
绝对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的人。
他们交谈起来,主要是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天气、新闻、学业什么的。
卢丹觉得彼此之间谈话的感觉还可以,虽然不至于相见恨晚,但是也没有冷场。气
氛既不热烈,也不尴尬。
约会完毕之后,杨文森提出送卢丹回家。
到了停车场,卢丹发现杨文森还有一辆看上去挺体面的车。
虽然不是高档车,只是辆丰田车,但看上去九成新,里面收拾得也挺干净。
送卢丹到家门口后,杨文森彬彬有礼地同她道别。看着她进门后,他才将车开走。
卢丹对杨文森的印象就立刻加分了。
“ 到我大学校园里来看一下吧。” 第二次约会时,杨文森邀请卢丹到他所在的大
学里来走走。
他说车拿去修了,无法来接她。坐地铁很方便,大学附近就有一个地铁站。
“ 好吧。”
那所大学在曼哈顿,卢丹乘坐着地铁去赴约。
从离大学最近的一个地铁站出来,卢丹走到一条街上。
这条街是在曼哈顿最乱的一个社区里,据说这里经常有毒品贩子火并,有时还有零
星的枪声。
杨文森所在的那个大学就在上面街道的社区里。
从街边的石阶步行一直往上走,就能走到上面的街道了。
卢丹沿着石阶往上走,走完了曲曲弯弯的石阶,大约十五分钟后,她到达了上面的
街道。
豁然开朗,那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
大学区里的街道整洁干净,两旁栽种着高大苍翠的树木,来往的人穿着得体,神态
优雅地来来往往。
卢丹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上面的大学区如此整洁,下面的社区就混乱得那样离谱?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奇怪的是,这两个地方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互不相扰,也互不来往。就象在广阔的
大海中不同的鱼类,各有各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也确实有好些美国人一辈子如同井底之蛙般就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看见的
只有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
随着卢丹的人生阅历越多,她就越感叹:居住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们,生活和思维
方式是如此不同,有时竟是天壤之别。
只有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够来往于不同的环境而不感到生疏和不安。
在约定的地点,杨文森等候着卢丹。
他们在校园里散步,然后坐在林荫道边的一个长椅上,交谈着。
“ 我的博士学位还有不到一年就可以完成了。” 杨文森说。
杨文森说话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的,他们俩总能找到些共同的话题,还算谈得
来。
经过几次约会,彼此之间感觉还不错。
对杨文森,卢丹没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也没有认为自己象爱凯文那样深深地爱上了
他,但是她也觉得相处挺愉快的。
尽管卢丹对杨文森并不是很满意,但是她还是想结婚了。
她的年龄不小了,她以前的同学好友等基本上都已经结婚了,很多还有了孩子。有
的甚至已经再结再离了,结过婚,离过婚,又再结婚了。
卢丹想,她也不能无休止地等待着她那渺茫而遥远的真正的爱情到来。
找个伴侣,两人一起生活,一起为未来打拼,总比孤单一人好。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她坚信不移。
虽然现在杨文森做助教的收入很低,但是卢丹觉得他博士毕业后,应该能够找到份
收入不错的工作。而且杨文森拿的是美国护照,是美国公民,可以帮助她申请绿卡,
这也是她愿意和他结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家餐馆里,他们共进晚餐时,杨文森向卢丹建议道:“ 我们结婚吧,我觉得我
们挺合适的。”
“ 好。” 卢丹同意。
没有玫瑰花,没有钻石戒指,也没有浪漫的求婚场面。
就这样一句话,简简单单地把结婚的事情订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