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福楼的味道其实很少一般,起码不合陶良的口味。
草草吃完后,两人便去了河边。
陶良很喜欢花灯,每逢灯会都要让太子哥哥带自己出宫来玩。只可惜今年太子入朝听政,不能和往常一样逃了晚宴陪自己出门,她干脆喊了身为伴读的陆光年。
反正都是男的,应该差不多吧……
但事实上,太子和寻常公子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陶鑫带陶良出宫不是什么大事,哥哥带妹妹出来玩多正常啊。庆帝和皇后从来不曾说过什么,只是叮嘱他们外出时小心些,不要出了事。
但陆光年只是外臣之子,带身为公主的陶良出宫,就要出大问题了。
陶良的花灯还没看多少,宫里的侍卫就把两人带了回去。
这是陶良第一次看见庆帝发怒,被娇养着长大的她吓坏了,跪坐在堂下,大脑一片空白,除了哭什么都不会了。
这会儿的后殿人在的很全,庆帝皇后,受宠妃嫔,王爷,皇子公主都在。
陶良一直是皇后拿半条命换来的心肝宝贝,平日里说话大点声都不敢,这会儿看她被吓成这般模样哪还坐的住,不顾盛怒的庆帝起身把她护到了怀里。
“陛下!桃娘还这么小,又心思单纯善良,哪知道什么是非对错,旁人随口两句话就能把她骗走,您又何必对她发火!”
她说的声泪俱下,字字句句指责陆光年蛊惑陶良,蓄意而为。
陆光年脸色苍白,抿着嘴跪在一旁没有辩解。
他能辩解什么呢?
皇后铁了心要把一切推给他,他还能做什么?
“不,不是的!是……是我要出宫看花灯……太子哥哥不带我去,我以为他带我去也是一样的……”
皇后怀中,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陶良鼓起勇气,看着高处的庆帝开口道。
她是极受庆帝溺爱的,虽然方才自己跪着的时候很害怕,但被母后一抱,好像又有了说出口的勇气。
庆帝目光深沉地看了看她,最后也没有说什么。
只是,远在边疆的骠骑大将军受了斥责,罚了俸禄,陆光年也不在出现在上书房里。
而陶良不再喜欢往宫外跑,开始和她的姐姐们一样,在深宫里当一个一无所知的公主。
“桃娘,今天有外使来访,城里热闹的很!我们出宫玩去,好不好?”
陶良安安分分的当了几年公主,学了一堆礼义廉耻,虽然依然脾性娇纵,但看上去却比幼时矜持了不少。听见陶鑫的声音,她撑着头坐在廊下,懒洋洋地看了过去:“热闹有什么好看的,母后让我绣的花样子还没绣完呢!”
她今年十岁有余,上面的几个姐姐都到了相看驸马的年纪,为首地那两个甚至已经嫁了人,出宫开府了。
她母后便天天压着她和姐姐们一起学习女工刺绣,免得到时候自己绣嫁衣时手忙脚乱。
“那也不差这么一会,今天骠骑大将军也回来了,你不想去看看吗?”陶鑫是了解自家妹妹的,当年的乌龙让那个叫陆光年的臭小子在陶良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地位。
他估摸着,骠骑大将军这次回京多半就是为了这个儿子,陆光年已经到了可以上战场的年纪,只怕下次就要和自己父亲一同出征了。
“来人啊!我要更衣!”陶良爬起身来,对着屋里喊到。
时隔四年,陶良再一次踏出了宫门。
京城一如既往的繁盛热闹,城门口的主街上更是人满为患,都是等着看外使,和护送外使来访的骠骑大将军的。
陶鑫带着陶良进了临街茶楼的雅间,坐在窗边往下看。
骠骑大将军自南疆大胜而归,南疆使臣和王女一同进京签订盟约。南疆地处密林,气候潮湿闷热,多毒物草药,相传南疆之人个个都是治病用毒的好手。
随着城门开启,训练有素的铁骑簇拥着一辆宽大粗矿的马车入了城。那马车和京城里常见的马车不太一样,似乎是用战车改来的,四周没有车厢,而是悬挂着一圈纱帐,风吹过时可以隐隐看见里面端坐着的王女和四周的侍女。
“那个姐姐,好漂亮啊!”
南疆王女是一个满是异域风情,眉眼明媚的少女,她带着满头满是庄重的银饰,穿着绣有花鸟鱼虫五色刺绣的黑裙,被大军簇拥着前进。
陶良说完,她似乎听到了她的声音,忽然抬头望向茶楼二层的方向,那双蜜糖色的眼睛里似乎藏着千万光辉。
陶鑫也注意到了王女的视线,浅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茶盏。
“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公主殿下。”
伴随着扣门声,一道有些沙哑晦涩的男音响起,正是应邀前来的陆光年。
陆光年比陶良大了四岁,这会儿正是变声的年纪,声音属实算不上好听。但他身量高挑,面容柔和俊秀,举止得体,让人见了忍不住心生好感。
特别是对于本就对陆光年心存善意和愧疚的陶良,她看着陆光年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让他进来了。脾气好的连陶鑫都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他知道陆光年对陶良的特别,但不知道有这么特别。
她还是个孩子啊!
在陶良刻意收敛的情况下,这个下午过得很愉快。陶鑫晚上要参加和南疆使臣的宴会,带着陶良早早回了宫,他可不会把这个满眼星星的小祖宗留给陆光年。
只是那天以后,陶良重新开始对宫外产生了兴趣,隔三差五的想出宫见陆光年。
“小小年纪的,天天往宫外跑什么?”陶鑫拿书敲了敲陶良的头,三言两语把他们赶跑了。
南疆多毒瘴,毒虫,中原人并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南疆也借此机会,三番两次骚扰边境,对村庄下毒,流毒千里的惨状比比皆是。索性骠骑大将军陆川用兵如神,花了近十年的时间逼南疆签下了盟书,此后年年朝贡。
那南疆王女也成了两国谈判的棋子,嫁入了庆国皇宫。
王女入宫那日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个陶良葱一开始就不知名姓的少女被赐了名字封号,成为了庆帝的战利品。
那日陶良远远地去看了一眼,异域风情的少女穿着中原服饰,跪在地上拜谢圣恩。
“她好可怜啊。”陶良坐在东宫的书房里,抱着一盘点心说道。
陶鑫一边皱着眉处理政务,一边分出心来陪她聊天,闻言道:“成王败寇罢了。”
“但这和她无关啊,她只是一个牺牲品!”陶良说道。
陶鑫无意与她争辩这些,随口转移了话题,和她说起京中的新鲜事来。
骠骑大将军在京中待了不过月余,便带着陆光年和签完盟约的南疆使臣们一同离去了。
出发前一晚,陶良少见的再次私自出宫,在护城河边,和陆光年看了半天的夜色。
“平安扣,你记得活着回来哦!”还没有开始长个子的小女孩抬着头,把那枚羊脂玉的平安扣递给了陆光年。
“好!”陆光年收下了她的离别礼,笑着应道。
他这一走便是五年,走遍了庆国大半疆土,陆家小将军的名号在京中也越来越大。
同样的,陶良也到了凤台招婿的年纪,被管的越发紧了。
陆光年返程的消息穿回京城时,她正和绣坊嬷嬷学绣嫁衣。少女一身粉白华服,长发半挽,垂着眼走神。
被那嬷嬷发现,满目愁容地叹了口气,道:“公主年纪不小了,嫁衣再不绣就来不及了,还请公主认真些!”
陶良没理她,撑着头打了个哈欠,只觉得烦心。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在这四四方方的宫里消磨时间。
她扔了针,在嬷嬷声泪俱下的劝诫声中跑走了。
她熟练地甩开了宫女太监,绕到了一处荒凉宫殿里。当年那位南疆王女,如今的俪氏便在此处。
她三年前被人陷害,夺取位份打入冷宫,一直幽居于此,被天天四处乱跑的陶良无意中发现。
陶良对她一直颇有好感,三番两次下来便与她成了好友。
“俪姐姐?”陶良坐在院墙上,朝破败的房屋里喊道。
俪氏一身旧衣,散着头发,打开窗来见她。
“今天是临时起意,没有好吃的。”
陶良看了看俪氏,笑着说道。
俪氏翻了个白眼,道:“我缺你那几块点心?那个老不死的还不至于弄死我!”
庆帝对陶良很好,但不妨碍旁人眼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混蛋。作为权利斗争牺牲品的俪氏对他,可以说是恨入骨髓。
陶良敷衍的点了点头,道:“他们都说我应该成亲了,但我还不想。”
“呵,我爹当年还说要把我留在他身边一辈子呢?我来的时候还不是和你现在一样大,这一辈子可真长啊。”俪氏一甩长发,随口抱怨道。
陶良蹭进屋里,翻出个茶杯来给自己倒茶喝,应和了两声。
俪氏把壁橱里放着的粗粮饼拿了出来,随手扔到了桌子上:“有心上人了吗?”
陶良一愣,长了长口,道:“我不知道……”
心上人,听到这局话的那一刻她脑海中冒出了陆光年的名字,但同时她又清醒地觉得自己不喜欢他,他们相处的次数太少了,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呢。
那始终在她心里的,那种古怪的感情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草草吃完后,两人便去了河边。
陶良很喜欢花灯,每逢灯会都要让太子哥哥带自己出宫来玩。只可惜今年太子入朝听政,不能和往常一样逃了晚宴陪自己出门,她干脆喊了身为伴读的陆光年。
反正都是男的,应该差不多吧……
但事实上,太子和寻常公子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陶鑫带陶良出宫不是什么大事,哥哥带妹妹出来玩多正常啊。庆帝和皇后从来不曾说过什么,只是叮嘱他们外出时小心些,不要出了事。
但陆光年只是外臣之子,带身为公主的陶良出宫,就要出大问题了。
陶良的花灯还没看多少,宫里的侍卫就把两人带了回去。
这是陶良第一次看见庆帝发怒,被娇养着长大的她吓坏了,跪坐在堂下,大脑一片空白,除了哭什么都不会了。
这会儿的后殿人在的很全,庆帝皇后,受宠妃嫔,王爷,皇子公主都在。
陶良一直是皇后拿半条命换来的心肝宝贝,平日里说话大点声都不敢,这会儿看她被吓成这般模样哪还坐的住,不顾盛怒的庆帝起身把她护到了怀里。
“陛下!桃娘还这么小,又心思单纯善良,哪知道什么是非对错,旁人随口两句话就能把她骗走,您又何必对她发火!”
她说的声泪俱下,字字句句指责陆光年蛊惑陶良,蓄意而为。
陆光年脸色苍白,抿着嘴跪在一旁没有辩解。
他能辩解什么呢?
皇后铁了心要把一切推给他,他还能做什么?
“不,不是的!是……是我要出宫看花灯……太子哥哥不带我去,我以为他带我去也是一样的……”
皇后怀中,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陶良鼓起勇气,看着高处的庆帝开口道。
她是极受庆帝溺爱的,虽然方才自己跪着的时候很害怕,但被母后一抱,好像又有了说出口的勇气。
庆帝目光深沉地看了看她,最后也没有说什么。
只是,远在边疆的骠骑大将军受了斥责,罚了俸禄,陆光年也不在出现在上书房里。
而陶良不再喜欢往宫外跑,开始和她的姐姐们一样,在深宫里当一个一无所知的公主。
“桃娘,今天有外使来访,城里热闹的很!我们出宫玩去,好不好?”
陶良安安分分的当了几年公主,学了一堆礼义廉耻,虽然依然脾性娇纵,但看上去却比幼时矜持了不少。听见陶鑫的声音,她撑着头坐在廊下,懒洋洋地看了过去:“热闹有什么好看的,母后让我绣的花样子还没绣完呢!”
她今年十岁有余,上面的几个姐姐都到了相看驸马的年纪,为首地那两个甚至已经嫁了人,出宫开府了。
她母后便天天压着她和姐姐们一起学习女工刺绣,免得到时候自己绣嫁衣时手忙脚乱。
“那也不差这么一会,今天骠骑大将军也回来了,你不想去看看吗?”陶鑫是了解自家妹妹的,当年的乌龙让那个叫陆光年的臭小子在陶良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地位。
他估摸着,骠骑大将军这次回京多半就是为了这个儿子,陆光年已经到了可以上战场的年纪,只怕下次就要和自己父亲一同出征了。
“来人啊!我要更衣!”陶良爬起身来,对着屋里喊到。
时隔四年,陶良再一次踏出了宫门。
京城一如既往的繁盛热闹,城门口的主街上更是人满为患,都是等着看外使,和护送外使来访的骠骑大将军的。
陶鑫带着陶良进了临街茶楼的雅间,坐在窗边往下看。
骠骑大将军自南疆大胜而归,南疆使臣和王女一同进京签订盟约。南疆地处密林,气候潮湿闷热,多毒物草药,相传南疆之人个个都是治病用毒的好手。
随着城门开启,训练有素的铁骑簇拥着一辆宽大粗矿的马车入了城。那马车和京城里常见的马车不太一样,似乎是用战车改来的,四周没有车厢,而是悬挂着一圈纱帐,风吹过时可以隐隐看见里面端坐着的王女和四周的侍女。
“那个姐姐,好漂亮啊!”
南疆王女是一个满是异域风情,眉眼明媚的少女,她带着满头满是庄重的银饰,穿着绣有花鸟鱼虫五色刺绣的黑裙,被大军簇拥着前进。
陶良说完,她似乎听到了她的声音,忽然抬头望向茶楼二层的方向,那双蜜糖色的眼睛里似乎藏着千万光辉。
陶鑫也注意到了王女的视线,浅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茶盏。
“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公主殿下。”
伴随着扣门声,一道有些沙哑晦涩的男音响起,正是应邀前来的陆光年。
陆光年比陶良大了四岁,这会儿正是变声的年纪,声音属实算不上好听。但他身量高挑,面容柔和俊秀,举止得体,让人见了忍不住心生好感。
特别是对于本就对陆光年心存善意和愧疚的陶良,她看着陆光年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让他进来了。脾气好的连陶鑫都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他知道陆光年对陶良的特别,但不知道有这么特别。
她还是个孩子啊!
在陶良刻意收敛的情况下,这个下午过得很愉快。陶鑫晚上要参加和南疆使臣的宴会,带着陶良早早回了宫,他可不会把这个满眼星星的小祖宗留给陆光年。
只是那天以后,陶良重新开始对宫外产生了兴趣,隔三差五的想出宫见陆光年。
“小小年纪的,天天往宫外跑什么?”陶鑫拿书敲了敲陶良的头,三言两语把他们赶跑了。
南疆多毒瘴,毒虫,中原人并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南疆也借此机会,三番两次骚扰边境,对村庄下毒,流毒千里的惨状比比皆是。索性骠骑大将军陆川用兵如神,花了近十年的时间逼南疆签下了盟书,此后年年朝贡。
那南疆王女也成了两国谈判的棋子,嫁入了庆国皇宫。
王女入宫那日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个陶良葱一开始就不知名姓的少女被赐了名字封号,成为了庆帝的战利品。
那日陶良远远地去看了一眼,异域风情的少女穿着中原服饰,跪在地上拜谢圣恩。
“她好可怜啊。”陶良坐在东宫的书房里,抱着一盘点心说道。
陶鑫一边皱着眉处理政务,一边分出心来陪她聊天,闻言道:“成王败寇罢了。”
“但这和她无关啊,她只是一个牺牲品!”陶良说道。
陶鑫无意与她争辩这些,随口转移了话题,和她说起京中的新鲜事来。
骠骑大将军在京中待了不过月余,便带着陆光年和签完盟约的南疆使臣们一同离去了。
出发前一晚,陶良少见的再次私自出宫,在护城河边,和陆光年看了半天的夜色。
“平安扣,你记得活着回来哦!”还没有开始长个子的小女孩抬着头,把那枚羊脂玉的平安扣递给了陆光年。
“好!”陆光年收下了她的离别礼,笑着应道。
他这一走便是五年,走遍了庆国大半疆土,陆家小将军的名号在京中也越来越大。
同样的,陶良也到了凤台招婿的年纪,被管的越发紧了。
陆光年返程的消息穿回京城时,她正和绣坊嬷嬷学绣嫁衣。少女一身粉白华服,长发半挽,垂着眼走神。
被那嬷嬷发现,满目愁容地叹了口气,道:“公主年纪不小了,嫁衣再不绣就来不及了,还请公主认真些!”
陶良没理她,撑着头打了个哈欠,只觉得烦心。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在这四四方方的宫里消磨时间。
她扔了针,在嬷嬷声泪俱下的劝诫声中跑走了。
她熟练地甩开了宫女太监,绕到了一处荒凉宫殿里。当年那位南疆王女,如今的俪氏便在此处。
她三年前被人陷害,夺取位份打入冷宫,一直幽居于此,被天天四处乱跑的陶良无意中发现。
陶良对她一直颇有好感,三番两次下来便与她成了好友。
“俪姐姐?”陶良坐在院墙上,朝破败的房屋里喊道。
俪氏一身旧衣,散着头发,打开窗来见她。
“今天是临时起意,没有好吃的。”
陶良看了看俪氏,笑着说道。
俪氏翻了个白眼,道:“我缺你那几块点心?那个老不死的还不至于弄死我!”
庆帝对陶良很好,但不妨碍旁人眼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混蛋。作为权利斗争牺牲品的俪氏对他,可以说是恨入骨髓。
陶良敷衍的点了点头,道:“他们都说我应该成亲了,但我还不想。”
“呵,我爹当年还说要把我留在他身边一辈子呢?我来的时候还不是和你现在一样大,这一辈子可真长啊。”俪氏一甩长发,随口抱怨道。
陶良蹭进屋里,翻出个茶杯来给自己倒茶喝,应和了两声。
俪氏把壁橱里放着的粗粮饼拿了出来,随手扔到了桌子上:“有心上人了吗?”
陶良一愣,长了长口,道:“我不知道……”
心上人,听到这局话的那一刻她脑海中冒出了陆光年的名字,但同时她又清醒地觉得自己不喜欢他,他们相处的次数太少了,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呢。
那始终在她心里的,那种古怪的感情又是从何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