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捕快,为何丈量土地迟迟没有进展?”
“回知县,非是小的们不用心做事,乡中刁民聚集,刀枪棍棒齐备,小的们不敢胡来。”
“我看是因为你们从中获利,所以阳奉阴违,着实大胆!”
“既然吴知县如此说,那丁某也没脸穿皂衣。”丁捕快直接脱了衣服,“请吴知县珍重,丁某告辞。”
“请吴知县珍重!”
丁捕快走后,县衙之中其余衙役瞬间清空,本来他们就不愿意当这个衙役,工资低不说,这些经常克扣,还怕办坏事被责罚,又属于贱籍被世人看不起,如今家里分了田,要不是朱存枫要求,他们早就离职了。
这次众衙役随丁捕快离开,并非真的走,因为朱存枫给他们加了工资,并且得到承诺,以后衙役也算作朝廷体系,并且子孙可以参加科举(明律皂役三代不能科举)。
丁捕快他们是用辞职来要挟新任知县,这一手与文官有异曲同工之妙,乃至更强。官员辞职了总会有人升上去,皇帝不缺官员,县衙则不同,衙役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营生,县内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会干。
“竟敢如此无礼!”吴从先恼怒于众衙役的威胁,并不怕,他认为总会有人来干衙役,到底衙役吃着官粮,在这艰难的世道总有人吃不饱饭。
显然吴从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同于吴从先这个外来者对宜君县两眼一抹黑,之前巡查全县也不过走马看花,县内的普通百姓了解当下宜君县的情况。
知县只是过客,朱将军才是真老爷。
县内各处不但有朱将军的兵丁巡查,各乡各村也有代表会维持秩序,朱将军更为全县百姓提供了税赋支持,还承诺年免税免徭役,这种想都不敢想的事真实发生,忠心朱将军更胜朝廷,遑论计划再次抢夺他们田地的吴知县了。
至于那些地痞无赖,他们更懂得生存之道,不会没事触霉头,况且之前有好大一部分加入征兵队伍,那条件着实吸引人,将地痞无赖中的优秀者全部选走,留下一些乐色更不敢炸刺。
当吴从先亲自写了张招聘文书贴在告示栏(只能亲历亲为,衙门彻底空了,小官还没到位,吏员和衙役全部辞职,衙门内只剩下吴从先与他的仆人),等了好几天居然一个上门的都没有。
最后还是本地教渝(县学校校长兼教育管理)看不下去(教育部门人才很重要,且宜君教渝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没有被清算),主动找到吴从先,隐晦提醒吴从先。
当前县内百姓欢欣鼓舞,别干犯众怒的事。教渝还说乔家那些人都有罪责,有大量人证物证,朱将军按大明律杀人,可以告朱将军做了超越职责的事,不能说朱将军做错了。那时正值王二入城的混乱时刻,朱将军以军法军纪办事,能说得过去。
教渝的本意是提醒吴从先安心办好知县的事,不要牵扯过往,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上书朱风的事迹,让上官判决,毕竟朱风的官职品级比吴从先高很多。
教渝来过县衙后,丁捕快等衙役陆续回归,县衙再度履行职责,而丈量土地等仿佛没有发生过。
要是吴从先聪明、圆滑,就该就此作罢,结果他脑子一根筋,或者说他年轻,有一腔热血,更因为他本身来自大地主家庭,不愿坐视既定事实。() ()
于是吴从先一连几封文书送到西安,公告栏里的招聘文书也没有撕下。几乎等于公开叫板,这下丁捕快们不伺候了,他们去另一块朱存枫早就给他们准备好的地方,以办事处的名义为百姓办事,等于另立衙门,差点将吴从先气死。
丁捕快的举动让世人看到皇权不下乡的年代,没有本地人支持的流官是如何窘迫,难怪王仁佐要提拔、重用郭胜。
如此公开叫板的行径令吴从先异常愤怒,当即前往西安,亲自面见胡廷晏,请求胡廷晏做主。
事关边军,暗笑的胡廷晏不会留下一点疏漏,立刻写信给史永安,让其约束朱风,不要太过胡作非为。等史永安处理了朱风,才好谋夺宜君田产。
这也因为胡廷晏意识到朱风对宜君的掌控力极其强,普通的手段已无法成功,必须将朱风巧取豪夺宜君田产的事一并告诉史永安。
果然,收到胡廷晏来信的史永安立刻猜出朱风在宜君的所作所为,什么平息叛贼、匪患,根本就是借着贼匪的名义杀人强夺良田,甚至有可能朱风还在背后支持王二。
如此狂妄的举动几乎等同于造反,大怒的史永安正要派兵镇压,旋即恢复冷静。这一年陕西同样大旱,可以预见军粮不足。如果用强硬的态度对待朱风,势必有可能逼反朱风。
朱风手下数千骄兵悍将有些头疼,但不严重,可要是打断朱风供给边军的口粮,恐怕边军会大规模哗变,这就是要命的事了。
史永安无奈,谁让他没有找到朱风的粮草供应处(供应处就是朱存枫),只找到崇信这个转运点。一旦打击了朱风,不但后续拿不到粮草,还有可能逼得崇信大量流民饿死,崇信聚集的流民那么多,只要有一颗火星就是燎原之势,史永安认为朱风不会放过这一点。
到当前这个情况,史永安才意识到朱风不是一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朱风一步步都有计划,都有埋伏。
没有钱粮在手的史永安毫无破局办法,只能想办法牵制。好在史永安不认为朱风会造反,猜想其目的就是田产。得知朱风为了拉拢人心分田分地,史永安心中稍安,短时间内至少不会出现大规模民乱事件,他还有时间慢慢布局破局。
因朱风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史永安不敢声张,否则那些士绅必然反扑,从百姓手里抢回分下去的田史永安不怕,史永安就怕那些士绅谋事不密还大张旗鼓,逼反老百姓进而让朱风认为天下大乱,届时很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史永安相信朝廷有能力平定朱风叛乱,可那时候陕西必然乱成一锅粥,局势可能还不如慢慢谋划,且如果逼反朱风,表彰和提拔朱风的上下官员必然受到牵连,他史永安也不例外。
史永安深受国家大恩,虽老,依然有雄心壮志,希望为大明镇守边关,改革边军弊病,还不到乞骸骨的时候。
于是史永安并未大张旗鼓,只派出几名通讯兵,带着亲笔信找到朱风,要求朱风小心行事,不要太过张扬。
“回知县,非是小的们不用心做事,乡中刁民聚集,刀枪棍棒齐备,小的们不敢胡来。”
“我看是因为你们从中获利,所以阳奉阴违,着实大胆!”
“既然吴知县如此说,那丁某也没脸穿皂衣。”丁捕快直接脱了衣服,“请吴知县珍重,丁某告辞。”
“请吴知县珍重!”
丁捕快走后,县衙之中其余衙役瞬间清空,本来他们就不愿意当这个衙役,工资低不说,这些经常克扣,还怕办坏事被责罚,又属于贱籍被世人看不起,如今家里分了田,要不是朱存枫要求,他们早就离职了。
这次众衙役随丁捕快离开,并非真的走,因为朱存枫给他们加了工资,并且得到承诺,以后衙役也算作朝廷体系,并且子孙可以参加科举(明律皂役三代不能科举)。
丁捕快他们是用辞职来要挟新任知县,这一手与文官有异曲同工之妙,乃至更强。官员辞职了总会有人升上去,皇帝不缺官员,县衙则不同,衙役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营生,县内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会干。
“竟敢如此无礼!”吴从先恼怒于众衙役的威胁,并不怕,他认为总会有人来干衙役,到底衙役吃着官粮,在这艰难的世道总有人吃不饱饭。
显然吴从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同于吴从先这个外来者对宜君县两眼一抹黑,之前巡查全县也不过走马看花,县内的普通百姓了解当下宜君县的情况。
知县只是过客,朱将军才是真老爷。
县内各处不但有朱将军的兵丁巡查,各乡各村也有代表会维持秩序,朱将军更为全县百姓提供了税赋支持,还承诺年免税免徭役,这种想都不敢想的事真实发生,忠心朱将军更胜朝廷,遑论计划再次抢夺他们田地的吴知县了。
至于那些地痞无赖,他们更懂得生存之道,不会没事触霉头,况且之前有好大一部分加入征兵队伍,那条件着实吸引人,将地痞无赖中的优秀者全部选走,留下一些乐色更不敢炸刺。
当吴从先亲自写了张招聘文书贴在告示栏(只能亲历亲为,衙门彻底空了,小官还没到位,吏员和衙役全部辞职,衙门内只剩下吴从先与他的仆人),等了好几天居然一个上门的都没有。
最后还是本地教渝(县学校校长兼教育管理)看不下去(教育部门人才很重要,且宜君教渝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没有被清算),主动找到吴从先,隐晦提醒吴从先。
当前县内百姓欢欣鼓舞,别干犯众怒的事。教渝还说乔家那些人都有罪责,有大量人证物证,朱将军按大明律杀人,可以告朱将军做了超越职责的事,不能说朱将军做错了。那时正值王二入城的混乱时刻,朱将军以军法军纪办事,能说得过去。
教渝的本意是提醒吴从先安心办好知县的事,不要牵扯过往,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上书朱风的事迹,让上官判决,毕竟朱风的官职品级比吴从先高很多。
教渝来过县衙后,丁捕快等衙役陆续回归,县衙再度履行职责,而丈量土地等仿佛没有发生过。
要是吴从先聪明、圆滑,就该就此作罢,结果他脑子一根筋,或者说他年轻,有一腔热血,更因为他本身来自大地主家庭,不愿坐视既定事实。() ()
于是吴从先一连几封文书送到西安,公告栏里的招聘文书也没有撕下。几乎等于公开叫板,这下丁捕快们不伺候了,他们去另一块朱存枫早就给他们准备好的地方,以办事处的名义为百姓办事,等于另立衙门,差点将吴从先气死。
丁捕快的举动让世人看到皇权不下乡的年代,没有本地人支持的流官是如何窘迫,难怪王仁佐要提拔、重用郭胜。
如此公开叫板的行径令吴从先异常愤怒,当即前往西安,亲自面见胡廷晏,请求胡廷晏做主。
事关边军,暗笑的胡廷晏不会留下一点疏漏,立刻写信给史永安,让其约束朱风,不要太过胡作非为。等史永安处理了朱风,才好谋夺宜君田产。
这也因为胡廷晏意识到朱风对宜君的掌控力极其强,普通的手段已无法成功,必须将朱风巧取豪夺宜君田产的事一并告诉史永安。
果然,收到胡廷晏来信的史永安立刻猜出朱风在宜君的所作所为,什么平息叛贼、匪患,根本就是借着贼匪的名义杀人强夺良田,甚至有可能朱风还在背后支持王二。
如此狂妄的举动几乎等同于造反,大怒的史永安正要派兵镇压,旋即恢复冷静。这一年陕西同样大旱,可以预见军粮不足。如果用强硬的态度对待朱风,势必有可能逼反朱风。
朱风手下数千骄兵悍将有些头疼,但不严重,可要是打断朱风供给边军的口粮,恐怕边军会大规模哗变,这就是要命的事了。
史永安无奈,谁让他没有找到朱风的粮草供应处(供应处就是朱存枫),只找到崇信这个转运点。一旦打击了朱风,不但后续拿不到粮草,还有可能逼得崇信大量流民饿死,崇信聚集的流民那么多,只要有一颗火星就是燎原之势,史永安认为朱风不会放过这一点。
到当前这个情况,史永安才意识到朱风不是一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朱风一步步都有计划,都有埋伏。
没有钱粮在手的史永安毫无破局办法,只能想办法牵制。好在史永安不认为朱风会造反,猜想其目的就是田产。得知朱风为了拉拢人心分田分地,史永安心中稍安,短时间内至少不会出现大规模民乱事件,他还有时间慢慢布局破局。
因朱风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史永安不敢声张,否则那些士绅必然反扑,从百姓手里抢回分下去的田史永安不怕,史永安就怕那些士绅谋事不密还大张旗鼓,逼反老百姓进而让朱风认为天下大乱,届时很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史永安相信朝廷有能力平定朱风叛乱,可那时候陕西必然乱成一锅粥,局势可能还不如慢慢谋划,且如果逼反朱风,表彰和提拔朱风的上下官员必然受到牵连,他史永安也不例外。
史永安深受国家大恩,虽老,依然有雄心壮志,希望为大明镇守边关,改革边军弊病,还不到乞骸骨的时候。
于是史永安并未大张旗鼓,只派出几名通讯兵,带着亲笔信找到朱风,要求朱风小心行事,不要太过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