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虽好,却非一年半载就能建功,要种出更多的种子,要总结出种植这种粮食的办法诀窍,都需要时间;这种粮食可是大宋从未有过的粮食,要想普及开来可没那么容易。”沈隆看了一眼王雱,“这就看元泽多长时间能理出来了。”
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还有向日葵都是明代传入中国的,被康熙捡了个便宜,成就了糠稀“盛世”,若是早上一些时间,估计就没大清什么事儿了,而要是晚上一些时间,大清估计又会是一个短命王朝。
而一种新作物要被天下百姓接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粮食对老百姓来说可是命根子,你让他们放着小麦、小米不种,去种一种从未听说过的粮食,恐怕谁都不敢轻易答应。
王雱或许还不大理解,王韶就在西北边疆,多有和当地农户接触,对他们的想法要稍微清楚点,他也想到了这一点,“此事倒也不难,西北连年战乱多有荒地,到时候可找些荒地军屯,当地百姓若是亲眼看过一季收获,恐怕不用朝廷下令,他们都会抢着要种这种粮食。”
如果这几种粮食真有你说的那么高产的话,这些王韶却是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别说那些老百姓了,就算是他知道王雱绝不会撒谎,他都没有完全相信。
谁说古代人不如现代人聪明来着?听听王韶这办法!沈隆在当省政府一把手的时候,下面好多县长都想不到这么干,或者说他们想得到但是没这个耐性。
王雱觉得自己压力倍增,原先只是满足百姓吃喝的问题,现在怎么又和收服河湟、西夏扯上了?肩膀上的担子可是越来越重了。
他起身拱手道,“在下定然竭力做到。”好吧,不就是种地么,我种还不行么?从今以后,白天种地,晚上书写记录,遇到不懂的了就问道长。
“原来元泽这身打扮都是为了这些啊。”王韶现在也明白了,他可不是腐儒,不仅没有小看王雱,反而愈加尊敬了。
“不知道长要种的是什么粮食?可否让在下涨涨见识?”王韶倒是越发地好奇了,什么样的粮食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哦,在下一时心急,有些冒昧了。”
“倒也没什么不能看的,喏,这是红薯,在我那儿一季亩产可达万斤;大宋此前少有人种,产量可能要少些,不过一季千斤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沈隆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孩脑袋大的红薯来。
这个产量是他根据明代红薯产量推算的,根据明代方志的记载,那时候红薯的产量就能达到一两千斤,他这次拿出来的还是后世培育出来的油脂良种,产量只会更高。
“喏,看到没,这是红薯的芽,要种的时候,将红薯切成小块,每块有一个芽即可,然后在肥地里育出种苗,再移植到地里,每一株红薯最少也能长出五个这么大的红薯来,照顾好了还会更多。”沈隆指着红薯给他俩解释道。
王韶和王雱细细数了下红薯上的芽胚数量,再伸手试了试红薯的斤两,当下疑惑打消大半,“如此看来,亩产千斤或许还少了!”() ()
“可惜红薯这能当菜,不能当主粮,不过这两种倒是可以。”沈隆又从袖子里摸出一根金黄色长长的玉米棒和一个拳头大的土豆来,看得王韶一个劲瞅他的袖子,袖子里面能装得下这么多东西么?
“一般情况下,一株玉米能结一到八个玉米棒,不过为了让玉米棒长得更大,一般都会掰去多余的,最多只留两个。”沈隆将玉米递给王韶,土豆递给王雱,这俩抱着就像捧着琉璃盏一般,生怕掉地上摔坏了,“土豆和红薯一般种植,一株也能结五六个。”
王韶捧着玉米就开始数上面的玉米粒,数了老半天终于算出来了,“不算那些瘪的、小的,共计七百三十二粒,若是一株长两个,那就是种一收一千五啊!关中种植小麦,一个麦穗能收二十颗麦粒,就算绝好!此物堪称仙种啊!”
“不能这么算,小麦可要比玉米密多了,不过玉米的产量的确比小麦高!”后世一个麦穗差不多六七十粒麦种,起码是大宋的三倍,大宋小麦亩产两石,差不多两百斤,后世小麦亩产千斤,如果再算上密植、麦粒大小的区别,这个数字倒也差不多。
“最关键的还是耐旱,适宜种植的范围广,西北好多不能种小麦的地方都可以种植这些。”沈隆补充道。
“元泽若是能让这几种粮食广播天下,实乃莫大的功德啊!”王韶叹道。
王雱听到这话想起了沈隆当初聊起占城稻时说得那些话,心情颇为复杂,是啊,不管是他还是王韶,都觉得这件事儿是莫大的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劳又能得到朝廷和士子们的认可么?或许朝廷会给自己些奖励,就像当年献上神臂弓的李定一般。
但是如此以来,自己在士林中的声望恐怕就大不如前了,在那些人看来,或许这般功劳还不如一首好词……难道我儒家真的……不不不,这定然是我未能领会圣人经义,王雱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将这些大逆不道的念头丢到一边。
三人又聊了些这几种粮食的事情,王韶甚至还学着王雱的样子去地里锄了一会儿地,然后被王雱赶了回来,道长已经说了,这两亩地是自己的,君子言而有信,绝不能假借他人之手帮忙。
王韶回到阴凉处坐下,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一般人若是论起边事,无非就说些选用名将的话,能提到练兵的都少,更何况是粮食输送了,于是他侧过头来问沈隆,“莫非道长也懂得兵法?”
“倒是略懂一二。”那个啥,混了好几年军事论坛,看过一堆军事网络小说算不算?
沈隆想想又把手伸到袖子里,摸出一本书递给王韶,“这本兵书倒是和其它兵书颇有不同,子纯不妨看看。”
王韶接过来一看,封皮上写着《练兵纪实》四个字。
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还有向日葵都是明代传入中国的,被康熙捡了个便宜,成就了糠稀“盛世”,若是早上一些时间,估计就没大清什么事儿了,而要是晚上一些时间,大清估计又会是一个短命王朝。
而一种新作物要被天下百姓接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粮食对老百姓来说可是命根子,你让他们放着小麦、小米不种,去种一种从未听说过的粮食,恐怕谁都不敢轻易答应。
王雱或许还不大理解,王韶就在西北边疆,多有和当地农户接触,对他们的想法要稍微清楚点,他也想到了这一点,“此事倒也不难,西北连年战乱多有荒地,到时候可找些荒地军屯,当地百姓若是亲眼看过一季收获,恐怕不用朝廷下令,他们都会抢着要种这种粮食。”
如果这几种粮食真有你说的那么高产的话,这些王韶却是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别说那些老百姓了,就算是他知道王雱绝不会撒谎,他都没有完全相信。
谁说古代人不如现代人聪明来着?听听王韶这办法!沈隆在当省政府一把手的时候,下面好多县长都想不到这么干,或者说他们想得到但是没这个耐性。
王雱觉得自己压力倍增,原先只是满足百姓吃喝的问题,现在怎么又和收服河湟、西夏扯上了?肩膀上的担子可是越来越重了。
他起身拱手道,“在下定然竭力做到。”好吧,不就是种地么,我种还不行么?从今以后,白天种地,晚上书写记录,遇到不懂的了就问道长。
“原来元泽这身打扮都是为了这些啊。”王韶现在也明白了,他可不是腐儒,不仅没有小看王雱,反而愈加尊敬了。
“不知道长要种的是什么粮食?可否让在下涨涨见识?”王韶倒是越发地好奇了,什么样的粮食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哦,在下一时心急,有些冒昧了。”
“倒也没什么不能看的,喏,这是红薯,在我那儿一季亩产可达万斤;大宋此前少有人种,产量可能要少些,不过一季千斤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沈隆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孩脑袋大的红薯来。
这个产量是他根据明代红薯产量推算的,根据明代方志的记载,那时候红薯的产量就能达到一两千斤,他这次拿出来的还是后世培育出来的油脂良种,产量只会更高。
“喏,看到没,这是红薯的芽,要种的时候,将红薯切成小块,每块有一个芽即可,然后在肥地里育出种苗,再移植到地里,每一株红薯最少也能长出五个这么大的红薯来,照顾好了还会更多。”沈隆指着红薯给他俩解释道。
王韶和王雱细细数了下红薯上的芽胚数量,再伸手试了试红薯的斤两,当下疑惑打消大半,“如此看来,亩产千斤或许还少了!”() ()
“可惜红薯这能当菜,不能当主粮,不过这两种倒是可以。”沈隆又从袖子里摸出一根金黄色长长的玉米棒和一个拳头大的土豆来,看得王韶一个劲瞅他的袖子,袖子里面能装得下这么多东西么?
“一般情况下,一株玉米能结一到八个玉米棒,不过为了让玉米棒长得更大,一般都会掰去多余的,最多只留两个。”沈隆将玉米递给王韶,土豆递给王雱,这俩抱着就像捧着琉璃盏一般,生怕掉地上摔坏了,“土豆和红薯一般种植,一株也能结五六个。”
王韶捧着玉米就开始数上面的玉米粒,数了老半天终于算出来了,“不算那些瘪的、小的,共计七百三十二粒,若是一株长两个,那就是种一收一千五啊!关中种植小麦,一个麦穗能收二十颗麦粒,就算绝好!此物堪称仙种啊!”
“不能这么算,小麦可要比玉米密多了,不过玉米的产量的确比小麦高!”后世一个麦穗差不多六七十粒麦种,起码是大宋的三倍,大宋小麦亩产两石,差不多两百斤,后世小麦亩产千斤,如果再算上密植、麦粒大小的区别,这个数字倒也差不多。
“最关键的还是耐旱,适宜种植的范围广,西北好多不能种小麦的地方都可以种植这些。”沈隆补充道。
“元泽若是能让这几种粮食广播天下,实乃莫大的功德啊!”王韶叹道。
王雱听到这话想起了沈隆当初聊起占城稻时说得那些话,心情颇为复杂,是啊,不管是他还是王韶,都觉得这件事儿是莫大的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劳又能得到朝廷和士子们的认可么?或许朝廷会给自己些奖励,就像当年献上神臂弓的李定一般。
但是如此以来,自己在士林中的声望恐怕就大不如前了,在那些人看来,或许这般功劳还不如一首好词……难道我儒家真的……不不不,这定然是我未能领会圣人经义,王雱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将这些大逆不道的念头丢到一边。
三人又聊了些这几种粮食的事情,王韶甚至还学着王雱的样子去地里锄了一会儿地,然后被王雱赶了回来,道长已经说了,这两亩地是自己的,君子言而有信,绝不能假借他人之手帮忙。
王韶回到阴凉处坐下,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一般人若是论起边事,无非就说些选用名将的话,能提到练兵的都少,更何况是粮食输送了,于是他侧过头来问沈隆,“莫非道长也懂得兵法?”
“倒是略懂一二。”那个啥,混了好几年军事论坛,看过一堆军事网络小说算不算?
沈隆想想又把手伸到袖子里,摸出一本书递给王韶,“这本兵书倒是和其它兵书颇有不同,子纯不妨看看。”
王韶接过来一看,封皮上写着《练兵纪实》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