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江南,北斋的院落当中,一群士子也在读着这篇文章,“.…..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
“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更生居士这篇文章着实振聋发聩,我等昔日虽然在乡里也看到过这些,却未能想透这层道理,只觉得多子多孙,就是多福,乃是好事,然则天下丁口日多,这田亩却不见增长,多出来的这些丁口到底要靠什么养活啊?”文章读完之后,有士子摇头晃脑评价道。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有人开始复述这位更生先生的解决方案。
“不然不然,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浮糜兼并尤其是容易抑止的?”这篇文章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开辟土地、减税、抑制兼并、禁止奢靡还有官府设立粮仓平易灾害,但这些都是空泛之谈而已,这些士子多是大户人家出身,你让他们反对兼并和奢华的生活,那岂不是与虎谋皮?所以自然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呵呵,就算是朝廷减了税收,百姓恐怕也落不得好处。”有寒门出身的士子冷笑道,朝廷减税了,县里的大户、胥吏可不会如实相告,依旧会压榨百姓,为自己谋取好处。
“北斋先生,这位更生居士到底是何方大才?为何我等从未听过?”大家伙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个结果来,唯有询问此次文会的主人北斋。
北斋自从南下以来,凭着自己东林遗孤的身份、姣好的容貌立刻得到了当地无数士子的追捧,然后北斋除了一手好丹青之外,还能时常拿出许多精妙绝伦的文章来,几次之后,她这所院落就成了江南士子关注的焦点。
“这位更生居士却是不肯显露身份。”北斋其实也纳闷呢,陛下到底从那儿找出来这么多好文章?她却是不知道,沈隆拿出来的这篇治平》,乃是后人的作品。() ()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榜眼洪亮吉,他在治平》和生计》两篇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人口增长应与生产增长相适应的思想,比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还要早几年,故而在后世被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有明一代虽然理学昌盛,但也不是没有其他思潮诞生,王阳明的心学自然不用说;泰州学派的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这明末三大思想家自不待言,能涌现出这么多思想家,说明大明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理学的局限性,试图用自己的方法来拓展儒学。
若是任由他们发展,未必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可惜建奴入关打断了这一进程,让堂堂华夏变得万马齐喑,无人再敢进行思想界的探索,大家伙儿只能寻章雕句,弄些金石考据之类的玩意儿聊以度日罢了。
沈隆知道,想要让华夏重新领先于世界,光靠技术上进步是不够的,还得继续在思想上有所发展,所以他才让北斋前往江南,复制东林党的路子,在各种思潮蓬勃发展的江南对这些士子进行潜移默化,从而让他们改变思想,然后再从下往上影响朝廷。
此前的那些文章还有这篇治平》只是开始而已,然后不时丢几篇王夫之、黄宗羲等人还没写出来的文章等时机合适的时候,直接丢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用这个大炸弹来动摇理学的根基,为日后大明的发展指明道路。
“先前听闻陛下让郑芝龙吸纳流民前往大员的时候,在下还觉得是暴政,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方知道陛下所思所虑果然深远,如今的中原却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啊!”
“永嘉南迁,长江以南日益繁华;北宋开拓两湖,自此湖广熟天下足,纵览史书才发现,其实前人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啊!”北斋拿出这篇文章之后,江南士子就开始为沈隆拓殖海外寻找理论基础了,“如今天下九州可耕种之土地大多都被我大明所占,现在也是该放眼九州之外了。”
“如此盛事,真恨不得效仿班定远投笔从戎,为我大明经略海外,成就功业、名留青史何不快哉!”有人心生感慨。
“哈哈,张兄若是要舍了科举去海外,伯父恐怕非打断你的腿不可!”有人当即笑道,固有思想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如今大家对海外依旧充满畏惧。
不过有人开始萌生这种想法就是好的,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真的付诸行动,以大明的人口基数,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字。
看着这些士子群情激昂的样子,北斋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了,她将目光投向北方,听闻陛下要下江南,不知道那时候是否可以重逢。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
“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更生居士这篇文章着实振聋发聩,我等昔日虽然在乡里也看到过这些,却未能想透这层道理,只觉得多子多孙,就是多福,乃是好事,然则天下丁口日多,这田亩却不见增长,多出来的这些丁口到底要靠什么养活啊?”文章读完之后,有士子摇头晃脑评价道。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有人开始复述这位更生先生的解决方案。
“不然不然,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浮糜兼并尤其是容易抑止的?”这篇文章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开辟土地、减税、抑制兼并、禁止奢靡还有官府设立粮仓平易灾害,但这些都是空泛之谈而已,这些士子多是大户人家出身,你让他们反对兼并和奢华的生活,那岂不是与虎谋皮?所以自然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呵呵,就算是朝廷减了税收,百姓恐怕也落不得好处。”有寒门出身的士子冷笑道,朝廷减税了,县里的大户、胥吏可不会如实相告,依旧会压榨百姓,为自己谋取好处。
“北斋先生,这位更生居士到底是何方大才?为何我等从未听过?”大家伙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个结果来,唯有询问此次文会的主人北斋。
北斋自从南下以来,凭着自己东林遗孤的身份、姣好的容貌立刻得到了当地无数士子的追捧,然后北斋除了一手好丹青之外,还能时常拿出许多精妙绝伦的文章来,几次之后,她这所院落就成了江南士子关注的焦点。
“这位更生居士却是不肯显露身份。”北斋其实也纳闷呢,陛下到底从那儿找出来这么多好文章?她却是不知道,沈隆拿出来的这篇治平》,乃是后人的作品。() ()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榜眼洪亮吉,他在治平》和生计》两篇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人口增长应与生产增长相适应的思想,比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还要早几年,故而在后世被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有明一代虽然理学昌盛,但也不是没有其他思潮诞生,王阳明的心学自然不用说;泰州学派的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这明末三大思想家自不待言,能涌现出这么多思想家,说明大明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理学的局限性,试图用自己的方法来拓展儒学。
若是任由他们发展,未必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可惜建奴入关打断了这一进程,让堂堂华夏变得万马齐喑,无人再敢进行思想界的探索,大家伙儿只能寻章雕句,弄些金石考据之类的玩意儿聊以度日罢了。
沈隆知道,想要让华夏重新领先于世界,光靠技术上进步是不够的,还得继续在思想上有所发展,所以他才让北斋前往江南,复制东林党的路子,在各种思潮蓬勃发展的江南对这些士子进行潜移默化,从而让他们改变思想,然后再从下往上影响朝廷。
此前的那些文章还有这篇治平》只是开始而已,然后不时丢几篇王夫之、黄宗羲等人还没写出来的文章等时机合适的时候,直接丢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用这个大炸弹来动摇理学的根基,为日后大明的发展指明道路。
“先前听闻陛下让郑芝龙吸纳流民前往大员的时候,在下还觉得是暴政,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方知道陛下所思所虑果然深远,如今的中原却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啊!”
“永嘉南迁,长江以南日益繁华;北宋开拓两湖,自此湖广熟天下足,纵览史书才发现,其实前人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啊!”北斋拿出这篇文章之后,江南士子就开始为沈隆拓殖海外寻找理论基础了,“如今天下九州可耕种之土地大多都被我大明所占,现在也是该放眼九州之外了。”
“如此盛事,真恨不得效仿班定远投笔从戎,为我大明经略海外,成就功业、名留青史何不快哉!”有人心生感慨。
“哈哈,张兄若是要舍了科举去海外,伯父恐怕非打断你的腿不可!”有人当即笑道,固有思想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如今大家对海外依旧充满畏惧。
不过有人开始萌生这种想法就是好的,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真的付诸行动,以大明的人口基数,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字。
看着这些士子群情激昂的样子,北斋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了,她将目光投向北方,听闻陛下要下江南,不知道那时候是否可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