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年就已经出现苗头了,老韩家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除了沈隆这个无业游民之外,韩春燕、韩春雪、韩春松三个人都涨了工资;这一年,%的职工工资上涨,也就出现了这年春节,人们争相置办年货的场面,在苦了几十年的情况下,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喜悦。
李成涛和蔡晓丽也不例外,所以沈隆直接用这个展开话题,“你俩去年涨工资了高兴不?”
“高兴,咋不高兴?我家过年的时候还专门去割了几块肥肉,也得亏我认识的人多,搁在别人身上,拿……拿着钱都买不到!”李成涛说话的时候还得意地给蔡晓丽丢过去一个眼神,他割肥肉的时候当然也没忘了蔡晓丽和沈隆,给他俩也割了几块送过去。
“高兴是高兴,可现在想花钱都找不到地方,去那儿买东西都得排队,好多时候你花了半天时间排队,等轮到你的时候就啥也没有了,我们厂的面包经常一送出去就没了,好多人都托关系找我买来着。”蔡晓丽看着沈隆,“春明,你琢磨到啥赚钱的点子了?”她也是个不安分的妹子,不甘于在食品厂拿那点死工资。
“从经济学上来说,现在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上涨,消费欲望旺盛,但市场供应不足,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这时候只要你能弄到紧缺的商品,就绝对能赚大钱!”其实不光是个人消费者,那些厂矿企业也同样如此,只要能生产出来商品,就绝对不缺销路,可惜受制于原材料的限制,让他们没办法敞开了生产。
所以现在倒腾原材料也能赚钱,而且更轻松,不过干这个可得有门路,而且要担风险,沈隆并不想掺和这些,于是他就打算走许多穿越者曾经走过的道路。
他伸手指向外面街上一个戴着墨镜、穿着喇叭裤,大模大样走过的小青年,街道两边的路人看到他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年纪稍微大点的看他就像看小流氓,而二十左右的小伙子、大姑娘看他则满是羡慕,甚至还有人上前询问他的墨镜和喇叭裤是在那儿买的。
这个时代的躁动,就是从喇叭裤开始的;在这条裤子出现的前一年,年轻人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从公平的人才选拔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他们的内心已像大千世界那样变得五彩斑斓,然而衣着依然是蓝、黑、灰、绿这些沉寂的颜色。
喇叭裤最初是如何映入中国人眼帘的,大致和今年风靡中国的两部日本电影有些关联,一部是《望乡》,栗原小卷扮演的记者面容清秀、气质高雅,一条白色的喇叭裤让她的身材更显袅娜;另一部是《追捕》,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不仅成了年轻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长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更成了当时年轻人眼中的时尚。
也有人说这股风潮是源于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迈克哈里斯戴蛤蟆镜、穿阔腿牛仔裤的形象影响了一批人;不过这部电视剧是年才引进的,而现在街道上已经出现了喇叭裤,看样子还是《追捕》、《望乡》的说法更可靠一些。() ()
不管是因为那部作品,喇叭裤的出现,开始颠覆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对服装的刻板认知;它成了年轻人对国人审美习惯最初的挑战,虽然刚开始挑战者只是极少数。
这种裤子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向下逐渐张开,形成喇叭状,有的裤脚能宽大到像一把扫街的扫帚。最让老人们无法忍受的,是它不论男女,裤链全开在正前方;要知道,在此前女装裤从来都是“右侧开口”,所以一些老人将此裤称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不吉之物。
喇叭裤成了个性与不羁的象征,更是时尚和潮流的标志,它终于渐渐地把所有人,从单一刻板的服装中解放出来,此后,各色各样的服饰也开始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
“春明,你……你能弄到喇叭裤?”李成涛有些小激动,看来他也是想买喇叭裤很久了,“可这玩意儿不好买啊?”
“也不知道这裤子有啥好看的?不过想买的人的确很多,春明你要是能弄来,肯定能赚大钱。”蔡晓丽虽然看不惯这种审美,却能意识到商机。
“在京城当然不好买,不过到了花都,那可就多了去了,我都打听过了,从花都把衣服、裤子运过来,起码是五倍的利润,蛤蟆镜还要更高。”沈隆伸出一个巴掌,没错,现在的利润就是这么可怕,一条喇叭裤在京城的价格顶得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但尽管如此,依旧收到无数时尚青年的追捧,其实这事儿也容易理解,看看日后那些割肾买苹果的年轻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样的道理,追逐时尚喜欢出风头的想法是每个时代青年都共同拥有的。
“那……那不是投机倒把么?这事儿能干?”李成涛还有点担心。
“你没见现在街上已经有摆地摊、开小饭馆的了?这两年回城的知青可是越来越多了,京城的单位可安排不下这么多人,只能让他们自谋生路,所以啊,只要咱们小心点,肯定没啥大问题!”这都是沈隆亲身经历过的,熟得很,虽然现在政策还有反复,可大的发展趋势肯定不会变。
“你俩要是愿意,咱们就合伙做,涛子,你跟我去花都进货,晓丽,你就在京城到处转悠,找个摆摊的好地方先占下来,等我和涛子从花都回来,咱们就开张。”沈隆做出安排。
“干……干了!我明天就去厂里请……请假,反正现在厂子里的人多,活都不够干,我不去还能多留出一份奖金来!”李成涛毫不犹豫。
“行,我一下班就过去!”蔡晓丽也应了下来。
“来,祝咱们马到成功!”三双手叠在一起。
李成涛和蔡晓丽也不例外,所以沈隆直接用这个展开话题,“你俩去年涨工资了高兴不?”
“高兴,咋不高兴?我家过年的时候还专门去割了几块肥肉,也得亏我认识的人多,搁在别人身上,拿……拿着钱都买不到!”李成涛说话的时候还得意地给蔡晓丽丢过去一个眼神,他割肥肉的时候当然也没忘了蔡晓丽和沈隆,给他俩也割了几块送过去。
“高兴是高兴,可现在想花钱都找不到地方,去那儿买东西都得排队,好多时候你花了半天时间排队,等轮到你的时候就啥也没有了,我们厂的面包经常一送出去就没了,好多人都托关系找我买来着。”蔡晓丽看着沈隆,“春明,你琢磨到啥赚钱的点子了?”她也是个不安分的妹子,不甘于在食品厂拿那点死工资。
“从经济学上来说,现在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上涨,消费欲望旺盛,但市场供应不足,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这时候只要你能弄到紧缺的商品,就绝对能赚大钱!”其实不光是个人消费者,那些厂矿企业也同样如此,只要能生产出来商品,就绝对不缺销路,可惜受制于原材料的限制,让他们没办法敞开了生产。
所以现在倒腾原材料也能赚钱,而且更轻松,不过干这个可得有门路,而且要担风险,沈隆并不想掺和这些,于是他就打算走许多穿越者曾经走过的道路。
他伸手指向外面街上一个戴着墨镜、穿着喇叭裤,大模大样走过的小青年,街道两边的路人看到他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年纪稍微大点的看他就像看小流氓,而二十左右的小伙子、大姑娘看他则满是羡慕,甚至还有人上前询问他的墨镜和喇叭裤是在那儿买的。
这个时代的躁动,就是从喇叭裤开始的;在这条裤子出现的前一年,年轻人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从公平的人才选拔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他们的内心已像大千世界那样变得五彩斑斓,然而衣着依然是蓝、黑、灰、绿这些沉寂的颜色。
喇叭裤最初是如何映入中国人眼帘的,大致和今年风靡中国的两部日本电影有些关联,一部是《望乡》,栗原小卷扮演的记者面容清秀、气质高雅,一条白色的喇叭裤让她的身材更显袅娜;另一部是《追捕》,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不仅成了年轻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长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更成了当时年轻人眼中的时尚。
也有人说这股风潮是源于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迈克哈里斯戴蛤蟆镜、穿阔腿牛仔裤的形象影响了一批人;不过这部电视剧是年才引进的,而现在街道上已经出现了喇叭裤,看样子还是《追捕》、《望乡》的说法更可靠一些。() ()
不管是因为那部作品,喇叭裤的出现,开始颠覆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对服装的刻板认知;它成了年轻人对国人审美习惯最初的挑战,虽然刚开始挑战者只是极少数。
这种裤子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向下逐渐张开,形成喇叭状,有的裤脚能宽大到像一把扫街的扫帚。最让老人们无法忍受的,是它不论男女,裤链全开在正前方;要知道,在此前女装裤从来都是“右侧开口”,所以一些老人将此裤称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不吉之物。
喇叭裤成了个性与不羁的象征,更是时尚和潮流的标志,它终于渐渐地把所有人,从单一刻板的服装中解放出来,此后,各色各样的服饰也开始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
“春明,你……你能弄到喇叭裤?”李成涛有些小激动,看来他也是想买喇叭裤很久了,“可这玩意儿不好买啊?”
“也不知道这裤子有啥好看的?不过想买的人的确很多,春明你要是能弄来,肯定能赚大钱。”蔡晓丽虽然看不惯这种审美,却能意识到商机。
“在京城当然不好买,不过到了花都,那可就多了去了,我都打听过了,从花都把衣服、裤子运过来,起码是五倍的利润,蛤蟆镜还要更高。”沈隆伸出一个巴掌,没错,现在的利润就是这么可怕,一条喇叭裤在京城的价格顶得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但尽管如此,依旧收到无数时尚青年的追捧,其实这事儿也容易理解,看看日后那些割肾买苹果的年轻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样的道理,追逐时尚喜欢出风头的想法是每个时代青年都共同拥有的。
“那……那不是投机倒把么?这事儿能干?”李成涛还有点担心。
“你没见现在街上已经有摆地摊、开小饭馆的了?这两年回城的知青可是越来越多了,京城的单位可安排不下这么多人,只能让他们自谋生路,所以啊,只要咱们小心点,肯定没啥大问题!”这都是沈隆亲身经历过的,熟得很,虽然现在政策还有反复,可大的发展趋势肯定不会变。
“你俩要是愿意,咱们就合伙做,涛子,你跟我去花都进货,晓丽,你就在京城到处转悠,找个摆摊的好地方先占下来,等我和涛子从花都回来,咱们就开张。”沈隆做出安排。
“干……干了!我明天就去厂里请……请假,反正现在厂子里的人多,活都不够干,我不去还能多留出一份奖金来!”李成涛毫不犹豫。
“行,我一下班就过去!”蔡晓丽也应了下来。
“来,祝咱们马到成功!”三双手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