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
待颜路和张良二人离去,厅内就剩下我和荀夫子二人。一时间,场面有些尴尬。
荀夫子跽坐于榻旁,面带厉色瞵视着我,我眼神躲闪,眼眸流转间时而会撞上他那双带疑的眼。
凝目上抬,看了看眉心,又下移,看了看人中,两支银针颤巍巍地扎在我脸上。
心觉我这模样一定很滑稽。
讪讪笑开,转头向荀子道,“师叔公,我…感觉好多了,这针……”
不料怪老头双目微阖,轻抬下颔,捋了捋胡须,“子清这‘顽’疾,依老夫看,得多扎几针。”
那‘顽’字咬得极重,可不是在嘲讽我。OAQ
本想,装病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毕竟狼来了喊多了,万一哪天狼真来了,怎么喊人都不会信了是不?
我忙掀了薄毯,起身跪立,端手揖礼,未想脚上还扎了一根银针,被突如其来的动作绊到,一阵刺痛袭来,我呼吸一凛,咬了咬牙,“师叔公,事发突然,弟子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望师叔公莫怪。”
荀夫子依旧只是瞵视着我,大约是在等我的下文。
一时间,我却不知该从何开口,毕竟我不知荀夫子是否知晓天明是墨家“叛逆分子”一事,所以,该从哪个角度出发,该侧重帮张良颜路,还是侧重帮天明少羽?
脑海中迅速作出决断——
我只需陈述我看到的,荀子自有决断。
“今日弟子在街头信步闲游,未想撞见掌门师尊和公孙先生。公孙先生暗示掌门师尊,新入庄的两名师弟,是告示牌上的 ‘帝国通缉犯’。”
我顿了顿,抬眼看了看,荀子面色依旧,丝毫没有流露出半分讶异。心觉,他老人家心如明镜,可能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吧。
“所以,你想让老夫出面?”荀夫子捋了捋花白胡须,一针见血。
“呃…伏念师尊面色铁青,当下就吩咐了子聪,入庄之后寻二师公三师公去见他,想来…定是要问罪了。”这句话倒是真假参半,我总不能说我预料到了吧!
“你是想让老夫解三师公之围,还是保子明留庄?” 如果方才是一针见血,这一问怕是要让我吐血。
这个问题很重要么?
也许对荀子来说,确实重要。
虽然我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刷张良的好感和信任度,以及还可以还上一个人情,但如若我承认是为张良解围,岂不是有那么一丝,我与那狐狸里应外合,狼狈为奸的味道?
而且,还会出卖张良,显得他欺上瞒下!
所以,我还是侧重保子明留庄好了。左右这也是张良乐意看到的,虽说弯转了些,但也是间接帮了张良。
“虽不知子明师弟究竟所犯何事,但依着近些日的相处,弟子觉得子明师弟是一位单纯善良、侠义有为的少年,所以……”
所以,三师公才会救其于危难,我也不惜装病拖延等您老人家回来保他留庄。
这样一来,张良和我的形象都高大上了,我简直是太聪明了!
荀夫子定定地看着我,我也十分诚恳地看着他。忽而,他眉梢嘴角抽了抽,有些忍俊不禁的模样。
“坐好。”夫子正了正色。
忙端身正坐。
缘是为了帮我取眉心、人中处的银针。
“脚上还有一根。”我调整姿势挪出了那只脚。
荀子起身踏出门口,我忙将医箱粗略整理,薄毯叠好。
“哪个殿?”荀子侧头问道。
“就是…辩合那日,掌门师尊训斥我的那个殿。”
说完我便后悔了,这有来有往的都搬他老人家来当救兵,可不像我跟狐狸狼狈为奸里应外合?
果然,怪老头冷哼了一声,才迈步出了门。
忙跟上。
晌午的日头不算毒辣,蔚蓝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偶有清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我和荀子二人穿过回廊,离大殿愈来愈近,可殿内却空寂寂的,未有任何声响。
及近那栋气势恢宏的古朴大殿。大殿一侧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葱郁的枝叶遮去了直射殿顶的大部分日光。枝上蝉鸣声声,却将这晌午的贤庄衬得格外沉寂。
气氛说不出地诡异。
忽而一声戾呵伴随着拍桌的怒响,打破了这诡异的沉寂——
“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是伏念的声音。
呃…看来赶上了,这场Battle才刚开始。
由于距离不是很近,颜路向来温言轻语,因而他的声音听得不是很真切。
“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伏念的声音严正威厉,站在回廊处,唯一能听得清楚的,也只有他的声音了。
这还真是伏大大王的作风,他不可能不知,天明少羽是张良藏进庄的,却先拿颜路问罪。这跟上次我和天明违反庄规,却只罚一众师兄弟,还让我和天明监督,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是会让张良心有不安。
眼见荀夫子向着大殿迈步靠近了几分,忙跟上,我也想听得更清楚些。
果不其然,张良站出来,和伏念正面刚了——
“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伏念威严驳斥道,“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反诘,“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二人一来一回,驳斥声和诘责声在大殿中回荡,我看了看身侧的荀子,他微微凝眉,听着二人互相辩驳,似在细细思考,没有半分神情流露,教人看不透他的想法。
整场辩论,伏念强调身为百姓应当忠君爱国,读书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张良的论点则是“民贵君轻”、“节用爱人”、“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播恶于众”,“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接着再将秦吞并六国,发动战争屠戮百姓,长平之战坑杀战俘等一系列“恶行”作为论据,尽数用以反驳。
我侧头看了看身旁的荀子,他眼睫微颤,眼帘低垂,似在细细聆听。
而此刻,听着张良一番有理有据的辩驳,我心中却是对他有些改观——
因着历史与上帝视角,以往的我总觉得张良反秦是为了替故国报仇,复立韩国。
此刻身处其中,眼见那些帝国士兵是如何残虐对待百姓,眼见着百姓是如何畏惧帝国官兵,心中多少有些能理解他想要的,理想中的世界。
可那个天子居高,诸侯林立,互不侵犯的世界,是不可能回去了。
可直到很多年以后,他才能明白吧,却也是付出了半生的代价才参透。
正当我陷入无边的思绪中,一声戾呵吓得我一哆嗦。
“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伏念猛拍了一下桌子。
片刻的静默,我脑补此刻某只噘嘴倔强的模样,心情有些复杂。
“你要舍生取义?”
某人倒不似方才那般理直气壮,“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心道,掌门到底是掌门,眼见着辩题越扯越远,伏念及时收了回来,告诫张良,此般作为,或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张良接下来的大义凛然,慷慨赴义,却是给了伏念进一步驳斥他的机会——
“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给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
一连串的诘问,最后顺势而上,给张良扣了个帽子,任他驳斥得再有力度,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所有的辩白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那句倔强地“我没有”,即便再铿锵有力,也显得像是顽童犟嘴一般。
终是惹怒了伏念。
胜负已见分晓,荀子负手迈向殿门。
“我听你们吵来吵去,又是家法,又是国法。好像就是为了两个小孩儿。”
伏念:“他们,都是叛逆之后,帝国重金通缉的重犯。”
荀子:“所以,你要把他们交出去。”
到底姜还是老的辣,方才张良和伏念Battle,伏念眼见自己被张良拉到他的立场上,险些失了阵地。幸亏及时把话题拉了回来,又适时地刺中要害,一针见血,又把自己的阵地夺了回来。
而荀子眼见张良失势,及时出现,直接摆明立场诘难——
“李斯为了帝国上下,为了辅佐他的主子,为了他的官运。可以杀害自己的同门师弟韩非。而你为了儒家上下的安危,要动用家法对付自己的两位师弟子路和子房。你还记得当年小圣贤庄藏书楼的那场大火吗?”
——难道你要交人?还是交给一个残害同门,为祸师门以求仕途荣华的人?甚至不惜动用家法对付自己的两位师弟?
当然伏念也不是吃素的——
“师叔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小圣贤庄的安危。延续先师圣祖的传世儒学。这也是我身为儒家掌门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只有我来承当。我不敢偷懒,也不能让任何人来替我分担。即便是我非常尊敬的师叔,您老人家。”
——意思是,我才是小圣贤庄的话事人,我的使命是维护小圣贤庄的安危,这个责任只有我来承当,即便您辈分比我高,也代替不了我做主。
话已至此,荀夫子也不占理了,便以情动之——
“杀一个没有罪的人,是不仁。如果将这两个少年交到李斯手里,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两个孩童而已,能造什么反,叛什么逆?牺牲两个无辜的孩童换取小圣贤庄的安危,就是你伏念掌门想要的?
最后再使出杀手锏,儒家声望——
“掌门人的决定,就是小圣贤庄的决定。”
——你是儒家掌门,你的决定代表了小圣贤庄上下,代表了儒家,小圣贤庄为了苟安而牺牲两个无辜的孩童,传至天下人耳中,只怕为人耻笑。
话到这个份上,再不必多言,荀子转身离去。
忽然觉得,这个掌门师尊真不好当。前有我怒怼公孙玲珑得罪帝国,伏念亦是不满欲将我遣离出庄。其实,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伏念以及贤庄,何尝不会落个不太好的名声呢?
我尚且只是个藉藉无名的小喽啰,可天明这种帝国叛逆分子,该会让伏念如何为难?
心疼伏念掌门一秒。
荀夫子跽坐于榻旁,面带厉色瞵视着我,我眼神躲闪,眼眸流转间时而会撞上他那双带疑的眼。
凝目上抬,看了看眉心,又下移,看了看人中,两支银针颤巍巍地扎在我脸上。
心觉我这模样一定很滑稽。
讪讪笑开,转头向荀子道,“师叔公,我…感觉好多了,这针……”
不料怪老头双目微阖,轻抬下颔,捋了捋胡须,“子清这‘顽’疾,依老夫看,得多扎几针。”
那‘顽’字咬得极重,可不是在嘲讽我。OAQ
本想,装病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毕竟狼来了喊多了,万一哪天狼真来了,怎么喊人都不会信了是不?
我忙掀了薄毯,起身跪立,端手揖礼,未想脚上还扎了一根银针,被突如其来的动作绊到,一阵刺痛袭来,我呼吸一凛,咬了咬牙,“师叔公,事发突然,弟子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望师叔公莫怪。”
荀夫子依旧只是瞵视着我,大约是在等我的下文。
一时间,我却不知该从何开口,毕竟我不知荀夫子是否知晓天明是墨家“叛逆分子”一事,所以,该从哪个角度出发,该侧重帮张良颜路,还是侧重帮天明少羽?
脑海中迅速作出决断——
我只需陈述我看到的,荀子自有决断。
“今日弟子在街头信步闲游,未想撞见掌门师尊和公孙先生。公孙先生暗示掌门师尊,新入庄的两名师弟,是告示牌上的 ‘帝国通缉犯’。”
我顿了顿,抬眼看了看,荀子面色依旧,丝毫没有流露出半分讶异。心觉,他老人家心如明镜,可能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吧。
“所以,你想让老夫出面?”荀夫子捋了捋花白胡须,一针见血。
“呃…伏念师尊面色铁青,当下就吩咐了子聪,入庄之后寻二师公三师公去见他,想来…定是要问罪了。”这句话倒是真假参半,我总不能说我预料到了吧!
“你是想让老夫解三师公之围,还是保子明留庄?” 如果方才是一针见血,这一问怕是要让我吐血。
这个问题很重要么?
也许对荀子来说,确实重要。
虽然我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刷张良的好感和信任度,以及还可以还上一个人情,但如若我承认是为张良解围,岂不是有那么一丝,我与那狐狸里应外合,狼狈为奸的味道?
而且,还会出卖张良,显得他欺上瞒下!
所以,我还是侧重保子明留庄好了。左右这也是张良乐意看到的,虽说弯转了些,但也是间接帮了张良。
“虽不知子明师弟究竟所犯何事,但依着近些日的相处,弟子觉得子明师弟是一位单纯善良、侠义有为的少年,所以……”
所以,三师公才会救其于危难,我也不惜装病拖延等您老人家回来保他留庄。
这样一来,张良和我的形象都高大上了,我简直是太聪明了!
荀夫子定定地看着我,我也十分诚恳地看着他。忽而,他眉梢嘴角抽了抽,有些忍俊不禁的模样。
“坐好。”夫子正了正色。
忙端身正坐。
缘是为了帮我取眉心、人中处的银针。
“脚上还有一根。”我调整姿势挪出了那只脚。
荀子起身踏出门口,我忙将医箱粗略整理,薄毯叠好。
“哪个殿?”荀子侧头问道。
“就是…辩合那日,掌门师尊训斥我的那个殿。”
说完我便后悔了,这有来有往的都搬他老人家来当救兵,可不像我跟狐狸狼狈为奸里应外合?
果然,怪老头冷哼了一声,才迈步出了门。
忙跟上。
晌午的日头不算毒辣,蔚蓝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偶有清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我和荀子二人穿过回廊,离大殿愈来愈近,可殿内却空寂寂的,未有任何声响。
及近那栋气势恢宏的古朴大殿。大殿一侧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葱郁的枝叶遮去了直射殿顶的大部分日光。枝上蝉鸣声声,却将这晌午的贤庄衬得格外沉寂。
气氛说不出地诡异。
忽而一声戾呵伴随着拍桌的怒响,打破了这诡异的沉寂——
“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是伏念的声音。
呃…看来赶上了,这场Battle才刚开始。
由于距离不是很近,颜路向来温言轻语,因而他的声音听得不是很真切。
“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伏念的声音严正威厉,站在回廊处,唯一能听得清楚的,也只有他的声音了。
这还真是伏大大王的作风,他不可能不知,天明少羽是张良藏进庄的,却先拿颜路问罪。这跟上次我和天明违反庄规,却只罚一众师兄弟,还让我和天明监督,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是会让张良心有不安。
眼见荀夫子向着大殿迈步靠近了几分,忙跟上,我也想听得更清楚些。
果不其然,张良站出来,和伏念正面刚了——
“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伏念威严驳斥道,“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反诘,“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二人一来一回,驳斥声和诘责声在大殿中回荡,我看了看身侧的荀子,他微微凝眉,听着二人互相辩驳,似在细细思考,没有半分神情流露,教人看不透他的想法。
整场辩论,伏念强调身为百姓应当忠君爱国,读书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张良的论点则是“民贵君轻”、“节用爱人”、“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播恶于众”,“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接着再将秦吞并六国,发动战争屠戮百姓,长平之战坑杀战俘等一系列“恶行”作为论据,尽数用以反驳。
我侧头看了看身旁的荀子,他眼睫微颤,眼帘低垂,似在细细聆听。
而此刻,听着张良一番有理有据的辩驳,我心中却是对他有些改观——
因着历史与上帝视角,以往的我总觉得张良反秦是为了替故国报仇,复立韩国。
此刻身处其中,眼见那些帝国士兵是如何残虐对待百姓,眼见着百姓是如何畏惧帝国官兵,心中多少有些能理解他想要的,理想中的世界。
可那个天子居高,诸侯林立,互不侵犯的世界,是不可能回去了。
可直到很多年以后,他才能明白吧,却也是付出了半生的代价才参透。
正当我陷入无边的思绪中,一声戾呵吓得我一哆嗦。
“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伏念猛拍了一下桌子。
片刻的静默,我脑补此刻某只噘嘴倔强的模样,心情有些复杂。
“你要舍生取义?”
某人倒不似方才那般理直气壮,“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心道,掌门到底是掌门,眼见着辩题越扯越远,伏念及时收了回来,告诫张良,此般作为,或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张良接下来的大义凛然,慷慨赴义,却是给了伏念进一步驳斥他的机会——
“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给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
一连串的诘问,最后顺势而上,给张良扣了个帽子,任他驳斥得再有力度,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所有的辩白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那句倔强地“我没有”,即便再铿锵有力,也显得像是顽童犟嘴一般。
终是惹怒了伏念。
胜负已见分晓,荀子负手迈向殿门。
“我听你们吵来吵去,又是家法,又是国法。好像就是为了两个小孩儿。”
伏念:“他们,都是叛逆之后,帝国重金通缉的重犯。”
荀子:“所以,你要把他们交出去。”
到底姜还是老的辣,方才张良和伏念Battle,伏念眼见自己被张良拉到他的立场上,险些失了阵地。幸亏及时把话题拉了回来,又适时地刺中要害,一针见血,又把自己的阵地夺了回来。
而荀子眼见张良失势,及时出现,直接摆明立场诘难——
“李斯为了帝国上下,为了辅佐他的主子,为了他的官运。可以杀害自己的同门师弟韩非。而你为了儒家上下的安危,要动用家法对付自己的两位师弟子路和子房。你还记得当年小圣贤庄藏书楼的那场大火吗?”
——难道你要交人?还是交给一个残害同门,为祸师门以求仕途荣华的人?甚至不惜动用家法对付自己的两位师弟?
当然伏念也不是吃素的——
“师叔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小圣贤庄的安危。延续先师圣祖的传世儒学。这也是我身为儒家掌门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只有我来承当。我不敢偷懒,也不能让任何人来替我分担。即便是我非常尊敬的师叔,您老人家。”
——意思是,我才是小圣贤庄的话事人,我的使命是维护小圣贤庄的安危,这个责任只有我来承当,即便您辈分比我高,也代替不了我做主。
话已至此,荀夫子也不占理了,便以情动之——
“杀一个没有罪的人,是不仁。如果将这两个少年交到李斯手里,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两个孩童而已,能造什么反,叛什么逆?牺牲两个无辜的孩童换取小圣贤庄的安危,就是你伏念掌门想要的?
最后再使出杀手锏,儒家声望——
“掌门人的决定,就是小圣贤庄的决定。”
——你是儒家掌门,你的决定代表了小圣贤庄上下,代表了儒家,小圣贤庄为了苟安而牺牲两个无辜的孩童,传至天下人耳中,只怕为人耻笑。
话到这个份上,再不必多言,荀子转身离去。
忽然觉得,这个掌门师尊真不好当。前有我怒怼公孙玲珑得罪帝国,伏念亦是不满欲将我遣离出庄。其实,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伏念以及贤庄,何尝不会落个不太好的名声呢?
我尚且只是个藉藉无名的小喽啰,可天明这种帝国叛逆分子,该会让伏念如何为难?
心疼伏念掌门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