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金銮殿也是相当热闹。
皇帝一上朝就收到了一堆请辞奏折。纪太师及昨日礼部、御史台弹劾太子妃的那些大臣也就算了,这户部尚书竟也跟着掺和?
是了,户部尚书李文豪是纪太师的女婿,在泽州、泰州传出旱情的节骨眼儿请辞,这是料准了自己定然离不开他们啊!
皇帝看向帝墨远道:“朕昨日已任命太子分管吏部,太子是何意见?”
百官皆是面面相觑,这事他们怎么不知道?
吏部尚书查文理低头默默不言。查大人昨日收到皇上口谕时也是震惊不小,朝堂这是要变天了。幸好他刚才眼疾,拉住了任户部侍郎的小舅子,没有让他跟着一起胡闹。
帝墨远扫了一眼跪着请辞的大臣,垂目道:“儿臣以为,这些大人请辞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父皇何必阻止。只是这些大人皆是朝中要员,一下子缺了这么多岂不是要造成朝堂混乱?”
帝墨远说完顿了一下,才朗声道:“父皇可允这些大人自己举荐替代之人。倘若举荐之人可以胜任,可以嘉奖或待这些大人再有为官之心,再起复;若举荐之人不能胜任,这些大人便是举荐不力、祸乱朝堂,父皇当重罚!”
皇帝似是觉得可行,正在沉思。
三皇子有些坐不住了,出列道:“父皇,纪太师做事之能,有目共睹。他只是暂时身体不适,何致于让他此时致仕?这样岂不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帝墨远道:“三皇弟此言差矣,并非父皇命太师致仕,而是太师自己请辞。倘若父皇不允,才是不体恤臣子。”
三皇子要再争辩,听到纪太师的轻咳声,便止了声。
皇帝问下面的百官道:“大家意下如何?”
右相向来与纪太师不和,太子殿下又是储君,右相自然愿意支持太子殿下,但也不想落人话柄,他带头道:“但请皇上定夺,臣等不敢有异议。”
跟右相一派的或者态度中立的官员,纷纷附和。
已与把女儿定于三皇子的工部尚书柳元昌出列道:“陛下,臣昨日听北边过来的百姓言泽州、泰州有旱情,他一路入京,道路两侧庄稼地亦是干旱。臣以为朝廷此时不宜动荡,应君臣齐心协力,筹备钱款赈灾方为良策啊!”
险些与皇上结成亲家的兵部尚书明守川出列道:“陛下,臣倒是与柳大人有不同意见。回顾往年,哪次赈灾粮款不是被层层盘剥,实际到百姓手里的所剩无几。若是新官必然谨小慎微,不敢胡来!”
又有官员问柳大人道:“柳大人所言的旱情是否属实?告知柳大人旱情的百姓可还在京都?”
百官的关注点纷纷转移到了旱情上来,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皇帝待那些大臣们论的差不多了,才道:“朕也于昨日同时收到泽州、泰州安抚使传来的情报,上面确实提到了此次旱情。目前还不知受灾地域和受灾程度。”
皇帝朝百官说完,又对户部尚书道:“李尚书是否收到南边旱情消息?”
李尚书若答知道,明知朝中有事自己还请辞,说不过去,若答不知的话,未免有渎职之嫌,毕竟连跟户部不搭边的工部都知道,自己却还不知。
他汗水满头,答不出话。
皇帝道:“就按太子说的罢。”
百官再无异议。
帝墨远来给皇后请安的时候,田悠悠正在同乐安说话。
皇帝一上朝就收到了一堆请辞奏折。纪太师及昨日礼部、御史台弹劾太子妃的那些大臣也就算了,这户部尚书竟也跟着掺和?
是了,户部尚书李文豪是纪太师的女婿,在泽州、泰州传出旱情的节骨眼儿请辞,这是料准了自己定然离不开他们啊!
皇帝看向帝墨远道:“朕昨日已任命太子分管吏部,太子是何意见?”
百官皆是面面相觑,这事他们怎么不知道?
吏部尚书查文理低头默默不言。查大人昨日收到皇上口谕时也是震惊不小,朝堂这是要变天了。幸好他刚才眼疾,拉住了任户部侍郎的小舅子,没有让他跟着一起胡闹。
帝墨远扫了一眼跪着请辞的大臣,垂目道:“儿臣以为,这些大人请辞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父皇何必阻止。只是这些大人皆是朝中要员,一下子缺了这么多岂不是要造成朝堂混乱?”
帝墨远说完顿了一下,才朗声道:“父皇可允这些大人自己举荐替代之人。倘若举荐之人可以胜任,可以嘉奖或待这些大人再有为官之心,再起复;若举荐之人不能胜任,这些大人便是举荐不力、祸乱朝堂,父皇当重罚!”
皇帝似是觉得可行,正在沉思。
三皇子有些坐不住了,出列道:“父皇,纪太师做事之能,有目共睹。他只是暂时身体不适,何致于让他此时致仕?这样岂不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帝墨远道:“三皇弟此言差矣,并非父皇命太师致仕,而是太师自己请辞。倘若父皇不允,才是不体恤臣子。”
三皇子要再争辩,听到纪太师的轻咳声,便止了声。
皇帝问下面的百官道:“大家意下如何?”
右相向来与纪太师不和,太子殿下又是储君,右相自然愿意支持太子殿下,但也不想落人话柄,他带头道:“但请皇上定夺,臣等不敢有异议。”
跟右相一派的或者态度中立的官员,纷纷附和。
已与把女儿定于三皇子的工部尚书柳元昌出列道:“陛下,臣昨日听北边过来的百姓言泽州、泰州有旱情,他一路入京,道路两侧庄稼地亦是干旱。臣以为朝廷此时不宜动荡,应君臣齐心协力,筹备钱款赈灾方为良策啊!”
险些与皇上结成亲家的兵部尚书明守川出列道:“陛下,臣倒是与柳大人有不同意见。回顾往年,哪次赈灾粮款不是被层层盘剥,实际到百姓手里的所剩无几。若是新官必然谨小慎微,不敢胡来!”
又有官员问柳大人道:“柳大人所言的旱情是否属实?告知柳大人旱情的百姓可还在京都?”
百官的关注点纷纷转移到了旱情上来,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皇帝待那些大臣们论的差不多了,才道:“朕也于昨日同时收到泽州、泰州安抚使传来的情报,上面确实提到了此次旱情。目前还不知受灾地域和受灾程度。”
皇帝朝百官说完,又对户部尚书道:“李尚书是否收到南边旱情消息?”
李尚书若答知道,明知朝中有事自己还请辞,说不过去,若答不知的话,未免有渎职之嫌,毕竟连跟户部不搭边的工部都知道,自己却还不知。
他汗水满头,答不出话。
皇帝道:“就按太子说的罢。”
百官再无异议。
帝墨远来给皇后请安的时候,田悠悠正在同乐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