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外的上京,早朝结束,长长宫道上的浮尘一时间被朝官们行走时袍服的摆动惊扰。未出玄孔门,身后大殿中就似乎有人注视着,朝官们便是对今日所议有再多的畅诉欲,也老实本分地间隔行走。一个个或紫或绯或绿的身影端正庄重,像是一批木偶。
出了玄孔门,渐渐有人小声交谈;孟念池在道边微停拭去鬓角的汗水,正好遇上先前告病约一月的同知枢密院事方良。
方良步子放缓,在孟念池面前顿住,两臂缓缓抬起行礼;孟念池亦回礼,二人抬首对望,皆是克制的凝重之色。孟念池不动声色地侧身向外走,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问道:“方大人告病了一月,现下身体可还好?”
方良大病初愈面色仍有些苍白,话语间气力有虚,他瞥了一眼四周才答道:“多谢侍郎大人挂念了,方某无能,竟蹉跎了一月。”
“这一月是……”孟念池想感慨这一月发生了诸多事,但顾及隔墙有耳,话最终还是戛然而止。方良虽告病在家,但身为朝中要官,又岂非不知这一月来发生的事情?无非是有关武将任免迁擢、边关重将陆氏。
“这一月风是急了。”方良捂着胸口咳嗽几声,叹了一口气。
枢密使林封、门下侍郎顾立与户部尚书杨引驰力举新将,三人本就是朝中重臣,其势错综复杂,一时间引得潮水往一处蜂拥而去。
“身戴幞头,有所不能,有所不及,”方良微微侧目看向孟念池,一双凌厉的眼锁着深意,“方某与侍郎大人所想的一致,如今关头,唯有鹰可守。”
他摇摇头,忽而又戏谑道:“只不过若是鹰反过来伤人了,那你我就是纵溺之罪了。”
“方大人此言差矣,”孟念池避开他探究的眼神,“我非纵鹰人,亦非捕鹰手。”
“既需良药医病,又惧用药伤身,您说方某是不是可笑?”
“既是为保身,两害相较取其轻。”
方良听了这话神色有片刻异样,紧缩的眉头跳了一下,孟念池隐约听见他似乎冷笑了一声,但等他回头,只听得方良轻飘飘一句“侍郎大人不愧为我朝贤良”。
刚出了未舜门,二人意外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内侍姿态恭谨谦卑,正仔细听面前人吩咐着什么。
孟念池外跨几步与方良拉开距离来。
那前方的熟悉身影立在冬阳与宫墙框出的一片三角地带,一身素白的广袖博袍似静垂的鹤羽;即便是对着下人,那人言辞也必如涓涓泉水,于无形中予人不易阻绝的慰藉,并无声滋润着这牢笼中人压抑着的、甚至不被他们自己所察觉的心苗。
若有若无的檀香传来,孟念池走近发现那内侍如沐春风,身子越发得低了。
“肃王殿下。”
肃王赵观全闻声屏退了那内侍,目光在孟念池身上蜻蜓点水而过,向着方良微微点头示意:“方枢密大病一场,似乎大不如前了。”
方良微微一滞:“让殿下见笑了。”
赵观全却是捏了右掌看向了二人身后某处,似是入定。孟念池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才发现方才走来的宫道边卧着一只雀,两爪僵直,应是死了许久。
“冬雪凉薄磬声迟,山重重,难渡人间事。”待孟念池回头时,赵观全凝视的目光静如潭水。
“生老病死,看煞旁人。”
赵观全着重了“死”这个字,似无意的看了孟念池一眼。
宫殿重重叠叠似山,角梁上的脊兽奢侈地平安享有王朝气运百年。在这似走不到尽头的宫道上,人也不过是须臾岁月里的蝼蚁,无能见证很多个朝夕过后又将升起的旭日,只能在当下的裂缝里小心行走。
这短暂的思索不由得让孟念池有些怅惘,但萧瑟的寒风醒人,加之头上那顶沾了雪水变得沉重的直脚幞头所带来的桎梏感,他蓦地心中隐隐生出一丝疑虑。
世人都道肃王殿下佛性禅心,可他在折胶堕指的今日不动声色地引人伤怀,又何尝不是一种残暴的诛心;将人推入苦海,当真是佛道吗?
孟念池垂眸,嘴角带了点笑意问道:“这些天……殿下似乎也未上朝?”
“身子不适,便在寺中修养参禅。只是每见有百姓前来点灯,倒让人想起易州无辜罹难的民来……”
“啊,还真是。”方良如梦初醒,出声附和。
雪无声地落下,不多时就会覆了那雀儿,除了饥肠辘辘的野猫,没人会在意。
*
伴着一声惊响,一支箭稳稳嵌入靶心,裴同衣在围观兵卒的叫好声中缓缓放下抓弓的左臂,视线在靶心上聚焦了一会儿才未尽兴地离开。
此时在啸潜营中的八千名骑兵均属翼威军右支,另有精锐两千人月余前随陆澄援驰莽州未归,据提前到营的报信兵传话,那两千精锐翌日将随大将军陆归明凯旋。
消息在易州城传开,引得低迷了好些天的百姓雀跃起来;在他们心里,翼威军和骠骑大将军陆归明像是某种定心丸,有他们在身边,才昭示着战事结束。
别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陆归明身体抱恙这件事鲜为人知,众人的期盼中明明搅合着难以忽视的担忧和紧张,但还是得在前来道贺的百姓面前故作无事。
弥弥一大早起来随着府中众人清洗扫洒,平日里常见的几个仆从今日也都外出置备物什,府中本就不多的人手紧张起来,她一上午都没找到歇息的时候。
临近未时的时候,弥弥在穿廊静站歇息,不经意间撞见吉娘子从外面引了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留须男子进来,那人衣着寻常朴素,拎着一木箱,两人从偏门入府后径直去了齐温以的屋子。
谁病了?
弥弥正想着,就瞧见一个在这个时间不该出现在别府的人——裴同衣。
他跟在外出置办物什的五六个仆从后面进来,走在前面的仆从里有二人合力推一车木炭,年纪稍长者看见弥弥点头微笑致意,气喘吁吁地唤了声“阿弥”。
那五六人从弥弥身前经过,跟在后面保持着一段距离的裴同衣也走了过来。弥弥下垂的双手下意识交叠在前,在要躬身的时候猛然定住。
裴同衣眼中有浓浓的暗示。
仆从们还没走远,弥弥背对着他们没有回头,眼睛却不自主地溯到了眼角。裴同衣咳了一声,欲言又止,弥弥这下猛地反应过来!
她现在是“裴弥”。
“阿……阿兄怎么来了?”这称呼怎么都让弥弥别扭,不过当她看见裴同衣难以描述的神情时,顿时觉得好了许多。
裴同衣挤出轻松的笑容问:“这些天在府里可还适应?”
“适应。”
“未惹什么事端吧?”
“没有。”
“写信了吗?”
“双亲亡故,无信可写。”
裴同衣的笑顷刻消散,他冷冷道:“妹妹果然聪明伶俐,想必来易州前是很受你那位郎主重用的。”
弥弥听后垂眸轻轻呼了一口气,抿了抿唇道:“若我说此言是真的,阿兄会相信吗?”只是这话她讲得极轻极轻,并未入裴同衣的耳。
“罢了,”他一摆手,“今日来是想提醒你三件事。”
“大将军明日回府,勿近、勿打听,不得叨扰,就把自己当作这府里随便一个什么不起眼的物什好了。另外,请你不要有任何其它的心思,否则……”他倏然拔剑出鞘,利器的寒光如流星般刺中弥弥的眼,又随着他推回去的动作迅速消失。
这意思不言而喻。弥弥点点头,裴同衣见状迈出步子欲走。
“阿兄说有三件事,这才两件,还有一件事是什么?”
“呃,”裴同衣有些僵硬地转身,脸上浮现罕见的窘迫。他正思索着从哪里再凑一件事来,却听得弥弥严肃道:“第三件事,是阿兄要带阿弥去看父亲。”
“荒唐!”裴同衣攥紧拳头,只觉气血翻涌,半晌才从咬紧的牙关挤出这二字。
弥弥自是捕捉到了这短短二字吞吐间的气息紊迷,她本意不想揭人伤疤,但她心里有个私念却偏偏绕不开此事来。
“请裴将军稍等我片刻。”她急急丢下这句话,生怕听到拒绝便跑开了。
裴同衣独自留在原处,攥紧的拳头松开了来,又缓缓在剑柄上摩挲。
约莫半刻,一道清丽的身影重新出现在穿廊尽头,她一臂弯曲似以袖为怀中物挡风雪,乌发上缀了几朵九霄之花,显然是为了尽快赶来而择了没有遮蔽的近路。裴同衣远远看见她望向自己似乎很庆幸他没有离开,步子稍缓,可在见他蹙眉后又小步跑了起来。
她本就生得素雅,这一下裴同衣眼前好似有一朵脱枝的白梅,被风托起了双翅,待随风翩翩而来,才叫人认出那是只轻盈的蝶。
她站定后等不及气息平定就又重复了一遍:“第三件事,是阿兄要带阿弥去看父亲。”
“谁是你阿兄?”裴同衣哂道,此刻他已恢复一脸的淡然,好像说着别人的事。
“阿弥又是谁?”
窸窸窣窣一阵响,眼前人把怀中物拿出来,清澈的眼里净是祈求。
裴同衣有些不确定她下一刻是不是要掉些眼泪了。
“你写了什么我不关心......”他无奈低头看向弥弥展开的竹纸,却蓦然怔住。
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山水。
画上群峰凑绝,长风有状,满山林木银装素裹,山下那一湾水雾凇沆砀。这笔触间的流韵意道,竟与裴策如出一辙。
他先是愣住,接着想到了什么,厉声质问:“你怎么会有......”
“这是我画的。”
她有些被吓到,急忙解释,睁大的双眼紧紧望着裴同衣,小而急地喘气。
裴同衣抿了唇细细去看,果真还是发现了与裴策所作的不同之处。
视线逐渐朦胧,但他还是赌气道:“易州冬日雾气浓厚,山林怎会似你画中这般分明......休要臆想了。”
“雾散终有时,阿弥倒是坚信,待有一日亲眼见证,山林就如同此画。”她以指尖去触那山间白雪,又在离纸面一寸前缓缓缩了手。
裴同衣背过身去,压下喉间哽咽轻声说:“易州至胜风光,在夏。”
回答他的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世人皆传易州夏景至胜,大抵是因为他们只见过裴先生笔下的易州山水夏图鉴,但真正亲临者却百之一二。阿弥此冬初来易州月余,不曾见过夏日的易州,自是画不了。”
裴同衣闻言缓缓侧目,只见她带着喜悦伸掌接住了檐上跌落的几点雪,凑近了鼻尖。
“所以呢?”裴同衣察觉自己的话有些急切。
“对未亲历的事与景,不可凭他人之语,便草率下论;人之情思各异,更不可苟同。”
“何况我听闻,裴先生那幅名扬天下的易州山水夏图鉴,实际上绘于端安七年的冬至。”
弥弥掌间的雪已化成一小摊莹透的水,她将掌心微倾,散成几股的冰凉便顺着五指蜿蜒而下,不多时又将回到大地重新凝结。
那人不说话,她便耐心等着,想着想着她又要去接一抔新的雪。
“会骑马吗?”
他话里先前的气焰消失得一干二净。
出了玄孔门,渐渐有人小声交谈;孟念池在道边微停拭去鬓角的汗水,正好遇上先前告病约一月的同知枢密院事方良。
方良步子放缓,在孟念池面前顿住,两臂缓缓抬起行礼;孟念池亦回礼,二人抬首对望,皆是克制的凝重之色。孟念池不动声色地侧身向外走,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问道:“方大人告病了一月,现下身体可还好?”
方良大病初愈面色仍有些苍白,话语间气力有虚,他瞥了一眼四周才答道:“多谢侍郎大人挂念了,方某无能,竟蹉跎了一月。”
“这一月是……”孟念池想感慨这一月发生了诸多事,但顾及隔墙有耳,话最终还是戛然而止。方良虽告病在家,但身为朝中要官,又岂非不知这一月来发生的事情?无非是有关武将任免迁擢、边关重将陆氏。
“这一月风是急了。”方良捂着胸口咳嗽几声,叹了一口气。
枢密使林封、门下侍郎顾立与户部尚书杨引驰力举新将,三人本就是朝中重臣,其势错综复杂,一时间引得潮水往一处蜂拥而去。
“身戴幞头,有所不能,有所不及,”方良微微侧目看向孟念池,一双凌厉的眼锁着深意,“方某与侍郎大人所想的一致,如今关头,唯有鹰可守。”
他摇摇头,忽而又戏谑道:“只不过若是鹰反过来伤人了,那你我就是纵溺之罪了。”
“方大人此言差矣,”孟念池避开他探究的眼神,“我非纵鹰人,亦非捕鹰手。”
“既需良药医病,又惧用药伤身,您说方某是不是可笑?”
“既是为保身,两害相较取其轻。”
方良听了这话神色有片刻异样,紧缩的眉头跳了一下,孟念池隐约听见他似乎冷笑了一声,但等他回头,只听得方良轻飘飘一句“侍郎大人不愧为我朝贤良”。
刚出了未舜门,二人意外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内侍姿态恭谨谦卑,正仔细听面前人吩咐着什么。
孟念池外跨几步与方良拉开距离来。
那前方的熟悉身影立在冬阳与宫墙框出的一片三角地带,一身素白的广袖博袍似静垂的鹤羽;即便是对着下人,那人言辞也必如涓涓泉水,于无形中予人不易阻绝的慰藉,并无声滋润着这牢笼中人压抑着的、甚至不被他们自己所察觉的心苗。
若有若无的檀香传来,孟念池走近发现那内侍如沐春风,身子越发得低了。
“肃王殿下。”
肃王赵观全闻声屏退了那内侍,目光在孟念池身上蜻蜓点水而过,向着方良微微点头示意:“方枢密大病一场,似乎大不如前了。”
方良微微一滞:“让殿下见笑了。”
赵观全却是捏了右掌看向了二人身后某处,似是入定。孟念池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才发现方才走来的宫道边卧着一只雀,两爪僵直,应是死了许久。
“冬雪凉薄磬声迟,山重重,难渡人间事。”待孟念池回头时,赵观全凝视的目光静如潭水。
“生老病死,看煞旁人。”
赵观全着重了“死”这个字,似无意的看了孟念池一眼。
宫殿重重叠叠似山,角梁上的脊兽奢侈地平安享有王朝气运百年。在这似走不到尽头的宫道上,人也不过是须臾岁月里的蝼蚁,无能见证很多个朝夕过后又将升起的旭日,只能在当下的裂缝里小心行走。
这短暂的思索不由得让孟念池有些怅惘,但萧瑟的寒风醒人,加之头上那顶沾了雪水变得沉重的直脚幞头所带来的桎梏感,他蓦地心中隐隐生出一丝疑虑。
世人都道肃王殿下佛性禅心,可他在折胶堕指的今日不动声色地引人伤怀,又何尝不是一种残暴的诛心;将人推入苦海,当真是佛道吗?
孟念池垂眸,嘴角带了点笑意问道:“这些天……殿下似乎也未上朝?”
“身子不适,便在寺中修养参禅。只是每见有百姓前来点灯,倒让人想起易州无辜罹难的民来……”
“啊,还真是。”方良如梦初醒,出声附和。
雪无声地落下,不多时就会覆了那雀儿,除了饥肠辘辘的野猫,没人会在意。
*
伴着一声惊响,一支箭稳稳嵌入靶心,裴同衣在围观兵卒的叫好声中缓缓放下抓弓的左臂,视线在靶心上聚焦了一会儿才未尽兴地离开。
此时在啸潜营中的八千名骑兵均属翼威军右支,另有精锐两千人月余前随陆澄援驰莽州未归,据提前到营的报信兵传话,那两千精锐翌日将随大将军陆归明凯旋。
消息在易州城传开,引得低迷了好些天的百姓雀跃起来;在他们心里,翼威军和骠骑大将军陆归明像是某种定心丸,有他们在身边,才昭示着战事结束。
别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陆归明身体抱恙这件事鲜为人知,众人的期盼中明明搅合着难以忽视的担忧和紧张,但还是得在前来道贺的百姓面前故作无事。
弥弥一大早起来随着府中众人清洗扫洒,平日里常见的几个仆从今日也都外出置备物什,府中本就不多的人手紧张起来,她一上午都没找到歇息的时候。
临近未时的时候,弥弥在穿廊静站歇息,不经意间撞见吉娘子从外面引了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留须男子进来,那人衣着寻常朴素,拎着一木箱,两人从偏门入府后径直去了齐温以的屋子。
谁病了?
弥弥正想着,就瞧见一个在这个时间不该出现在别府的人——裴同衣。
他跟在外出置办物什的五六个仆从后面进来,走在前面的仆从里有二人合力推一车木炭,年纪稍长者看见弥弥点头微笑致意,气喘吁吁地唤了声“阿弥”。
那五六人从弥弥身前经过,跟在后面保持着一段距离的裴同衣也走了过来。弥弥下垂的双手下意识交叠在前,在要躬身的时候猛然定住。
裴同衣眼中有浓浓的暗示。
仆从们还没走远,弥弥背对着他们没有回头,眼睛却不自主地溯到了眼角。裴同衣咳了一声,欲言又止,弥弥这下猛地反应过来!
她现在是“裴弥”。
“阿……阿兄怎么来了?”这称呼怎么都让弥弥别扭,不过当她看见裴同衣难以描述的神情时,顿时觉得好了许多。
裴同衣挤出轻松的笑容问:“这些天在府里可还适应?”
“适应。”
“未惹什么事端吧?”
“没有。”
“写信了吗?”
“双亲亡故,无信可写。”
裴同衣的笑顷刻消散,他冷冷道:“妹妹果然聪明伶俐,想必来易州前是很受你那位郎主重用的。”
弥弥听后垂眸轻轻呼了一口气,抿了抿唇道:“若我说此言是真的,阿兄会相信吗?”只是这话她讲得极轻极轻,并未入裴同衣的耳。
“罢了,”他一摆手,“今日来是想提醒你三件事。”
“大将军明日回府,勿近、勿打听,不得叨扰,就把自己当作这府里随便一个什么不起眼的物什好了。另外,请你不要有任何其它的心思,否则……”他倏然拔剑出鞘,利器的寒光如流星般刺中弥弥的眼,又随着他推回去的动作迅速消失。
这意思不言而喻。弥弥点点头,裴同衣见状迈出步子欲走。
“阿兄说有三件事,这才两件,还有一件事是什么?”
“呃,”裴同衣有些僵硬地转身,脸上浮现罕见的窘迫。他正思索着从哪里再凑一件事来,却听得弥弥严肃道:“第三件事,是阿兄要带阿弥去看父亲。”
“荒唐!”裴同衣攥紧拳头,只觉气血翻涌,半晌才从咬紧的牙关挤出这二字。
弥弥自是捕捉到了这短短二字吞吐间的气息紊迷,她本意不想揭人伤疤,但她心里有个私念却偏偏绕不开此事来。
“请裴将军稍等我片刻。”她急急丢下这句话,生怕听到拒绝便跑开了。
裴同衣独自留在原处,攥紧的拳头松开了来,又缓缓在剑柄上摩挲。
约莫半刻,一道清丽的身影重新出现在穿廊尽头,她一臂弯曲似以袖为怀中物挡风雪,乌发上缀了几朵九霄之花,显然是为了尽快赶来而择了没有遮蔽的近路。裴同衣远远看见她望向自己似乎很庆幸他没有离开,步子稍缓,可在见他蹙眉后又小步跑了起来。
她本就生得素雅,这一下裴同衣眼前好似有一朵脱枝的白梅,被风托起了双翅,待随风翩翩而来,才叫人认出那是只轻盈的蝶。
她站定后等不及气息平定就又重复了一遍:“第三件事,是阿兄要带阿弥去看父亲。”
“谁是你阿兄?”裴同衣哂道,此刻他已恢复一脸的淡然,好像说着别人的事。
“阿弥又是谁?”
窸窸窣窣一阵响,眼前人把怀中物拿出来,清澈的眼里净是祈求。
裴同衣有些不确定她下一刻是不是要掉些眼泪了。
“你写了什么我不关心......”他无奈低头看向弥弥展开的竹纸,却蓦然怔住。
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山水。
画上群峰凑绝,长风有状,满山林木银装素裹,山下那一湾水雾凇沆砀。这笔触间的流韵意道,竟与裴策如出一辙。
他先是愣住,接着想到了什么,厉声质问:“你怎么会有......”
“这是我画的。”
她有些被吓到,急忙解释,睁大的双眼紧紧望着裴同衣,小而急地喘气。
裴同衣抿了唇细细去看,果真还是发现了与裴策所作的不同之处。
视线逐渐朦胧,但他还是赌气道:“易州冬日雾气浓厚,山林怎会似你画中这般分明......休要臆想了。”
“雾散终有时,阿弥倒是坚信,待有一日亲眼见证,山林就如同此画。”她以指尖去触那山间白雪,又在离纸面一寸前缓缓缩了手。
裴同衣背过身去,压下喉间哽咽轻声说:“易州至胜风光,在夏。”
回答他的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世人皆传易州夏景至胜,大抵是因为他们只见过裴先生笔下的易州山水夏图鉴,但真正亲临者却百之一二。阿弥此冬初来易州月余,不曾见过夏日的易州,自是画不了。”
裴同衣闻言缓缓侧目,只见她带着喜悦伸掌接住了檐上跌落的几点雪,凑近了鼻尖。
“所以呢?”裴同衣察觉自己的话有些急切。
“对未亲历的事与景,不可凭他人之语,便草率下论;人之情思各异,更不可苟同。”
“何况我听闻,裴先生那幅名扬天下的易州山水夏图鉴,实际上绘于端安七年的冬至。”
弥弥掌间的雪已化成一小摊莹透的水,她将掌心微倾,散成几股的冰凉便顺着五指蜿蜒而下,不多时又将回到大地重新凝结。
那人不说话,她便耐心等着,想着想着她又要去接一抔新的雪。
“会骑马吗?”
他话里先前的气焰消失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