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钰是想要演好这个角色的。
因为演员并不是一直都能碰到好角色的。
可以这么说,碰到好角色的几率,小。
有的时候还会不得不接烂得离谱的角色。
接都接了,钱都拿了,如果是濮钰的话,只能尽力演得让那显得不那么烂。
怎样才能演好一个角色。
一个立体的角色,不单薄的角色。
专科的都未必能演好。
60分可能容易,80分就难了。
怎么演好呢?
濮钰研究了一下。
有一部分演技好的演员,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自己会写很长的人物小传。
这当然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所要扮演角色的形象的。
她也学,按照那些演员在采访中提到的方式,给自己要演的角色做小传。
以及,虽然她的角色只出场几集,戏份很少,但整个剧本她是会都过一遍的。
两遍、三遍、四遍……直到她觉得可以了。
反正这也不费太多的时间。
这剧前面是校园,后面是都市,现代剧,不带任何玄幻、神秘色彩,没讲什么家国情怀、天下大义,故事就仅仅发生在几个城市而已。
虽然故事讲得不大,但人物形象都挺立体的。
在这一点上和有些剧相反。
情节上没有选择将前面还好好的反派突然降智来达成HE。
挺好的。
虽然男女主是绝对的主角,也没有对其他角色的设定敷衍,即使是濮钰要演的这个小小角色。
这一点上已经比有些大成本的剧强了。
濮钰希望这剧会火,带着自己也火,这剧情蛮狗血的,争议也是热度。
还有就是她觉得这剧剧情也还行,虽然狗血,但都是有理由的,比较真实,不是瞎狗血、乱狗血、毫无理由地去狗血、突破底线地去狗血——可能会被一部分的营销号断章取义。
这太常见了。
断章取义、春秋笔法、恃强凌弱、不讲道理、扯大旗喊口号、弱者抽刀砍向更弱者——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丑说成美,美说成丑,没抄说成抄,抄了说没抄,这在娱乐圈及其粉圈里经常发生,当然其他圈子也是一样。这些常常将那些圈子的正常人的发声盖过去。
什么都能拿来成为肆意羞辱别人的借口——有时候甚至借口都不需要,辱骂就是了。
什么听起来很好听的都行:维护权益、抵制抄袭等等等等——当然这么做的那部分人大部分并不是真的在乎他们口中的那些,只是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总的来说就是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下九层地狱这样。
大家眼睛能看到的更多了,却也越来越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了。
这大概不能全说是个人的问题。
何况有的时候争论是被需要的,否则就有理不能说了——但争论的程度,有的时候有些过了。
濮钰看了一些演技好的演员的采访,写出了自己那个小小配角的人物小传。
虽然出场只有几集,人物身上却发生好几次变化,不是好演的角色。要清楚这几个阶段她要表演出来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怎么演?
怎么演出来?
了解。
对于那个角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可是接下来怎么样去表演呢。
一般并没有多少演戏的经验和高演技的人,他/她只能演跟自己很像的角色。
这样子不容易出问题。
所以有不少新人演员一开始的作品里都会选择跟自己形象接近的角色来进行演绎,能拿到一个比较稳的及格分。
但是如果长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麻烦就来了。
他/她会演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像演自己,你在他/她的角色身上看不到角色本来的特点。
看不到不同的性格。
活泼开朗也好,温柔也好,冷冰冰的也好,自大傲气也好,悲观抑郁也好,口是心非也好——什么样的都会被他/她演成一个人。
那就是他/她自己。
这就导致观众很出戏了。
甚至有一些资历已经很高的老演员,也会陷入到这样的问题之中。
一个角色演得非常好,广受好评,然而演其他的一众角色还是那个样,叫人看不出来什么差别。
总是在演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比较讨巧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挑选那些不符合自己形象的角色了,这样就保险了,不会出岔子了。
至少观众看着不出戏,不难受。
但这种做法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是就演自己擅长的那一种类型,至少不让观众出戏,还是勇于挑战其他类型但是不能演好,让观众痛苦?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天才到底是少的,有天赋的人少,在娱乐圈也是如此。
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拿着大把大把的钱,结果还摆烂,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更令人讨厌。
濮钰和自己要饰演的这个角色,差别挺大,不能演自己。
她甚至不能想象在说出某些台词、做出某些反应的时候,自己的脸部表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肢体应该怎么去动作。
台词的抑扬顿挫怎么搞?
她怎么才能做到快速地眼红、痛苦地流泪?
怎么发出那样的嘶吼?
怎么表现出那种深深的绝望?仿佛陷入泥潭之中再也不能爬上来一样?
难。
……
靠想象?
怎么去想象?
说实话对于濮钰来说在这剧的片场完全沉浸进去应该会比较费力。
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她也不是没有演过、没有经验,但这次这个真的是一个挑战了。
实在不行就流于表面——不行啊,她还是不想这样……
濮钰也想去精进演技,但是时间不允许。
经纪人对濮钰说:
就算流于表面也没多大问题,你演的是小配角,而且年纪又小,演戏的经验又不多,大家是不会怎么苛求你的。
而且濮钰的演技又不是烂到让人无法忍受,至少是能让人看下去的,不出戏的,发挥好了还算不错的水平。
所以没必要想太多。
演戏这种事情光凭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多演演技才有变好的可能。
早知道就不接这个角色了——这样的想法冒出来过那么一瞬间,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再说事到如今这样想也没有什么意思。
有的时候能接到什么角色,接不到什么角色,这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有时候接不接都不是自己的经纪人、自己的公司能够决定的。
可能会有多方的原因在里头。
等到自己的名气变得更大了,选择权应该也会更大的吧。
名气变大了,递给自己的本子应该也会更多,质量也会变高。
电视剧为了收视有保障,肯定是想要找当红的演员的。
在这个时候没办法去临时进修一下,那想要把这个角色演得不错,就只有——就只有,
“模仿”了吧。
对,
模仿。
如果能够找到跟她要饰演的这个角色差不多经历的、差不多性格的角色,是演技很好的前辈演的,那她就可以去模仿了。
最方便模仿的就是翻拍剧。
虽然翻拍剧模仿也会引起争议就是了。
但总算有个很好的模板可以参照。
……濮钰是这么想的。
就模仿。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她没有找到演技好到她觉得去模仿就行了的,并且经历和性格都符合她要饰演的角色的角色。
……
难道就还是要靠自己想象吗?
那难度可有点高啊。
少女自己一个人思考了很久,咨询了经纪人,看了很多前辈的采访,总算在一次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可能挺有用的方法。
一个前辈介绍的。
那就是去看纪录片。
最真实的那种纪录片。
她知道的有一些记录生活中的苦难的那种纪录片。
她自己的成长和这次这个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她需要去了解像这个角色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去演。
有什么比记录片更加的真实呢?
演技毕竟是演技,纪录片虽说不一定能做到绝对的真实,但比演戏可要真实得多了。
而且相比来说,纪录片拍得好,也更容易让她共情。
没有渠道,没有在生活中能真真切切去深入接触到那样的人的渠道,那就从纪录片当中去了解。
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看一些。
在忙碌的行程之中濮钰抽了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自己精选的几部纪录片。
在看完纪录片之后,她又去看了一些新闻。
她发自内心地为那些纪录片中的人的经历而感到同情。
如果能够在片场拍戏的时候也保持着现在这样的心情,那她觉得自己能够拍好。
到片场不大演得出来的时候就去回想她所看的这些纪录片和新闻的内容吧。
经纪人都被濮钰的这种认真给打动了:
好家伙,还以为她不怎么喜欢拍电视电影呢,这不是挺努力的。
就是看得眼睛肿了,还要消肿。
在进剧组之前,濮钰最后又看了一遍剧本:
她绝对绝对要把这个小角色给演好。
要让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体会到这个角色身上的那种痛苦,那份挣扎,那曾经的期望。
因为演员并不是一直都能碰到好角色的。
可以这么说,碰到好角色的几率,小。
有的时候还会不得不接烂得离谱的角色。
接都接了,钱都拿了,如果是濮钰的话,只能尽力演得让那显得不那么烂。
怎样才能演好一个角色。
一个立体的角色,不单薄的角色。
专科的都未必能演好。
60分可能容易,80分就难了。
怎么演好呢?
濮钰研究了一下。
有一部分演技好的演员,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自己会写很长的人物小传。
这当然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所要扮演角色的形象的。
她也学,按照那些演员在采访中提到的方式,给自己要演的角色做小传。
以及,虽然她的角色只出场几集,戏份很少,但整个剧本她是会都过一遍的。
两遍、三遍、四遍……直到她觉得可以了。
反正这也不费太多的时间。
这剧前面是校园,后面是都市,现代剧,不带任何玄幻、神秘色彩,没讲什么家国情怀、天下大义,故事就仅仅发生在几个城市而已。
虽然故事讲得不大,但人物形象都挺立体的。
在这一点上和有些剧相反。
情节上没有选择将前面还好好的反派突然降智来达成HE。
挺好的。
虽然男女主是绝对的主角,也没有对其他角色的设定敷衍,即使是濮钰要演的这个小小角色。
这一点上已经比有些大成本的剧强了。
濮钰希望这剧会火,带着自己也火,这剧情蛮狗血的,争议也是热度。
还有就是她觉得这剧剧情也还行,虽然狗血,但都是有理由的,比较真实,不是瞎狗血、乱狗血、毫无理由地去狗血、突破底线地去狗血——可能会被一部分的营销号断章取义。
这太常见了。
断章取义、春秋笔法、恃强凌弱、不讲道理、扯大旗喊口号、弱者抽刀砍向更弱者——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丑说成美,美说成丑,没抄说成抄,抄了说没抄,这在娱乐圈及其粉圈里经常发生,当然其他圈子也是一样。这些常常将那些圈子的正常人的发声盖过去。
什么都能拿来成为肆意羞辱别人的借口——有时候甚至借口都不需要,辱骂就是了。
什么听起来很好听的都行:维护权益、抵制抄袭等等等等——当然这么做的那部分人大部分并不是真的在乎他们口中的那些,只是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总的来说就是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下九层地狱这样。
大家眼睛能看到的更多了,却也越来越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了。
这大概不能全说是个人的问题。
何况有的时候争论是被需要的,否则就有理不能说了——但争论的程度,有的时候有些过了。
濮钰看了一些演技好的演员的采访,写出了自己那个小小配角的人物小传。
虽然出场只有几集,人物身上却发生好几次变化,不是好演的角色。要清楚这几个阶段她要表演出来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怎么演?
怎么演出来?
了解。
对于那个角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可是接下来怎么样去表演呢。
一般并没有多少演戏的经验和高演技的人,他/她只能演跟自己很像的角色。
这样子不容易出问题。
所以有不少新人演员一开始的作品里都会选择跟自己形象接近的角色来进行演绎,能拿到一个比较稳的及格分。
但是如果长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麻烦就来了。
他/她会演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像演自己,你在他/她的角色身上看不到角色本来的特点。
看不到不同的性格。
活泼开朗也好,温柔也好,冷冰冰的也好,自大傲气也好,悲观抑郁也好,口是心非也好——什么样的都会被他/她演成一个人。
那就是他/她自己。
这就导致观众很出戏了。
甚至有一些资历已经很高的老演员,也会陷入到这样的问题之中。
一个角色演得非常好,广受好评,然而演其他的一众角色还是那个样,叫人看不出来什么差别。
总是在演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比较讨巧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挑选那些不符合自己形象的角色了,这样就保险了,不会出岔子了。
至少观众看着不出戏,不难受。
但这种做法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是就演自己擅长的那一种类型,至少不让观众出戏,还是勇于挑战其他类型但是不能演好,让观众痛苦?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天才到底是少的,有天赋的人少,在娱乐圈也是如此。
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拿着大把大把的钱,结果还摆烂,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更令人讨厌。
濮钰和自己要饰演的这个角色,差别挺大,不能演自己。
她甚至不能想象在说出某些台词、做出某些反应的时候,自己的脸部表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肢体应该怎么去动作。
台词的抑扬顿挫怎么搞?
她怎么才能做到快速地眼红、痛苦地流泪?
怎么发出那样的嘶吼?
怎么表现出那种深深的绝望?仿佛陷入泥潭之中再也不能爬上来一样?
难。
……
靠想象?
怎么去想象?
说实话对于濮钰来说在这剧的片场完全沉浸进去应该会比较费力。
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她也不是没有演过、没有经验,但这次这个真的是一个挑战了。
实在不行就流于表面——不行啊,她还是不想这样……
濮钰也想去精进演技,但是时间不允许。
经纪人对濮钰说:
就算流于表面也没多大问题,你演的是小配角,而且年纪又小,演戏的经验又不多,大家是不会怎么苛求你的。
而且濮钰的演技又不是烂到让人无法忍受,至少是能让人看下去的,不出戏的,发挥好了还算不错的水平。
所以没必要想太多。
演戏这种事情光凭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多演演技才有变好的可能。
早知道就不接这个角色了——这样的想法冒出来过那么一瞬间,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再说事到如今这样想也没有什么意思。
有的时候能接到什么角色,接不到什么角色,这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有时候接不接都不是自己的经纪人、自己的公司能够决定的。
可能会有多方的原因在里头。
等到自己的名气变得更大了,选择权应该也会更大的吧。
名气变大了,递给自己的本子应该也会更多,质量也会变高。
电视剧为了收视有保障,肯定是想要找当红的演员的。
在这个时候没办法去临时进修一下,那想要把这个角色演得不错,就只有——就只有,
“模仿”了吧。
对,
模仿。
如果能够找到跟她要饰演的这个角色差不多经历的、差不多性格的角色,是演技很好的前辈演的,那她就可以去模仿了。
最方便模仿的就是翻拍剧。
虽然翻拍剧模仿也会引起争议就是了。
但总算有个很好的模板可以参照。
……濮钰是这么想的。
就模仿。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她没有找到演技好到她觉得去模仿就行了的,并且经历和性格都符合她要饰演的角色的角色。
……
难道就还是要靠自己想象吗?
那难度可有点高啊。
少女自己一个人思考了很久,咨询了经纪人,看了很多前辈的采访,总算在一次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可能挺有用的方法。
一个前辈介绍的。
那就是去看纪录片。
最真实的那种纪录片。
她知道的有一些记录生活中的苦难的那种纪录片。
她自己的成长和这次这个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她需要去了解像这个角色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去演。
有什么比记录片更加的真实呢?
演技毕竟是演技,纪录片虽说不一定能做到绝对的真实,但比演戏可要真实得多了。
而且相比来说,纪录片拍得好,也更容易让她共情。
没有渠道,没有在生活中能真真切切去深入接触到那样的人的渠道,那就从纪录片当中去了解。
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看一些。
在忙碌的行程之中濮钰抽了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自己精选的几部纪录片。
在看完纪录片之后,她又去看了一些新闻。
她发自内心地为那些纪录片中的人的经历而感到同情。
如果能够在片场拍戏的时候也保持着现在这样的心情,那她觉得自己能够拍好。
到片场不大演得出来的时候就去回想她所看的这些纪录片和新闻的内容吧。
经纪人都被濮钰的这种认真给打动了:
好家伙,还以为她不怎么喜欢拍电视电影呢,这不是挺努力的。
就是看得眼睛肿了,还要消肿。
在进剧组之前,濮钰最后又看了一遍剧本:
她绝对绝对要把这个小角色给演好。
要让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体会到这个角色身上的那种痛苦,那份挣扎,那曾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