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打着看看
照完相,高振东随他们来到了样炮仓库,这种实际问题还得到现场,实地看一看装备才有解决的可能,只靠开会的话,可能性就不大了。
听取了火箭炮研制人员的介绍和汇报,并且查阅了现存的所有设计资料和试验记录之后,对于这个“弹道交叉”的来源还是不得要领。
“从系统上来说,这个东西和火箭弹的设计应该没有太大关系。”高振东看着材料,沉吟道。
“高总工,为什么这么说?”岳总的手下求知欲很强。
高振东指了指试验记录:“如果是火箭弹本身的问题,那这个问题的出现概率要比你们记录的大得多。而且这个弹的安装,由于起旋定向滑块的存在,是具有方向性的,这样会引申出一个结论——如果是火箭弹的问题,那他们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或者毫无规律。”
由于火箭弹安装的方向性,如果是弹体设计导致的偏航,那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弹的问题是会带来随机偏航,但不应该表现出这种有一定规律方向性的情况。
“高总说得有道理,火箭弹的问题的话,表现规律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情况。”岳总对高振东的分析很是赞同。
高振东点了点面前的样炮:“恰好,这种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左弹右行、右弹左行现象,恰好说明一种可能,这个毛病出在系统上,是系统赋予的,而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这番话,让在座的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是弹的原因,那改起来就麻烦了,主要是弹这个东西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别看270mm的火箭弹看起来又粗又长,但实际上能够玩的花活儿并不多,内部是非常紧凑的,可以说是任何一点改动都可能引起全弹设计的变化,修改起来非常麻烦。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振东在前几次会议的各种技术和建议,已经帮他们避开了很多大雷,大大的加快了这个弹的研制速度。
这大概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有高振东的引导在前,270mm火箭弹的研制显得非常的顺利,反而少了几分跌宕起伏的紧张感,也不需要频频救火或者解决问题。
因为那些问题,早就在开始研制之前,就被高振东给悄悄的用技术改进给覆盖掉了,导致他们完全没有感觉。
而现在高振东虽然还没找到问题所在,但是仅仅通过故障现象和试验结果的数学统计分析,就大致推断出了一个很大胆、但是看起来又很有道理的结果,而且还算是一个类似“不幸中的万幸”的结论,这让他们既佩服,又高兴。
没人敢指望技术支援专家能够坐下来一瞪眼,就把问题解决掉,那不科学,也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情况都还需要花大半天呢,没那么简单。现在能够初步排除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欣喜之余,他们也对高振东这个人感到十分的佩服,什么叫技术专家,这就是技术专家,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仅凭这一点点东西,就能够大致的把握住问题的方向,找到一些问题。
可以这么说,哪怕高振东后面再无建树,仅仅这一个“问题不在弹上”的结论,就已经完成他这一次来的使命了。
话虽如此,高振东肯定不可能就这么草草收场,既然来了,那他就希望尽量把问题都找到,最好是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来都来了嘛。
“高总工,今天时间也晚了,您一赶过来就投入工作,您看我们是不是今天就先这样?想要彻底找到问题,您看着打几轮试射也是很有必要的,那样问题才了解得彻底嘛,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今天是打不成了,我看,您今天先休息,明天,我们安排一轮试射,您实地看看?”
岳总年纪比高振东大不少,但是说话却是非常谦虚,没别的,就两字儿,服气!
这种情绪,早在历次火箭炮会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看到的,是高振东的理论功底。而现在,在看到高振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浓烈。
高振东点点头:“嗯,我听您安排。”
岳总的安排很有道理,现在能看出来的,也差不多是极限了,如果有条件,还是要看看试射的情况。
于是一行人在厂子的安排下,吃了一顿内容朴素,但是气氛热烈的工作餐,高振东也就休息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岳总就带着高振东,坐上去试验场的车,这东西射程太大,厂子里是试验不了的。
试验场上,两辆发射车早已严阵以待,看得出来,高振东在休息的时候,这边的相关同志并没有休息,而是连夜进行了试射准备。
试验场上等待的同志,看见领导专家联袂而至,连忙跑过来汇报情况。
“报告,试验准备已经完成,请指示。”
“先把发射车的各项运动功能演示演示,给高总工看看。”岳总说道。
发射车的运动,发射箱起竖、回收、回转等功能,是从180火上移植过来的,只是根据270mm的口径需求,进行了一些修改、加强,这算是180火为数不多能够利用的价值了。
发射车一边演示,岳总一边介绍。
“……这个发射装置,是从180火的基础上修改来的,把原来的笼式定向架改成了定向管,为了适应增加的结构重量,又将支撑装置改为两侧支撑,在液压筒直径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更重、更长的发射管的支撑和起竖回收……”
高振东边听边点头,搞270火的同志,已经在尽力利用原有成果,没办法,这个弹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看起来这一块是基本成熟的,至少暂时看起来是这样。
全部演示完成后,见高振东没有什么异议,岳总下令:“1号车装弹,准备发射。”
1号车将火箭炮调整到了装弹角度,几名战士将八发火箭弹一一的装到了定向管内。既然要看完整的发射试验,那就来个全弹发射。
1号车装弹完毕,检查无误后,岳总一声令下:“预备!全弹发射!”
全弹发射,就是把所有的弹都打出去。
高振东兴致勃勃的在掩蔽所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发射车。
在轰隆隆的轰鸣声中,发射场上火光连闪,两排八发火箭弹以0.5秒为间隔,一发一发的打了出去。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发射车的平衡,火箭弹并不是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打出去的,而是犹如梅花间竹般,左一发,右一发的打,可以说,常规的精度保持手段,岳总他们能用上的都用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发射场上烟雾升腾,什么都看不见,火箭弹推进剂的配方上,高振东为了比冲,铝粉、AP这些成分那是往高了加,比冲大,同样的烟雾也大得一批,一时间什么都看不见了。
等八发火箭弹都出膛,岳总指了指空中的烟雾:“你看,高总工,其中有两发的弹道已经出现交叉了。”
放眼望去,托火箭弹烟雾明显的福,空中果然有两条烟迹出现了交叉现象,虽然烟雾已经在开始散开,可是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高振东超强的眼睛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就在刚才,他好像看出了一点什么门道。
他转头问岳总:“先不说交叉,这种偏航,是不是在单发试验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
岳总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单发基本上从来没出现过,非常罕见。所以在早期我们进行火箭弹试射的时候,完全没发现这个问题。高总,你发现什么了?”
他心里那个高兴啊,人家能用笃定的语气,一语道破火箭弹的试射过程,而且还猜得挺准,要说高总工没有点儿什么发现,他是不相信的。
高振东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似是而非的道:“有一些想法,不过还需要继续看看。”
“嗯,您看!您尽管看!”岳总兴奋无比,有门儿啊。
“你们有粉笔吗?”高振东问道。
“有!有!有!”旁边一位同志连忙去把粉笔找来,高振东接过粉笔,对岳总道:“再装一次弹。”
岳总连忙照办,而高振东自己,则是在装弹完成后,拿着粉笔走到了发射车前,围着发射车转悠了一圈,在发射车上写写画画,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情。
岳总就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在发射车的几个部位上画了几下子,但是却不明白他到底在干啥。
不过他也不急,既然人家目标明确,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样子,那就等着就行了,谜底迟早会揭晓的。
高振东走回来,然后对岳总道:“再发射一次,但是别全弹发射,就打一发!就最左边,下面那一排那发。”
听取了火箭炮研制人员的介绍和汇报,并且查阅了现存的所有设计资料和试验记录之后,对于这个“弹道交叉”的来源还是不得要领。
“从系统上来说,这个东西和火箭弹的设计应该没有太大关系。”高振东看着材料,沉吟道。
“高总工,为什么这么说?”岳总的手下求知欲很强。
高振东指了指试验记录:“如果是火箭弹本身的问题,那这个问题的出现概率要比你们记录的大得多。而且这个弹的安装,由于起旋定向滑块的存在,是具有方向性的,这样会引申出一个结论——如果是火箭弹的问题,那他们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或者毫无规律。”
由于火箭弹安装的方向性,如果是弹体设计导致的偏航,那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弹的问题是会带来随机偏航,但不应该表现出这种有一定规律方向性的情况。
“高总说得有道理,火箭弹的问题的话,表现规律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情况。”岳总对高振东的分析很是赞同。
高振东点了点面前的样炮:“恰好,这种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左弹右行、右弹左行现象,恰好说明一种可能,这个毛病出在系统上,是系统赋予的,而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这番话,让在座的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是弹的原因,那改起来就麻烦了,主要是弹这个东西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别看270mm的火箭弹看起来又粗又长,但实际上能够玩的花活儿并不多,内部是非常紧凑的,可以说是任何一点改动都可能引起全弹设计的变化,修改起来非常麻烦。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振东在前几次会议的各种技术和建议,已经帮他们避开了很多大雷,大大的加快了这个弹的研制速度。
这大概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有高振东的引导在前,270mm火箭弹的研制显得非常的顺利,反而少了几分跌宕起伏的紧张感,也不需要频频救火或者解决问题。
因为那些问题,早就在开始研制之前,就被高振东给悄悄的用技术改进给覆盖掉了,导致他们完全没有感觉。
而现在高振东虽然还没找到问题所在,但是仅仅通过故障现象和试验结果的数学统计分析,就大致推断出了一个很大胆、但是看起来又很有道理的结果,而且还算是一个类似“不幸中的万幸”的结论,这让他们既佩服,又高兴。
没人敢指望技术支援专家能够坐下来一瞪眼,就把问题解决掉,那不科学,也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情况都还需要花大半天呢,没那么简单。现在能够初步排除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欣喜之余,他们也对高振东这个人感到十分的佩服,什么叫技术专家,这就是技术专家,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仅凭这一点点东西,就能够大致的把握住问题的方向,找到一些问题。
可以这么说,哪怕高振东后面再无建树,仅仅这一个“问题不在弹上”的结论,就已经完成他这一次来的使命了。
话虽如此,高振东肯定不可能就这么草草收场,既然来了,那他就希望尽量把问题都找到,最好是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来都来了嘛。
“高总工,今天时间也晚了,您一赶过来就投入工作,您看我们是不是今天就先这样?想要彻底找到问题,您看着打几轮试射也是很有必要的,那样问题才了解得彻底嘛,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今天是打不成了,我看,您今天先休息,明天,我们安排一轮试射,您实地看看?”
岳总年纪比高振东大不少,但是说话却是非常谦虚,没别的,就两字儿,服气!
这种情绪,早在历次火箭炮会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看到的,是高振东的理论功底。而现在,在看到高振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浓烈。
高振东点点头:“嗯,我听您安排。”
岳总的安排很有道理,现在能看出来的,也差不多是极限了,如果有条件,还是要看看试射的情况。
于是一行人在厂子的安排下,吃了一顿内容朴素,但是气氛热烈的工作餐,高振东也就休息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岳总就带着高振东,坐上去试验场的车,这东西射程太大,厂子里是试验不了的。
试验场上,两辆发射车早已严阵以待,看得出来,高振东在休息的时候,这边的相关同志并没有休息,而是连夜进行了试射准备。
试验场上等待的同志,看见领导专家联袂而至,连忙跑过来汇报情况。
“报告,试验准备已经完成,请指示。”
“先把发射车的各项运动功能演示演示,给高总工看看。”岳总说道。
发射车的运动,发射箱起竖、回收、回转等功能,是从180火上移植过来的,只是根据270mm的口径需求,进行了一些修改、加强,这算是180火为数不多能够利用的价值了。
发射车一边演示,岳总一边介绍。
“……这个发射装置,是从180火的基础上修改来的,把原来的笼式定向架改成了定向管,为了适应增加的结构重量,又将支撑装置改为两侧支撑,在液压筒直径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更重、更长的发射管的支撑和起竖回收……”
高振东边听边点头,搞270火的同志,已经在尽力利用原有成果,没办法,这个弹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看起来这一块是基本成熟的,至少暂时看起来是这样。
全部演示完成后,见高振东没有什么异议,岳总下令:“1号车装弹,准备发射。”
1号车将火箭炮调整到了装弹角度,几名战士将八发火箭弹一一的装到了定向管内。既然要看完整的发射试验,那就来个全弹发射。
1号车装弹完毕,检查无误后,岳总一声令下:“预备!全弹发射!”
全弹发射,就是把所有的弹都打出去。
高振东兴致勃勃的在掩蔽所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发射车。
在轰隆隆的轰鸣声中,发射场上火光连闪,两排八发火箭弹以0.5秒为间隔,一发一发的打了出去。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发射车的平衡,火箭弹并不是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打出去的,而是犹如梅花间竹般,左一发,右一发的打,可以说,常规的精度保持手段,岳总他们能用上的都用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发射场上烟雾升腾,什么都看不见,火箭弹推进剂的配方上,高振东为了比冲,铝粉、AP这些成分那是往高了加,比冲大,同样的烟雾也大得一批,一时间什么都看不见了。
等八发火箭弹都出膛,岳总指了指空中的烟雾:“你看,高总工,其中有两发的弹道已经出现交叉了。”
放眼望去,托火箭弹烟雾明显的福,空中果然有两条烟迹出现了交叉现象,虽然烟雾已经在开始散开,可是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高振东超强的眼睛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就在刚才,他好像看出了一点什么门道。
他转头问岳总:“先不说交叉,这种偏航,是不是在单发试验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
岳总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单发基本上从来没出现过,非常罕见。所以在早期我们进行火箭弹试射的时候,完全没发现这个问题。高总,你发现什么了?”
他心里那个高兴啊,人家能用笃定的语气,一语道破火箭弹的试射过程,而且还猜得挺准,要说高总工没有点儿什么发现,他是不相信的。
高振东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似是而非的道:“有一些想法,不过还需要继续看看。”
“嗯,您看!您尽管看!”岳总兴奋无比,有门儿啊。
“你们有粉笔吗?”高振东问道。
“有!有!有!”旁边一位同志连忙去把粉笔找来,高振东接过粉笔,对岳总道:“再装一次弹。”
岳总连忙照办,而高振东自己,则是在装弹完成后,拿着粉笔走到了发射车前,围着发射车转悠了一圈,在发射车上写写画画,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情。
岳总就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在发射车的几个部位上画了几下子,但是却不明白他到底在干啥。
不过他也不急,既然人家目标明确,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样子,那就等着就行了,谜底迟早会揭晓的。
高振东走回来,然后对岳总道:“再发射一次,但是别全弹发射,就打一发!就最左边,下面那一排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