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黄明远的话,杨广有些重视起来,这才知道黄明远这次还真不是妇人之仁。不过“移民实边”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移民实变不是黄明远新提出的,其政策可追溯到先秦。战国初期的楚国,曾迁移贵族到边境开荒,发展边境经济,加强国防力量。秦始皇三十三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汉武帝时,为加强北方边防,元狩四年,一次就移民七十余万口。
但古往今来的移民,或是迁移罪人,或是征发军队,大规模的迁移叛逆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黄明远接着说道:“昔日汉武帝徙民七十万,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前汉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既然这些人有罪,不若将这些人发配至辽东、西域、交趾等地充军,以充实边地人口。
我大隋东征西逃,开疆扩土,最大的敌人不是胡虏,而是当地恶劣的环境。尤其是边陲之地,汉人稀少,以胡人巨多,即使我们占领某地,也不能编户齐民,将此地占领。而国内百姓也将边陲之地视作穷山恶水,虽然朝廷屡次移民实变,但效果并不明显。
此次不若以天子的名义赦免这群必死之人,然后将众人充军边陲。到时候这些愚夫愚子必然对圣人感恩戴德,到了边疆之地也会对大隋尽心尽力。
臣料有了这些汉民,用不了多久四陲之地便尽数可化为汉家郡县,为我大隋永世之领土。”
不得不说黄明远的建议倒是让杨广眼前一亮,这些贱民的生死他是不在乎的,但若是可以巩固边疆杨广当然在意。
黄明远接着说道:“当今天下盗匪增多,其实也可如此处置。”
“也可移民边疆?”
杨广有些不明白黄明远的意思,将盗匪也往边疆迁移,对方也不愿意啊。
黄明远继续说道:“圣人,这盗匪之事,不怪圣人,不怪百官,也不怪百姓,实乃天道,无可更改之事。”
杨广听了大惊。
黄明远自是知道自己语出惊人,但唯有如此才能让杨广听到心里。
“明远此为何意?”
黄明远站起身来,跪在地上说道:“圣人明鉴,请听明远一言。大隋开国之时,有户口四百万,灭陈之后又加了五十万,可到了大业五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隋人口激增至八百九十万户,人口激增了接近一倍。这还不算各家的奴仆、部曲等隐户,实际天下人丁不下千万户。而大隋土地并不加增,试问这些土地如何养活的了千万户百姓。故天下之粮已不足养天下之民,所以天下才会生乱。”
隋朝的人口增长很重要的一项其实是搜检,隋朝两次最主要的搜检便增加了六十九万户,更不要提其它了。
而且虽然说历史记载的隋朝耕地四千九百四十万顷,约和现在三十九亿市亩,比新中国当时的土地还多,此事水分太大,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隋朝土地的充足。() ()
黄明远当然不会说这些,为了让杨广同意移民实边,他当然会尽可能的夸大了去说。这几年因为酒色,杨广的脑子也早不如之前灵活了,在一些具体政务上,倒是很好骗。
杨广听了颇为吃惊,有些失神地说道:“有这么严重?”
“比此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广听了,愣了一会才说道:“朕就说过人多了便会枉**邪,果然如此。”杨广倒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黄明远只当没听见,接着说道:“圣人,今日将这些人移民边疆,便是为将来探寻一条出路。往后中国人口越来越多,所需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大,唯有移民实边,开拓边疆,方能反哺中原,长盛不衰。
地方上将一些豪强、乱民之徒迁徙边疆,既可以开拓土地,也能减少内地动乱的根源,于国有益,一举多得。”
此时的杨广已经完全为黄明远所说服,毕竟事关他的宏图大业,他不可能不上心。
至于移民的坏处和其中蕴含的风险,黄明远没有提,杨广也没有在意。黄明远是不想以此使得杨广畏惧,而杨广本人则是根本不在意,只要有益于大业的,其它事情都是小事。
此时杨广眼中全是兴奋,他上前将黄明远扶起,拉着黄明远的手道:“若论为君分忧,无如明远者也。”
动辄数十万人口的移民,光损伤、消耗就海了去了。
但杨广并不在乎,或者说他不在乎移民在此过程中的死伤,只希望将这群祸害赶紧迁移出去。
移民可以,但钱没有。
黄明远并不在乎,只要杨广愿意移民。正如黄明远所言,边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只要当主体民族占多数时,才能保证边疆稳定,不出现动荡或者是胡化的现象。中原王朝数次占领西域,最后都没能使其郡县化,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人口问题。
黄明远可不希望如唐朝一般,辛辛苦苦夺得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最后便宜了渤海人和新罗人,成了为他人作衣裳。
这也是黄明远为什么准备这么多年,甚至不惜伤筋动骨也要去做的事情。
杨广还没有过了兴奋劲,对黄明远说道:“此事事关重大,牵扯颇多。当有你亲自处置,方可稳妥。”
黄明远要得便是这个差事,因此立刻领旨谢恩。
杨广还是盘算着此事,到底该迁徙到哪里。
最后杨广说道:“既然是实边,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稳妥的地方便是辽东。辽东本是汉家故地,只是这些年为胡虏所侵袭,辽东之民尽为胡虏,若移民辽东,用不了多久,汉家四郡便尽是汉民。”
“圣人英明!”
尽管虞世基、裴蕴等人再是幸进,掌握朝中大权。但实际上在大隋只要杨广和黄明远达成一致,任何事情都将不被更改。
移民实变不是黄明远新提出的,其政策可追溯到先秦。战国初期的楚国,曾迁移贵族到边境开荒,发展边境经济,加强国防力量。秦始皇三十三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汉武帝时,为加强北方边防,元狩四年,一次就移民七十余万口。
但古往今来的移民,或是迁移罪人,或是征发军队,大规模的迁移叛逆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黄明远接着说道:“昔日汉武帝徙民七十万,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前汉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既然这些人有罪,不若将这些人发配至辽东、西域、交趾等地充军,以充实边地人口。
我大隋东征西逃,开疆扩土,最大的敌人不是胡虏,而是当地恶劣的环境。尤其是边陲之地,汉人稀少,以胡人巨多,即使我们占领某地,也不能编户齐民,将此地占领。而国内百姓也将边陲之地视作穷山恶水,虽然朝廷屡次移民实变,但效果并不明显。
此次不若以天子的名义赦免这群必死之人,然后将众人充军边陲。到时候这些愚夫愚子必然对圣人感恩戴德,到了边疆之地也会对大隋尽心尽力。
臣料有了这些汉民,用不了多久四陲之地便尽数可化为汉家郡县,为我大隋永世之领土。”
不得不说黄明远的建议倒是让杨广眼前一亮,这些贱民的生死他是不在乎的,但若是可以巩固边疆杨广当然在意。
黄明远接着说道:“当今天下盗匪增多,其实也可如此处置。”
“也可移民边疆?”
杨广有些不明白黄明远的意思,将盗匪也往边疆迁移,对方也不愿意啊。
黄明远继续说道:“圣人,这盗匪之事,不怪圣人,不怪百官,也不怪百姓,实乃天道,无可更改之事。”
杨广听了大惊。
黄明远自是知道自己语出惊人,但唯有如此才能让杨广听到心里。
“明远此为何意?”
黄明远站起身来,跪在地上说道:“圣人明鉴,请听明远一言。大隋开国之时,有户口四百万,灭陈之后又加了五十万,可到了大业五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隋人口激增至八百九十万户,人口激增了接近一倍。这还不算各家的奴仆、部曲等隐户,实际天下人丁不下千万户。而大隋土地并不加增,试问这些土地如何养活的了千万户百姓。故天下之粮已不足养天下之民,所以天下才会生乱。”
隋朝的人口增长很重要的一项其实是搜检,隋朝两次最主要的搜检便增加了六十九万户,更不要提其它了。
而且虽然说历史记载的隋朝耕地四千九百四十万顷,约和现在三十九亿市亩,比新中国当时的土地还多,此事水分太大,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隋朝土地的充足。() ()
黄明远当然不会说这些,为了让杨广同意移民实边,他当然会尽可能的夸大了去说。这几年因为酒色,杨广的脑子也早不如之前灵活了,在一些具体政务上,倒是很好骗。
杨广听了颇为吃惊,有些失神地说道:“有这么严重?”
“比此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广听了,愣了一会才说道:“朕就说过人多了便会枉**邪,果然如此。”杨广倒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黄明远只当没听见,接着说道:“圣人,今日将这些人移民边疆,便是为将来探寻一条出路。往后中国人口越来越多,所需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大,唯有移民实边,开拓边疆,方能反哺中原,长盛不衰。
地方上将一些豪强、乱民之徒迁徙边疆,既可以开拓土地,也能减少内地动乱的根源,于国有益,一举多得。”
此时的杨广已经完全为黄明远所说服,毕竟事关他的宏图大业,他不可能不上心。
至于移民的坏处和其中蕴含的风险,黄明远没有提,杨广也没有在意。黄明远是不想以此使得杨广畏惧,而杨广本人则是根本不在意,只要有益于大业的,其它事情都是小事。
此时杨广眼中全是兴奋,他上前将黄明远扶起,拉着黄明远的手道:“若论为君分忧,无如明远者也。”
动辄数十万人口的移民,光损伤、消耗就海了去了。
但杨广并不在乎,或者说他不在乎移民在此过程中的死伤,只希望将这群祸害赶紧迁移出去。
移民可以,但钱没有。
黄明远并不在乎,只要杨广愿意移民。正如黄明远所言,边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只要当主体民族占多数时,才能保证边疆稳定,不出现动荡或者是胡化的现象。中原王朝数次占领西域,最后都没能使其郡县化,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人口问题。
黄明远可不希望如唐朝一般,辛辛苦苦夺得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最后便宜了渤海人和新罗人,成了为他人作衣裳。
这也是黄明远为什么准备这么多年,甚至不惜伤筋动骨也要去做的事情。
杨广还没有过了兴奋劲,对黄明远说道:“此事事关重大,牵扯颇多。当有你亲自处置,方可稳妥。”
黄明远要得便是这个差事,因此立刻领旨谢恩。
杨广还是盘算着此事,到底该迁徙到哪里。
最后杨广说道:“既然是实边,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稳妥的地方便是辽东。辽东本是汉家故地,只是这些年为胡虏所侵袭,辽东之民尽为胡虏,若移民辽东,用不了多久,汉家四郡便尽是汉民。”
“圣人英明!”
尽管虞世基、裴蕴等人再是幸进,掌握朝中大权。但实际上在大隋只要杨广和黄明远达成一致,任何事情都将不被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