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浦一败,刘元进二十万大军,折损过半。倒不是吐万绪杀灭的贼匪多,而是整个贼匪面对隋军,星流云散。若不是有张冠之拼死断后,刘元进和朱燮能不能平安撤回曲阿城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张冠之八千精锐,几乎伤亡殆尽,逃回曲阿城时,全军仅剩数百人。
刘元进和朱燮逃回曲阿城,勉强松一口气。可是看到这个狼狈的样子,谁也笑不出来。这一战打得莫名其妙,也大败的莫名其妙,结果却是打得众人丢魂落魄,肝胆俱裂。
失了延陵,虽然退回曲阿,可曲阿也不是什么安全之地。从延陵到曲阿,不过五六十里路,隋军跟在刘元进的身后,几乎转瞬就到。
尽管朱燮回到曲阿城之后,便立刻争顿兵马,准备再战,但他也完全没有料到。吐万绪几乎是没有停歇,便直接从延陵城追着他们打到曲阿城。
五六十里地,隋军主力很快便兵临城下。
吐万绪很清楚,隋军相较于这些江南叛军,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完全不占,打得便是对方少经战阵,战斗力不强。因为唯有不停地出击,根本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才能在贼匪完全扩散开来之前,彻底歼灭对方。
吐万绪指挥部队急攻城池,不给贼匪喘息之机。
双方在曲阿城展开了血战,刘元进连连战败,若不是陆凯在此时率领两万人马从句容赶来支援,曲阿城怕是要破了。
陆凯进城之后,便接管了指挥权,刘元进拜其为中军大将军,总揽军务。众人实在打不过吐万绪,而朱燮虽然熟读兵书,也通晓军事,但也不是个正经的武将,唯有陆凯,武艺娴熟,长于用兵。
对于刘元进来说,即使陆凯和朱燮是一伙的,他现在也得用陆凯。
曲阿城中有了陆凯这样的统帅,再加上张冠之这般猛将,终于在风雨飘摇之际稳住了局势。
其实刘元进所部即使战斗力再弱,毕竟十多万人,也不应该打成这样。还是主将无能,根本不长于统帅,才把二十万大军指挥成一群绵羊。
陆凯接手指挥之后,一边从各军之中甄选精锐,组成核心部队,分守城门,又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大量的木栅栏连接在一起来阻挡隋军。
城中兵力,还有十余万人,随着军心的安定,渐渐发挥出人力优势。
而城外的吐万绪面对此时的局势则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手上只有四万多人,还有四分之一是水师,让他们去围困曲阿城,实在是力有不逮。而且陆凯打定主意坚守不出,要跟自己拼消耗,他也没法破城。
至于扫荡贼匪外围城池,吐万绪也不是没想过,但还是受限于兵力,他实在不敢轻易分兵。现在他这点兵力都没法完全压制城中的贼匪,又哪敢四面出击啊。
就这样双方在曲阿城相持了两个多月,谁也没有办法得胜。此时无论是城中的刘元进还是城外的吐万绪都有些急了,二人都耗不起。
无关粮食,而是局势。() ()
吐万绪这里,杨广的催命书一封接着一封,急命吐万绪尽快破贼。而此时因为吐万绪主力和刘元进在曲阿纠缠,江南各地的局势依然是风起云涌,到处都是贼匪泛滥。几乎除了吴郡几县,大多数的郡县都落入了贼匪的手中。
九月初,董道冲在遂安郡起兵,杀死遂安郡太守李显,自称吴越王,应者云集,很快成为仅次于刘元进的第二大势力。
对于江南的反隋形势来说这很好,可对于刘元进、朱燮可就真的是晴天霹雳。董道冲的出现,将原本属于他们的反隋集团分裂。他们在这里和隋军主力相持,而董道冲则在遂安郡大肆扩充实力,他们若是再在曲阿相持下去,怕是江南真姓了董了。
事情恰恰就是这样,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怕。
而且刘元进与朱燮之间还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陆凯与朱燮是一伙的,张冠之也是朱燮的心腹,曲阿又是陆凯的老巢,军权明里暗里实际控制在朱燮和陆凯的手中。
刚开始为了胜利刘元进还不得不忍受,但随着曲阿城局势的逐渐稳定,问题就出现了。刘元进一派的将领总认为陆凯故意将困难任务交给他们,明显针对余杭军。
这一日隋军大举攻城,几乎攻到城墙之上。负责守卫的余杭军伤亡保重,主将魏冲战死,其部历经血战,十不存一。魏冲期间几次向陆凯求援,却始终没有等到陆凯的援军。
战后,余杭军怒了。
以大将王珉之为首,堵住了陆凯的军营,要个说法。
陆凯麾下将领,自是不允许对方这么羞辱陆凯,立刻持械反击。双方在中军大帐,剑拔弩张。
幸好这个时候刘元进、朱燮等人还有理智,闻讯后忙赶过来拦住了这场内讧,没有让问题恶化。但随着这场内讧的出现,双方关系已然破裂。
陆凯也不得不向刘元进解释,当时他担心隋军会声东击西,而当时他手上也只有唯一一支预备队,因此不敢轻易压上。而从另一个门赶过去的援军也因为其它原因耽搁,最终晚了一步。
为了大局,刘元进接受了陆凯的说法,但余杭军已不再接受陆凯的指挥,双方各自为战。
又过了两日,城外的隋军似乎是粮尽了,开始缓缓撤退。
刘元进和朱燮刚开始还不信,等到斥候回报,隋军已经完全撤离了曲阿,众人大喜过望。多日笼罩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了。
刘元进提议,隋军粮尽撤退,军心必然不稳,可趁着这个机会突袭隋军,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众人被压着打了两个多月,几乎无还手之力,听到刘元进的建议,无不兴奋起来,誓要报仇。
朱燮虽然对此表示疑虑,但众人纷纷赞同刘元进的说法,他也不好说什么。
看到众人纷纷出言赞同,刘元进高兴起来。他这两个多月不仅被隋军压制,还被朱燮、陆凯压制,总算可以翻身,这次出兵,被刘元进看做他重掌权利的一战,绝不容失。
不过张冠之八千精锐,几乎伤亡殆尽,逃回曲阿城时,全军仅剩数百人。
刘元进和朱燮逃回曲阿城,勉强松一口气。可是看到这个狼狈的样子,谁也笑不出来。这一战打得莫名其妙,也大败的莫名其妙,结果却是打得众人丢魂落魄,肝胆俱裂。
失了延陵,虽然退回曲阿,可曲阿也不是什么安全之地。从延陵到曲阿,不过五六十里路,隋军跟在刘元进的身后,几乎转瞬就到。
尽管朱燮回到曲阿城之后,便立刻争顿兵马,准备再战,但他也完全没有料到。吐万绪几乎是没有停歇,便直接从延陵城追着他们打到曲阿城。
五六十里地,隋军主力很快便兵临城下。
吐万绪很清楚,隋军相较于这些江南叛军,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完全不占,打得便是对方少经战阵,战斗力不强。因为唯有不停地出击,根本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才能在贼匪完全扩散开来之前,彻底歼灭对方。
吐万绪指挥部队急攻城池,不给贼匪喘息之机。
双方在曲阿城展开了血战,刘元进连连战败,若不是陆凯在此时率领两万人马从句容赶来支援,曲阿城怕是要破了。
陆凯进城之后,便接管了指挥权,刘元进拜其为中军大将军,总揽军务。众人实在打不过吐万绪,而朱燮虽然熟读兵书,也通晓军事,但也不是个正经的武将,唯有陆凯,武艺娴熟,长于用兵。
对于刘元进来说,即使陆凯和朱燮是一伙的,他现在也得用陆凯。
曲阿城中有了陆凯这样的统帅,再加上张冠之这般猛将,终于在风雨飘摇之际稳住了局势。
其实刘元进所部即使战斗力再弱,毕竟十多万人,也不应该打成这样。还是主将无能,根本不长于统帅,才把二十万大军指挥成一群绵羊。
陆凯接手指挥之后,一边从各军之中甄选精锐,组成核心部队,分守城门,又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大量的木栅栏连接在一起来阻挡隋军。
城中兵力,还有十余万人,随着军心的安定,渐渐发挥出人力优势。
而城外的吐万绪面对此时的局势则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手上只有四万多人,还有四分之一是水师,让他们去围困曲阿城,实在是力有不逮。而且陆凯打定主意坚守不出,要跟自己拼消耗,他也没法破城。
至于扫荡贼匪外围城池,吐万绪也不是没想过,但还是受限于兵力,他实在不敢轻易分兵。现在他这点兵力都没法完全压制城中的贼匪,又哪敢四面出击啊。
就这样双方在曲阿城相持了两个多月,谁也没有办法得胜。此时无论是城中的刘元进还是城外的吐万绪都有些急了,二人都耗不起。
无关粮食,而是局势。() ()
吐万绪这里,杨广的催命书一封接着一封,急命吐万绪尽快破贼。而此时因为吐万绪主力和刘元进在曲阿纠缠,江南各地的局势依然是风起云涌,到处都是贼匪泛滥。几乎除了吴郡几县,大多数的郡县都落入了贼匪的手中。
九月初,董道冲在遂安郡起兵,杀死遂安郡太守李显,自称吴越王,应者云集,很快成为仅次于刘元进的第二大势力。
对于江南的反隋形势来说这很好,可对于刘元进、朱燮可就真的是晴天霹雳。董道冲的出现,将原本属于他们的反隋集团分裂。他们在这里和隋军主力相持,而董道冲则在遂安郡大肆扩充实力,他们若是再在曲阿相持下去,怕是江南真姓了董了。
事情恰恰就是这样,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怕。
而且刘元进与朱燮之间还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陆凯与朱燮是一伙的,张冠之也是朱燮的心腹,曲阿又是陆凯的老巢,军权明里暗里实际控制在朱燮和陆凯的手中。
刚开始为了胜利刘元进还不得不忍受,但随着曲阿城局势的逐渐稳定,问题就出现了。刘元进一派的将领总认为陆凯故意将困难任务交给他们,明显针对余杭军。
这一日隋军大举攻城,几乎攻到城墙之上。负责守卫的余杭军伤亡保重,主将魏冲战死,其部历经血战,十不存一。魏冲期间几次向陆凯求援,却始终没有等到陆凯的援军。
战后,余杭军怒了。
以大将王珉之为首,堵住了陆凯的军营,要个说法。
陆凯麾下将领,自是不允许对方这么羞辱陆凯,立刻持械反击。双方在中军大帐,剑拔弩张。
幸好这个时候刘元进、朱燮等人还有理智,闻讯后忙赶过来拦住了这场内讧,没有让问题恶化。但随着这场内讧的出现,双方关系已然破裂。
陆凯也不得不向刘元进解释,当时他担心隋军会声东击西,而当时他手上也只有唯一一支预备队,因此不敢轻易压上。而从另一个门赶过去的援军也因为其它原因耽搁,最终晚了一步。
为了大局,刘元进接受了陆凯的说法,但余杭军已不再接受陆凯的指挥,双方各自为战。
又过了两日,城外的隋军似乎是粮尽了,开始缓缓撤退。
刘元进和朱燮刚开始还不信,等到斥候回报,隋军已经完全撤离了曲阿,众人大喜过望。多日笼罩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了。
刘元进提议,隋军粮尽撤退,军心必然不稳,可趁着这个机会突袭隋军,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众人被压着打了两个多月,几乎无还手之力,听到刘元进的建议,无不兴奋起来,誓要报仇。
朱燮虽然对此表示疑虑,但众人纷纷赞同刘元进的说法,他也不好说什么。
看到众人纷纷出言赞同,刘元进高兴起来。他这两个多月不仅被隋军压制,还被朱燮、陆凯压制,总算可以翻身,这次出兵,被刘元进看做他重掌权利的一战,绝不容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