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还得看主人,裴矩砍了史蜀胡悉的脑袋,可不是就这么完了。史蜀胡悉毕竟是始毕可汗的宠臣和心腹,现在杀了史蜀胡悉,他那一关还得过。
裴矩也是光棍,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故意弄死的史蜀胡悉,直接派人前往突厥牙帐,向始毕可汗回告,史蜀胡悉是来自西突厥的奸细,意图在互市的时候率人攻打恒安镇,挑起大隋与东突厥的关系,已经被大隋擒杀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始毕可汗得到消息,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那不是别人,那是侍奉他们父子二人二十多年的史蜀胡悉,他当然不会相信隋人这子虚乌有的谎言。愤怒的始毕可汗差点就要提刀跟隋朝干上一场。
不过或许是始毕可汗挨得打多了,性格也不如年轻时那么暴躁。因此始毕可汗虽然痛惜于史蜀胡悉之死,痛恨大隋的翻脸无情,但只得强忍着悲愤,还要勉强应付隋人使者。
他还有史蜀胡悉未完成的计划,这个计划不能因为史蜀胡悉的死而中途夭折。
于是往常以莽撞、直接而闻名的始毕可汗,在众人眼前演了一出好戏。他当着大隋使者的面,将史蜀胡悉的脑袋丢出帐外,大声痛骂史蜀胡悉的不忠,满是义愤。又感谢大隋的慧眼识人将祸患翦除在未发生之前
或许是之前始毕可汗的性格太直爽了,以至于他突然演起戏来,其他人都没有发现。
大隋使者见此,这才放心的返回马邑,向裴矩禀报去了。
而大隋使者不知道的事,在他离开东突厥牙帐之后,始毕可汗连杀了一百个人为史蜀胡悉殉葬。
远在马邑的裴矩接到使者禀报的消息,有些吃惊,性格暴躁的始毕可汗也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他不应该点起大兵,南下犯境吗。
裴矩对始毕可汗的警惕心更重了,始毕可汗当了几年突厥可汗,也学会了不动声色和卧薪尝胆,这样的他要比以前难对付的多。
这次没能引蛇出洞,让裴矩很是遗憾,但也没有办法,他已经出招了,但始毕可汗不回应,难道他还要鼓动杨广主动攻打东突厥吗?
·····
裴矩返回洛阳之后,向杨广禀报了诛杀史蜀胡悉的全过程,并上报始毕可汗隐忍不发,恐有后招。
杨广听闻裴矩诛杀史蜀胡悉,很是高兴地赞扬了裴矩的能干。
至于始毕可汗的隐忍,他倒是并不重视。在杨广看来,草原之上,实力为重,难道只凭隐忍便能一统草原吗。
至于史蜀胡悉的死,他不认为会激怒始毕可汗。史蜀胡悉不过是一个煽风点火的小人,在东突厥无权无势,不过始毕可汗畜养的一个玩物,死了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想来始毕可汗很快便会将其抛之脑后。
······
果不其然,似乎始毕可汗真的将此事给忘了。
之后一段时间,始毕可汗隔三差五便给杨广上表,发一段赞美,表一表天子功勋与草原万民对天子的孺慕之情,还时不时的表表孝心,送点礼物,可把杨广迷的五迷三道,直把始毕可汗当做好儿子了。() ()
不久之后,始毕可汗联名草原各部酋长,请求杨广驾临草原,巡视塞北,恩泽万民,以解草原万民对天子的思慕之情。
杨广收到始毕可汗的奏疏之后大喜,这始毕小儿终于懂事了。
面对始毕可汗的盛情邀请,杨广立刻便决心北巡。
这两年大隋在草原建立的秩序逐渐混乱,大隋在草原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始毕可汗请求杨广驾临草原的奏疏,正好符合杨广的心意。他便有心再往塞外北巡一次,布国威于草原,使得草原再次安定下来。
杨广的意思一露出,满朝上下便如同锅中的热水一般,立刻便沸腾起来。
杨广自杨玄感之乱返回东都之后,一年多没再出巡,众人都以为杨广已经淡了出巡的心思,谁能料到他现在又故态萌生。
不过杨广自由惯了,又听不得臣子进谏,因此朝中重臣多不敢劝阻。
反倒不少人或是故意讨好杨广,或是有其它目的,竟然撺掇着杨广北巡。光禄少卿元肃、给事郎韦德政、度支郎李世师、起居舍人杜之松等人,纷纷上书言天子宜北巡塞外,安定胡虏,抚慰边民,为天子北巡张目。
杨广大喜,便对那些上书支持北巡的官员,纷纷迁拔。于是一时之间,群起而效之,似乎有以邪压正之象。
至于原本最反对杨广出巡的关陇世家,这一次似乎也学乖了,不仅不反对,零零散散的支持也是无数,倒是让杨广很是满意。
打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他才能大权在握,一时间杨广倒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否则又如何有今日关陇世家的畏服。
没有关陇世家的一群人挑头反对,其余零星劝谏之人又没什么说服力,因此这一次,朝野内外,竟无人能阻止杨广。
只有太史令庾质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劝道:“朝廷连年征伐辽东,民实劳弊。圣人应该安抚关洛,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
杨广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庾质是为关陇世家的人张目,于是对庾质的劝谏不予理睬。
庾质也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看进谏无果,心中悲凉,便故意托病不出。
杨广听说以后,认为庾质是心怀怨怼,故意跟他作对,更加的不满。
当初因为庾质的儿子庾俭担任齐王掾属的原因,在齐王出事之后,杨广便曾责备庾质“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将庾质贬为合水令,直到杨广二征高句丽的时候才将庾质复职。后来庾质又多次劝杨广不要征辽东,屡屡触怒杨广,这次新仇旧恨的,杨广一怒之下,便下令将庾质关进监狱,论罪处置。
庾质年纪大了,竟然死在监狱里。
众人见到庾质忠心进谏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更没人敢进谏了。于是杨广令宇文述、虞世基等人整理车驾,准备北巡。
裴矩也是光棍,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故意弄死的史蜀胡悉,直接派人前往突厥牙帐,向始毕可汗回告,史蜀胡悉是来自西突厥的奸细,意图在互市的时候率人攻打恒安镇,挑起大隋与东突厥的关系,已经被大隋擒杀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始毕可汗得到消息,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那不是别人,那是侍奉他们父子二人二十多年的史蜀胡悉,他当然不会相信隋人这子虚乌有的谎言。愤怒的始毕可汗差点就要提刀跟隋朝干上一场。
不过或许是始毕可汗挨得打多了,性格也不如年轻时那么暴躁。因此始毕可汗虽然痛惜于史蜀胡悉之死,痛恨大隋的翻脸无情,但只得强忍着悲愤,还要勉强应付隋人使者。
他还有史蜀胡悉未完成的计划,这个计划不能因为史蜀胡悉的死而中途夭折。
于是往常以莽撞、直接而闻名的始毕可汗,在众人眼前演了一出好戏。他当着大隋使者的面,将史蜀胡悉的脑袋丢出帐外,大声痛骂史蜀胡悉的不忠,满是义愤。又感谢大隋的慧眼识人将祸患翦除在未发生之前
或许是之前始毕可汗的性格太直爽了,以至于他突然演起戏来,其他人都没有发现。
大隋使者见此,这才放心的返回马邑,向裴矩禀报去了。
而大隋使者不知道的事,在他离开东突厥牙帐之后,始毕可汗连杀了一百个人为史蜀胡悉殉葬。
远在马邑的裴矩接到使者禀报的消息,有些吃惊,性格暴躁的始毕可汗也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他不应该点起大兵,南下犯境吗。
裴矩对始毕可汗的警惕心更重了,始毕可汗当了几年突厥可汗,也学会了不动声色和卧薪尝胆,这样的他要比以前难对付的多。
这次没能引蛇出洞,让裴矩很是遗憾,但也没有办法,他已经出招了,但始毕可汗不回应,难道他还要鼓动杨广主动攻打东突厥吗?
·····
裴矩返回洛阳之后,向杨广禀报了诛杀史蜀胡悉的全过程,并上报始毕可汗隐忍不发,恐有后招。
杨广听闻裴矩诛杀史蜀胡悉,很是高兴地赞扬了裴矩的能干。
至于始毕可汗的隐忍,他倒是并不重视。在杨广看来,草原之上,实力为重,难道只凭隐忍便能一统草原吗。
至于史蜀胡悉的死,他不认为会激怒始毕可汗。史蜀胡悉不过是一个煽风点火的小人,在东突厥无权无势,不过始毕可汗畜养的一个玩物,死了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想来始毕可汗很快便会将其抛之脑后。
······
果不其然,似乎始毕可汗真的将此事给忘了。
之后一段时间,始毕可汗隔三差五便给杨广上表,发一段赞美,表一表天子功勋与草原万民对天子的孺慕之情,还时不时的表表孝心,送点礼物,可把杨广迷的五迷三道,直把始毕可汗当做好儿子了。() ()
不久之后,始毕可汗联名草原各部酋长,请求杨广驾临草原,巡视塞北,恩泽万民,以解草原万民对天子的思慕之情。
杨广收到始毕可汗的奏疏之后大喜,这始毕小儿终于懂事了。
面对始毕可汗的盛情邀请,杨广立刻便决心北巡。
这两年大隋在草原建立的秩序逐渐混乱,大隋在草原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始毕可汗请求杨广驾临草原的奏疏,正好符合杨广的心意。他便有心再往塞外北巡一次,布国威于草原,使得草原再次安定下来。
杨广的意思一露出,满朝上下便如同锅中的热水一般,立刻便沸腾起来。
杨广自杨玄感之乱返回东都之后,一年多没再出巡,众人都以为杨广已经淡了出巡的心思,谁能料到他现在又故态萌生。
不过杨广自由惯了,又听不得臣子进谏,因此朝中重臣多不敢劝阻。
反倒不少人或是故意讨好杨广,或是有其它目的,竟然撺掇着杨广北巡。光禄少卿元肃、给事郎韦德政、度支郎李世师、起居舍人杜之松等人,纷纷上书言天子宜北巡塞外,安定胡虏,抚慰边民,为天子北巡张目。
杨广大喜,便对那些上书支持北巡的官员,纷纷迁拔。于是一时之间,群起而效之,似乎有以邪压正之象。
至于原本最反对杨广出巡的关陇世家,这一次似乎也学乖了,不仅不反对,零零散散的支持也是无数,倒是让杨广很是满意。
打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他才能大权在握,一时间杨广倒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否则又如何有今日关陇世家的畏服。
没有关陇世家的一群人挑头反对,其余零星劝谏之人又没什么说服力,因此这一次,朝野内外,竟无人能阻止杨广。
只有太史令庾质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劝道:“朝廷连年征伐辽东,民实劳弊。圣人应该安抚关洛,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
杨广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庾质是为关陇世家的人张目,于是对庾质的劝谏不予理睬。
庾质也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看进谏无果,心中悲凉,便故意托病不出。
杨广听说以后,认为庾质是心怀怨怼,故意跟他作对,更加的不满。
当初因为庾质的儿子庾俭担任齐王掾属的原因,在齐王出事之后,杨广便曾责备庾质“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将庾质贬为合水令,直到杨广二征高句丽的时候才将庾质复职。后来庾质又多次劝杨广不要征辽东,屡屡触怒杨广,这次新仇旧恨的,杨广一怒之下,便下令将庾质关进监狱,论罪处置。
庾质年纪大了,竟然死在监狱里。
众人见到庾质忠心进谏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更没人敢进谏了。于是杨广令宇文述、虞世基等人整理车驾,准备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