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二年四月底,与河北一水之隔的齐郡来信,历城危急,向卫公求援。
自去年齐郡太守张须陀战死大海寺,大将贾务本也伤重去世之后,八风营便回到齐郡,努力经营老巢。
此时齐郡没有主事之人,也没人任命新的太守、郡丞,于是张须陀之子张元备便被众人拥立为主。
张元备从小跟着父亲在军中,也多临战阵,颇有威信。其军中也有罗士信、樊虎、唐万义等大将为用,但可惜八风营的灵魂人物是张须陀,张元备是万无法取代的,因此自张须陀死后,这支军队也跟泄了气一般,再不复往日的雄壮威武。
张元备在齐郡,面对崩乱的局势,也只得勉力维持。
自张须陀去世之后,青州各地的盗匪没了压制,如雨后春笋一般又起,肆虐各处郡县。包括齐郡下辖的各县,也多有反复。
张元备虽然不像其父一般,忠义无双,甘心为大隋四处灭火,但郡内的盗匪也是得平的。只是齐郡兵少,又缺少粮食,面对不断肆虐的盗匪,疲于应付,始终不能真正平乱。
原本被张须陀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王薄,也得以休整势力,从头再来。
大业十二年三月,王薄联合另一位齐郡盗匪颜宣政,二人率领数万人马攻打历城。
作为齐郡郡治,历城本有七八千军队,更兼占据城池优势,按道理来说还是可以抵挡王薄大军的。只是偏偏不凑巧,历城之军刚调出一支主力,此时城中不过三四千人,且多以老弱为主。
原来之前有盗匪围攻济水以北的临济县,临济县向郡城求援,张元备乃分兵四千给罗士信,令其救援临济。
众将皆以“历城实力薄弱,堪堪自保”为由,不赞同出兵,但张元备却是坚持己见,强自出兵。
历城的确是实力不足,可救援临济,还真不是张元备迂腐。
自张须陀死后,盗贼又起,齐郡诸县多有沦陷。王薄复起之后,整个齐郡东部更是接连沦陷。此时齐郡十县,除了郡治历城,只剩下祝阿、临邑、临济三县控制在大隋手中。
临济三县皆在济水以北,若是临济失守,则另外两县也必然不保。那样齐郡也就只剩历城一个空壳子了。
到时候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历城,根本守不了多久。
所以张元备才力排众议,决定出兵。
只是此番出兵,正好落入王薄的算计之中。原来王薄担心历城兵多,难以攻下,才请颜宣政率部攻打临济县,正是调虎离山之计。
罗士信率领四千人马渡过黄河,救援临济。
此时一直攻打临济城的颜宣政眼看罗士信北上之后,立刻撤了回来,又在济水沿线布防,阻击罗士信回援历城。
而得到消息的王薄,也趁机率大军攻打历城。
此时历城只有三千余人,正是防御最薄弱的时候。
张元备虽无其父用兵之才能,但其父张须陀出兵剿匪,历城常为张元备守御。因此张元备对于历城防御,极其了解。() ()
面对王薄匪部的强攻猛打,张元备积极调兵遣将,又发动青壮上城守御,用三千之兵,堪堪守住历城。
只是王薄这个人,素来狠辣,手段阴毒。为了破城,竟然驱赶普通百姓攻城。
面对城下哀嚎的百姓,张元备也是有些失措。此时张元备心中稍稍一犹豫,王薄果然寻得机会,命令军队跟在百姓身后,趁机攻城。
若不是大将唐万义当机立断,命令城头士兵无差别放箭,压制住贼匪登城的势头,历城早就为王薄攻破了。
此战之后,众人无不痛骂王薄的无耻,恨不得寝皮食肉。只是众人义愤,却也无可奈何。而城中百姓更多的是恐惧,一时之间,城中士气,极其低落。
此时率军救援临济的罗士信在临济城没有发现贼匪,有些狐疑。听闻有盗匪向南而去,他猜测对方是向历城而去,心中大惊,立刻率兵往历城赶。但人一旦在战场上着了急,便很容易为敌人所趁。
尤其是八风营和王薄、颜宣政这些人,双方交手不知道多次了,相互之间极其了解。
于是在济水边,罗士信便遭到了颜宣政的埋伏。
罗士信率军匆匆渡河,颜宣政准备来一个半渡而击。幸好罗士信在率领前军渡河的过程中,发现了贼匪的踪迹。罗士信心知不妙,当机立断,不待船只靠岸,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众人上了岸,连船也不顾,便往北面撤,这才避免了被对方包围。
很快颜宣政的军队从北面两侧杀来,与官军相遇。罗士信乃亲自为先锋,率军杀破贼匪的阻击,率部撤回了临济城。
茫茫济水,浩浩荡荡。一旦为对方包围在水中,前后无依,此战必将大败。
罗士信本来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打仗的时候,不太喜欢动脑子。平时破敌多是穷追猛打,以力克之,顶多算得上一个有勇力的匹夫。但张须陀死后,他身为八风营最重要的将领,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得不动脑子,不得不冷静。
虽然罗士信心急如火,但只得稳扎稳打,不敢冒进。
之后罗士信又数次准备渡河,甚至向西转移到临邑县,企图从临邑渡河。但颜宣政兵马众多,又打定了主意跟罗士信死磕,这使得罗士信费劲心思,亦没法渡河南下。
双方相持了大半个月,王薄和张元备也相持了大半个月,整个历城已经岌岌可危。
这时张元备终于决定,向河北的卫公请愿。
张元备跟黄明远并没有什么交情,甚至都没有见过。此时向河北求援,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听闻当初卫公也是坐困孤城,是他的父亲张须陀率兵支援,才内外夹击,大破反贼。希望卫公能记得当年之事,拉他们一把。
但贼匪围城,出兵求援也是不可能。
若是罗士信还在城中,或许可以突围而出,换了旁人,恐无这种能力。
自去年齐郡太守张须陀战死大海寺,大将贾务本也伤重去世之后,八风营便回到齐郡,努力经营老巢。
此时齐郡没有主事之人,也没人任命新的太守、郡丞,于是张须陀之子张元备便被众人拥立为主。
张元备从小跟着父亲在军中,也多临战阵,颇有威信。其军中也有罗士信、樊虎、唐万义等大将为用,但可惜八风营的灵魂人物是张须陀,张元备是万无法取代的,因此自张须陀死后,这支军队也跟泄了气一般,再不复往日的雄壮威武。
张元备在齐郡,面对崩乱的局势,也只得勉力维持。
自张须陀去世之后,青州各地的盗匪没了压制,如雨后春笋一般又起,肆虐各处郡县。包括齐郡下辖的各县,也多有反复。
张元备虽然不像其父一般,忠义无双,甘心为大隋四处灭火,但郡内的盗匪也是得平的。只是齐郡兵少,又缺少粮食,面对不断肆虐的盗匪,疲于应付,始终不能真正平乱。
原本被张须陀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王薄,也得以休整势力,从头再来。
大业十二年三月,王薄联合另一位齐郡盗匪颜宣政,二人率领数万人马攻打历城。
作为齐郡郡治,历城本有七八千军队,更兼占据城池优势,按道理来说还是可以抵挡王薄大军的。只是偏偏不凑巧,历城之军刚调出一支主力,此时城中不过三四千人,且多以老弱为主。
原来之前有盗匪围攻济水以北的临济县,临济县向郡城求援,张元备乃分兵四千给罗士信,令其救援临济。
众将皆以“历城实力薄弱,堪堪自保”为由,不赞同出兵,但张元备却是坚持己见,强自出兵。
历城的确是实力不足,可救援临济,还真不是张元备迂腐。
自张须陀死后,盗贼又起,齐郡诸县多有沦陷。王薄复起之后,整个齐郡东部更是接连沦陷。此时齐郡十县,除了郡治历城,只剩下祝阿、临邑、临济三县控制在大隋手中。
临济三县皆在济水以北,若是临济失守,则另外两县也必然不保。那样齐郡也就只剩历城一个空壳子了。
到时候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历城,根本守不了多久。
所以张元备才力排众议,决定出兵。
只是此番出兵,正好落入王薄的算计之中。原来王薄担心历城兵多,难以攻下,才请颜宣政率部攻打临济县,正是调虎离山之计。
罗士信率领四千人马渡过黄河,救援临济。
此时一直攻打临济城的颜宣政眼看罗士信北上之后,立刻撤了回来,又在济水沿线布防,阻击罗士信回援历城。
而得到消息的王薄,也趁机率大军攻打历城。
此时历城只有三千余人,正是防御最薄弱的时候。
张元备虽无其父用兵之才能,但其父张须陀出兵剿匪,历城常为张元备守御。因此张元备对于历城防御,极其了解。() ()
面对王薄匪部的强攻猛打,张元备积极调兵遣将,又发动青壮上城守御,用三千之兵,堪堪守住历城。
只是王薄这个人,素来狠辣,手段阴毒。为了破城,竟然驱赶普通百姓攻城。
面对城下哀嚎的百姓,张元备也是有些失措。此时张元备心中稍稍一犹豫,王薄果然寻得机会,命令军队跟在百姓身后,趁机攻城。
若不是大将唐万义当机立断,命令城头士兵无差别放箭,压制住贼匪登城的势头,历城早就为王薄攻破了。
此战之后,众人无不痛骂王薄的无耻,恨不得寝皮食肉。只是众人义愤,却也无可奈何。而城中百姓更多的是恐惧,一时之间,城中士气,极其低落。
此时率军救援临济的罗士信在临济城没有发现贼匪,有些狐疑。听闻有盗匪向南而去,他猜测对方是向历城而去,心中大惊,立刻率兵往历城赶。但人一旦在战场上着了急,便很容易为敌人所趁。
尤其是八风营和王薄、颜宣政这些人,双方交手不知道多次了,相互之间极其了解。
于是在济水边,罗士信便遭到了颜宣政的埋伏。
罗士信率军匆匆渡河,颜宣政准备来一个半渡而击。幸好罗士信在率领前军渡河的过程中,发现了贼匪的踪迹。罗士信心知不妙,当机立断,不待船只靠岸,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众人上了岸,连船也不顾,便往北面撤,这才避免了被对方包围。
很快颜宣政的军队从北面两侧杀来,与官军相遇。罗士信乃亲自为先锋,率军杀破贼匪的阻击,率部撤回了临济城。
茫茫济水,浩浩荡荡。一旦为对方包围在水中,前后无依,此战必将大败。
罗士信本来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打仗的时候,不太喜欢动脑子。平时破敌多是穷追猛打,以力克之,顶多算得上一个有勇力的匹夫。但张须陀死后,他身为八风营最重要的将领,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得不动脑子,不得不冷静。
虽然罗士信心急如火,但只得稳扎稳打,不敢冒进。
之后罗士信又数次准备渡河,甚至向西转移到临邑县,企图从临邑渡河。但颜宣政兵马众多,又打定了主意跟罗士信死磕,这使得罗士信费劲心思,亦没法渡河南下。
双方相持了大半个月,王薄和张元备也相持了大半个月,整个历城已经岌岌可危。
这时张元备终于决定,向河北的卫公请愿。
张元备跟黄明远并没有什么交情,甚至都没有见过。此时向河北求援,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听闻当初卫公也是坐困孤城,是他的父亲张须陀率兵支援,才内外夹击,大破反贼。希望卫公能记得当年之事,拉他们一把。
但贼匪围城,出兵求援也是不可能。
若是罗士信还在城中,或许可以突围而出,换了旁人,恐无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