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册封仪式在华盖殿举行,朱棣亲自计划了一切,朱棣是很高兴的,毕竟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
按照朱棣的指示,皇太孙朱瞻基的穿戴服饰与皇太子相同;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玉圭与亲王的玉圭相同。礼部已事先布置好了一切,朱高炽、朱瞻基在庄严而古老的宫廷音乐声中,由礼部官员引导着,在华盖殿内依次完成各项册封仪式,解缙、杨士奇这些东宫的官员自是欢喜不尽。
当然朱高煦和他的拥护者是不高兴的,朱高煦望着被众臣簇拥而满脸欢笑的太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原本太子之位是自己的,想不到竟被这个整日病怏怏的朱高炽占了去,一种恼怒与嫉妒的心火直冲头顶,只是在这个欢快的气氛中,朱高煦的恼怒便显得不太重要了。
尤其是当朱棣亲自将皇太孙之冠戴在朱瞻基头上的时候,朱高煦更愤怒了,这本应是由礼部做的事,朱棣竟然去做,这不明显在向众臣暗示皇太孙地位显赫吗。
皇太孙是干什么的,就是皇太子的继承人,就是未来的皇帝。未来的皇帝?他得有命做才可以呀。朱高煦恨恨的想着。
翌日早朝,群臣上殿。
太子身体肥胖,再加上昨日立为太子,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今晨仍是头脑昏昏,虽有两名太监搀扶,但行走极为吃力。
朱高煦看到太子狼狈模样,又是高兴又是愤怒。高兴的是太子如此模样必被朱棣责骂,愤怒的是如此之人竟做了太子。当下不禁讥笑道:“皇兄这般走路,是为臣弟探路吗?哈哈。”
太子听得朱高煦讥笑没有说话。又能说什么呢?走路都那么辛苦,哪里还有得力气反驳。
这是只听有人朗声说道:“皇叔也是为侄儿探路吗?”
朱高煦回身一看,原是皇太孙朱瞻基。
朱高煦哈哈一笑说道:“哈哈,本王只是开个玩笑。”
解缙、杨士奇等文臣看朱高煦无人臣之礼,不觉愤怒。
奉天殿。群臣肃立。
朱棣道:“朕虽是立了太子,但太子身体羸弱,你们要时时留心太子。皇太孙年幼,你们更要悉心督导。”
众臣回道:“是,皇上。”
朱棣又道:“朕想了想,解缙、杨士奇、杨荣,你们三个各有所长,你们每天都要去为太子和皇太孙讲学,邱福呀。”
邱福道:“微臣在。”
朱棣道:“邱福,朕让你教教皇太孙行军打仗,你可愿意?”
邱福道:“皇上,微臣愿意。请皇上放心,微臣会把一身本事都交给皇太孙的。”
这邱福本是纯朴,跟了朱高煦眼中便只有一个朱高煦,现下朱棣让他教皇太孙,自此眼中便只有了皇太孙一个。
朱棣也知邱福秉性,所以才放心的把皇太孙交给他。
众臣见朱棣如此疼爱皇太孙,便知太子一位已是稳固,自此以后许多大臣依附太子。
朱棣接着又命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金幼孜、司经局洗马姚友直等官员辅导皇长孙朱瞻基。
朱棣之所以选中丘福、蹇义等人辅导长孙朱瞻基,是因为这些人既是当朝重臣,又是皇太子高炽的辅导官员,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与经验。
朱棣说道:“你们的职责是辅导东宫皇太子,太子的儿子也要得到你们的指导与辅助,而且你们一定要为朕辅导好。”
众臣跪拜:“皇上放心,微臣等铭记在心。”
朱棣又道:“我太祖皇帝在位时曾令史官编修《太祖实录》,朕看后发现其中多有语焉不详之说,朕便想重修《太祖实录》,以完成我太祖皇帝夙愿。”
朱棣之所以重修《太祖实录》,原是这《太祖实录》在朱允炆的时候重修过一次,里面多有不利于朱棣的言语,所以朱棣便要重修,可见这朱棣很注意“宣传”工作。
朱棣道:“李景隆、茹瑺、解缙”
三人走上前道:“微臣在。”
朱棣道:“李景隆、茹瑺,朕任命你们为正、副监修官;解缙,朕任命你为总裁,一同重修《太祖实录》。”
众臣见解缙如此受重用,不禁羡慕不已,这李景隆和茹瑺都是前朝重臣,位在解缙之上,如今却只是副手,看来解缙甚得皇上欢心。
汉王朱高煦却是很不高兴,心下暗想看你能得意多久。
朱棣此番修史书,原是朱棣明白史书可以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通过重修《太祖实录》,为朱棣即位制造合法性。凡是不利的,都一律删除,凡是有利的则明目张胆进行伪造。
但解缙他们似乎曲解了朱棣的意图。
在解缙看来,朱棣如此重用他,那他就得又快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
很快,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初稿即完成。
可是看到初稿的朱棣动怒了,因为他看到了他极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解缙他们重修的《太祖实录》居然保留了建文帝的年号。
解缙、李景隆看到朱棣动怒,慌忙跪倒。
朱棣道:“解缙,你这个总裁官是怎么当的,朱允炆本是僭越皇位,哪里来的建文年号。”
解缙道:“臣糊涂,皇上恕罪。”
朱棣又对李景隆说道:“李景隆,你是监修之官,这么大的问题,你居然没有察觉?”
朱棣又道:“传朕的旨意,革掉解缙内阁大学士一职,仍总裁《太祖实录》,削去李景隆爵位,终生幽禁。”
这李景隆本是副职,如今怪罪下来却比解缙严重的多。
原来,起初朱棣让李景隆监修《太祖实录》,便已动了处置李景隆的念头。
李景隆是朱允炆众臣,虽说开城纳降朱棣,但朱棣对降臣始终不齿,又得知这李景隆依附汉王,离间兄弟,遂借此缘由夺了李景隆的爵位。
到了这时,解缙才明白朱棣重修《太祖实录》的真正意图,自己原先太草率了,政治上太不成熟了。
当下,解缙便同众人重新审定书稿。建文帝年间的事仍以洪武纪年,太祖朝诛杀功臣事迹实录全隐而不书尤其靖难时记载尤多不实。
当朱棣再次看到解缙完稿的太祖实录时,果真高兴万分:“这才是朕想看到的,朕算明白前朝史书是怎么回事了。”
朱棣又道:“解缙,你这次做的很好,回复大学士一职,着赏金绮衣一件。”
这金绮衣就形同黄马褂了,那是最高赏赐。
解缙慌忙跪倒:“微臣谢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道:“起来吧。解缙呀,文渊阁的藏书多吗?”
解缙回道:“回皇上,不太全。有些经典,在战乱中散失,难以寻觅。”
解缙又道:“皇上,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将有书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诸言,乃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说,全部汇编成一本书,这样查询起来也很方便,还请皇上圣度。”
朱棣高兴道:“好呀,这件事你去办吧。这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实不易检阅。解缙,你的想法很好,这样,传朕的旨意,就让黄淮、杨士奇、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等人帮助你。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朕就把监修北京城的道衍也给你。”
解缙道:“谢皇上,臣定不负皇上厚望。”
朱棣道:“解缙,这件事情你们慢慢做,不要着急。朕要看到从来没有过的一本图书出现在我大明朝。”
解缙道:“是,微臣谨遵皇上旨意。”
再说徐皇后自从徐辉祖被削爵幽禁以来,一直郁郁寡欢,身体总不见好。这又见皇太孙已立,当下强撑病体,决定编一本书给皇太孙读。谁知过度劳累竟一病不起,虽经御医多方调制,终不见好,且日益严重,以致卧床不起。
徐皇后也自知命不久矣,当下便对朱棣说道:“臣妾能够嫁给皇上,是臣妾的福分。如今臣妾不能再服侍皇上了,皇上以后自己要保重。”
朱棣本与徐皇后情真意切,当下闻之,哽咽不语。
徐皇后又道:“皇上,太子性格柔弱,秉性善良,无论他有哪些不好,恳请皇上不要废去他的太子之位。皇太孙虽是年幼,但聪颖灵巧,若是悉心教育,当是一朝明君。皇上,一定要善待皇太孙。”
朱棣哽咽道:“皇后,朕知道了,你放心吧。”
不几日,徐皇后终因病情过重去世。
朱棣对于徐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为徐皇后举行了隆重的大斋仪式。
群臣对徐皇后本是十分敬仰,听到徐皇后去世的消息,无不悲痛叹息。
按照朱棣的指示,皇太孙朱瞻基的穿戴服饰与皇太子相同;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玉圭与亲王的玉圭相同。礼部已事先布置好了一切,朱高炽、朱瞻基在庄严而古老的宫廷音乐声中,由礼部官员引导着,在华盖殿内依次完成各项册封仪式,解缙、杨士奇这些东宫的官员自是欢喜不尽。
当然朱高煦和他的拥护者是不高兴的,朱高煦望着被众臣簇拥而满脸欢笑的太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原本太子之位是自己的,想不到竟被这个整日病怏怏的朱高炽占了去,一种恼怒与嫉妒的心火直冲头顶,只是在这个欢快的气氛中,朱高煦的恼怒便显得不太重要了。
尤其是当朱棣亲自将皇太孙之冠戴在朱瞻基头上的时候,朱高煦更愤怒了,这本应是由礼部做的事,朱棣竟然去做,这不明显在向众臣暗示皇太孙地位显赫吗。
皇太孙是干什么的,就是皇太子的继承人,就是未来的皇帝。未来的皇帝?他得有命做才可以呀。朱高煦恨恨的想着。
翌日早朝,群臣上殿。
太子身体肥胖,再加上昨日立为太子,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今晨仍是头脑昏昏,虽有两名太监搀扶,但行走极为吃力。
朱高煦看到太子狼狈模样,又是高兴又是愤怒。高兴的是太子如此模样必被朱棣责骂,愤怒的是如此之人竟做了太子。当下不禁讥笑道:“皇兄这般走路,是为臣弟探路吗?哈哈。”
太子听得朱高煦讥笑没有说话。又能说什么呢?走路都那么辛苦,哪里还有得力气反驳。
这是只听有人朗声说道:“皇叔也是为侄儿探路吗?”
朱高煦回身一看,原是皇太孙朱瞻基。
朱高煦哈哈一笑说道:“哈哈,本王只是开个玩笑。”
解缙、杨士奇等文臣看朱高煦无人臣之礼,不觉愤怒。
奉天殿。群臣肃立。
朱棣道:“朕虽是立了太子,但太子身体羸弱,你们要时时留心太子。皇太孙年幼,你们更要悉心督导。”
众臣回道:“是,皇上。”
朱棣又道:“朕想了想,解缙、杨士奇、杨荣,你们三个各有所长,你们每天都要去为太子和皇太孙讲学,邱福呀。”
邱福道:“微臣在。”
朱棣道:“邱福,朕让你教教皇太孙行军打仗,你可愿意?”
邱福道:“皇上,微臣愿意。请皇上放心,微臣会把一身本事都交给皇太孙的。”
这邱福本是纯朴,跟了朱高煦眼中便只有一个朱高煦,现下朱棣让他教皇太孙,自此眼中便只有了皇太孙一个。
朱棣也知邱福秉性,所以才放心的把皇太孙交给他。
众臣见朱棣如此疼爱皇太孙,便知太子一位已是稳固,自此以后许多大臣依附太子。
朱棣接着又命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金幼孜、司经局洗马姚友直等官员辅导皇长孙朱瞻基。
朱棣之所以选中丘福、蹇义等人辅导长孙朱瞻基,是因为这些人既是当朝重臣,又是皇太子高炽的辅导官员,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与经验。
朱棣说道:“你们的职责是辅导东宫皇太子,太子的儿子也要得到你们的指导与辅助,而且你们一定要为朕辅导好。”
众臣跪拜:“皇上放心,微臣等铭记在心。”
朱棣又道:“我太祖皇帝在位时曾令史官编修《太祖实录》,朕看后发现其中多有语焉不详之说,朕便想重修《太祖实录》,以完成我太祖皇帝夙愿。”
朱棣之所以重修《太祖实录》,原是这《太祖实录》在朱允炆的时候重修过一次,里面多有不利于朱棣的言语,所以朱棣便要重修,可见这朱棣很注意“宣传”工作。
朱棣道:“李景隆、茹瑺、解缙”
三人走上前道:“微臣在。”
朱棣道:“李景隆、茹瑺,朕任命你们为正、副监修官;解缙,朕任命你为总裁,一同重修《太祖实录》。”
众臣见解缙如此受重用,不禁羡慕不已,这李景隆和茹瑺都是前朝重臣,位在解缙之上,如今却只是副手,看来解缙甚得皇上欢心。
汉王朱高煦却是很不高兴,心下暗想看你能得意多久。
朱棣此番修史书,原是朱棣明白史书可以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通过重修《太祖实录》,为朱棣即位制造合法性。凡是不利的,都一律删除,凡是有利的则明目张胆进行伪造。
但解缙他们似乎曲解了朱棣的意图。
在解缙看来,朱棣如此重用他,那他就得又快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
很快,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初稿即完成。
可是看到初稿的朱棣动怒了,因为他看到了他极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解缙他们重修的《太祖实录》居然保留了建文帝的年号。
解缙、李景隆看到朱棣动怒,慌忙跪倒。
朱棣道:“解缙,你这个总裁官是怎么当的,朱允炆本是僭越皇位,哪里来的建文年号。”
解缙道:“臣糊涂,皇上恕罪。”
朱棣又对李景隆说道:“李景隆,你是监修之官,这么大的问题,你居然没有察觉?”
朱棣又道:“传朕的旨意,革掉解缙内阁大学士一职,仍总裁《太祖实录》,削去李景隆爵位,终生幽禁。”
这李景隆本是副职,如今怪罪下来却比解缙严重的多。
原来,起初朱棣让李景隆监修《太祖实录》,便已动了处置李景隆的念头。
李景隆是朱允炆众臣,虽说开城纳降朱棣,但朱棣对降臣始终不齿,又得知这李景隆依附汉王,离间兄弟,遂借此缘由夺了李景隆的爵位。
到了这时,解缙才明白朱棣重修《太祖实录》的真正意图,自己原先太草率了,政治上太不成熟了。
当下,解缙便同众人重新审定书稿。建文帝年间的事仍以洪武纪年,太祖朝诛杀功臣事迹实录全隐而不书尤其靖难时记载尤多不实。
当朱棣再次看到解缙完稿的太祖实录时,果真高兴万分:“这才是朕想看到的,朕算明白前朝史书是怎么回事了。”
朱棣又道:“解缙,你这次做的很好,回复大学士一职,着赏金绮衣一件。”
这金绮衣就形同黄马褂了,那是最高赏赐。
解缙慌忙跪倒:“微臣谢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道:“起来吧。解缙呀,文渊阁的藏书多吗?”
解缙回道:“回皇上,不太全。有些经典,在战乱中散失,难以寻觅。”
解缙又道:“皇上,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将有书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诸言,乃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说,全部汇编成一本书,这样查询起来也很方便,还请皇上圣度。”
朱棣高兴道:“好呀,这件事你去办吧。这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实不易检阅。解缙,你的想法很好,这样,传朕的旨意,就让黄淮、杨士奇、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等人帮助你。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朕就把监修北京城的道衍也给你。”
解缙道:“谢皇上,臣定不负皇上厚望。”
朱棣道:“解缙,这件事情你们慢慢做,不要着急。朕要看到从来没有过的一本图书出现在我大明朝。”
解缙道:“是,微臣谨遵皇上旨意。”
再说徐皇后自从徐辉祖被削爵幽禁以来,一直郁郁寡欢,身体总不见好。这又见皇太孙已立,当下强撑病体,决定编一本书给皇太孙读。谁知过度劳累竟一病不起,虽经御医多方调制,终不见好,且日益严重,以致卧床不起。
徐皇后也自知命不久矣,当下便对朱棣说道:“臣妾能够嫁给皇上,是臣妾的福分。如今臣妾不能再服侍皇上了,皇上以后自己要保重。”
朱棣本与徐皇后情真意切,当下闻之,哽咽不语。
徐皇后又道:“皇上,太子性格柔弱,秉性善良,无论他有哪些不好,恳请皇上不要废去他的太子之位。皇太孙虽是年幼,但聪颖灵巧,若是悉心教育,当是一朝明君。皇上,一定要善待皇太孙。”
朱棣哽咽道:“皇后,朕知道了,你放心吧。”
不几日,徐皇后终因病情过重去世。
朱棣对于徐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为徐皇后举行了隆重的大斋仪式。
群臣对徐皇后本是十分敬仰,听到徐皇后去世的消息,无不悲痛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