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欢言看着这两个字呼吸一窒。
夜市里的人群熙来攘往,她站在长街尽头,眼前是三层的商业建筑。
这个点正是饭后散步的好时光,建筑里灯火通明,大型广告牌光怪陆离,在一众夜景中率先抢占人们的视线。
摊位里的歌曲未停,混杂了闲聊与叫卖声,挤在喧嚷的半空中。
沈欢言的眼前变得有些模糊,而后又逐渐清晰。
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终于深深地吸了口气,缓缓转过身。
距离她仅几步远的地方,陈放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她。
男人一改工作时的正经装束,仅一身卡其色休闲T恤加工装裤,四目相对,他才抬步朝她走过来。
近些,再近些。
片刻后,陈放站在她身前。
沈欢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而陈放也没急着说话,于是在热闹的人声与音乐声中,俩人就直愣愣地看着对方,周围笼着层难得的静谧。
又同时开口——
“最近怎么样?”
“最近在忙什么?”
相似的问题让他们同时笑出声。
总不能傻傻地矗在长街中央,陈放问:“累么?要不边走边聊?”
沈欢言点点头,“好。”
没有明确方向,只是刻意避开了拥挤的人潮,沈欢言跟在陈放身后亦步亦趋,穿过夜市摊与商业中心,音乐声与喧嚷终于趋于安静。
再往前走是平静的江水,晚风正好,江边多是饭后散步的行人,光是看着就偷得一阵惬意。
俩人在江边的围栏处停下脚步。
陈放偏头看向沈欢言,似乎在等她的答案,“最近忙么?”
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将将能见证一支舞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能让俩人之间蒙上一层灰霾。
沈欢言试图抹平那看似浅淡的不融洽,却在几次组织了言语之后依旧不知道该说什么。
况且,她这三个月只是在家和舞团之间两点一线地生活,而舞剧的内容依旧需要保密,于是就算她再试图想让这个话题变得丰富,到最后却也只用了几句话概括。
起床,去舞团,跳舞,回家,睡觉。
《春日来信》在日复一日的十一个字中诞生。
这枯燥又无聊描述的听得陈放忍不住感叹:“所以你这三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
沈欢言想了想,将被江风吹乱的发丝重新夹到耳后,回答说:“中间有放过两次假,大概两三天吧,其他每天基本都在排练。”
一支舞蹈就是只有在这周而复始的练习中才能成型,沈欢言倒也不觉得辛苦,她转过身子将背靠在护栏上,抬起手臂搭在栏杆上,“不说我了,你呢?你最近又在忙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很轻巧,甚至在沈欢言从容的语气中,连她自己都忽视了内心的期待。
——明明当时决绝离开的是她自己,却又在此刻期待听到陈放的答案,仿佛了解了对方这几个月的行程,就像是俩人从未有过疏远与隔阂。
陈放似乎听出了她语气里那一丝一点的热望,他嘴角勾起个清浅的笑容,回答道:“这段时间公司在海外有个合作,我几乎都在国外出差。先是去北美那一块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辗转南半球去了澳洲,前几天刚回来。”
沈欢言问:“时差倒过来了么?”
陈放侧头看她,四目相对,他笑着点点头:“本来睡的时间就不固定,也没什么倒不倒时差的,就是得适应下不同的季节和温度。”
他又补充:“前段时间澳洲有波冷空气,温度降到十度上下,我带的衣服不够厚又没时间去买,还借了陆南的衣服凑合了两天。”
像是在分享旅行轶事,俩人之间那层灰霾在似是朋友间的谈天中逐渐消融。
陈放告诉沈欢言,在北美的那段时间,合作方为他们提供投资渠道却还是试图用各种方式压价,他们没上当,那几天当没事人似的在附近舒舒坦坦地玩了两天,最后对方着急了,主动给他们递了合同。
还有他们去澳洲前看了天气还在二十度左右,结果一波冷空气直接让气温骤降,住处附近没有商场,而陆南的行李箱里只有一件厚衣服。
俩人靠着这一件衣服撑了两天,到第三天终于熬不住了,在出行路上终于挤了时间,留了五分冲进商场抱了两件羽绒外套出来。
“结果你猜怎么着。”陈放无奈感叹:“买了外套的第二天气温回暖,那件衣服就再也没拿出来穿过,到现在还压在我的行李箱里。”
沈欢言听着忍不住笑了声:“墨菲定律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的。”
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陈放说了很多这一趟出差途中的趣事,几乎将他能想到的都讲了个遍,以至于到后面他觉得自己的嗓子都有些干了。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能这么舒坦、放松地聊聊这些没什么营养的话题。
但他没提起的是,吃了太多顿炸鸡披萨后同事拉着他去了家日料店换换口味,那家店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橡树,修剪得与山榄的那棵橄榄树有些相像。
明明是那一小点的细节,但不知为何陈放突然想起沈欢言,也是在那一刻,他格外想知道此时距离他一万多公里的她在哪里、做什么。
陈放打开微信,又正好刷到沈欢言的朋友圈,照片里她穿着学士服正接受院长的拨穗,嘴角的笑意是这四年时光的最好见证。
他忍不住对着照片多看两眼。
按时差算国内此时已是深夜,而他也才知道今天是小姑娘的毕业典礼。
不受控的,他在那条朋友圈下回复了一句“毕业快乐”,却又想起那日她拖着行李箱头也没回走得决绝。
心底的气还未消,最后那条回复又被如数删掉。
想念却未被成功删去。
他打开俩人的对话框试图发点什么,但又无心打扰对方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天,那条消息删了打,打了删,还是作罢。
当然,陈放也没提起漫步在澳洲海滩时被扑面的冷风吹得清醒,却还是不舍得眼前一望无际的海景与人影寥寥的海滩。
等这里天气暖和一些了,再来一次吧,他想。
如果,如果,如果有机会的话,带着小姑娘一起,他想。
俩人聊了很久,以至于晚风凉透了,江边的路人也少了一半。
陈放忽然问:“晚上和你一起吃饭的,是你同事?”
“啊?”沈欢言没想到他看到了,愣了愣才解释说:“是我大学同学,学编舞的,他给我们舞团推了个新作品,下班时碰到了就约着一起吃了饭。”
解释再多就有些奇怪了。
沈欢言没再说下去,她偏头看向身边的男人,却见他嘴角带着笑,显然心情不错的样子。
“说得还挺详细。”陈放像是故意带上了调侃的语气,但好在只是点到为止,他又问:“你还住在你朋友那里?”
沈欢言点点头,“这段时间有些忙,没时间找住处。”
谈起这个话题,俩人之间的气氛又开始变得有些局促。
短暂的沉默之后陈放开口,尽力将他们从周身冰凉的回忆当中拉扯出来,“走吧,送你回去。”
两个人并肩而行,按原路返回又走了约莫十来分钟,陈放的车就停在商圈的地下停车场。
还是那辆宾利欧陆,这让沈欢言不免想起昨晚那篇帖子。
他知道么?知道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车子行驶在夜色之际,沈欢言偏头看向陈放,男人开车时目视前方,心无旁骛的样子。
大概是感受到了她的视线,陈放嘴角勾起个轻浅的笑,问,“看什么?”
沈欢言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目光似乎停留得有些久了,她收回视线,没回答这问题,反问他:“你会介意别人的眼光么?”
“别人的眼光?比如?”
沈欢言想了想,说:“就比如你公司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难免对你有议论;还有你周围那些朋友、亲戚的看法;还有,网络上关于你的那些新闻下的那些闲言碎语,或者微博、论坛里对你的评价。”
陈放没立刻回答她的问题。
穿过一个又一个路口,他把车开得很慢,二十来分钟的路程被拉长到了半个多小时。
直到车在小区门口停下,沈欢言以为陈放不会再回答她的问题。
她松开安全带,抬手指了指小区的方向,“那我先走了,你回去路上小心。”
说着她打开车门,又被陈放的声音喊住。
“沈欢言。”
手下动作一顿,回过头。
借着头顶微弱的鹅黄色灯光,陈放的眼神比刚才沉了些。
他说:“我从不介意别人的眼光。”
“父母去世后我搬到爷爷家里住,学校里有几个本就跟我不太对付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就嘲讽我没爸没妈,连嘲笑也是当着我面的;公司里跟陈竟业站在一边的人散布了很多我的传言,家庭、生活、感情,信的人不少,因此对我有看法的人也比比皆是;网络上就更不用说了,身边认识你能见着你的人都会对你产生误解,何况网络上那些本就不算友善的人。”
“所以,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习惯接受来自周围的所有善意与恶意,这些没办法影响我的情绪。”陈放看着她,继续说:“真正能让我觉得开心的、难过的、紧张的,或者遗憾的,是那些我真正在乎的人或者事。”
“你明白么?”
车外温度低,夜风从车门缝中钻进来,与密闭空间里的温热相互交缠,空气里染上些氤氲的湿气。
沈欢言安静地看着陈放。
不知是不是出差的原因,他瘦了,也黑了些,大概是刚剪过头发的原因,额前的两抹碎发将将够到他的眉毛,高挺的鼻梁与微微扬起的眼尾连带着一身休闲的装扮,轮廓与几月前的重合。
眼神中带着不渝的笃定。
所以她明白么?
当然明白,因为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所以可以淡然地面对昨晚的闲言碎语,却不想将陈放牵扯其中。
所以甘心顺从施华的决定,却在发觉自己的真实情感后毅然决然地转身就走。
所以犹豫,所以谨慎,所以望而却步。
究其原因,不过是意识到这段不在计划中出现的感情,是她在乎的,必须保护、选择的事。
夜市里的人群熙来攘往,她站在长街尽头,眼前是三层的商业建筑。
这个点正是饭后散步的好时光,建筑里灯火通明,大型广告牌光怪陆离,在一众夜景中率先抢占人们的视线。
摊位里的歌曲未停,混杂了闲聊与叫卖声,挤在喧嚷的半空中。
沈欢言的眼前变得有些模糊,而后又逐渐清晰。
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终于深深地吸了口气,缓缓转过身。
距离她仅几步远的地方,陈放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她。
男人一改工作时的正经装束,仅一身卡其色休闲T恤加工装裤,四目相对,他才抬步朝她走过来。
近些,再近些。
片刻后,陈放站在她身前。
沈欢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而陈放也没急着说话,于是在热闹的人声与音乐声中,俩人就直愣愣地看着对方,周围笼着层难得的静谧。
又同时开口——
“最近怎么样?”
“最近在忙什么?”
相似的问题让他们同时笑出声。
总不能傻傻地矗在长街中央,陈放问:“累么?要不边走边聊?”
沈欢言点点头,“好。”
没有明确方向,只是刻意避开了拥挤的人潮,沈欢言跟在陈放身后亦步亦趋,穿过夜市摊与商业中心,音乐声与喧嚷终于趋于安静。
再往前走是平静的江水,晚风正好,江边多是饭后散步的行人,光是看着就偷得一阵惬意。
俩人在江边的围栏处停下脚步。
陈放偏头看向沈欢言,似乎在等她的答案,“最近忙么?”
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将将能见证一支舞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能让俩人之间蒙上一层灰霾。
沈欢言试图抹平那看似浅淡的不融洽,却在几次组织了言语之后依旧不知道该说什么。
况且,她这三个月只是在家和舞团之间两点一线地生活,而舞剧的内容依旧需要保密,于是就算她再试图想让这个话题变得丰富,到最后却也只用了几句话概括。
起床,去舞团,跳舞,回家,睡觉。
《春日来信》在日复一日的十一个字中诞生。
这枯燥又无聊描述的听得陈放忍不住感叹:“所以你这三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
沈欢言想了想,将被江风吹乱的发丝重新夹到耳后,回答说:“中间有放过两次假,大概两三天吧,其他每天基本都在排练。”
一支舞蹈就是只有在这周而复始的练习中才能成型,沈欢言倒也不觉得辛苦,她转过身子将背靠在护栏上,抬起手臂搭在栏杆上,“不说我了,你呢?你最近又在忙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很轻巧,甚至在沈欢言从容的语气中,连她自己都忽视了内心的期待。
——明明当时决绝离开的是她自己,却又在此刻期待听到陈放的答案,仿佛了解了对方这几个月的行程,就像是俩人从未有过疏远与隔阂。
陈放似乎听出了她语气里那一丝一点的热望,他嘴角勾起个清浅的笑容,回答道:“这段时间公司在海外有个合作,我几乎都在国外出差。先是去北美那一块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辗转南半球去了澳洲,前几天刚回来。”
沈欢言问:“时差倒过来了么?”
陈放侧头看她,四目相对,他笑着点点头:“本来睡的时间就不固定,也没什么倒不倒时差的,就是得适应下不同的季节和温度。”
他又补充:“前段时间澳洲有波冷空气,温度降到十度上下,我带的衣服不够厚又没时间去买,还借了陆南的衣服凑合了两天。”
像是在分享旅行轶事,俩人之间那层灰霾在似是朋友间的谈天中逐渐消融。
陈放告诉沈欢言,在北美的那段时间,合作方为他们提供投资渠道却还是试图用各种方式压价,他们没上当,那几天当没事人似的在附近舒舒坦坦地玩了两天,最后对方着急了,主动给他们递了合同。
还有他们去澳洲前看了天气还在二十度左右,结果一波冷空气直接让气温骤降,住处附近没有商场,而陆南的行李箱里只有一件厚衣服。
俩人靠着这一件衣服撑了两天,到第三天终于熬不住了,在出行路上终于挤了时间,留了五分冲进商场抱了两件羽绒外套出来。
“结果你猜怎么着。”陈放无奈感叹:“买了外套的第二天气温回暖,那件衣服就再也没拿出来穿过,到现在还压在我的行李箱里。”
沈欢言听着忍不住笑了声:“墨菲定律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的。”
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陈放说了很多这一趟出差途中的趣事,几乎将他能想到的都讲了个遍,以至于到后面他觉得自己的嗓子都有些干了。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能这么舒坦、放松地聊聊这些没什么营养的话题。
但他没提起的是,吃了太多顿炸鸡披萨后同事拉着他去了家日料店换换口味,那家店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橡树,修剪得与山榄的那棵橄榄树有些相像。
明明是那一小点的细节,但不知为何陈放突然想起沈欢言,也是在那一刻,他格外想知道此时距离他一万多公里的她在哪里、做什么。
陈放打开微信,又正好刷到沈欢言的朋友圈,照片里她穿着学士服正接受院长的拨穗,嘴角的笑意是这四年时光的最好见证。
他忍不住对着照片多看两眼。
按时差算国内此时已是深夜,而他也才知道今天是小姑娘的毕业典礼。
不受控的,他在那条朋友圈下回复了一句“毕业快乐”,却又想起那日她拖着行李箱头也没回走得决绝。
心底的气还未消,最后那条回复又被如数删掉。
想念却未被成功删去。
他打开俩人的对话框试图发点什么,但又无心打扰对方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天,那条消息删了打,打了删,还是作罢。
当然,陈放也没提起漫步在澳洲海滩时被扑面的冷风吹得清醒,却还是不舍得眼前一望无际的海景与人影寥寥的海滩。
等这里天气暖和一些了,再来一次吧,他想。
如果,如果,如果有机会的话,带着小姑娘一起,他想。
俩人聊了很久,以至于晚风凉透了,江边的路人也少了一半。
陈放忽然问:“晚上和你一起吃饭的,是你同事?”
“啊?”沈欢言没想到他看到了,愣了愣才解释说:“是我大学同学,学编舞的,他给我们舞团推了个新作品,下班时碰到了就约着一起吃了饭。”
解释再多就有些奇怪了。
沈欢言没再说下去,她偏头看向身边的男人,却见他嘴角带着笑,显然心情不错的样子。
“说得还挺详细。”陈放像是故意带上了调侃的语气,但好在只是点到为止,他又问:“你还住在你朋友那里?”
沈欢言点点头,“这段时间有些忙,没时间找住处。”
谈起这个话题,俩人之间的气氛又开始变得有些局促。
短暂的沉默之后陈放开口,尽力将他们从周身冰凉的回忆当中拉扯出来,“走吧,送你回去。”
两个人并肩而行,按原路返回又走了约莫十来分钟,陈放的车就停在商圈的地下停车场。
还是那辆宾利欧陆,这让沈欢言不免想起昨晚那篇帖子。
他知道么?知道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车子行驶在夜色之际,沈欢言偏头看向陈放,男人开车时目视前方,心无旁骛的样子。
大概是感受到了她的视线,陈放嘴角勾起个轻浅的笑,问,“看什么?”
沈欢言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目光似乎停留得有些久了,她收回视线,没回答这问题,反问他:“你会介意别人的眼光么?”
“别人的眼光?比如?”
沈欢言想了想,说:“就比如你公司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难免对你有议论;还有你周围那些朋友、亲戚的看法;还有,网络上关于你的那些新闻下的那些闲言碎语,或者微博、论坛里对你的评价。”
陈放没立刻回答她的问题。
穿过一个又一个路口,他把车开得很慢,二十来分钟的路程被拉长到了半个多小时。
直到车在小区门口停下,沈欢言以为陈放不会再回答她的问题。
她松开安全带,抬手指了指小区的方向,“那我先走了,你回去路上小心。”
说着她打开车门,又被陈放的声音喊住。
“沈欢言。”
手下动作一顿,回过头。
借着头顶微弱的鹅黄色灯光,陈放的眼神比刚才沉了些。
他说:“我从不介意别人的眼光。”
“父母去世后我搬到爷爷家里住,学校里有几个本就跟我不太对付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就嘲讽我没爸没妈,连嘲笑也是当着我面的;公司里跟陈竟业站在一边的人散布了很多我的传言,家庭、生活、感情,信的人不少,因此对我有看法的人也比比皆是;网络上就更不用说了,身边认识你能见着你的人都会对你产生误解,何况网络上那些本就不算友善的人。”
“所以,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习惯接受来自周围的所有善意与恶意,这些没办法影响我的情绪。”陈放看着她,继续说:“真正能让我觉得开心的、难过的、紧张的,或者遗憾的,是那些我真正在乎的人或者事。”
“你明白么?”
车外温度低,夜风从车门缝中钻进来,与密闭空间里的温热相互交缠,空气里染上些氤氲的湿气。
沈欢言安静地看着陈放。
不知是不是出差的原因,他瘦了,也黑了些,大概是刚剪过头发的原因,额前的两抹碎发将将够到他的眉毛,高挺的鼻梁与微微扬起的眼尾连带着一身休闲的装扮,轮廓与几月前的重合。
眼神中带着不渝的笃定。
所以她明白么?
当然明白,因为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所以可以淡然地面对昨晚的闲言碎语,却不想将陈放牵扯其中。
所以甘心顺从施华的决定,却在发觉自己的真实情感后毅然决然地转身就走。
所以犹豫,所以谨慎,所以望而却步。
究其原因,不过是意识到这段不在计划中出现的感情,是她在乎的,必须保护、选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