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最好看的时节,栀夏以前认为应该是春季。
宫院闲庭,杏花疏影。
她曾冒着被挤死的风险,陪同来京的朋友步数过万,也曾避开人潮走入偏门,沉迷于春日茂盛的生命力。
这一次的学习,带队的老师先带他们走遍了不曾见过的限定岁月。
这秋季原来如同天坛一般,金光中红墙巍峨,秋风中人间萧瑟。
“同学们,从神武门进,顺着建福宫西墙,这边就是西三所。”
文保科技部所在的西三所,也是栀夏心目中男神的住址。
说到男神,在栀夏为数不多的人生中,倒是蛮多的。
有的是姑娘奉为上宾的,之于这西三所里的王津老师,之于三星堆坑里的曾老师,之于引导他前进的各位老师。
当然也有自己非要挤进来的,如快要出国的赵司君先生,或者不知天高的余秦。
“这位是王津老师……”
很好,栀夏姑娘理解了粉丝见面会是如何的心潮澎湃。
心潮如何汹涌,都比不上这儿的安静,静到嘈杂不再,静到用力走路都显得浮躁。
突然就理解到了“沉住气”或者说“磨性子”究竟是何种意味,修静入定,心神合一。
咳,男神果然厉害。
王老师说,修文物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他们修钟表的,从清朝延续至今,未曾断绝。
他师从马师傅,马师傅是30后,严肃且正直。
咳,还有些摄人,有什么问题自己先琢磨,刚开始琢磨不出来也不敢问,毕竟畏惧和尊重摆根本在首位。
后来才发觉,怕什么,问就是了。
钟表的修复栀夏不太清楚,只记得纪录片中的叹为观止,那精巧细致的零件儿,还不曾掌过眼。
有幸能有今朝,能见这不同寻常的市面。
“王老师,能签个名嘛?!”
临了临了,还有个显眼包根本安静不了。
其实王昊同学的男神女神都不在这儿,却知道栀夏有多推崇王老师。
“当然。”
“快去快去!”
本来想扯着栀夏的手帮她举起来,却又想到刚刚听到的男友确凿,只得举起了自己的手。
“谢了。”
栀夏觉得这外向型人格有的时候很重要,却也过于外向了些。
“您好,我是您的小粉丝。”
“小姑娘过誉了,咱们是同僚。”
“谢谢。”
温文尔雅说的就是王老师吧,这疏离有温和的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
铜器
铜器室里栀夏的另一位男神王有亮老师,今年退休。
作为青铜修复的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但就是那种谦逊,让栀夏姑娘孺慕。
他说这是个自我的时代,小有所成就另立门户的大有人在。
可尊师重道才是做人之本,手艺漂亮,修复国之重器,态度为之日常。
故宫所收藏的青铜器,有一万六千余件。
晚清,皇宫许多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文物流散在外,造办处的匠人也大量迁转出宫。
光绪年间,造办处一位专事修复青铜器的、绰号“歪嘴于”的工匠出宫后在前门内前府胡同开设“万龙合”古铜局,以修复青铜、金银、陶、玉石等器物为业。
1911年,于师傅去世,最小的徒弟张泰恩为其发丧,并继承师父衣钵,改“万龙合”为“万隆和”,开创民间“青铜四派”之一的北京“古铜张”派。
如今故宫文物科技部铜器室的修复,即是传承自这一支。
1952年,故宫成立铜器室,自那时起也开始了“师承制”。
青铜器的修复,包括两个范畴,保护性的修复,以及复制。
毕竟很多展品不外借,有着相当严格的明文规定,三星堆也是,都是国家一级文物,都不会再次流落海外的国之瑰宝。
栀夏的复制手艺相当可以,用师傅的话说,她也是不外借的宝贝,但这宝贝需要出去看看,见见更为丰富多样的世界。
年轻,进步空间如瀚海阔空。
不动如山,沉静似水。
即便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不会知晓是谁参与了修复,也丝毫不能磨灭他们在历史中跋涉的自我价值与肯定。
用书中的话说,老一辈师傅的做派变成徒弟们的生命底色,这正是教育的意义。
哎,想老师了。
“哎”
栀夏那突如其来的思乡之情,难以描述,老师每次的揶揄,怕她另投师门,怕她远走他乡。
不过,都是玩笑。
他怎么那么想,这傻孩子是他看着成长的,性格品行如何,他一目了然。
她又怎么会那么想,承一师便是一生。
她有来处,更有归路。
“这边有签名的嘛?”
领队的老师与时俱进,想着莘莘学子们眼中的炙热,也心如朝阳旭日,把他们申请福利,毕竟王老师退休后想要签名就难了。
“有!”
“我!”
“排队!”
来学习的不只他们,还有其他文物修复机构的学生们,但这次来的属修金石铜器的最多,这粉丝见面会的即视感尤甚。
乖乖排队,安静如鸡,老实巴交却眼神流光的模样让老师莞尔不已。
王老师如今不再那么严肃,或许想起了他的师傅,马踏飞燕就是他的老师修复的,他十九岁开始这条路,大半生都在这里。
王老师说,修文物必须要喜爱这东西,不喜爱就不珍惜,干出的活儿就不漂亮。
修旧如旧,也是门手艺活儿。
文物修复必须要有一定的参照物,除非是孤品,不然就是文献资料,或者专家组的沟通。
之于文献资料,栀夏见过的数不胜数,毕竟三星堆的青铜器相较于其他系别,相当特别。
能参考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幸得肖道长的加持,五花八门的古今文献参考,栀夏可谓是看了个遍。
“你老师最近怎么样?”
低头签名儿的王老师,一眼就瞧见了这姑娘,毕竟那老大哥显摆过不止一次。
“您认识老师?他最近不错。”
栀夏觉得这个圈子是个真的圈子,兜兜转转总会扯出个熟识。
“他长我们许多,是前辈。”
的确,之于他们这种尊师重道且有传承的行业,相当知道尊重的道理。
而且栀夏的老师,算是他们的前辈,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同志。
“好啊,明后天来家里吃饭啊,大哥可是叮嘱我了。”
“好,荣幸之至!”
不知道老师为何前来时没有说认识这些个大拿,惊喜也说不定呢。
这边的交流多了些,那边时刻注意栀夏的姑娘就开始皱眉。
“呵,关系网真大啊。”
自己果然没看错,这有富二代官二代,还有修二代不成?!
以前就看不惯栀夏,仗着自己老师德高望重,清高得不行,请那么长时间的假回来跟没事儿人一样。
“呵,眼红就直说。”
张昊可不惯着这厮,他也羡慕但是祝福,祝福人家的前程似锦。
再说了,栀夏姑娘勤恳地像只老黄牛,那请的两月都是积年累月攒起来的年假,正正当当。
“呦,还有拍马屁的。”
啧,怎么没看出来,这么招人呢。
“呦,我上次这么无语,还是在上次。”
很好,作为新晋rapper的张昊同学,很满意自己的call back,上次怼这个姑娘还是在上次。
自己这牙尖的性子,可不想以前栀夏那个闷葫芦,老娘没在怕的。
“哼”
嘴仗丝毫不能认输的小伙子,成功扳回一城,吃瘪一次也就够了,他最看不惯这种人。
你眼红人家的风生水起,就用能力亦或者努力鄙视对方,而不是在自己原地踏步甚至落后而不自知的情况下,乱嚼舌根。
栀夏不知道她签个名的短短时间,世界大战已然落幕。
但她虽然不知道角落里发生的细节,却看到知心姐妹成功击退了敌人,且向她邀功的炫耀。
很好,姐们儿很给力,等她问下王老师,介不介意明儿个吃饭多个粉丝。
…………
时间飞逝,下班将至。
倒也不算是上班,哪怕以学无止尽为前提的姑娘,再次当个专注的学生,难能可贵。
眼瞅着时近黄昏,众人却依依不舍。
为知识的瀚海,为教育的回旋镖。
恨自己为何才知晓时间流逝让人心惊,怕来不及尽自己的全力奔赴远方。
“好了各位,今天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各位的不舍我们都曾经历过,不要急慢慢来。”
还是那句话,急不得慢慢来。
“就按群里说的,今天咱们一起吃顿饭,这边能去的还有些师兄师姐,目的地已发,冲啊!”
带队老师相当热血且精力充沛,毕竟能在这偌大故宫内来去自如的,都是运动健将级别的。
吃饭的地方不远不近,熟识的几人一堆儿准备自行前去。
“夏夏姐,走啊!”
姐们儿邀请栀夏,毕竟不想理那个绿茶,那不是还个无法鉴别绿茶的人嘛,他们同去好了。
“走。”
“没有专车嘛?”
张昊眼中精光四射,毕竟相当好奇是怎样的人中龙凤能如栀夏的眼,夏夏姐可是连他们院草都看不上的人。
“这么近,下次。”
“呦!”
很好,这么鲜活的姑娘他不曾见过。
像这落日余晖,像那秋风和煦。
宫院闲庭,杏花疏影。
她曾冒着被挤死的风险,陪同来京的朋友步数过万,也曾避开人潮走入偏门,沉迷于春日茂盛的生命力。
这一次的学习,带队的老师先带他们走遍了不曾见过的限定岁月。
这秋季原来如同天坛一般,金光中红墙巍峨,秋风中人间萧瑟。
“同学们,从神武门进,顺着建福宫西墙,这边就是西三所。”
文保科技部所在的西三所,也是栀夏心目中男神的住址。
说到男神,在栀夏为数不多的人生中,倒是蛮多的。
有的是姑娘奉为上宾的,之于这西三所里的王津老师,之于三星堆坑里的曾老师,之于引导他前进的各位老师。
当然也有自己非要挤进来的,如快要出国的赵司君先生,或者不知天高的余秦。
“这位是王津老师……”
很好,栀夏姑娘理解了粉丝见面会是如何的心潮澎湃。
心潮如何汹涌,都比不上这儿的安静,静到嘈杂不再,静到用力走路都显得浮躁。
突然就理解到了“沉住气”或者说“磨性子”究竟是何种意味,修静入定,心神合一。
咳,男神果然厉害。
王老师说,修文物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他们修钟表的,从清朝延续至今,未曾断绝。
他师从马师傅,马师傅是30后,严肃且正直。
咳,还有些摄人,有什么问题自己先琢磨,刚开始琢磨不出来也不敢问,毕竟畏惧和尊重摆根本在首位。
后来才发觉,怕什么,问就是了。
钟表的修复栀夏不太清楚,只记得纪录片中的叹为观止,那精巧细致的零件儿,还不曾掌过眼。
有幸能有今朝,能见这不同寻常的市面。
“王老师,能签个名嘛?!”
临了临了,还有个显眼包根本安静不了。
其实王昊同学的男神女神都不在这儿,却知道栀夏有多推崇王老师。
“当然。”
“快去快去!”
本来想扯着栀夏的手帮她举起来,却又想到刚刚听到的男友确凿,只得举起了自己的手。
“谢了。”
栀夏觉得这外向型人格有的时候很重要,却也过于外向了些。
“您好,我是您的小粉丝。”
“小姑娘过誉了,咱们是同僚。”
“谢谢。”
温文尔雅说的就是王老师吧,这疏离有温和的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
铜器
铜器室里栀夏的另一位男神王有亮老师,今年退休。
作为青铜修复的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但就是那种谦逊,让栀夏姑娘孺慕。
他说这是个自我的时代,小有所成就另立门户的大有人在。
可尊师重道才是做人之本,手艺漂亮,修复国之重器,态度为之日常。
故宫所收藏的青铜器,有一万六千余件。
晚清,皇宫许多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文物流散在外,造办处的匠人也大量迁转出宫。
光绪年间,造办处一位专事修复青铜器的、绰号“歪嘴于”的工匠出宫后在前门内前府胡同开设“万龙合”古铜局,以修复青铜、金银、陶、玉石等器物为业。
1911年,于师傅去世,最小的徒弟张泰恩为其发丧,并继承师父衣钵,改“万龙合”为“万隆和”,开创民间“青铜四派”之一的北京“古铜张”派。
如今故宫文物科技部铜器室的修复,即是传承自这一支。
1952年,故宫成立铜器室,自那时起也开始了“师承制”。
青铜器的修复,包括两个范畴,保护性的修复,以及复制。
毕竟很多展品不外借,有着相当严格的明文规定,三星堆也是,都是国家一级文物,都不会再次流落海外的国之瑰宝。
栀夏的复制手艺相当可以,用师傅的话说,她也是不外借的宝贝,但这宝贝需要出去看看,见见更为丰富多样的世界。
年轻,进步空间如瀚海阔空。
不动如山,沉静似水。
即便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不会知晓是谁参与了修复,也丝毫不能磨灭他们在历史中跋涉的自我价值与肯定。
用书中的话说,老一辈师傅的做派变成徒弟们的生命底色,这正是教育的意义。
哎,想老师了。
“哎”
栀夏那突如其来的思乡之情,难以描述,老师每次的揶揄,怕她另投师门,怕她远走他乡。
不过,都是玩笑。
他怎么那么想,这傻孩子是他看着成长的,性格品行如何,他一目了然。
她又怎么会那么想,承一师便是一生。
她有来处,更有归路。
“这边有签名的嘛?”
领队的老师与时俱进,想着莘莘学子们眼中的炙热,也心如朝阳旭日,把他们申请福利,毕竟王老师退休后想要签名就难了。
“有!”
“我!”
“排队!”
来学习的不只他们,还有其他文物修复机构的学生们,但这次来的属修金石铜器的最多,这粉丝见面会的即视感尤甚。
乖乖排队,安静如鸡,老实巴交却眼神流光的模样让老师莞尔不已。
王老师如今不再那么严肃,或许想起了他的师傅,马踏飞燕就是他的老师修复的,他十九岁开始这条路,大半生都在这里。
王老师说,修文物必须要喜爱这东西,不喜爱就不珍惜,干出的活儿就不漂亮。
修旧如旧,也是门手艺活儿。
文物修复必须要有一定的参照物,除非是孤品,不然就是文献资料,或者专家组的沟通。
之于文献资料,栀夏见过的数不胜数,毕竟三星堆的青铜器相较于其他系别,相当特别。
能参考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幸得肖道长的加持,五花八门的古今文献参考,栀夏可谓是看了个遍。
“你老师最近怎么样?”
低头签名儿的王老师,一眼就瞧见了这姑娘,毕竟那老大哥显摆过不止一次。
“您认识老师?他最近不错。”
栀夏觉得这个圈子是个真的圈子,兜兜转转总会扯出个熟识。
“他长我们许多,是前辈。”
的确,之于他们这种尊师重道且有传承的行业,相当知道尊重的道理。
而且栀夏的老师,算是他们的前辈,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同志。
“好啊,明后天来家里吃饭啊,大哥可是叮嘱我了。”
“好,荣幸之至!”
不知道老师为何前来时没有说认识这些个大拿,惊喜也说不定呢。
这边的交流多了些,那边时刻注意栀夏的姑娘就开始皱眉。
“呵,关系网真大啊。”
自己果然没看错,这有富二代官二代,还有修二代不成?!
以前就看不惯栀夏,仗着自己老师德高望重,清高得不行,请那么长时间的假回来跟没事儿人一样。
“呵,眼红就直说。”
张昊可不惯着这厮,他也羡慕但是祝福,祝福人家的前程似锦。
再说了,栀夏姑娘勤恳地像只老黄牛,那请的两月都是积年累月攒起来的年假,正正当当。
“呦,还有拍马屁的。”
啧,怎么没看出来,这么招人呢。
“呦,我上次这么无语,还是在上次。”
很好,作为新晋rapper的张昊同学,很满意自己的call back,上次怼这个姑娘还是在上次。
自己这牙尖的性子,可不想以前栀夏那个闷葫芦,老娘没在怕的。
“哼”
嘴仗丝毫不能认输的小伙子,成功扳回一城,吃瘪一次也就够了,他最看不惯这种人。
你眼红人家的风生水起,就用能力亦或者努力鄙视对方,而不是在自己原地踏步甚至落后而不自知的情况下,乱嚼舌根。
栀夏不知道她签个名的短短时间,世界大战已然落幕。
但她虽然不知道角落里发生的细节,却看到知心姐妹成功击退了敌人,且向她邀功的炫耀。
很好,姐们儿很给力,等她问下王老师,介不介意明儿个吃饭多个粉丝。
…………
时间飞逝,下班将至。
倒也不算是上班,哪怕以学无止尽为前提的姑娘,再次当个专注的学生,难能可贵。
眼瞅着时近黄昏,众人却依依不舍。
为知识的瀚海,为教育的回旋镖。
恨自己为何才知晓时间流逝让人心惊,怕来不及尽自己的全力奔赴远方。
“好了各位,今天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各位的不舍我们都曾经历过,不要急慢慢来。”
还是那句话,急不得慢慢来。
“就按群里说的,今天咱们一起吃顿饭,这边能去的还有些师兄师姐,目的地已发,冲啊!”
带队老师相当热血且精力充沛,毕竟能在这偌大故宫内来去自如的,都是运动健将级别的。
吃饭的地方不远不近,熟识的几人一堆儿准备自行前去。
“夏夏姐,走啊!”
姐们儿邀请栀夏,毕竟不想理那个绿茶,那不是还个无法鉴别绿茶的人嘛,他们同去好了。
“走。”
“没有专车嘛?”
张昊眼中精光四射,毕竟相当好奇是怎样的人中龙凤能如栀夏的眼,夏夏姐可是连他们院草都看不上的人。
“这么近,下次。”
“呦!”
很好,这么鲜活的姑娘他不曾见过。
像这落日余晖,像那秋风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