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宋之后破旧立新路漫漫第二十章:排名对于这两个人,皇仪殿内君臣都不陌生。前者就是那个已故金国三太子的遗孤,被官家给收为义子赐姓为赵,后来又带回东京来学习文化知识,当时在觉华岛上当着那么多属国君主使臣的面说了,什么时候科举考过了就放他回大清。
但问题是,作为金国完颜氏近枝宗室,他啥时候回去、甚至能不能回去,是看他自己吗?是看国际局势需要!
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来到这次科举现场的,这样的人总该有人专门盯着吧。
杨沂中和虞允文已经不顾暑热出了冷汗,自动地一跪一拜了。官家可以没想到,但他们没想到可就不行了。
赵官家一时不知道再想什么,拿着赵雍那份策论,老是觉得自己好像忽视了什么,这是原本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吗?《说岳》里好像没有啊。自己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呢?
那既然如此,他也不过才来了一年多,是怎么做出这样的锦绣文章的?太学里管事的人也不傻,怎么也不会对两个敌国人质倾心教育,要知道他都没动用过公知战术呢。
原来赵雍这份策论虽然比不上王十朋的务实,比之李秀之的文采也稍有不如,但是通篇对儒家学说尤其是宋儒的见解完美地融入了四个问题之中,真心是站在大宋立场上展示读书人风貌,拍皇帝和宰执们的马屁润物细无声,怪不得所有高官们人精看了都喜欢,没发现这是个小金国鞑子,张浚还和马伸争论让他当榜眼还是探花呢。
现在呢,两人一起对国子监祭酒陈康伯怒目而视。
陈康伯也是有苦说不出,不敢再看各位上官,而是对官家大礼道:“官家,这小....小子来到太学后十分老实,从不与人多加结交,就是寄回的家书也会先来报备.......”这么干巴巴地解释着,他反而觉得更加无力了,这么一个人居然写出这样的锦绣文章,那不更显示你无能监管不力吗?怎么那个赵亮你就看的好好的,临时发了高烧不能来殿试,到了赵雍这里就没管了?
沉寂许久的李光终于忍不住暴脾气,发作道:“陈祭酒,官家将这两个完颜氏贵种收为义子带入太学,为的是什么大家又有哪个不知道的。你一个疏忽,却是败坏了国家的大局,搞砸了官家的布局,说句严重点的,对得起为抗金流血牺牲的将士们?对得起官家和我等十年的相忍为国吗?”他倒不是变成了主战派,而是作为一位有良心的士大夫,而是害怕北方一旦不安稳,又要打仗,到时候又是一些无谓的牺牲。仅仅是这种可能性就足以让他激动起来,而他毕竟上了年纪,青筋暴起,脑子也有些晕,多亏陈公辅就在他身后,赶紧扶了他一把。
陈康伯被骂的不敢还口,倒不是多害怕这位御史中丞,因为这件事确实理亏,真追究起来,他比杨沂中责任还大,只能忍了一脸口水,把头埋得更低。
张浚这时候忽然说:“李宪台莫要气坏了身子,此事也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如今殿试名单还没公布呢?”
在场的那个不是政治老手,秒懂了张浚的意思,是啊,为了国家安定,暗箱操作一下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说科举公平,在国家战略层面,算个屁。
有人在乎吗?
赵鼎则在众人说话的时候,仔细拿着他这篇文章看了好几遍,忽然说:“他写了’弘道贵于心诚,而后然后殷然相勉。这是犯了宣祖皇帝的圣讳,理应黜落。”
众臣一听,纷纷大喜,接过来传阅,还是首相有水平啊。是啊,自从进入儒家社会,避讳这件事就成了约定俗成。子避父讳,臣避君讳。远的不说,宋初有一位宰执本名吕胤,为了宋太祖只好以字为名,改成了吕余庆;还有一个是太宗时宰相沈义伦,在赵光义登基后也将名字改成了沈伦。() ()
至于宣宗皇帝,正是宋朝太祖太宗之老爹,虽然死得早没过一把皇帝的瘾,却是赵宋皇帝历代承认的祖宗,他老人家姓赵名弘殷,所以说赵雍同学严格来说忌讳犯大了。只不过这些年来官家实在是很任性,不大注重这些,大家都不那么注意了,再加上赵雍半路出家,对这位赵宋祖宗很陌生,一时没注意,但现在追究起来,就是一个大把柄,虽然说宋朝对于这种事相对宽松,但我们可以照人下菜碟。
赵官家忽然道:“不妥,这样有失公允了。”
众宰执都怀疑自己幻听了,官家,您可是能刮佛像金粉,抢和尚浮财,软禁父兄外加以保护环境为由灭了西夏的,这些事情历历在目,忽然说出这么有道德的话来,我们要是信了,那就见了鬼了。
赵官家当然没有那样迂腐,只是他忽然想起来上辈子看历史论坛的时候,有一篇分析替宋孝宗鸣不平,意思是他乃明君却无北伐之臣,而对面的金世宗又是公认的金国第一明君,成功推行了汉化改革,所以北伐失败丧气退位。
再看看这个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之处的金国,不,清国贵族,他忽然觉得,十有八九就是此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个明君苗子,必然不会太搞事,但也不可能没一点想法。可是那位并非出身完颜氏的国主容得下他吗?
赵官家不想再打仗了,可这不代表他不想看着女真再乱一点。
不过,“赵雍犯忌讳属实,加上他又是朕的义子,更加不可饶恕。那就贬为第五等同进士。许其十月之前归清国上京。”
群臣无奈,想要抗议,但赵官家接着道:“李秀之补进五甲,后者依次递补,这么个年轻小伙儿,泰发你可看好了,别被轻易捉去当了女婿。”
李光一时哑然,赵官家接着说:“事无不可对人言,赵雍实在有些出乎朕的意料,但朕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还请各位卿家相信朕。女真十几万兵马都被朕和诸位打没了,咱们还怕什么?”
您都这样说了,谁能不给面子,否则岂不是不相信官家。倒不是没有死硬派,只是赵官家这十年来,大事上还真挺有信用的,所以众臣子只好称是,以待来日。
如此,五甲正式确立,分别是王十朋、李焘、梁肃、叶义问、李秀之。最小的年仅,除了叶义问已经四十高龄。剩下的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青春正好。
当然,榜下捉婿就更疯狂了。
比如说,吕公相这次终于得逞,派家仆预先埋伏,把李秀之成功忽悠走,推销出去一个孙女。气的李光跳脚,老子也是有女儿的好吧。
李焘则被更加眼疾手快的陈规派遣仆人所围,成功以抢来骗来的大量藏书为诱饵打动了这位青史留名的史学家。
至于王十朋,他坚称老家已经有未婚妻,已经拒绝了好几家人了,但丝毫没打消高门大户们的热情。
而赵官家此时面对张荣,一脸错愕,问道:“你又看上进士女婿了,还是那个范成大?”
张荣对官家最服气,闻言哭着脸说:“臣也知道为难陛下了,可俺不争气,三个姑娘呢,当老子的,总得给为她们操心。”
“可朕明明记得你的次女是尧山之后出生的,才七岁吧。”
“没事,小范不也才十四吗?而且我看着孩子就觉得老实敦厚,不像是富贵堆里的人,倒是像个庄稼人一样朴实。”
赵官家:.......真不知道你是夸人还是骂人?
但问题是,作为金国完颜氏近枝宗室,他啥时候回去、甚至能不能回去,是看他自己吗?是看国际局势需要!
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来到这次科举现场的,这样的人总该有人专门盯着吧。
杨沂中和虞允文已经不顾暑热出了冷汗,自动地一跪一拜了。官家可以没想到,但他们没想到可就不行了。
赵官家一时不知道再想什么,拿着赵雍那份策论,老是觉得自己好像忽视了什么,这是原本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吗?《说岳》里好像没有啊。自己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呢?
那既然如此,他也不过才来了一年多,是怎么做出这样的锦绣文章的?太学里管事的人也不傻,怎么也不会对两个敌国人质倾心教育,要知道他都没动用过公知战术呢。
原来赵雍这份策论虽然比不上王十朋的务实,比之李秀之的文采也稍有不如,但是通篇对儒家学说尤其是宋儒的见解完美地融入了四个问题之中,真心是站在大宋立场上展示读书人风貌,拍皇帝和宰执们的马屁润物细无声,怪不得所有高官们人精看了都喜欢,没发现这是个小金国鞑子,张浚还和马伸争论让他当榜眼还是探花呢。
现在呢,两人一起对国子监祭酒陈康伯怒目而视。
陈康伯也是有苦说不出,不敢再看各位上官,而是对官家大礼道:“官家,这小....小子来到太学后十分老实,从不与人多加结交,就是寄回的家书也会先来报备.......”这么干巴巴地解释着,他反而觉得更加无力了,这么一个人居然写出这样的锦绣文章,那不更显示你无能监管不力吗?怎么那个赵亮你就看的好好的,临时发了高烧不能来殿试,到了赵雍这里就没管了?
沉寂许久的李光终于忍不住暴脾气,发作道:“陈祭酒,官家将这两个完颜氏贵种收为义子带入太学,为的是什么大家又有哪个不知道的。你一个疏忽,却是败坏了国家的大局,搞砸了官家的布局,说句严重点的,对得起为抗金流血牺牲的将士们?对得起官家和我等十年的相忍为国吗?”他倒不是变成了主战派,而是作为一位有良心的士大夫,而是害怕北方一旦不安稳,又要打仗,到时候又是一些无谓的牺牲。仅仅是这种可能性就足以让他激动起来,而他毕竟上了年纪,青筋暴起,脑子也有些晕,多亏陈公辅就在他身后,赶紧扶了他一把。
陈康伯被骂的不敢还口,倒不是多害怕这位御史中丞,因为这件事确实理亏,真追究起来,他比杨沂中责任还大,只能忍了一脸口水,把头埋得更低。
张浚这时候忽然说:“李宪台莫要气坏了身子,此事也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如今殿试名单还没公布呢?”
在场的那个不是政治老手,秒懂了张浚的意思,是啊,为了国家安定,暗箱操作一下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说科举公平,在国家战略层面,算个屁。
有人在乎吗?
赵鼎则在众人说话的时候,仔细拿着他这篇文章看了好几遍,忽然说:“他写了’弘道贵于心诚,而后然后殷然相勉。这是犯了宣祖皇帝的圣讳,理应黜落。”
众臣一听,纷纷大喜,接过来传阅,还是首相有水平啊。是啊,自从进入儒家社会,避讳这件事就成了约定俗成。子避父讳,臣避君讳。远的不说,宋初有一位宰执本名吕胤,为了宋太祖只好以字为名,改成了吕余庆;还有一个是太宗时宰相沈义伦,在赵光义登基后也将名字改成了沈伦。() ()
至于宣宗皇帝,正是宋朝太祖太宗之老爹,虽然死得早没过一把皇帝的瘾,却是赵宋皇帝历代承认的祖宗,他老人家姓赵名弘殷,所以说赵雍同学严格来说忌讳犯大了。只不过这些年来官家实在是很任性,不大注重这些,大家都不那么注意了,再加上赵雍半路出家,对这位赵宋祖宗很陌生,一时没注意,但现在追究起来,就是一个大把柄,虽然说宋朝对于这种事相对宽松,但我们可以照人下菜碟。
赵官家忽然道:“不妥,这样有失公允了。”
众宰执都怀疑自己幻听了,官家,您可是能刮佛像金粉,抢和尚浮财,软禁父兄外加以保护环境为由灭了西夏的,这些事情历历在目,忽然说出这么有道德的话来,我们要是信了,那就见了鬼了。
赵官家当然没有那样迂腐,只是他忽然想起来上辈子看历史论坛的时候,有一篇分析替宋孝宗鸣不平,意思是他乃明君却无北伐之臣,而对面的金世宗又是公认的金国第一明君,成功推行了汉化改革,所以北伐失败丧气退位。
再看看这个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之处的金国,不,清国贵族,他忽然觉得,十有八九就是此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个明君苗子,必然不会太搞事,但也不可能没一点想法。可是那位并非出身完颜氏的国主容得下他吗?
赵官家不想再打仗了,可这不代表他不想看着女真再乱一点。
不过,“赵雍犯忌讳属实,加上他又是朕的义子,更加不可饶恕。那就贬为第五等同进士。许其十月之前归清国上京。”
群臣无奈,想要抗议,但赵官家接着道:“李秀之补进五甲,后者依次递补,这么个年轻小伙儿,泰发你可看好了,别被轻易捉去当了女婿。”
李光一时哑然,赵官家接着说:“事无不可对人言,赵雍实在有些出乎朕的意料,但朕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还请各位卿家相信朕。女真十几万兵马都被朕和诸位打没了,咱们还怕什么?”
您都这样说了,谁能不给面子,否则岂不是不相信官家。倒不是没有死硬派,只是赵官家这十年来,大事上还真挺有信用的,所以众臣子只好称是,以待来日。
如此,五甲正式确立,分别是王十朋、李焘、梁肃、叶义问、李秀之。最小的年仅,除了叶义问已经四十高龄。剩下的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青春正好。
当然,榜下捉婿就更疯狂了。
比如说,吕公相这次终于得逞,派家仆预先埋伏,把李秀之成功忽悠走,推销出去一个孙女。气的李光跳脚,老子也是有女儿的好吧。
李焘则被更加眼疾手快的陈规派遣仆人所围,成功以抢来骗来的大量藏书为诱饵打动了这位青史留名的史学家。
至于王十朋,他坚称老家已经有未婚妻,已经拒绝了好几家人了,但丝毫没打消高门大户们的热情。
而赵官家此时面对张荣,一脸错愕,问道:“你又看上进士女婿了,还是那个范成大?”
张荣对官家最服气,闻言哭着脸说:“臣也知道为难陛下了,可俺不争气,三个姑娘呢,当老子的,总得给为她们操心。”
“可朕明明记得你的次女是尧山之后出生的,才七岁吧。”
“没事,小范不也才十四吗?而且我看着孩子就觉得老实敦厚,不像是富贵堆里的人,倒是像个庄稼人一样朴实。”
赵官家:.......真不知道你是夸人还是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