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急诊急招
“请问一下,唐主任还在吗?”一个护士气喘吁吁地问道。
治未病科里的几人都愣在了原地,这也算是巧了,唐建国已经走到了门口了,估计再稍微晚一会就见不着人了。
现在那位气喘吁吁的护士面前最近的那人就是唐建国。
“我······我还没走?怎么了?有事吗?”
唐建国看着那位护士问道。
“啊,您就是唐主任啊,实在是太好了您还在,是这么个事······”
“························”
护士匆匆忙忙将找上来的事情复述了一下。
胡杨简单概括了一下就是说,急诊里面有一个患者突然间就晕厥了,这个点医院大多数人都下班了,急诊科内也就留下了一位副主任医师作为三线医生。
但现在这位三线医生也不知道那个昏厥的患者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了,同样的六神无主。
而问题是如今已经下班了,找了一圈以后发现各个科室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大多数都下班了。
而其中和患者病史上的病情相符的科室的专家一个都没剩下,现在情况危急将他们叫回来可能也来不及了。
然后急诊科那个留守的张志诚张主任刚好就是上次胡杨去急诊科诊治会诊的经历者,就想到了现在在医院的胡杨。
接着又顺着胡杨想到了可能还在医院里面的唐建国还有乔仁安,于是他打算两边一个不落地全给请过来。
下面的事情就很明朗了,小护士这不就找过来了吗?
那护士忐忑地看着唐建国,因为唐建国连挂职都没在中医院里面挂,他只是过来交流以及义诊的罢了,拒绝也不可厚非。
唐建国皱着眉想了想说道:“我还是过去看看吧,老乔你们也请了是吧,至少有保险了。”
天大地大患者最大啊,反正他的车票还没定呢,随时都可以定,可以回南都,一个患者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所以唐建国索性就去看看。
“太好了,唐主任您不知道急诊科在哪里吧?我带您去。”那护士高兴道。
胡杨和方晓光对视一眼,急诊科他们也知道啊,可能是护士没看见他们吧。
护士终于看见了胡杨,惊喜说道:“诶,胡主治?您也在啊?刚好,您也一起来吧,也是我们主任吩咐的。”
本来这次张志诚吩咐的是胡杨和唐建国能找来一个就算是任务完成了,但能两个都找到那自然再好不过。
“好,我也一起去看看,大家都一起去吧,说不定能帮上点什么呢。”胡杨一句话就把在场所有人都给带上了,成功延迟了除了众人下班时间。
当然,袁建林和林同学除外,他俩就算没有这一嗓子也要和唐建国一起去。
于是一众人浩浩汤汤朝着急诊科住院部走去。
医院里面的急诊科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尤其这里还是中医院里面的急诊科。
就吴州中医院来说,里面的医生累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别的科室找支援,几乎自身只能处理一些紧急的小灾小病患者。() ()
一直就是被医院里其他的科室调侃为最弱科室的。
这其实也不能怪中医院的急诊科有这样的表现。
这其实也是现在医疗分科的一个弊端吧,医疗分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举措,这有助于医生在某个领域走得更深,专精于一道,能推动医学发展。
不过于此同时也让医生偏科严重。
但医疗分科的优势放到了传统医学上其实荡然无存。
现在的传统医学,说难听点,其实就是挖老本,根本没有什么推动往更深层次的说法。
即便是起推动作用,中医一般也说的是如何复兴中医,或者如何灵活运用一种方子,好处没有现代医学专精后的发展那么大。
于是就出现了某个科室的医生也就擅长自身领域范围内的情况,遇上别的情况,那知识就不足了。
所以西医才会出现各科会诊的这种情况。
但中医并不是如此,自古以来哪有中医会诊的说法,有水平的中医之间大多是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的,会诊不得吵个底朝天啊。
就算是分科,中医其实最多也就只能分为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两类,理论分别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发展而来。
顶多是内科外科的内部有各个治疗理念和方法的派系之分,但确实是无法再分了。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上应该是全科全能的医生才对,并不会说出现急诊科现在这般的情况,一遇上事就要找对应的西医去了。
可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大多数中医医生遇上急诊就会直接束手束脚。
为了顺应大势,如今的中医院急诊科大多是中西医结合,就会导致整个科室变得不伦不类的。
培养出来的医生也是中西混杂,中西结合中西结合,中西怎么能结合呢,中西就不能结合啊。
彻底糅合了西医分科和中医全科理念的急诊科带来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什么情况呢,就是几乎遇上啥病啥病治不好,啥啥都不行,也不怪其他科室嘲讽了。
毕竟吴州中医院虽然名义上是中西结合医院,但内部的中医部分和西医部分是魏晋分明,完全隔断的,也就只有急诊科彻底的糅杂在了一起。
这就导致了吴州中医院这么一个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治疗水平和乡镇卫生院差不多。
说到这里,恢复正题。
一众人来到了急诊科以后,患者的危急抢救已经做完了。
急诊科再怎么被说不行,再怎么说是中医院的急诊科,但危急抢救手段还是全院第一的。
各个其他常规医院中的急诊器械全都是完备的,在急诊上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现代医学更占优势。
那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电击抢救什么的做的是杠杠的。
到达患者跟前的时候,胡杨发现乔仁安已经先行一步到位了。
果然,师父还没走呢,估计是等着唐师伯聊最后几句话吧,胡杨在心中想到。
治未病科里的几人都愣在了原地,这也算是巧了,唐建国已经走到了门口了,估计再稍微晚一会就见不着人了。
现在那位气喘吁吁的护士面前最近的那人就是唐建国。
“我······我还没走?怎么了?有事吗?”
唐建国看着那位护士问道。
“啊,您就是唐主任啊,实在是太好了您还在,是这么个事······”
“························”
护士匆匆忙忙将找上来的事情复述了一下。
胡杨简单概括了一下就是说,急诊里面有一个患者突然间就晕厥了,这个点医院大多数人都下班了,急诊科内也就留下了一位副主任医师作为三线医生。
但现在这位三线医生也不知道那个昏厥的患者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了,同样的六神无主。
而问题是如今已经下班了,找了一圈以后发现各个科室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大多数都下班了。
而其中和患者病史上的病情相符的科室的专家一个都没剩下,现在情况危急将他们叫回来可能也来不及了。
然后急诊科那个留守的张志诚张主任刚好就是上次胡杨去急诊科诊治会诊的经历者,就想到了现在在医院的胡杨。
接着又顺着胡杨想到了可能还在医院里面的唐建国还有乔仁安,于是他打算两边一个不落地全给请过来。
下面的事情就很明朗了,小护士这不就找过来了吗?
那护士忐忑地看着唐建国,因为唐建国连挂职都没在中医院里面挂,他只是过来交流以及义诊的罢了,拒绝也不可厚非。
唐建国皱着眉想了想说道:“我还是过去看看吧,老乔你们也请了是吧,至少有保险了。”
天大地大患者最大啊,反正他的车票还没定呢,随时都可以定,可以回南都,一个患者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所以唐建国索性就去看看。
“太好了,唐主任您不知道急诊科在哪里吧?我带您去。”那护士高兴道。
胡杨和方晓光对视一眼,急诊科他们也知道啊,可能是护士没看见他们吧。
护士终于看见了胡杨,惊喜说道:“诶,胡主治?您也在啊?刚好,您也一起来吧,也是我们主任吩咐的。”
本来这次张志诚吩咐的是胡杨和唐建国能找来一个就算是任务完成了,但能两个都找到那自然再好不过。
“好,我也一起去看看,大家都一起去吧,说不定能帮上点什么呢。”胡杨一句话就把在场所有人都给带上了,成功延迟了除了众人下班时间。
当然,袁建林和林同学除外,他俩就算没有这一嗓子也要和唐建国一起去。
于是一众人浩浩汤汤朝着急诊科住院部走去。
医院里面的急诊科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尤其这里还是中医院里面的急诊科。
就吴州中医院来说,里面的医生累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别的科室找支援,几乎自身只能处理一些紧急的小灾小病患者。() ()
一直就是被医院里其他的科室调侃为最弱科室的。
这其实也不能怪中医院的急诊科有这样的表现。
这其实也是现在医疗分科的一个弊端吧,医疗分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举措,这有助于医生在某个领域走得更深,专精于一道,能推动医学发展。
不过于此同时也让医生偏科严重。
但医疗分科的优势放到了传统医学上其实荡然无存。
现在的传统医学,说难听点,其实就是挖老本,根本没有什么推动往更深层次的说法。
即便是起推动作用,中医一般也说的是如何复兴中医,或者如何灵活运用一种方子,好处没有现代医学专精后的发展那么大。
于是就出现了某个科室的医生也就擅长自身领域范围内的情况,遇上别的情况,那知识就不足了。
所以西医才会出现各科会诊的这种情况。
但中医并不是如此,自古以来哪有中医会诊的说法,有水平的中医之间大多是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的,会诊不得吵个底朝天啊。
就算是分科,中医其实最多也就只能分为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两类,理论分别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发展而来。
顶多是内科外科的内部有各个治疗理念和方法的派系之分,但确实是无法再分了。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上应该是全科全能的医生才对,并不会说出现急诊科现在这般的情况,一遇上事就要找对应的西医去了。
可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大多数中医医生遇上急诊就会直接束手束脚。
为了顺应大势,如今的中医院急诊科大多是中西医结合,就会导致整个科室变得不伦不类的。
培养出来的医生也是中西混杂,中西结合中西结合,中西怎么能结合呢,中西就不能结合啊。
彻底糅合了西医分科和中医全科理念的急诊科带来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什么情况呢,就是几乎遇上啥病啥病治不好,啥啥都不行,也不怪其他科室嘲讽了。
毕竟吴州中医院虽然名义上是中西结合医院,但内部的中医部分和西医部分是魏晋分明,完全隔断的,也就只有急诊科彻底的糅杂在了一起。
这就导致了吴州中医院这么一个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治疗水平和乡镇卫生院差不多。
说到这里,恢复正题。
一众人来到了急诊科以后,患者的危急抢救已经做完了。
急诊科再怎么被说不行,再怎么说是中医院的急诊科,但危急抢救手段还是全院第一的。
各个其他常规医院中的急诊器械全都是完备的,在急诊上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现代医学更占优势。
那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电击抢救什么的做的是杠杠的。
到达患者跟前的时候,胡杨发现乔仁安已经先行一步到位了。
果然,师父还没走呢,估计是等着唐师伯聊最后几句话吧,胡杨在心中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