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节 从零开始就不值得努力吗?
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正文卷第八十九章节从零开始就不值得努力吗?若是有朝廷背书,农具的推广无疑会更快。
而且这种新农具的大面积推广,各级行政衙司,肯定也会给出一定的优惠利民条款,如此百姓得利,对朝廷而言,提高生产效率,就能开垦更多的荒地,哪怕每个独立的家族只多种一分地,偌大一个帝国,每年带来的粮食增产,也是极为可观的。
大夏立国数百年,在对权贵圈地扩张上,还是控制的十分严格的。权贵们的地,多是朝廷赐予,一旦发现有权贵豪富非法圈地,重则丢命,轻刚丢官罢爵罚产。大夏律法之严,几可与七寻上辈子历史上的大秦相媲。
在这种对土地政策的严控之下,除非遇上极为严重的天灾,且当地衙门又救治不力,否则很会少会有大面积的流民流窜,各州百姓相对安居,这才是帝国强盛的根基。
可惜,能安居,却未必能乐业。
生产力的低下,造成了农耕的艰难。
农民的日子,那是真的苦。
哪怕是因为临山,遇上灾年还能从山中讨吃食,甚少有人因饥饿而死的晏家村,家有余粮余粮的人家也不多。
想想前世,种花家的农民,非但不用交农税,国家为保证耕地,种地的农民还有各种农业补贴款,而且除了一些面积极小,不适合机械进地的自留地,百姓家种些自家吃用的蔬菜外,种粮的田地,几乎全部是机械耕种。
七寻想想前世去过一次的祖籍老家,农村那一幢一幢整洁漂亮白墙灰瓦的徽式小别墅,就想,倘若有一天,大夏的百姓,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那这人间,该是多值得留恋的人间啊。
梦想太过遥远,几乎遥不可及,但从零开始,就不值得去努力了吗?
七寻总想做些什么。
所以她想到农具,便会有种紧迫感。
她不是不清楚,单凭自己对一些生产工具的改进,也许能改变的并不多,真正能改善百姓生活的,是从上而下的利民政策,但这些不是她能左右的。
她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才会对豫王无视铧式犁而感到失望。
她是发现了,大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无疑弱于对军事的重视。
当权者自然知道农为国之本,否则不会有严禁圈地政策。可朝廷只在政令律法上想办法,从上流进行控制,却拿不出具体提高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的下游办法。
其实她完全误会辛不降了。
辛不降又不是那种温室长大,没见过外面世界,只知道享受皇家富贵的皇子,他当然能看出那新式犁的作用,但他身在军中,是不能朝民政伸手的。
一种新式犁的推广,说小也说,说大,那便是天大的事。
凡是涉农的事情,对于他们这种身份的人来说,其实都不是小事。
他之所以没提,也是知道知道七寻既然要做出这种东西,肯定是要在晏家村试用的,但凡效果好,自然会从晏家村往周边扩散,当地县令只要脑子里水不多,这种能涮政绩的事,就不会放过。() ()
而据他所知,临江县令,可不是草包。
那是京城齐国公府李家的嫡幼子李行简,打小便有些名声,是个才情兼俱的实干家。二十岁出头便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又在六部轮了一圈,这才被放出来历练,一旦做出些政绩,往后至少一个正三品文官是少不了的。
他在临江任上已经三年多,临江一县被治理的还算不错,再任三年,如果政绩不差,就该升一升了。
齐国公府世子是他嫡亲的兄长,上有齐国公府支持,他若再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再升,只怕就是五品的郡府行政长官。跳个一两级升迁,对他这种权贵出身的世家子弟来说,并不稀奇。
有这种几乎捡便宜的涮政绩机会,辛不降不信,那李行简会放过。
所以,他才没提那新式犁的事情。
“你不是说农事重要,好的犁能帮上大忙吗?所以我看到图稿后,闲着没事就做了。现成的木料,照你的图纸尺寸做起来,还挺简单。明天再打磨一下,就能安装,不过你这上头标注的铁耙,只能去县城定制了。”
说到这里,猴哥还挺遗憾:“早知道当初哄哄太上老君那老头,跟他学点炼器炼丹的本事,如今就不用做什么都往铁匠铺跑了,我就能给做了啊。”
不过想想他大把大把偷吃的那些九转金丹,猴哥怀疑,太上老君那老头,他大抵是哄不好的。
七寻安慰她猴哥:“不怕,二哥真想学,虽然炼器我是不会的,但一些煅造的工艺我还算知道些,以后有条件了,咱们自己试试。”
打造铧式犁的事情有猴哥,七寻便在西屋取了纸笔,开始画打谷机。
边上猴哥一边干活,一边提醒她:“不是说要做车厢的吗?你要是有空就先把图纸画出来,最近我赶着做好,做好还得上漆,年前不是要赶着用吗?”
“行,今儿我就给画出来。”
提到驴车,自家出行的工具,那得造个面上看起来低调,内里却得是豪华配置的才行。
车要想乘的舒适,减震是必须的。
这倒让她想起,得有弹簧才行。
弹簧别看就那么简简单单弯弯曲曲的一根,其实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现下这种煅造手艺,还真未必能达到。
但愿常去的那两家铁匠铺的老师傅给力些。
冬日的午后,阳光挺好,晏家母子几个各忙各的,七寻和猴哥待在西屋,灵素在堂屋里配药,从辛家叔侄身上赚了一千一百两后,灵素觉得小寻提醒她制药丸的事情,很值得去试一试。
但有些药方所需药材珍贵,如果想卖给普通百姓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得换成药性相近的常见药材才行。
她只能先试配,效果好的话,才能最终定下药方。
而公玉明溪则盘坐在炕上,笔墨置于炕桌,在整理一些前世的典籍和诗词文章。
那些璀璨的文化,若不传世,就太遗憾了。
哪怕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道大贤,并不曾在这个时空存在过。
而且这种新农具的大面积推广,各级行政衙司,肯定也会给出一定的优惠利民条款,如此百姓得利,对朝廷而言,提高生产效率,就能开垦更多的荒地,哪怕每个独立的家族只多种一分地,偌大一个帝国,每年带来的粮食增产,也是极为可观的。
大夏立国数百年,在对权贵圈地扩张上,还是控制的十分严格的。权贵们的地,多是朝廷赐予,一旦发现有权贵豪富非法圈地,重则丢命,轻刚丢官罢爵罚产。大夏律法之严,几可与七寻上辈子历史上的大秦相媲。
在这种对土地政策的严控之下,除非遇上极为严重的天灾,且当地衙门又救治不力,否则很会少会有大面积的流民流窜,各州百姓相对安居,这才是帝国强盛的根基。
可惜,能安居,却未必能乐业。
生产力的低下,造成了农耕的艰难。
农民的日子,那是真的苦。
哪怕是因为临山,遇上灾年还能从山中讨吃食,甚少有人因饥饿而死的晏家村,家有余粮余粮的人家也不多。
想想前世,种花家的农民,非但不用交农税,国家为保证耕地,种地的农民还有各种农业补贴款,而且除了一些面积极小,不适合机械进地的自留地,百姓家种些自家吃用的蔬菜外,种粮的田地,几乎全部是机械耕种。
七寻想想前世去过一次的祖籍老家,农村那一幢一幢整洁漂亮白墙灰瓦的徽式小别墅,就想,倘若有一天,大夏的百姓,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那这人间,该是多值得留恋的人间啊。
梦想太过遥远,几乎遥不可及,但从零开始,就不值得去努力了吗?
七寻总想做些什么。
所以她想到农具,便会有种紧迫感。
她不是不清楚,单凭自己对一些生产工具的改进,也许能改变的并不多,真正能改善百姓生活的,是从上而下的利民政策,但这些不是她能左右的。
她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才会对豫王无视铧式犁而感到失望。
她是发现了,大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无疑弱于对军事的重视。
当权者自然知道农为国之本,否则不会有严禁圈地政策。可朝廷只在政令律法上想办法,从上流进行控制,却拿不出具体提高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的下游办法。
其实她完全误会辛不降了。
辛不降又不是那种温室长大,没见过外面世界,只知道享受皇家富贵的皇子,他当然能看出那新式犁的作用,但他身在军中,是不能朝民政伸手的。
一种新式犁的推广,说小也说,说大,那便是天大的事。
凡是涉农的事情,对于他们这种身份的人来说,其实都不是小事。
他之所以没提,也是知道知道七寻既然要做出这种东西,肯定是要在晏家村试用的,但凡效果好,自然会从晏家村往周边扩散,当地县令只要脑子里水不多,这种能涮政绩的事,就不会放过。() ()
而据他所知,临江县令,可不是草包。
那是京城齐国公府李家的嫡幼子李行简,打小便有些名声,是个才情兼俱的实干家。二十岁出头便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又在六部轮了一圈,这才被放出来历练,一旦做出些政绩,往后至少一个正三品文官是少不了的。
他在临江任上已经三年多,临江一县被治理的还算不错,再任三年,如果政绩不差,就该升一升了。
齐国公府世子是他嫡亲的兄长,上有齐国公府支持,他若再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再升,只怕就是五品的郡府行政长官。跳个一两级升迁,对他这种权贵出身的世家子弟来说,并不稀奇。
有这种几乎捡便宜的涮政绩机会,辛不降不信,那李行简会放过。
所以,他才没提那新式犁的事情。
“你不是说农事重要,好的犁能帮上大忙吗?所以我看到图稿后,闲着没事就做了。现成的木料,照你的图纸尺寸做起来,还挺简单。明天再打磨一下,就能安装,不过你这上头标注的铁耙,只能去县城定制了。”
说到这里,猴哥还挺遗憾:“早知道当初哄哄太上老君那老头,跟他学点炼器炼丹的本事,如今就不用做什么都往铁匠铺跑了,我就能给做了啊。”
不过想想他大把大把偷吃的那些九转金丹,猴哥怀疑,太上老君那老头,他大抵是哄不好的。
七寻安慰她猴哥:“不怕,二哥真想学,虽然炼器我是不会的,但一些煅造的工艺我还算知道些,以后有条件了,咱们自己试试。”
打造铧式犁的事情有猴哥,七寻便在西屋取了纸笔,开始画打谷机。
边上猴哥一边干活,一边提醒她:“不是说要做车厢的吗?你要是有空就先把图纸画出来,最近我赶着做好,做好还得上漆,年前不是要赶着用吗?”
“行,今儿我就给画出来。”
提到驴车,自家出行的工具,那得造个面上看起来低调,内里却得是豪华配置的才行。
车要想乘的舒适,减震是必须的。
这倒让她想起,得有弹簧才行。
弹簧别看就那么简简单单弯弯曲曲的一根,其实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现下这种煅造手艺,还真未必能达到。
但愿常去的那两家铁匠铺的老师傅给力些。
冬日的午后,阳光挺好,晏家母子几个各忙各的,七寻和猴哥待在西屋,灵素在堂屋里配药,从辛家叔侄身上赚了一千一百两后,灵素觉得小寻提醒她制药丸的事情,很值得去试一试。
但有些药方所需药材珍贵,如果想卖给普通百姓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得换成药性相近的常见药材才行。
她只能先试配,效果好的话,才能最终定下药方。
而公玉明溪则盘坐在炕上,笔墨置于炕桌,在整理一些前世的典籍和诗词文章。
那些璀璨的文化,若不传世,就太遗憾了。
哪怕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道大贤,并不曾在这个时空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