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寓教于乐
下午,轮到标营、中军看戏。
为鼓舞士气,丹初下令招募了一个戏班,在军中演戏犒劳将士。他试图寓教于乐,令戏班专门演出《长坂坡》、《四郎探母》之类的“主旋律”戏曲。
今天,戏班演出了一曲新剧,名为《江阴八十一日》,取材于江阴阖城义民抗清殉国的故事。
丹初向来不喜欢听戏,但穿越到明末,实在没什么娱乐项目。
戏曲,可谓是老少咸宜、受众最广的消遣方式了。若能在戏曲中融入教育内容,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于是,丹初委托幕僚何云,和戏班一起,编排出了《江阴八十一日》。何云是常熟人,老家与江阴离得近,了解很多内情,对编排戏曲十分热衷。
未正时分,标营、中军近千人早早集合完毕,环绕戏台坐成了一个扇形。丹初也耐着性子,来到台下中央位置,现场感受戏曲的教育效果。
才一坐定,乐声响起,戏曲开始。
开幕,交待背景。
先是一阵靡靡之音,白脸的满清亲王多铎出场,一边饮酒作乐,一边部署军务,骄悍跋扈。
有兵来报,说弘光帝逃至芜湖,多铎遣贝勒尼堪追击。广昌伯刘良佐带兵勤王,多铎仅派三百满洲兵迎战。刘良佐叩头乞降,请擒弘光帝以赎罪立功。
弘光帝听说刘良佐兵至,先逃往如意伯刘孔昭家。刘孔昭不纳,弘光帝奔往靖国公黄得功军营。
黄得功叹曰:“陛下死守京城,臣可借势,奈何轻出!”与刘良佐交战,败,得功叹曰“我无能为矣”,拔剑自刎。
弘光帝投降,乘无幔小轿入南京,以油扇掩面。沿途百姓纷纷唾骂,甚至有投瓦砾者。多铎设宴款待,命弘光帝坐于北来太子之下。
第一幕结束。军中缺少娱乐,将士们看戏看得很认真。弘光帝懦弱,多铎骄横,刘良佐寡廉鲜耻,黄得功大义凛然,在舞台上惟妙惟肖。
丹初本来不喜看戏,这出《江阴八十一日》大致还原了历史,令他颇感好奇。回顾四周,将士们都翘首以盼,被剧情吸引进去,脸上表情不一,混杂着惋惜、憎恨、期待、不甘、希望……
第二幕,弘光朝委任的江阴官员纷纷去任,满清所授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邑民汹汹,打算拒守,但无兵器钱粮,无人出头。
方亨戴纱帽着蓝袍,仍为明朝衣冠,很年轻,无家眷,只带家丁数人。亨入县衙,空无一人,耆老八人入见。
亨曰:“常州府各县均已献册,江阴何以独无?”
耆老出衙,与主簿、教谕、缙绅等商议。众人踌躇不语,无人敢挑头抵抗。遂决定归顺,奉献图册,转送于南京。
这一幕,方亨骄恣,耆老有心无力,主簿、缙绅等人唯唯诺诺。
台下的士卒已经气愤,叫骂声四起。
第三幕,方亨率城内缙绅到文庙进香,老百姓围观者甚众。
主簿试探着问道:“县台,江阴已经归顺,想必无他事耳。”
方亨笑道:“只剩剃发而已。前者,南京已差满洲大兵四人,督促江阴城民剃发。”
一耆老怒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焉能轻剃?”
方亨亦怒,厉声说道:“此大清律例,不可违也。”
这一幕,矛盾点都在方亨身上。观众已经沸腾,丹初身旁的军官们都开始议论起来:
“方亨枉为读书人,却甘做满清的走狗,真是可恨!”() ()
“若非此等汉奸,鞑子焉能入关?大明焉会衰败?”
“此类汉奸最是可恨!”
……
第四幕,剃发的消息传开,江阴民情汹汹。
县学诸生进入县衙,在明伦堂晋见方亨,慷慨陈词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恰逢材官入衙,呈送文书,正是常州知府衙门送来的剃发令。方亨如获至宝,令承发科书吏抄录剃发令,准备分发传示各地。
书吏备好笔墨纸砚,正要抄写,却见剃发令语气坚峻,赫然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等字样。他气愤交加,把毛笔扔在地上,说道:“就死也罢!”
方亨大怒,下令杖责书吏。
衙门中胥吏皂役大哗,簇拥着书吏逃离衙门。
江阴北门附近少年素练武艺,多拳勇,闻讯鸣锣执械,涌入县衙。
方亨犹坐堂上,色厉内荏,令仆役没收兵器。
少年们群情激昂,说道:
“我等备兵器乃为御敌,尔收之,反为敌所用,宁死不从!”
“尔是大明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为明朝衣冠,却来做鞑子的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
……
方亨大怒,喝道:“尔等乱民,目无王法,个个都该砍头!”
……
“应该砍你的头!”台下有士卒听得投入,竟把戏子当成了方亨,脱去草鞋,向那戏子掷去,然后又从同袍间跃过,就要上台殴打那名扮演方亨的戏子。
台下秩序大乱,更多的士卒站了起来,把草鞋仍向戏子!
标营副营长冯琳立即起身,试图制止士卒。但士卒们群情激昂,个个恨得咬牙切齿。
“咣!咣!咣!”戏班急中生智,连敲数声金锣。
丹初站了起来,转身大声喝道:“安静!全都坐下!”
大帅发话,没人敢不听,士卒们乖乖坐了下来,心里犹自不平。
丹初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说道:“这是戏剧,不得当真!所有人认真看戏,不许喧闹,不许乱动!接看演戏!”
……
戏剧进入了高潮。少年们群情激愤,围攻方亨,扯其帽,碎其衣。方亨仍然大骂不止,少年们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打死了方亨。
乃立太祖牌位,分队伍,树旗帜,鸣金进止,集教场,议战守。
有典史名阎应元者,有韬略,民众拥为主,从其令。乃招募义士,修造军械,收敛钱粮,堵塞城门,积极备战。
清兵至,屡战屡败,折损兵马无数。不得已,多铎调博洛、尼堪、孔有德等亲王郡王攻城,使用两百多门红衣大炮日夜轰击,终于破城。
江阴军民巷战到底,无一投降。清兵大肆屠城,江阴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七万五千余人。事后清点,江阴城内仅剩五十三个活口。
剧末,阎应元赋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另有一无名女子,赋诗:“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戏台下,士卒们已经哭声一片。丹初也眼圈一红,跃上戏台,大声说道:“好男子,随我来从军,杀尽鞑虏,恢复中华!”
士卒们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声:“杀尽鞑虏,恢复中华!”
为鼓舞士气,丹初下令招募了一个戏班,在军中演戏犒劳将士。他试图寓教于乐,令戏班专门演出《长坂坡》、《四郎探母》之类的“主旋律”戏曲。
今天,戏班演出了一曲新剧,名为《江阴八十一日》,取材于江阴阖城义民抗清殉国的故事。
丹初向来不喜欢听戏,但穿越到明末,实在没什么娱乐项目。
戏曲,可谓是老少咸宜、受众最广的消遣方式了。若能在戏曲中融入教育内容,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于是,丹初委托幕僚何云,和戏班一起,编排出了《江阴八十一日》。何云是常熟人,老家与江阴离得近,了解很多内情,对编排戏曲十分热衷。
未正时分,标营、中军近千人早早集合完毕,环绕戏台坐成了一个扇形。丹初也耐着性子,来到台下中央位置,现场感受戏曲的教育效果。
才一坐定,乐声响起,戏曲开始。
开幕,交待背景。
先是一阵靡靡之音,白脸的满清亲王多铎出场,一边饮酒作乐,一边部署军务,骄悍跋扈。
有兵来报,说弘光帝逃至芜湖,多铎遣贝勒尼堪追击。广昌伯刘良佐带兵勤王,多铎仅派三百满洲兵迎战。刘良佐叩头乞降,请擒弘光帝以赎罪立功。
弘光帝听说刘良佐兵至,先逃往如意伯刘孔昭家。刘孔昭不纳,弘光帝奔往靖国公黄得功军营。
黄得功叹曰:“陛下死守京城,臣可借势,奈何轻出!”与刘良佐交战,败,得功叹曰“我无能为矣”,拔剑自刎。
弘光帝投降,乘无幔小轿入南京,以油扇掩面。沿途百姓纷纷唾骂,甚至有投瓦砾者。多铎设宴款待,命弘光帝坐于北来太子之下。
第一幕结束。军中缺少娱乐,将士们看戏看得很认真。弘光帝懦弱,多铎骄横,刘良佐寡廉鲜耻,黄得功大义凛然,在舞台上惟妙惟肖。
丹初本来不喜看戏,这出《江阴八十一日》大致还原了历史,令他颇感好奇。回顾四周,将士们都翘首以盼,被剧情吸引进去,脸上表情不一,混杂着惋惜、憎恨、期待、不甘、希望……
第二幕,弘光朝委任的江阴官员纷纷去任,满清所授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邑民汹汹,打算拒守,但无兵器钱粮,无人出头。
方亨戴纱帽着蓝袍,仍为明朝衣冠,很年轻,无家眷,只带家丁数人。亨入县衙,空无一人,耆老八人入见。
亨曰:“常州府各县均已献册,江阴何以独无?”
耆老出衙,与主簿、教谕、缙绅等商议。众人踌躇不语,无人敢挑头抵抗。遂决定归顺,奉献图册,转送于南京。
这一幕,方亨骄恣,耆老有心无力,主簿、缙绅等人唯唯诺诺。
台下的士卒已经气愤,叫骂声四起。
第三幕,方亨率城内缙绅到文庙进香,老百姓围观者甚众。
主簿试探着问道:“县台,江阴已经归顺,想必无他事耳。”
方亨笑道:“只剩剃发而已。前者,南京已差满洲大兵四人,督促江阴城民剃发。”
一耆老怒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焉能轻剃?”
方亨亦怒,厉声说道:“此大清律例,不可违也。”
这一幕,矛盾点都在方亨身上。观众已经沸腾,丹初身旁的军官们都开始议论起来:
“方亨枉为读书人,却甘做满清的走狗,真是可恨!”() ()
“若非此等汉奸,鞑子焉能入关?大明焉会衰败?”
“此类汉奸最是可恨!”
……
第四幕,剃发的消息传开,江阴民情汹汹。
县学诸生进入县衙,在明伦堂晋见方亨,慷慨陈词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恰逢材官入衙,呈送文书,正是常州知府衙门送来的剃发令。方亨如获至宝,令承发科书吏抄录剃发令,准备分发传示各地。
书吏备好笔墨纸砚,正要抄写,却见剃发令语气坚峻,赫然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等字样。他气愤交加,把毛笔扔在地上,说道:“就死也罢!”
方亨大怒,下令杖责书吏。
衙门中胥吏皂役大哗,簇拥着书吏逃离衙门。
江阴北门附近少年素练武艺,多拳勇,闻讯鸣锣执械,涌入县衙。
方亨犹坐堂上,色厉内荏,令仆役没收兵器。
少年们群情激昂,说道:
“我等备兵器乃为御敌,尔收之,反为敌所用,宁死不从!”
“尔是大明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为明朝衣冠,却来做鞑子的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
……
方亨大怒,喝道:“尔等乱民,目无王法,个个都该砍头!”
……
“应该砍你的头!”台下有士卒听得投入,竟把戏子当成了方亨,脱去草鞋,向那戏子掷去,然后又从同袍间跃过,就要上台殴打那名扮演方亨的戏子。
台下秩序大乱,更多的士卒站了起来,把草鞋仍向戏子!
标营副营长冯琳立即起身,试图制止士卒。但士卒们群情激昂,个个恨得咬牙切齿。
“咣!咣!咣!”戏班急中生智,连敲数声金锣。
丹初站了起来,转身大声喝道:“安静!全都坐下!”
大帅发话,没人敢不听,士卒们乖乖坐了下来,心里犹自不平。
丹初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说道:“这是戏剧,不得当真!所有人认真看戏,不许喧闹,不许乱动!接看演戏!”
……
戏剧进入了高潮。少年们群情激愤,围攻方亨,扯其帽,碎其衣。方亨仍然大骂不止,少年们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打死了方亨。
乃立太祖牌位,分队伍,树旗帜,鸣金进止,集教场,议战守。
有典史名阎应元者,有韬略,民众拥为主,从其令。乃招募义士,修造军械,收敛钱粮,堵塞城门,积极备战。
清兵至,屡战屡败,折损兵马无数。不得已,多铎调博洛、尼堪、孔有德等亲王郡王攻城,使用两百多门红衣大炮日夜轰击,终于破城。
江阴军民巷战到底,无一投降。清兵大肆屠城,江阴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七万五千余人。事后清点,江阴城内仅剩五十三个活口。
剧末,阎应元赋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另有一无名女子,赋诗:“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戏台下,士卒们已经哭声一片。丹初也眼圈一红,跃上戏台,大声说道:“好男子,随我来从军,杀尽鞑虏,恢复中华!”
士卒们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声:“杀尽鞑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