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李世民的顾虑
李元吉腹诽着,道:“二哥,苇泽关发生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了吧?”
苇泽关发生的事情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而且关系到国事、军政,以李世民的勤政程度,以及对兵事上的关心程度,不可能没收到一点儿风声。
再加上李仲文有二心的事情,唐俭早早的就察觉出了端倪,并且密奏给了李渊,李世民应该也已经从李渊那里得到了一些具体的消息。
说不定以后秘密的派人盯着苇泽关了。
所以李元吉也没有跟李世民藏着掖着,开门见山的问起了苇泽关的事情。
李世民听到这话以后,明显的一愣,他微微皱了皱眉头,默默的放下了手里的《璇玑书》,不过并没有急着讲话,而是对房玄龄和薛收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先出去。
房玄龄和薛收对视了一眼,一起施礼过后,倒退着出了屋子。
李世民一直等到两个人的身影彻底消失以后,才凝着眉头,一脸深沉的道:“你怎么突然问起了这个?”
李元吉再次问道:“如此说来,二哥是知道了?”
李世民也没有隐瞒,点着头道:“自从唐俭秘密的向父亲上书,说并州总管、苇泽关守将李仲文有不臣之心以后,我就一直关注着此事。”
说到此处,李世民微微仰起头,目光落在李元吉身上,继续道:“我原本想派人去处理此事的,只是碍于苇泽关以前是三姊镇守的地方,关内有不少人是三姊的旧部,没有三姊点头,我也不好处理此事,所以迟迟没有派人过去。
后来听说马三宝在三姊被禁足以后,秘密的赶往了苇泽关,我意识到马三宝很有可能要做蠢事,所以立马想派人过去。
但是没等我的命令传达下去,你就先派人过去了,还调遣了兵马。
我看伱出手了,就没有再出手。”
李元吉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在维护李秀宁这件事上,他和李世民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李世民即便是把他的所作所为摸清楚了,他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因为大家都是为了维护李秀宁,都是为了李秀宁好,所以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也没有什么权谋上的斗争。
只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足够了。
李世民见李元吉只是点头不说话,沉吟着又道:“怎么,你突然找上我,又提到了苇泽关,难道是苇泽关的事情出现了什么变化,你的人已经无法掌控局势了,需要我派人去协助?”
李元吉深沉的道:“苇泽关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出现了变化。”
李世民眉头一下子皱的更紧了,“不仅仅是出现了变化?难道李仲文真的反了,他真有那个胆子?”
不是李世民看不起李仲文,而是李世民了解李仲文的能耐,在李世民眼里,李仲文估计跟他麾下的那些将校没区别,领兵打仗可以,牧守一方也可以,但是说到造反,李仲文还差了点。
在李世民看来,能造反的人那都是天生的。
他们有与生俱来的造反能力,或身具豪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人心,笼络一大批人杰为他所用;或擅长蛊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蛊惑百姓,跟着他一起造反,一起起事;或身具独特的人格魅力,即便是什么也不做,也有一大批人忠心耿耿的追随他。
但李仲文明显没有以上的任何一种能力。
不然他也不会在李秀宁离开了苇泽关半年之久以后,还没办法让苇泽关上下一心的追随他。
所以李世民从头到尾都不认为李仲文真的会造反。
如果李仲文真的反了,他会很意外的。
不过,他意外也只能等到确认了李仲文反了以后,李元吉是现在就很意外。
李元吉错愕道:“二哥难道没派人盯着苇泽关?难道不知道苇泽关的现状?”
李世民一脸尴尬。
李元吉狐疑道:“二哥最近的心思都不在苇泽关上面?”
李世民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我得知你派人去了苇泽关以后,就没有再关注苇泽关的事情。”
在他看来,李仲文是不会反的,因为李仲文没有那个能力。
李元吉既然派人去了,那一定能将苇泽关的事情处理的妥妥贴贴,不需要他再盯着。
所以就没有再关注苇泽关的事情。
李元吉没好气的将苇泽关现在的情况给李世民讲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了以后,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脸色也逐渐的阴沉了下来。
“照你这么说,苇泽关现在的情形很不妙?”
李元吉点了点头,神情凝重的道:“如今仅仅是李仲文有二心的话,那倒是好解决。可突厥人也参杂在其中,很有可能还派遣了兵马潜藏在苇泽关外,那么这件事就不好解决了。”
李世民瞥了李元吉一眼,若有所思的道:“你是担心一旦对李仲文下重手,突厥人就会从苇泽关外冲出来,来一个大兵压境?”
李元吉点头道:“要是李仲文狗急跳墙,配合着突厥人来一个里应外合的话,苇泽关很有可能会被攻破。
以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三个人手里的兵马,根本挡不住突厥人的大军。”
虽说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皆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尤其是苏定方,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是一代统将。
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也不可能领着不到一万五的人马,去抵御突厥人的数万,甚至十数万的大军啊。
尤其是在有李仲文这个内应的情况下,他们手里的那点兵马根本就应付不了突发场面。
这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非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无能。
“你准备如何应对,是向苇泽关增兵,还是亲自领兵去一趟苇泽关?”
李世民沉吟着问。
李元吉好笑的道:“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特地来将此事告诉二哥的。”
李世民愣了一下,愕然的道:“你的意思是你不打算插手此事了?”
李元吉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该做的我已经做了,我的人也可以留在苇泽关继续跟李仲文对持。但剩下的明显跟我没关系了啊,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了。”
李世民听到这话,就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叫道:“怎么能跟你没关系呢?”
李元吉无奈的摊开手道:“这江山不是大哥坐,就是你坐,反正轮不到我。苇泽关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就应该是你和大哥去解决,而不是我。
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个资格。”
李世民张着嘴,愣是被李元吉怼的没话讲了。
李元吉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他愣是想不到该如何反驳。
是啊,这江山到最后不是他坐,就是李建成坐,反正横竖也轮不到李元吉。
以李元吉如今的身份地位,已经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了,只要大唐不亡国,他躺平了也能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他实在没必要再去建功立业了。
反倒是他和李建成,要想继承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的、安定的大唐,就必须不遗余力的为大唐增砖添瓦。
只是他现在正跟李建成斗的火热呢,眼看就要将李建成拉下马了。
他实在不愿意在这个时候领兵出征,那样的话李建成就有了喘息之机。
他此前的所有谋划很有可能就要付诸东流。
最关键的是,李建成如今已经开始对他下杀手了,也隐隐的流露出了一种要将李渊拉下马的意思,李渊又彻底的倒向了李建成。
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不敢离开长安城。
因为他一旦离开了长安城,李建成一定会派人刺杀他,也一定会借机掀起政变。
很有可能在他击退了突厥人回来的时候,等待他的就是李建成的赐死诏书,又或者是李建成一系列夺权的阴谋。
所以他现在说什么也不会离开长安城。
只是李元吉不出面,他也不出面,那苇泽关的事情如何解决?
放任李仲文继续在苇泽关捣鬼,坐看突厥人南下?
这可能吗?
一旦突厥人南下,对大唐造成的伤害很有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苇泽关背后的太原府、河北道、陕东道、都畿道,很有可能会被突厥人祸祸的不成样子,很有可能数十年也没办法重新焕发生机。
而现在,能为大唐提供一些税赋,并且彻底的推行了大唐王化的,只有太原府、陈东道等几个道。
而其他道,虽然也在大唐统治下,但还在恢复阶段,根本没办法为大唐提供多少税赋,更没有彻底的推行大唐的王化。
像是李元吉统治的河北道,目前也仅仅是县,以及县以上的官吏到位了而已。
大唐的王化还没有彻底的推行下去,没有深入河北道的人心。
许多地方如今还遵守的是前隋的旧制,又或者干脆就没制度。
这种情况下,一旦太原府和陕东道被突厥人祸祸了,对大唐的打击是很大的。
李世民权衡完了其中的利弊以后,目光再次落在了李元吉身上,准备再劝劝李元吉。
李元吉腹诽着,道:“二哥,苇泽关发生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了吧?”
苇泽关发生的事情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而且关系到国事、军政,以李世民的勤政程度,以及对兵事上的关心程度,不可能没收到一点儿风声。
再加上李仲文有二心的事情,唐俭早早的就察觉出了端倪,并且密奏给了李渊,李世民应该也已经从李渊那里得到了一些具体的消息。
说不定以后秘密的派人盯着苇泽关了。
所以李元吉也没有跟李世民藏着掖着,开门见山的问起了苇泽关的事情。
李世民听到这话以后,明显的一愣,他微微皱了皱眉头,默默的放下了手里的《璇玑书》,不过并没有急着讲话,而是对房玄龄和薛收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先出去。
房玄龄和薛收对视了一眼,一起施礼过后,倒退着出了屋子。
李世民一直等到两个人的身影彻底消失以后,才凝着眉头,一脸深沉的道:“你怎么突然问起了这个?”
李元吉再次问道:“如此说来,二哥是知道了?”
李世民也没有隐瞒,点着头道:“自从唐俭秘密的向父亲上书,说并州总管、苇泽关守将李仲文有不臣之心以后,我就一直关注着此事。”
说到此处,李世民微微仰起头,目光落在李元吉身上,继续道:“我原本想派人去处理此事的,只是碍于苇泽关以前是三姊镇守的地方,关内有不少人是三姊的旧部,没有三姊点头,我也不好处理此事,所以迟迟没有派人过去。
后来听说马三宝在三姊被禁足以后,秘密的赶往了苇泽关,我意识到马三宝很有可能要做蠢事,所以立马想派人过去。
但是没等我的命令传达下去,你就先派人过去了,还调遣了兵马。
我看伱出手了,就没有再出手。”
李元吉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在维护李秀宁这件事上,他和李世民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李世民即便是把他的所作所为摸清楚了,他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因为大家都是为了维护李秀宁,都是为了李秀宁好,所以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也没有什么权谋上的斗争。
只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足够了。
李世民见李元吉只是点头不说话,沉吟着又道:“怎么,你突然找上我,又提到了苇泽关,难道是苇泽关的事情出现了什么变化,你的人已经无法掌控局势了,需要我派人去协助?”
李元吉深沉的道:“苇泽关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出现了变化。”
李世民眉头一下子皱的更紧了,“不仅仅是出现了变化?难道李仲文真的反了,他真有那个胆子?”
不是李世民看不起李仲文,而是李世民了解李仲文的能耐,在李世民眼里,李仲文估计跟他麾下的那些将校没区别,领兵打仗可以,牧守一方也可以,但是说到造反,李仲文还差了点。
在李世民看来,能造反的人那都是天生的。
他们有与生俱来的造反能力,或身具豪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人心,笼络一大批人杰为他所用;或擅长蛊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蛊惑百姓,跟着他一起造反,一起起事;或身具独特的人格魅力,即便是什么也不做,也有一大批人忠心耿耿的追随他。
但李仲文明显没有以上的任何一种能力。
不然他也不会在李秀宁离开了苇泽关半年之久以后,还没办法让苇泽关上下一心的追随他。
所以李世民从头到尾都不认为李仲文真的会造反。
如果李仲文真的反了,他会很意外的。
不过,他意外也只能等到确认了李仲文反了以后,李元吉是现在就很意外。
李元吉错愕道:“二哥难道没派人盯着苇泽关?难道不知道苇泽关的现状?”
李世民一脸尴尬。
李元吉狐疑道:“二哥最近的心思都不在苇泽关上面?”
李世民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我得知你派人去了苇泽关以后,就没有再关注苇泽关的事情。”
在他看来,李仲文是不会反的,因为李仲文没有那个能力。
李元吉既然派人去了,那一定能将苇泽关的事情处理的妥妥贴贴,不需要他再盯着。
所以就没有再关注苇泽关的事情。
李元吉没好气的将苇泽关现在的情况给李世民讲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了以后,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脸色也逐渐的阴沉了下来。
“照你这么说,苇泽关现在的情形很不妙?”
李元吉点了点头,神情凝重的道:“如今仅仅是李仲文有二心的话,那倒是好解决。可突厥人也参杂在其中,很有可能还派遣了兵马潜藏在苇泽关外,那么这件事就不好解决了。”
李世民瞥了李元吉一眼,若有所思的道:“你是担心一旦对李仲文下重手,突厥人就会从苇泽关外冲出来,来一个大兵压境?”
李元吉点头道:“要是李仲文狗急跳墙,配合着突厥人来一个里应外合的话,苇泽关很有可能会被攻破。
以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三个人手里的兵马,根本挡不住突厥人的大军。”
虽说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皆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尤其是苏定方,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是一代统将。
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也不可能领着不到一万五的人马,去抵御突厥人的数万,甚至十数万的大军啊。
尤其是在有李仲文这个内应的情况下,他们手里的那点兵马根本就应付不了突发场面。
这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非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无能。
“你准备如何应对,是向苇泽关增兵,还是亲自领兵去一趟苇泽关?”
李世民沉吟着问。
李元吉好笑的道:“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特地来将此事告诉二哥的。”
李世民愣了一下,愕然的道:“你的意思是你不打算插手此事了?”
李元吉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该做的我已经做了,我的人也可以留在苇泽关继续跟李仲文对持。但剩下的明显跟我没关系了啊,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了。”
李世民听到这话,就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叫道:“怎么能跟你没关系呢?”
李元吉无奈的摊开手道:“这江山不是大哥坐,就是你坐,反正轮不到我。苇泽关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就应该是你和大哥去解决,而不是我。
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个资格。”
李世民张着嘴,愣是被李元吉怼的没话讲了。
李元吉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他愣是想不到该如何反驳。
是啊,这江山到最后不是他坐,就是李建成坐,反正横竖也轮不到李元吉。
以李元吉如今的身份地位,已经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了,只要大唐不亡国,他躺平了也能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他实在没必要再去建功立业了。
反倒是他和李建成,要想继承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的、安定的大唐,就必须不遗余力的为大唐增砖添瓦。
只是他现在正跟李建成斗的火热呢,眼看就要将李建成拉下马了。
他实在不愿意在这个时候领兵出征,那样的话李建成就有了喘息之机。
他此前的所有谋划很有可能就要付诸东流。
最关键的是,李建成如今已经开始对他下杀手了,也隐隐的流露出了一种要将李渊拉下马的意思,李渊又彻底的倒向了李建成。
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不敢离开长安城。
因为他一旦离开了长安城,李建成一定会派人刺杀他,也一定会借机掀起政变。
很有可能在他击退了突厥人回来的时候,等待他的就是李建成的赐死诏书,又或者是李建成一系列夺权的阴谋。
所以他现在说什么也不会离开长安城。
只是李元吉不出面,他也不出面,那苇泽关的事情如何解决?
放任李仲文继续在苇泽关捣鬼,坐看突厥人南下?
这可能吗?
一旦突厥人南下,对大唐造成的伤害很有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苇泽关背后的太原府、河北道、陕东道、都畿道,很有可能会被突厥人祸祸的不成样子,很有可能数十年也没办法重新焕发生机。
而现在,能为大唐提供一些税赋,并且彻底的推行了大唐王化的,只有太原府、陈东道等几个道。
而其他道,虽然也在大唐统治下,但还在恢复阶段,根本没办法为大唐提供多少税赋,更没有彻底的推行大唐的王化。
像是李元吉统治的河北道,目前也仅仅是县,以及县以上的官吏到位了而已。
大唐的王化还没有彻底的推行下去,没有深入河北道的人心。
许多地方如今还遵守的是前隋的旧制,又或者干脆就没制度。
这种情况下,一旦太原府和陕东道被突厥人祸祸了,对大唐的打击是很大的。
李世民权衡完了其中的利弊以后,目光再次落在了李元吉身上,准备再劝劝李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