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和陈叔达面面相觑。

    啥玩意?

    我们听到了啥?

    皇太孙……哦,不,嫡皇太孙要被封到吐蕃?

    那岂不是说太子李建成要凉,雍王准备正式的接替圣人的位置?!

    那我们是不是要招呼招呼文武百官,快速的准备起来了?!

    在萧瑀和陈叔达古怪的眼神中,李元吉继续道:“现在,我说我要经略吐蕃,你们还有意见吗?”

    萧瑀和陈叔达快速的摇头。

    任瑰在迟疑了一下头,也摇了摇头。

    您这都要登基了,我们还哪敢有什么意见。

    有句话不是说了嘛,识时务者魏俊杰!

    反正,现在大唐也没人能在您的银威下去接手圣人的位置。

    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就照我说的去做吧。”

    李元吉不知道萧瑀、陈叔达、任瑰有这么多的内心戏,不过通过他们的反应,大致也猜到了一些他们内心的想法。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呵呵呵呵呵……

    他嘴上说是要把李建成的嫡长子封在吐蕃,可他真正想封的其实是李建成。

    也只有李建成才镇得住即将崛起的吐蕃圣主松赞干布。

    李建成那个一丁点大的儿子还嫩了点。

    只不过如今李建成还兼任着太子的身份,说把李建成封到吐蕃的话,会让人觉得有些怪异,觉得有些不合礼法,所以才让李建成的儿子帮李建成背了一次‘锅’。

    他之所以会产生出将李建成封到吐蕃的想法,也是因为他近两年才发现,他要是想扶持李建成做傀儡的话,并不会那么顺利。

    李建成并不是一个甘于做傀儡的人,也不是个会安分的主儿,把李建成扶持上去以后,李建成铁定会想尽办法从他手里夺权。

    他已经没心思跟李建成内斗了,因为他发现外斗远比内斗有意思多了。

    所以他干脆就决定将李建成外封出去,然后在李渊弥留之际,效彷朱元章、朱棣,整一个皇太孙,让皇太孙直接登基成为傀儡。

    皇太孙无论是谁,在辈分、权势、根基上都会矮他好几头,那样的话,他可以从容的掌控皇太孙。

    至于他老了以后,会不会受到正值壮年的皇太孙的挑衅,他一点儿也不担心。

    因为他并不打算让这位皇太孙在帝位上一直坐下去。

    有一句话不是说了嘛,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李氏嫡系有三支,一家出一个,一个坐十年,轮换着来,再让禅位的皇帝组成三人成员的内阁,跟三宰,以及军方三头目,共同组成一个治理大唐的核心权力机构。

    三三三九制,相对也能稳定一些。

    有了争议,也能角逐出胜负。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人会在乎帝位上坐的是谁了,也不用大动干戈的去抢来抢去了。

    皇帝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柄,要面对的就不再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了,而是一群人。

    一群代表着皇家利益群体的人,一群代表着文官们利益群体的人,一群代表着军方利益群体的人。

    任何一个群体的人,在拿到了权力以后,再想让他们将权力交出去,那他们肯定会殊死搏斗的。

    当然了,为了确保皇族在这种制度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三宰中必然得有一个人是外戚,军方三头目中也必然得有一个人是皇族中人。

    这样,皇族中的嫡庶、国戚,百官中的文武们的利益都照顾到位了,大家也不会反对,更不会拒绝。

    唯一没被照顾到位的可能就是皇帝了。

    而皇帝的态度,大家还不用在乎。

    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以后,李元吉就开始做准备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李元吉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并且也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完成这件事。

    所以能告诉外人的就只能是假话,以及一些湖弄人的话。

    萧瑀三人明显是被湖弄住了,所以在离开太极殿前,再也没提为何要经略吐蕃这种问题。

    萧瑀三人在离开了太极殿以后,立马批复了李道立所需的款项,以及在突厥筑城的款项,同时遣鸿胪寺的人开始跟林邑和吐蕃的使者接触。

    初步接触,得到的回应并不好。

    两国的使臣几乎毫不犹豫的回绝了这件事。

    不过,李元吉也好,萧瑀三人也罢,都没有心急。

    要在人家的土地上划地筑城,还要驻军,这对人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一不小心人家就会丧失主权,人家会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得好好的去磨,得慢慢的去谈,静等时机。

    时机成熟的时候,不需要大唐多说什么,他们也会主动找上大唐,请求大唐在他们的疆域上筑城驻军的。

    就像是新罗那样。

    在萧瑀三人忙着花钱,忙着学习经济,忙着跟林邑、吐蕃的使臣谈判的时候,李孝恭针对博陵崔氏的阴谋终于露出了头角。

    七月七日,博陵崔氏的海船在扬州补给完以后,驶向棣州的时候,遇到了海龙王咆孝,一百多条商船中,除了最大的三支船只外,剩下的船只皆被海龙王所吞噬,其中就包括博陵崔氏帮大唐运送粮食的十支运粮船。

    消息还没传回长安,朝廷征博陵崔氏所运的粮食为军粮的文书就送往了博陵。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李孝恭在趁机落井下石,在趁机报复博陵崔氏在吞没荥阳郑氏产业期间对他表露出的不敬。

    但没有任何人出来帮博陵崔氏叫屈。

    因为李孝恭的这种针对是明面上的,并且在李孝恭的职权范围之内,博陵崔氏要是应付不了,那只能证明博陵崔氏技不如人。

    世家豪门虽说互相守望相助,但不是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忙。

    像是这件事,李孝恭是在海龙王咆孝完以后才开始向博陵崔氏发难的,那就说明博陵崔氏的商船被海龙王所吞噬,并不是李孝恭暗地里使了什么阴谋诡计。

    李孝恭如今借用着自己身上的职权,光明正大的针对博陵崔氏,所行所为都堂堂正正的,没有任何遮遮掩掩。

    其他世家豪门的人也不会帮博陵崔氏。

    毕竟,大家虽然互为盟友,可也仅仅是盟友而已。

    在人家没有用阴谋诡计针对你的情况下,在人家的针对没有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大家也没有理由冒着也被人家针对的风险,去付出极大的代价帮你。

    大家又不是什么善人。

    所以,李孝恭和博陵崔氏斗法,世家豪门的人都会袖手旁观,赢了,那大家不介意锦上添花,输了,那怪你技不如人。

    你要是输的很惨,惨到已经没办法在世家豪门中立足了,那对不起,大家会一拥而上,将你吞的干干净净。

    所以,在李孝恭开始针对博陵崔氏以后,顶尖的世家豪门当中,没有一个有反应的。

    博陵崔氏的崔民干,在拿到李孝恭所出的文书的第一刻,立马凑齐了粮食,借助漕运运往了洛阳,船队在过卫州的时候,遭了人算计,十多船的粮食被焚烧一空,随行的崔氏族人也被迷晕,拔光了衣服丢到了两侧的芦蒿丛里。

    崔氏立马察觉出来这是被人针对了,第一怀疑对象便是李孝恭。

    为此王圭还特地弹劾了李孝恭一本。

    王圭之所以会弹劾李孝恭,可不是为了公平正义,而是因为王圭的堂妹,前隋雍州司马王孝远之女嫁给了崔氏的崔凤举,算得上是姻亲。

    所以在崔民干无法上朝的情况下,帮崔民干叫了一次屈。

    李孝恭对此理都没理。

    王圭没讨到便宜就继续弹劾李孝恭。

    结果等崔氏第二次准备好粮食,通过陆路运往洛阳的时候,事情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崔氏的运粮队伍再一次遭到了袭击,这一次崔氏留了个心眼,抓到了偷袭运粮队伍的人,经过了审问以后才得知,是河东柳氏的人。

    河东柳氏兴于魏晋,在南朝的时候荣极一时,到了前隋以后,出现了没落,大唐立国以后,跟柳氏同样居于河东的裴氏强势崛起,压的柳氏有些喘不过气,就显得更没落了。

    在得知了李孝恭有意针对博陵崔氏,并且剔除博陵崔氏在漕运和海运中的份子以后,就生出了赌一把的心思。

    想帮李孝恭出这口气,博取李孝恭的好感,从而夺取博陵崔氏在漕运和海运中的份子。

    漕运和海运已经开发了两年多了,参与到漕运和海运中的世家豪门借此获取了多大的利润,众所周知。

    所以其他没参与到漕运和海运中的世家都眼红这份利益。

    甚至一些参与到了漕运和海运中的世家,也眼红其他人手里的份子。

    所以河东柳氏想重振家门,想夺取博隆崔氏手里的份子,其他的世家豪门都能理解。

    甚至他们觉得,他们要是处在河东柳氏的位置上的话,他们会比河东柳氏更凶、更残忍。

    所以,其他世家豪门的人对河东柳氏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的微词。

    一些人甚至暗戳戳的跑去给河东柳氏加油鼓劲,让河东柳氏更凶残一点,最好将博陵崔氏拉下马。

    其中佼佼者便是弘农杨氏、

章节目录

满唐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圣诞稻草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圣诞稻草人并收藏满唐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