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三婶把银子层层包裹放在怀里揣着,提着包袱,包袱里放着两块碎银和魏太太赏的细花布,和抱着慧姐儿的敏娘一起走在镇西街上。
冬月农闲时分,街上熙熙攘攘尽是采买物品,置办年货的人群。
卢三婶两婆媳定居溪水村以来,一直深居简出,生活俭朴。
平时雇人种种地,前年到宝麒寺供奉绣垫,正好遇见魏太太带家眷理佛,惊讶两婆媳的绣活,陆陆续续零星的交了些小件给三婶两婆媳绣制,慢慢小卢家绣活好,尽接镇上太太的绣活,也因此在村里传开来。
两婆媳日常接交绣活直来直去,未成到镇上逛过。
今日是第一次到镇西街来,镇西街上各家店铺一片热闹景象,货品堆叠在店堂和门口,留出一两人通行的过道,店小二和掌柜的进进出出忙着吆喝接待客人。
“大娘,娘子看看这个花布,辛苦一年,过年置办一件衣裳正好,现在扯两尺做好过年,又喜庆又漂亮。”
门口的掌柜手里牵着一块亮红的细布,对着两婆媳口沫横飞殷勤的招揽着。
卢三婶停下来,抬头看看门上的招牌{齐家花行},店堂里几个老少妇人,正在兴奋的挑选比划着布料选购,
带着敏娘走进去,扫视了一遍柜台上一溜排放的各色布匹,卢三婶走到几匹亮色的布匹前,细细的选看起来。
卢三婶拿起一匹姜黄色的细布,旋身在敏娘身上比了比。
“娘,我有衣服穿。”敏娘红着脸。
“别多说了,听娘的。”
卢三婶想了想,转头又选了几样各色细棉布,再买了三斤棉花,付过银钱叫掌柜的打包好放在一边。
三婶和敏娘走出{齐家花行},沿着街道继续逛到陈记杂货店门口,看见两个八九岁的小伙计,穿着灰色粗麻旧棉衣,抬着一筐豆酱,干辣椒,豆子走出来。
“三奶奶,敏娘子,你们也来镇上买东西呀?”
其中一个小伙计两手放右肩膀上抓握着扁担,微微斜着身子眨巴着眼睛,笑着招呼起来。
“哎哟,原来是东子,给东家进货?”
“嗯,我们东家的料都是在这家买的,东家一月结次账”。
“三奶奶麻烦您回去告诉我奶一声,我东家要年二十九才放假,这几日就不回去了,店里忙得很。”
“好的,回去就给你奶说。”
卢三婶两婆媳告别了东子,抬腿迈入店去,看着琳琅满目的吃食,称了三斤酥糖,一斤红糖,买了一罐豆酱,卢三婶小心的拿出荷包,数了三十三文钱出来付了账。
走在街上,慧姐儿醒来睁开眼,靠在敏娘身上顶了顶脑袋,啊啊啊叫着用手去掀头上的盖布。
敏娘听见赶紧帮忙揭开,眼神温暖一脸欢笑的逗了一下“我们慧姐儿醒来了”。
慧姐儿仰起脸,摇着手用晶亮的眼睛看着敏娘笑,随即又侧过头转着眼珠,津津有味的看着街上忙忙碌碌采买年货的行人。
路人大多穿着过膝棉袄,或棉或麻,有新衣,也多有补丁重补丁。
挑担背筐的路人多数是简衣素服打着补丁,只在走近{齐家花行}时,路上妇人才看着颜色丰富,细布色衣多起来。
男人有些年纪大的带着棉帽子,也有戴皮帽子的富人。
个别带着仆妇丫头的女人带着风帽,其余大多都是像她三婶敏娘一样用细麻布包住头的妇女。
只是看了半天,从服饰上也看不出与历史上那个朝代吻合。
慧姐儿望了一眼长长的西街,心里估算了一下距离,感觉这个镇还是比较大,只是从路人衣着上看经济条件也一般。
慧姐儿心里小心的和自己的前世历史知识核对了一下,也没敢下定论。
毕竟自己这个样子,仅靠表面也得不出结论。
卢三婶又在街边店里买了需要的几样物品,大包小包的提挎着走进{齐家花行}。
“哎呀,买了这许多恐怕拿不走。”布店掌柜看着卢三婶婆媳摇摇头,拿了布匹包裹出来。
镇上店家都知道这个时候多半顾客都是十里八乡坐船赶车来的,从这里到码头要走一大段路。
卢三婶放下手里的东西,怎么调换组合都拿不完。
正在发愁,布店掌柜看看接近响午,店里顾客已是不多了,路上行人也比先前少了许多,张口叫过门口吆喝的小伙计,吩咐他帮卢三婶婆媳提着货品送到码头。
街上人少了些,码头上确人声鼎沸,黑压压一片,堆满了肩担背抗的或站或坐的人。
大人们歇在一边等船,小孩子兴奋不已的嬉笑打闹热闹无比。
敏娘抱着慧姐儿捉急的皱起了眉,害怕时间不够慧姐儿饿起来。
机灵的小伙计见状,忙叫卢三婶婆媳东西放脚边原地歇息,他跑去找看回溪水村的船次。
不到一盏茶功夫,漫头大汗的小伙计跑回来,大声喊着快走快走,船要开了。
敏娘抱着慧姐儿提着一袋糖站起身,卢三婶徒劳的抓起这件又留下那样。
小伙计一把提起地上的所有包袱,带着两婆媳挤过人群来到船边。
“三婶子我还以为你们要过了响回去。”
“三婶子,你们今儿也到镇上来。”
船老大吴三郎和船中坐在扁担上的吴含生,看见走过来的两人,忙站起来招呼着。
吴三郎急忙掌稳船,含生快步走过去接过卢三婶手里的包袱,转身又去接下小伙计满手的东西提上船来。
卢三婶摸出一文钱赏给小伙计,小伙计听见船上人的招呼,跟着列嘴笑着“三婶子,你到镇上来了多多照顾我们”。
卢三婶笑着答应了一声。
船上已经坐满了回村的人,卢三婶婆媳走到船后面帘子后坐下。
含生把东西放在卢三婶脚前。
“含生多谢了。”卢三婶打着招呼,眼神温和的看着含生。
知道村里人农闲都要打柴到镇上卖,这一船多半是去镇上卖柴的又顺便买点年货的村人。
农家辛苦一年土里刨食,好的勉强够个温饱,做几块腊肉,年三十割条肉,买点豆子,手里没什么结余现钱,不会买多少年货。坏的就凄惨了,年关难过卖儿卖女。
“三婶子,不碍事的。”
“等会下船我再帮你们提回去。”
吴含生心跳加快,黝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潮红,眼神偷偷快速的扫了一下敏娘怀里的慧姐儿,憨厚的摆着手走到船前面去。
慧姐儿好奇的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的情景,看见她们和三个包着灰麻头巾的妇女坐在船仓后面,年长的一个妇女欲言又止的想攀谈,最后扯着嘴角笑道“这就是慧姐儿,都这么大了”。
另一个翻了翻细缝肿泡眼,盯着慧姐儿酸溜溜道“敏娘你们抱了这个娃真有福气,看看给带了多少财。”
说着又意味深长贪婪的瞟瞟卢三婶脚下堆着的货品。
慧姐儿感觉敏娘的胸膛急剧的起伏了一下,涨红了脸。“哈,那可不是,徐嫂子是不知道,慧姐儿就是一个带财的福娃,连德能大师都赞不绝口给取名,十里八乡可没人赶得上。”
卢三婶眼里露出精光,抬起眼皮刮了徐嫂子一眼。
因为一上午船已经往返了三次,这次过了就得等下午的船,所以挤了七个小石村的村民,另一个提着大包袱的,穿着一身藏蓝色细麻棉衣,黑色棉裤的中年妇人,不时的偷偷抬眼打量着。
冬月农闲时分,街上熙熙攘攘尽是采买物品,置办年货的人群。
卢三婶两婆媳定居溪水村以来,一直深居简出,生活俭朴。
平时雇人种种地,前年到宝麒寺供奉绣垫,正好遇见魏太太带家眷理佛,惊讶两婆媳的绣活,陆陆续续零星的交了些小件给三婶两婆媳绣制,慢慢小卢家绣活好,尽接镇上太太的绣活,也因此在村里传开来。
两婆媳日常接交绣活直来直去,未成到镇上逛过。
今日是第一次到镇西街来,镇西街上各家店铺一片热闹景象,货品堆叠在店堂和门口,留出一两人通行的过道,店小二和掌柜的进进出出忙着吆喝接待客人。
“大娘,娘子看看这个花布,辛苦一年,过年置办一件衣裳正好,现在扯两尺做好过年,又喜庆又漂亮。”
门口的掌柜手里牵着一块亮红的细布,对着两婆媳口沫横飞殷勤的招揽着。
卢三婶停下来,抬头看看门上的招牌{齐家花行},店堂里几个老少妇人,正在兴奋的挑选比划着布料选购,
带着敏娘走进去,扫视了一遍柜台上一溜排放的各色布匹,卢三婶走到几匹亮色的布匹前,细细的选看起来。
卢三婶拿起一匹姜黄色的细布,旋身在敏娘身上比了比。
“娘,我有衣服穿。”敏娘红着脸。
“别多说了,听娘的。”
卢三婶想了想,转头又选了几样各色细棉布,再买了三斤棉花,付过银钱叫掌柜的打包好放在一边。
三婶和敏娘走出{齐家花行},沿着街道继续逛到陈记杂货店门口,看见两个八九岁的小伙计,穿着灰色粗麻旧棉衣,抬着一筐豆酱,干辣椒,豆子走出来。
“三奶奶,敏娘子,你们也来镇上买东西呀?”
其中一个小伙计两手放右肩膀上抓握着扁担,微微斜着身子眨巴着眼睛,笑着招呼起来。
“哎哟,原来是东子,给东家进货?”
“嗯,我们东家的料都是在这家买的,东家一月结次账”。
“三奶奶麻烦您回去告诉我奶一声,我东家要年二十九才放假,这几日就不回去了,店里忙得很。”
“好的,回去就给你奶说。”
卢三婶两婆媳告别了东子,抬腿迈入店去,看着琳琅满目的吃食,称了三斤酥糖,一斤红糖,买了一罐豆酱,卢三婶小心的拿出荷包,数了三十三文钱出来付了账。
走在街上,慧姐儿醒来睁开眼,靠在敏娘身上顶了顶脑袋,啊啊啊叫着用手去掀头上的盖布。
敏娘听见赶紧帮忙揭开,眼神温暖一脸欢笑的逗了一下“我们慧姐儿醒来了”。
慧姐儿仰起脸,摇着手用晶亮的眼睛看着敏娘笑,随即又侧过头转着眼珠,津津有味的看着街上忙忙碌碌采买年货的行人。
路人大多穿着过膝棉袄,或棉或麻,有新衣,也多有补丁重补丁。
挑担背筐的路人多数是简衣素服打着补丁,只在走近{齐家花行}时,路上妇人才看着颜色丰富,细布色衣多起来。
男人有些年纪大的带着棉帽子,也有戴皮帽子的富人。
个别带着仆妇丫头的女人带着风帽,其余大多都是像她三婶敏娘一样用细麻布包住头的妇女。
只是看了半天,从服饰上也看不出与历史上那个朝代吻合。
慧姐儿望了一眼长长的西街,心里估算了一下距离,感觉这个镇还是比较大,只是从路人衣着上看经济条件也一般。
慧姐儿心里小心的和自己的前世历史知识核对了一下,也没敢下定论。
毕竟自己这个样子,仅靠表面也得不出结论。
卢三婶又在街边店里买了需要的几样物品,大包小包的提挎着走进{齐家花行}。
“哎呀,买了这许多恐怕拿不走。”布店掌柜看着卢三婶婆媳摇摇头,拿了布匹包裹出来。
镇上店家都知道这个时候多半顾客都是十里八乡坐船赶车来的,从这里到码头要走一大段路。
卢三婶放下手里的东西,怎么调换组合都拿不完。
正在发愁,布店掌柜看看接近响午,店里顾客已是不多了,路上行人也比先前少了许多,张口叫过门口吆喝的小伙计,吩咐他帮卢三婶婆媳提着货品送到码头。
街上人少了些,码头上确人声鼎沸,黑压压一片,堆满了肩担背抗的或站或坐的人。
大人们歇在一边等船,小孩子兴奋不已的嬉笑打闹热闹无比。
敏娘抱着慧姐儿捉急的皱起了眉,害怕时间不够慧姐儿饿起来。
机灵的小伙计见状,忙叫卢三婶婆媳东西放脚边原地歇息,他跑去找看回溪水村的船次。
不到一盏茶功夫,漫头大汗的小伙计跑回来,大声喊着快走快走,船要开了。
敏娘抱着慧姐儿提着一袋糖站起身,卢三婶徒劳的抓起这件又留下那样。
小伙计一把提起地上的所有包袱,带着两婆媳挤过人群来到船边。
“三婶子我还以为你们要过了响回去。”
“三婶子,你们今儿也到镇上来。”
船老大吴三郎和船中坐在扁担上的吴含生,看见走过来的两人,忙站起来招呼着。
吴三郎急忙掌稳船,含生快步走过去接过卢三婶手里的包袱,转身又去接下小伙计满手的东西提上船来。
卢三婶摸出一文钱赏给小伙计,小伙计听见船上人的招呼,跟着列嘴笑着“三婶子,你到镇上来了多多照顾我们”。
卢三婶笑着答应了一声。
船上已经坐满了回村的人,卢三婶婆媳走到船后面帘子后坐下。
含生把东西放在卢三婶脚前。
“含生多谢了。”卢三婶打着招呼,眼神温和的看着含生。
知道村里人农闲都要打柴到镇上卖,这一船多半是去镇上卖柴的又顺便买点年货的村人。
农家辛苦一年土里刨食,好的勉强够个温饱,做几块腊肉,年三十割条肉,买点豆子,手里没什么结余现钱,不会买多少年货。坏的就凄惨了,年关难过卖儿卖女。
“三婶子,不碍事的。”
“等会下船我再帮你们提回去。”
吴含生心跳加快,黝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潮红,眼神偷偷快速的扫了一下敏娘怀里的慧姐儿,憨厚的摆着手走到船前面去。
慧姐儿好奇的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的情景,看见她们和三个包着灰麻头巾的妇女坐在船仓后面,年长的一个妇女欲言又止的想攀谈,最后扯着嘴角笑道“这就是慧姐儿,都这么大了”。
另一个翻了翻细缝肿泡眼,盯着慧姐儿酸溜溜道“敏娘你们抱了这个娃真有福气,看看给带了多少财。”
说着又意味深长贪婪的瞟瞟卢三婶脚下堆着的货品。
慧姐儿感觉敏娘的胸膛急剧的起伏了一下,涨红了脸。“哈,那可不是,徐嫂子是不知道,慧姐儿就是一个带财的福娃,连德能大师都赞不绝口给取名,十里八乡可没人赶得上。”
卢三婶眼里露出精光,抬起眼皮刮了徐嫂子一眼。
因为一上午船已经往返了三次,这次过了就得等下午的船,所以挤了七个小石村的村民,另一个提着大包袱的,穿着一身藏蓝色细麻棉衣,黑色棉裤的中年妇人,不时的偷偷抬眼打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