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平的脸色不定,怕被陆承启看出来,连忙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他原先就是茶酒精通,一品之下,发觉舌尖上的味道有些不对劲:“陛下,这茶好似有些不对劲啊……”
说出这句话后,冯承平就有些后悔了。贡茶四十余种,他大部分喝过,就算是没喝过的,也大约知道是什么味道。可这茶明显不同,入口而甘,清香沁鼻,贡茶能如此清香?禁不住有此一问。
陆承启翻着一堆奏折,头也不抬地说道:“不对?怎么不对了?哦,是了,朕前几日换了新茶,并非贡茶,而是什么洞庭新血茶,朕嫌名字不好听,该叫成‘碧螺春’了……”
“碧螺春?”冯承平心中有了底,再喝了一口,确实解渴回甘,十分清香。
这时,陆承启直起了身子,嘴上说道:“总算是找到了……”
能在一堆奏折里找出这封奏折,也算陆承启记忆力好了。其实冯承平早有准备,若是小皇帝找不到的话,他还有备份的。就算小皇帝没有选中题目,他在一边旁敲侧击,总是能确定下来的。此间距离秋闱之日,不过月余了,要印上几万份试题,还是有点赶的。现在长安城郊的印刷作坊早就排得满满当当,不提前一点,怕是无法准时开考。冯承平怕弄砸了饭碗,才如此上心的。
只见陆承启摊开了早已批示过的奏折,扫了一眼,说道:“朕早已选出题目,奈何政事繁忙,竟忘了送至礼部。这样罢,冯卿你且记下便可。我朝科考,只考经义,论,策。依朕看来,经义一题,就选‘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题好了,朕倒想看看有多少阿谀奉承之辈。其二便是‘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这句话应当不难找吧?”
冯承平连忙说道:“陛下出题,为世人众所皆知之经义,其一出自,其二出自,想必举子都应知道。”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知道就好,不过越是平常题目,越能看得出举子们的思想。”
冯承平心道:“可不是,要是这么简单,想要脱颖而出,就更得标新立异了。”不过他也知道,经义只是小道耳,自元绶年间以来,大顺的科举不再以诗赋取士,而是以经义、策、论取士。其中经义是基础,所占比例很低。所以很多死读书的人,往往经义记得很熟,却在策、论上毫无建树,被无情地黜落下来,成了“不第秀才”。而一些经义只能说中规中矩的,却在策、论上大放光彩,往往则能中进士。这也是大顺科举进步的一个表现,不再重虚幻的诗赋经义,而重实用性更强的策、论。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经义不过考举子们的根底,策、论方才是朕看重的。朕观遍冯卿的奏折,礼部的臣子出的题,皆不符朕之意。是以朕并不打算用这上面的题目,而是另起试题。”
小皇帝往往有惊人之举,这也不算是奇事了。冯承平也算是有些心理准备,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陛下有何心仪之题?”() ()
“道之以政德之论。”
陆承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题目原是出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冯承平大为吃惊,连忙说道:“陛下,此题若出,恐不好断文章之优劣!”
陆承启一愣:“为何如是说?”
“孔子之言,世人皆知。道之以德,乃士子所明之理。若陛下持以道之以政,天下士子难以归心,此一也!其二,若卷面皆为道之以德,如何断定成绩之优劣?”冯承平忧心忡忡,他怕的是题目出得不好,被天下士子所诟病。这就等于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了。皇帝这边不讨好,士子那边也不好交待,奈之如何?
陆承启笑道:“冯卿担忧,朕亦想过。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为笼统之言也。人性有善恶,岂能区区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此时非上古之时,民风亦非上古之风。信而好古,朕亦好。只是为君者,不信德,不全为政,唯有政德相辅,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冯承平对着话有着一万种理由反驳,但奈何小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把他放在火架上烤了。他能预见到,放榜那日,他的府门前该会有多少士子扔臭鸡蛋,烂菜叶啊!其实这个问题,自春秋以来就有人思考了,并非陆承启原创。说白了,无非就是道德与法制的争辩。其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互相让一步。如果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都会知道一个强大兴盛的皇朝,都是法制齐全,道德完备的。要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律法被践踏,那这个皇朝就是病入膏肓,等着被推翻了。有一个词,很适合中国自汉代以来的状态,那就是外儒内法。
其实法制和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法制是强行制约,以国家强有力的武力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要靠教育。为何上古时期民风淳朴?那是因为人口少,圣贤也多,言传身教,自然民风淳朴。到了现在,人口多了,可圣贤少了,言传身教不那么广泛了,自然社会问题就出来了。律法肯定是要保留的,其实陆承启出这道题的重点,在于道德建设上面。他很想知道,这些前来科考的举子们,到底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学的,能看得到这个方面的。这关系到他施教于民的教育大计,可以说现在就开始铺路了。
冯承平不能理解,很正常,毕竟他没有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过谅他也不敢反驳,毕竟陆承启可不是先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皇帝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充实着自己,在把无关痛痒的奏折丢给内阁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经典,了解当前世人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施政。他要想带领大顺走向复兴,那首先就得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去。
说出这句话后,冯承平就有些后悔了。贡茶四十余种,他大部分喝过,就算是没喝过的,也大约知道是什么味道。可这茶明显不同,入口而甘,清香沁鼻,贡茶能如此清香?禁不住有此一问。
陆承启翻着一堆奏折,头也不抬地说道:“不对?怎么不对了?哦,是了,朕前几日换了新茶,并非贡茶,而是什么洞庭新血茶,朕嫌名字不好听,该叫成‘碧螺春’了……”
“碧螺春?”冯承平心中有了底,再喝了一口,确实解渴回甘,十分清香。
这时,陆承启直起了身子,嘴上说道:“总算是找到了……”
能在一堆奏折里找出这封奏折,也算陆承启记忆力好了。其实冯承平早有准备,若是小皇帝找不到的话,他还有备份的。就算小皇帝没有选中题目,他在一边旁敲侧击,总是能确定下来的。此间距离秋闱之日,不过月余了,要印上几万份试题,还是有点赶的。现在长安城郊的印刷作坊早就排得满满当当,不提前一点,怕是无法准时开考。冯承平怕弄砸了饭碗,才如此上心的。
只见陆承启摊开了早已批示过的奏折,扫了一眼,说道:“朕早已选出题目,奈何政事繁忙,竟忘了送至礼部。这样罢,冯卿你且记下便可。我朝科考,只考经义,论,策。依朕看来,经义一题,就选‘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题好了,朕倒想看看有多少阿谀奉承之辈。其二便是‘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这句话应当不难找吧?”
冯承平连忙说道:“陛下出题,为世人众所皆知之经义,其一出自,其二出自,想必举子都应知道。”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知道就好,不过越是平常题目,越能看得出举子们的思想。”
冯承平心道:“可不是,要是这么简单,想要脱颖而出,就更得标新立异了。”不过他也知道,经义只是小道耳,自元绶年间以来,大顺的科举不再以诗赋取士,而是以经义、策、论取士。其中经义是基础,所占比例很低。所以很多死读书的人,往往经义记得很熟,却在策、论上毫无建树,被无情地黜落下来,成了“不第秀才”。而一些经义只能说中规中矩的,却在策、论上大放光彩,往往则能中进士。这也是大顺科举进步的一个表现,不再重虚幻的诗赋经义,而重实用性更强的策、论。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经义不过考举子们的根底,策、论方才是朕看重的。朕观遍冯卿的奏折,礼部的臣子出的题,皆不符朕之意。是以朕并不打算用这上面的题目,而是另起试题。”
小皇帝往往有惊人之举,这也不算是奇事了。冯承平也算是有些心理准备,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陛下有何心仪之题?”() ()
“道之以政德之论。”
陆承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题目原是出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冯承平大为吃惊,连忙说道:“陛下,此题若出,恐不好断文章之优劣!”
陆承启一愣:“为何如是说?”
“孔子之言,世人皆知。道之以德,乃士子所明之理。若陛下持以道之以政,天下士子难以归心,此一也!其二,若卷面皆为道之以德,如何断定成绩之优劣?”冯承平忧心忡忡,他怕的是题目出得不好,被天下士子所诟病。这就等于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了。皇帝这边不讨好,士子那边也不好交待,奈之如何?
陆承启笑道:“冯卿担忧,朕亦想过。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为笼统之言也。人性有善恶,岂能区区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此时非上古之时,民风亦非上古之风。信而好古,朕亦好。只是为君者,不信德,不全为政,唯有政德相辅,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冯承平对着话有着一万种理由反驳,但奈何小皇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把他放在火架上烤了。他能预见到,放榜那日,他的府门前该会有多少士子扔臭鸡蛋,烂菜叶啊!其实这个问题,自春秋以来就有人思考了,并非陆承启原创。说白了,无非就是道德与法制的争辩。其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互相让一步。如果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都会知道一个强大兴盛的皇朝,都是法制齐全,道德完备的。要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律法被践踏,那这个皇朝就是病入膏肓,等着被推翻了。有一个词,很适合中国自汉代以来的状态,那就是外儒内法。
其实法制和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法制是强行制约,以国家强有力的武力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要靠教育。为何上古时期民风淳朴?那是因为人口少,圣贤也多,言传身教,自然民风淳朴。到了现在,人口多了,可圣贤少了,言传身教不那么广泛了,自然社会问题就出来了。律法肯定是要保留的,其实陆承启出这道题的重点,在于道德建设上面。他很想知道,这些前来科考的举子们,到底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学的,能看得到这个方面的。这关系到他施教于民的教育大计,可以说现在就开始铺路了。
冯承平不能理解,很正常,毕竟他没有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过谅他也不敢反驳,毕竟陆承启可不是先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皇帝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充实着自己,在把无关痛痒的奏折丢给内阁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经典,了解当前世人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施政。他要想带领大顺走向复兴,那首先就得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