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开考前,还有一项盛事,那就是制科考试,又称特科。这制科不是常开的科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大顺的特科,多为大臣引荐,也可以自荐,皇帝亲自考试。通过者可以直接授予相应官职,这说明他们确实有某项特长而适合做某项工作,不必再经过吏部考试。不过考生可能并不都是士子秀才,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甚至还可以是已经获得进士、明经及第的中举者,也可以是在职官员,只要你认为自己有特长就可以经推荐参加考试,颇具开放性,不拘一格录人才。
就在科举开考前,早已在长安城繁华处粘贴了皇榜,大意是取得这次科举资格的举子,觉得自己有以下特殊才能,都可以凭借科举考号,于恩科开考前十日,前去皇宫集英殿,接受皇帝的亲自考试。考试的科目如下:画科、才膺管乐科、医科、水利科、建筑科、器匠科、船舶科、商贸科、牧宰科、吏治科、足安边科、材可治国科、志烈秋霜科、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笔力雄健科。每科取人数不限,也可能不取,量力而为。若有欺君罔上者,严惩不贷,轻则取消此次恩科考试,重则终生不得科考。
这也是陆承启担忧很多人想登捷径,不顾一切削尖脑袋想做官才设下的限制。但他显然料错了,这年头的读书人,一个个心高气傲得很,哪里肯通过制科做官?这制科便是取中了,不过是九品小官,没有科举出身,最多就是做个六品官,成不了什么气候。进士科就不同了,一旦考中,等于职官到手了一半。以后只要政绩还过得去,三年一调,怎么都会慢慢升官的。
正是因为这个心理,所以陆承启接到报考人数之后,禁不住微微一愕:“就这么点?”
礼部尚书冯承平尴尬地笑了笑,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这次还算多的了……”
陆承启哭笑不得:“一十七科,只有百来人报考,这也算多?有些科目仅两三人,还是朝中大臣报考,这……这也算多?”
冯承平解释了一番,陆承启才释怀。原来是他相差了,这制科是好,也是捷径,相当于后世的艺术生考试。可艺术生就是艺术生,怎么比得上正牌的进士?所以很多人宁愿花更多是时间温书,也不愿意花费一日精力,来集英殿考甚么制科。
陆承启就不明白了,这科举这么难考,而且很多人也只能做个十品官,为何还是趋之若鹜?
冯承平叹息说道:“只要有个进士出身,还担忧前途么!”
陆承启有点无语,但他也没什么办法。这进士就好比研究生学历,生来就比其他科高那么一筹。便是第二大科明经科,也就是后世的本科出身,天生矮了一头。哪怕进士科只取那么几人,他还是考生最多的科目。毕竟不论明经、进士,还是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字等科,除了本来就要考的科目外,都要殿试考论策。这一篇论策,才是当官的敲门砖。只要挤进前六,都可以赐同进士出身,也就等于是进士了。可不是进士科的,殿试论策考到前六,谈何容易?这就是为什么状元,通常都是进士科的前几名了。毕竟功底在那,不是说能超越就超越的。寒窗苦读十数载,难道都是白费的不成?() ()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说道:“冯卿,你且把这些试题都拿去印出来罢,按人数印就行了。朕要天下人都知道,制科并不比常科,恩科差!”
冯承平心中一惊:“皇上这是要做什么,难道他连科举都要改制么?”他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个小皇帝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做出什么惊人的举动,也是正常。他虽是二品大员,可他知道自己劝不动这小皇帝。要是小皇帝执意要提拨一个人,他也要阻拦的话,小皇帝会怎么想?嫉贤妒能的罪名,怕是跑不掉了。
说了声“遵旨”后,冯承平便出了垂拱殿,回礼部衙门准备了。值得一提的是,礼部衙门里引进了最新的铅版活字印刷术,这都是为了印刷试题,才特地引进来的。至于操作的人,肯定是礼部的十品官了,谁叫他们本来就是小吏呢?
三日后,原本神圣的大顺皇宫,在这一日早早就开了宣德门。百来个考生,凭借着礼部发放的考号,一一核对了户籍,三代,姓名后,通过了搜身,便放入了皇宫。当然是不能乱跑,有御前侍卫在旁边看着,还有内侍在前面领着。
这些考生大多是第一次进入皇宫,禁不住东张西望,贪婪地看着皇宫内的一草一木。这些考生中,也有朝廷的官员。但多是一些不得志的小官,很多人也是没来过皇宫的,一样收敛不住心神,四处张望着。
待他们到了集英殿,又检查了一次考号,对应名字,一个个分在了不同的考场中。因为人数少,安排起来也很方便。有时候十几人,都算是一个大科了。分科目入座后,主考官才姗姗来迟。
主考官是谁?还用问么,当然是当朝天子陆承启了。
只听闻一声“皇上驾到”,两个强壮内侍执扇,一众宫女簇拥下,陆承启缓缓步入了集英殿。这些士子,几乎都未曾见过天子真容,一个个扬起了头,看着陆承启一步步登上了龙椅入座。
陆承启好整以暇地拿起旁边的香茗,喝了一口茶,稍微含了含,便咽了下去。他刚刚用过早膳,还跑了一个步,正口渴着。润了润喉咙,才慢慢放下茶杯,朗声说道:“朕设定制科,原以为天下有特才之士子,皆有心前来报考。殊不知,方才百来个,朕有些失望。前朝诗人李白曾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一味考进士明经,方才是出路。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还需要诸多人才,如丝乐、画技、水利、医学、船舶、器匠、商贸、牧宰……哪一科不是学问?要想做到一门学问的巅峰,并不比考取进士花的功夫少。闲话朕就不多说了,此次恩科,每科仅为一道题目,限时两个时辰,可提早交卷。巡考官何在?把卷子分发到士子手中罢,一刻钟后,制科考试开始计时。”
巡考官是端明殿学士蔡襄,陆承启都听闻过他的大名。此人乃是天圣八年进士,在书法、茶道上有过人造诣,做巡考官再合适不过了。此次制科,陆承启说是主考,其实真正的主考是他。
蔡襄已经五十有二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原先为知开封府事,陆承启怜惜老臣,特下旨意,召回京城,让御医诊治。先前都下不来床,现在总算气血好了一些,陆承启才敢让他做了这个巡考官。
就在科举开考前,早已在长安城繁华处粘贴了皇榜,大意是取得这次科举资格的举子,觉得自己有以下特殊才能,都可以凭借科举考号,于恩科开考前十日,前去皇宫集英殿,接受皇帝的亲自考试。考试的科目如下:画科、才膺管乐科、医科、水利科、建筑科、器匠科、船舶科、商贸科、牧宰科、吏治科、足安边科、材可治国科、志烈秋霜科、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笔力雄健科。每科取人数不限,也可能不取,量力而为。若有欺君罔上者,严惩不贷,轻则取消此次恩科考试,重则终生不得科考。
这也是陆承启担忧很多人想登捷径,不顾一切削尖脑袋想做官才设下的限制。但他显然料错了,这年头的读书人,一个个心高气傲得很,哪里肯通过制科做官?这制科便是取中了,不过是九品小官,没有科举出身,最多就是做个六品官,成不了什么气候。进士科就不同了,一旦考中,等于职官到手了一半。以后只要政绩还过得去,三年一调,怎么都会慢慢升官的。
正是因为这个心理,所以陆承启接到报考人数之后,禁不住微微一愕:“就这么点?”
礼部尚书冯承平尴尬地笑了笑,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这次还算多的了……”
陆承启哭笑不得:“一十七科,只有百来人报考,这也算多?有些科目仅两三人,还是朝中大臣报考,这……这也算多?”
冯承平解释了一番,陆承启才释怀。原来是他相差了,这制科是好,也是捷径,相当于后世的艺术生考试。可艺术生就是艺术生,怎么比得上正牌的进士?所以很多人宁愿花更多是时间温书,也不愿意花费一日精力,来集英殿考甚么制科。
陆承启就不明白了,这科举这么难考,而且很多人也只能做个十品官,为何还是趋之若鹜?
冯承平叹息说道:“只要有个进士出身,还担忧前途么!”
陆承启有点无语,但他也没什么办法。这进士就好比研究生学历,生来就比其他科高那么一筹。便是第二大科明经科,也就是后世的本科出身,天生矮了一头。哪怕进士科只取那么几人,他还是考生最多的科目。毕竟不论明经、进士,还是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字等科,除了本来就要考的科目外,都要殿试考论策。这一篇论策,才是当官的敲门砖。只要挤进前六,都可以赐同进士出身,也就等于是进士了。可不是进士科的,殿试论策考到前六,谈何容易?这就是为什么状元,通常都是进士科的前几名了。毕竟功底在那,不是说能超越就超越的。寒窗苦读十数载,难道都是白费的不成?() ()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说道:“冯卿,你且把这些试题都拿去印出来罢,按人数印就行了。朕要天下人都知道,制科并不比常科,恩科差!”
冯承平心中一惊:“皇上这是要做什么,难道他连科举都要改制么?”他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个小皇帝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做出什么惊人的举动,也是正常。他虽是二品大员,可他知道自己劝不动这小皇帝。要是小皇帝执意要提拨一个人,他也要阻拦的话,小皇帝会怎么想?嫉贤妒能的罪名,怕是跑不掉了。
说了声“遵旨”后,冯承平便出了垂拱殿,回礼部衙门准备了。值得一提的是,礼部衙门里引进了最新的铅版活字印刷术,这都是为了印刷试题,才特地引进来的。至于操作的人,肯定是礼部的十品官了,谁叫他们本来就是小吏呢?
三日后,原本神圣的大顺皇宫,在这一日早早就开了宣德门。百来个考生,凭借着礼部发放的考号,一一核对了户籍,三代,姓名后,通过了搜身,便放入了皇宫。当然是不能乱跑,有御前侍卫在旁边看着,还有内侍在前面领着。
这些考生大多是第一次进入皇宫,禁不住东张西望,贪婪地看着皇宫内的一草一木。这些考生中,也有朝廷的官员。但多是一些不得志的小官,很多人也是没来过皇宫的,一样收敛不住心神,四处张望着。
待他们到了集英殿,又检查了一次考号,对应名字,一个个分在了不同的考场中。因为人数少,安排起来也很方便。有时候十几人,都算是一个大科了。分科目入座后,主考官才姗姗来迟。
主考官是谁?还用问么,当然是当朝天子陆承启了。
只听闻一声“皇上驾到”,两个强壮内侍执扇,一众宫女簇拥下,陆承启缓缓步入了集英殿。这些士子,几乎都未曾见过天子真容,一个个扬起了头,看着陆承启一步步登上了龙椅入座。
陆承启好整以暇地拿起旁边的香茗,喝了一口茶,稍微含了含,便咽了下去。他刚刚用过早膳,还跑了一个步,正口渴着。润了润喉咙,才慢慢放下茶杯,朗声说道:“朕设定制科,原以为天下有特才之士子,皆有心前来报考。殊不知,方才百来个,朕有些失望。前朝诗人李白曾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一味考进士明经,方才是出路。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还需要诸多人才,如丝乐、画技、水利、医学、船舶、器匠、商贸、牧宰……哪一科不是学问?要想做到一门学问的巅峰,并不比考取进士花的功夫少。闲话朕就不多说了,此次恩科,每科仅为一道题目,限时两个时辰,可提早交卷。巡考官何在?把卷子分发到士子手中罢,一刻钟后,制科考试开始计时。”
巡考官是端明殿学士蔡襄,陆承启都听闻过他的大名。此人乃是天圣八年进士,在书法、茶道上有过人造诣,做巡考官再合适不过了。此次制科,陆承启说是主考,其实真正的主考是他。
蔡襄已经五十有二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原先为知开封府事,陆承启怜惜老臣,特下旨意,召回京城,让御医诊治。先前都下不来床,现在总算气血好了一些,陆承启才敢让他做了这个巡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