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选择眼下出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别看现在天下大乱,历史上那些反贼一个个的也都冒出来了,但是他们还没有成气候。
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时间,窦建德还没有占据河北,只不过是高士达麾下一个土匪头子而已。
说白了,就是没有形成割据势力,土匪和割据是有本质区别的,割据意味着郡县各级行政机构都被他们控制,形成了地方小政府,这个就比较难打了。
而眼下呢,各地的叛军基本还是处在打游击阶段,没什么章法,麾下也没有多少世家大族的子弟效力,战斗力堪忧,决策也比较幼稚。
最重要的一点是,眼下的大乱斗跟历史上的隋末大乱斗,有着本质区别,那就是地方官员和世家大族,没有抛弃朝廷。
现在的情况,称之为农民起义,是贴切的。
当然了,除了渤海高氏,这一支自打并入了旧齐高家,就已经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祖上当国皇帝,而且还不远,才过了几十年。
杨茵绛她们终究是女人,对大事的干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皇帝都准许了,她们不乐意也没办法。
虽然杨茵绛带头去萧皇后那里哭诉,也是毫无效果,萧皇后不干政。
连续数天,杨铭一直在安抚自己的妻儿,算是暂时让她们消停了一点。
至于如何平叛,杨铭觉得没必要筹划部署,外面的乱子一天一个样,你远在京师,什么都不清楚,谋划也是无用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玩的就是一个临场指挥。
于是他先是去找兵部,看看能给多少人。
“卫公从京师带走了五万大军,鱼俱罗从洛阳抽调了三万人,眼下能拨给太子的,也就两三万了,”兵部尚书段文振苦恼道。
这个人,按照历史轨迹的话,两年前就该挂了,但是这一世没有,因为历史上他是随军征讨高句丽染了病才死的,这一世,身体目前为止,依然康健。
杨铭笑道:“兵贵精而不贵多,两三万足以。”
为什么这么少就够了呢?因为他是太子,他如果出征,四方兵马皆受他调度,什么来护儿鱼俱罗卫玄,都得听他的。
段文振不好意思道:“关中乃重中之重,臣这么抽调,前提还是将崔弘升的大军调回来,才能给殿下配全三万人,北征战马损耗极巨,能给太子的,也就不足一万匹了。”
“足够了,”杨铭抬了抬手:“我这次出征,自己点将,兵部无需安排,甲胄缺失的话,从河东调拨。”
段文振赶忙道:“甲胄还是不缺的,河东炼场一直就没停过,卫尉寺府库充盈,这一点太子放心。”
杨铭点了点头:“那你便往各军府发令吧,以我的名义,抽调膂力矫壮之人,我不要三万,两万就行,但一定要最好的。”
“您放心,给您安排的,绝对是精锐,”段文振道。
两万人马,外加从东宫抽调左右卫率一万人,河东部曲精锐五千人,等于是三万五千人,其中东宫左右卫率与河东部曲,能出一万两千匹马。
杨铭返回东宫之后,将一干心腹都叫来,开始安排工作。
李靖、杨玄挺、苏烈、杨元庆,杨玄纵,裴行俨、侯君集、徐世绩、史万宝、庞犇、庞韬、来整、高表仁、韩世谔、杨思玄、梁师都、韩孝基一干武将。
随军的文官,有李建成、房玄龄、杜如晦、乔淳已、刘弘基、姚思廉、薛收、崔处仁。
以及千牛备身张元备、裴爽、张希玄、来宇、虞熙、韦怀敬、韦思言、独孤凌云、薛万述、李孝恭、高湛。
贴身侍卫陈奎、朱三力、崔谓、裴忠。
“裴熙载和史怀义,还有多久能回来,”杨铭问道。
他在决定出征后,已经送信巴蜀,将这两个人调回来,还有河东的宋老生。
房玄龄答道:“快马加鞭,应该也就五六天了,宋老生后日就可进京。”
大家在得知即将随太子出征后,一个个的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其中很多人,以前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有了。
年轻人嘛,终究是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杨铭此番安排,除了史万宝和庞犇,没有一个年纪大的。
年龄大了畏首畏尾,于战不利。
“关中至洛阳,只是一些小股贼寇,不足为患,我们此番出征,重点还是在河北,扫平河北之乱,大事可定,”李靖与来护儿的观点是一致的,平定河北,半个北方就稳定了,北方稳了,江南就好说了。
杜如晦道:“沈纶和周仲牟的襄阳水军已经进驻江都,洛阳方面,王世充率一万人,跟着卫总管也南下了,南边的事情,应该问题不大。”
从洛阳返回京师的玄纵皱眉道:
“不能这么乐观,贼人狡猾,驱使百姓以御官军,然后伺机偷袭,极为可恶,我在洛阳的时候,就是吃了这个亏,卫士是河南人,反贼也是河南人,下不去手啊,南方对我有抵触情绪,如今骁果未归,来的却是平叛大军,南方百姓怕是会被贼人所利用,想要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隋历来都是这样,哪里有乱子,平叛的大军一定得是外地人,本地人确实下不去手。
因为大家还有个底线,历史上的隋末大乱斗,已经是没有底线了。
这一次呢,南方十万骁果军,都没回来,卫玄带着的是关中军,你下去平叛,南方人是肯定抵触的,本来南北之争,已经渐渐缓和,结果眼下这场动乱,新仇旧恨全都挑起来了。
以前杨素扫荡过一次江南,杀人太多,结仇太大,要不是杨广牛逼,另辟蹊径安抚江南,南方不会有这么多年的承平日子。
杨铭点了点:“平叛从来都不是小事,各位务必谨慎对待,房玄龄杜如晦。”
“臣在!”两人起身道。
杨铭道:“你们两个协同兵部,征调大军,安置于左右翊卫大营,要快,一旬之后,大军开拔。”
“是!”两人道。
杨铭又道:“高表仁、韩世谔。”
“臣在!”两人起身。
杨铭道:“汝二人负责军械粮草辎重,不得有误。”
“是!”两人道。() ()
杨铭道:“李靖、苏烈、杨玄挺、杨玄纵、杨元庆、裴行俨,各领骑兵两千。”
“是!”六人同时领命。
杨铭又道:“史万宝、庞犇、史怀义、宋老生、梁师都,各领步军两千,余者随我左右。”
“是!”所有人同时起身。
杨铭点了点头,起身道:“下去安排吧。”
三天后的朝会,大家都在关心太子的部署,但是杨铭呢,其实没有部署。
三万五千人,其中两万为骑兵,全部装备精炼兵械,只要不是统帅过于无能,遇到谁,都是吊着打。
杨铭的女眷,从自己的私房钱里凑了一百八十万贯,交给了房、杜二人,大军还没动,赏钱就已经下去了。
杨广出征,是欠军饷,杨铭出征,是先给钱,回来还有大头。
有钱什么都好说,拿钱办事,天经地义,而且给的这么早,卫士们会交给家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太子用的都是些年轻人啊,”宇文述皱眉道:“会不会有些不够稳重呢?”
杨铭笑道:“少年出英雄嘛,没听说过老年出英雄的。”
“哈哈.”宇文述笑道:“太子至理名言。”
他其实是有点不高兴,因为杨铭征调的这些将领,没他的儿子,我家大郎也是很能打的,不比杨玄挺差,您怎么就不带上呢?
但是杨铭的这份名单上呢,各家子弟都有,几乎都快全了,所以大部分人是支持杨铭选择的。
尤其是弘农杨,明摆着他们的人,是主将。
年轻人嘛,更应该立功,现在不立功,就晚了。
大隋历来出征,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私人部曲。
只有大家族,才有部曲,而杨铭这份名单当中,八成是出身高门大阀的,将来出征身边都会带上一两百个个部曲,以保护自身安全。
至于为什么带上建成这个拖油瓶,是因为李渊在晋阳,你敢妄动,我直接剐了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的命根子。
裴矩道:“洛阳为重中之重,瓦岗贼众终归还是要南下的,太子的第一个目标,臣以为应该是瓦岗叛贼。”
杨铭点头道:“裴公洞若观火,我此去洛阳,第一步就是会同鱼俱罗,剿灭瓦岗贼,然后北上与来护儿会合,扫平河北。”
苏威皱眉道:“冬季用兵,还是要多多注意啊。”
“无妨,”太府寺元寿道:“库存之棉布,已经调拨出了一半,以供将士御寒,火油等物如数调拨,各郡县也会全力保障太子的。”
“那么太子出征,应该是以什么身份呢?”杨约看向皇帝道。
杨广微微点头:“册封太子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节制各路兵马,拜天下兵马大元帅,秦王杨瑞为世嫡皇孙,随朕左右。”
杨约赶忙道:“陛下圣明。”
来护儿已经是河南、山东、河北黜陟讨捕大使,杨铭的军职必须高过他,才好节制,毕竟人家来护儿得到的旨意是便宜行事,杨铭要是没有这个名头,来护儿可以不听他的。
杨铭起身道:“奏请父皇,儿臣在外,若有任何风言风语,请父皇万勿轻信,因为儿臣可能会与叛军联系。”
杨暕呵呵道:“让你去平叛,你跟叛军联络,你想干什么啊?”
“太子想干什么,轮不到齐王来问,”杨智积沉声道。
杨暕挑眉道:“你还能管住我这张嘴啊?怎么?我说不说话,也轮不到你管吧?”
裴矩笑道:“用兵之道,在于诡谲多变,我们要的是平定叛乱,至于过程如何,太子自然可以全权处理,太子是储君,若遭二贼夹击,联吴抗曹,不失为可选之策,再说了,有些叛军若是愿意归降,太子总不能置之不理。”
“归降?他们都造反了,难道还要受降?”杨暕道。
裴矩笑道:“回头是岸,若是投降之后有立功表现,可以减免罪名,为国为民计,受降一直都是上上之选,难道齐王忍见兵戈不消,生灵涂炭吗?”
梁山好汉,不也是被招安了吗?
在国家角度来看,要的是天下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什么办法都可以用。
你不肯招降,非要硬干,首先得考虑自己会因此承担多少损失,其实算算账,招降可以将损失减到最小。
天下事,就是一本账而已。
苏威道:“那帮反贼头子,无非就是想要一场富贵,有些首恶,不能饶恕,但有些从属,其罪不大,可以适当招降,国事无论对外对内,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去重留轻,弃瑕取用。”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眼下这副烂摊子,越快解决,对国家的损害越小,杨广心知肚明。
招降之后的叛军首领,最多给点钱财和官爵就可以,不会给实职,更不会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起来。
说白了,也就是一代人的问题。
杨广点头道:“太子出征,是代朕亲征,事无大小,可自行决断,任何流言蜚语,朕一概不信。”
“谢父皇,”杨铭跪地道。
接着,就是给虎符了,还有旌节。
杨铭是统帅,几乎没有杀敌的机会,手里也不会一直拿着刀,而是拿着这杆铜铸的龙头旌节,有这玩意,他可以随意调兵。
如果杨广还有几个儿子,他是不会让杨铭领兵的,不然儿子一旦有个闪失,那可比这帮反贼坏处更大。
但是没办法,他就这一个儿子会带兵,另一个就算让他带,也没人会服他。
京郊左右翊卫大营,酒肉全都给送来了,将士们的伙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当他们知道是太子出征之后,一个个的也是义愤填膺,跃跃欲试,毕竟这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隋的文官上升渠道,有了科举之后,算是稍微打开了一丝缝隙,但是军方的上升渠道,一直都是打开的。
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苏烈,如今身居高位,更是给了很多平民出身的卫士们极大的希望。
试问,又有谁不想成为下一个苏烈呢?首先徐世绩就已经望眼欲穿了。
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时间,窦建德还没有占据河北,只不过是高士达麾下一个土匪头子而已。
说白了,就是没有形成割据势力,土匪和割据是有本质区别的,割据意味着郡县各级行政机构都被他们控制,形成了地方小政府,这个就比较难打了。
而眼下呢,各地的叛军基本还是处在打游击阶段,没什么章法,麾下也没有多少世家大族的子弟效力,战斗力堪忧,决策也比较幼稚。
最重要的一点是,眼下的大乱斗跟历史上的隋末大乱斗,有着本质区别,那就是地方官员和世家大族,没有抛弃朝廷。
现在的情况,称之为农民起义,是贴切的。
当然了,除了渤海高氏,这一支自打并入了旧齐高家,就已经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祖上当国皇帝,而且还不远,才过了几十年。
杨茵绛她们终究是女人,对大事的干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皇帝都准许了,她们不乐意也没办法。
虽然杨茵绛带头去萧皇后那里哭诉,也是毫无效果,萧皇后不干政。
连续数天,杨铭一直在安抚自己的妻儿,算是暂时让她们消停了一点。
至于如何平叛,杨铭觉得没必要筹划部署,外面的乱子一天一个样,你远在京师,什么都不清楚,谋划也是无用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玩的就是一个临场指挥。
于是他先是去找兵部,看看能给多少人。
“卫公从京师带走了五万大军,鱼俱罗从洛阳抽调了三万人,眼下能拨给太子的,也就两三万了,”兵部尚书段文振苦恼道。
这个人,按照历史轨迹的话,两年前就该挂了,但是这一世没有,因为历史上他是随军征讨高句丽染了病才死的,这一世,身体目前为止,依然康健。
杨铭笑道:“兵贵精而不贵多,两三万足以。”
为什么这么少就够了呢?因为他是太子,他如果出征,四方兵马皆受他调度,什么来护儿鱼俱罗卫玄,都得听他的。
段文振不好意思道:“关中乃重中之重,臣这么抽调,前提还是将崔弘升的大军调回来,才能给殿下配全三万人,北征战马损耗极巨,能给太子的,也就不足一万匹了。”
“足够了,”杨铭抬了抬手:“我这次出征,自己点将,兵部无需安排,甲胄缺失的话,从河东调拨。”
段文振赶忙道:“甲胄还是不缺的,河东炼场一直就没停过,卫尉寺府库充盈,这一点太子放心。”
杨铭点了点头:“那你便往各军府发令吧,以我的名义,抽调膂力矫壮之人,我不要三万,两万就行,但一定要最好的。”
“您放心,给您安排的,绝对是精锐,”段文振道。
两万人马,外加从东宫抽调左右卫率一万人,河东部曲精锐五千人,等于是三万五千人,其中东宫左右卫率与河东部曲,能出一万两千匹马。
杨铭返回东宫之后,将一干心腹都叫来,开始安排工作。
李靖、杨玄挺、苏烈、杨元庆,杨玄纵,裴行俨、侯君集、徐世绩、史万宝、庞犇、庞韬、来整、高表仁、韩世谔、杨思玄、梁师都、韩孝基一干武将。
随军的文官,有李建成、房玄龄、杜如晦、乔淳已、刘弘基、姚思廉、薛收、崔处仁。
以及千牛备身张元备、裴爽、张希玄、来宇、虞熙、韦怀敬、韦思言、独孤凌云、薛万述、李孝恭、高湛。
贴身侍卫陈奎、朱三力、崔谓、裴忠。
“裴熙载和史怀义,还有多久能回来,”杨铭问道。
他在决定出征后,已经送信巴蜀,将这两个人调回来,还有河东的宋老生。
房玄龄答道:“快马加鞭,应该也就五六天了,宋老生后日就可进京。”
大家在得知即将随太子出征后,一个个的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其中很多人,以前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有了。
年轻人嘛,终究是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杨铭此番安排,除了史万宝和庞犇,没有一个年纪大的。
年龄大了畏首畏尾,于战不利。
“关中至洛阳,只是一些小股贼寇,不足为患,我们此番出征,重点还是在河北,扫平河北之乱,大事可定,”李靖与来护儿的观点是一致的,平定河北,半个北方就稳定了,北方稳了,江南就好说了。
杜如晦道:“沈纶和周仲牟的襄阳水军已经进驻江都,洛阳方面,王世充率一万人,跟着卫总管也南下了,南边的事情,应该问题不大。”
从洛阳返回京师的玄纵皱眉道:
“不能这么乐观,贼人狡猾,驱使百姓以御官军,然后伺机偷袭,极为可恶,我在洛阳的时候,就是吃了这个亏,卫士是河南人,反贼也是河南人,下不去手啊,南方对我有抵触情绪,如今骁果未归,来的却是平叛大军,南方百姓怕是会被贼人所利用,想要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隋历来都是这样,哪里有乱子,平叛的大军一定得是外地人,本地人确实下不去手。
因为大家还有个底线,历史上的隋末大乱斗,已经是没有底线了。
这一次呢,南方十万骁果军,都没回来,卫玄带着的是关中军,你下去平叛,南方人是肯定抵触的,本来南北之争,已经渐渐缓和,结果眼下这场动乱,新仇旧恨全都挑起来了。
以前杨素扫荡过一次江南,杀人太多,结仇太大,要不是杨广牛逼,另辟蹊径安抚江南,南方不会有这么多年的承平日子。
杨铭点了点:“平叛从来都不是小事,各位务必谨慎对待,房玄龄杜如晦。”
“臣在!”两人起身道。
杨铭道:“你们两个协同兵部,征调大军,安置于左右翊卫大营,要快,一旬之后,大军开拔。”
“是!”两人道。
杨铭又道:“高表仁、韩世谔。”
“臣在!”两人起身。
杨铭道:“汝二人负责军械粮草辎重,不得有误。”
“是!”两人道。() ()
杨铭道:“李靖、苏烈、杨玄挺、杨玄纵、杨元庆、裴行俨,各领骑兵两千。”
“是!”六人同时领命。
杨铭又道:“史万宝、庞犇、史怀义、宋老生、梁师都,各领步军两千,余者随我左右。”
“是!”所有人同时起身。
杨铭点了点头,起身道:“下去安排吧。”
三天后的朝会,大家都在关心太子的部署,但是杨铭呢,其实没有部署。
三万五千人,其中两万为骑兵,全部装备精炼兵械,只要不是统帅过于无能,遇到谁,都是吊着打。
杨铭的女眷,从自己的私房钱里凑了一百八十万贯,交给了房、杜二人,大军还没动,赏钱就已经下去了。
杨广出征,是欠军饷,杨铭出征,是先给钱,回来还有大头。
有钱什么都好说,拿钱办事,天经地义,而且给的这么早,卫士们会交给家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太子用的都是些年轻人啊,”宇文述皱眉道:“会不会有些不够稳重呢?”
杨铭笑道:“少年出英雄嘛,没听说过老年出英雄的。”
“哈哈.”宇文述笑道:“太子至理名言。”
他其实是有点不高兴,因为杨铭征调的这些将领,没他的儿子,我家大郎也是很能打的,不比杨玄挺差,您怎么就不带上呢?
但是杨铭的这份名单上呢,各家子弟都有,几乎都快全了,所以大部分人是支持杨铭选择的。
尤其是弘农杨,明摆着他们的人,是主将。
年轻人嘛,更应该立功,现在不立功,就晚了。
大隋历来出征,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私人部曲。
只有大家族,才有部曲,而杨铭这份名单当中,八成是出身高门大阀的,将来出征身边都会带上一两百个个部曲,以保护自身安全。
至于为什么带上建成这个拖油瓶,是因为李渊在晋阳,你敢妄动,我直接剐了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的命根子。
裴矩道:“洛阳为重中之重,瓦岗贼众终归还是要南下的,太子的第一个目标,臣以为应该是瓦岗叛贼。”
杨铭点头道:“裴公洞若观火,我此去洛阳,第一步就是会同鱼俱罗,剿灭瓦岗贼,然后北上与来护儿会合,扫平河北。”
苏威皱眉道:“冬季用兵,还是要多多注意啊。”
“无妨,”太府寺元寿道:“库存之棉布,已经调拨出了一半,以供将士御寒,火油等物如数调拨,各郡县也会全力保障太子的。”
“那么太子出征,应该是以什么身份呢?”杨约看向皇帝道。
杨广微微点头:“册封太子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节制各路兵马,拜天下兵马大元帅,秦王杨瑞为世嫡皇孙,随朕左右。”
杨约赶忙道:“陛下圣明。”
来护儿已经是河南、山东、河北黜陟讨捕大使,杨铭的军职必须高过他,才好节制,毕竟人家来护儿得到的旨意是便宜行事,杨铭要是没有这个名头,来护儿可以不听他的。
杨铭起身道:“奏请父皇,儿臣在外,若有任何风言风语,请父皇万勿轻信,因为儿臣可能会与叛军联系。”
杨暕呵呵道:“让你去平叛,你跟叛军联络,你想干什么啊?”
“太子想干什么,轮不到齐王来问,”杨智积沉声道。
杨暕挑眉道:“你还能管住我这张嘴啊?怎么?我说不说话,也轮不到你管吧?”
裴矩笑道:“用兵之道,在于诡谲多变,我们要的是平定叛乱,至于过程如何,太子自然可以全权处理,太子是储君,若遭二贼夹击,联吴抗曹,不失为可选之策,再说了,有些叛军若是愿意归降,太子总不能置之不理。”
“归降?他们都造反了,难道还要受降?”杨暕道。
裴矩笑道:“回头是岸,若是投降之后有立功表现,可以减免罪名,为国为民计,受降一直都是上上之选,难道齐王忍见兵戈不消,生灵涂炭吗?”
梁山好汉,不也是被招安了吗?
在国家角度来看,要的是天下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什么办法都可以用。
你不肯招降,非要硬干,首先得考虑自己会因此承担多少损失,其实算算账,招降可以将损失减到最小。
天下事,就是一本账而已。
苏威道:“那帮反贼头子,无非就是想要一场富贵,有些首恶,不能饶恕,但有些从属,其罪不大,可以适当招降,国事无论对外对内,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去重留轻,弃瑕取用。”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眼下这副烂摊子,越快解决,对国家的损害越小,杨广心知肚明。
招降之后的叛军首领,最多给点钱财和官爵就可以,不会给实职,更不会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起来。
说白了,也就是一代人的问题。
杨广点头道:“太子出征,是代朕亲征,事无大小,可自行决断,任何流言蜚语,朕一概不信。”
“谢父皇,”杨铭跪地道。
接着,就是给虎符了,还有旌节。
杨铭是统帅,几乎没有杀敌的机会,手里也不会一直拿着刀,而是拿着这杆铜铸的龙头旌节,有这玩意,他可以随意调兵。
如果杨广还有几个儿子,他是不会让杨铭领兵的,不然儿子一旦有个闪失,那可比这帮反贼坏处更大。
但是没办法,他就这一个儿子会带兵,另一个就算让他带,也没人会服他。
京郊左右翊卫大营,酒肉全都给送来了,将士们的伙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当他们知道是太子出征之后,一个个的也是义愤填膺,跃跃欲试,毕竟这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隋的文官上升渠道,有了科举之后,算是稍微打开了一丝缝隙,但是军方的上升渠道,一直都是打开的。
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苏烈,如今身居高位,更是给了很多平民出身的卫士们极大的希望。
试问,又有谁不想成为下一个苏烈呢?首先徐世绩就已经望眼欲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