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灵伯冲进刑部大狱的时候浑身的怒气已尽数被自己消化,看不出情绪的脸上十足的冷漠,不过是生人勿近了些。可只有跟在后面的宋玉琅觉察的到,他前一刻已经起了杀心。
保下李克很容易,一句“救子心切”便能把命留下,但现在朱灵伯要用李克换一个清白。
这也是李书达打的算盘,他手里的东西足够重,就算没有朱灵伯,还会有张敞,甚至……蒋文毓本人。
“张敞人呢?”李书达先开口。
朱灵伯端详面前之人,虽是蓬头垢面,但俨然已恢复成第一天初见时的样子。
“张大人不愿见你,李大人同我说是一样的。”
“不愿见我?好啊好啊,竟连故人最后一面都不愿见吗……”李书达冷笑起来,“同你说,你是谁?你能向我保证什么?”
“你只要写一份调换题纸、公然舞弊的罪己书来,写你自景宁元年至景宁二十二年八载科举,均替人代笔捉刀,再将最后一份证据交给我们,保你父亲性命无虞。”
“不止,我要他毫发无伤地出去。”
“你只要认罪伏法,你父亲身上的罪名便烟消云散了,顶多是小施惩戒。放心,你罪不致株连……”
“我要你们将他平安送回老家,永不回兰都。”
这是何意?朱灵伯不觉皱起眉头,李书达的神情看上去不容商量。
“我命已绝,但他未尝不可再享几年人世之乐。”
那六份名单虽为真,五十二份题纸仍在,但这都是私下查出来的,李书达如果同上次一样不顾七十老父安危,到时候反咬一口,罪名不一定能落到他头上。
李克能顶一次,就能顶第二次。
朱灵伯一个箭步上前,手肘抵上李书达的脖颈,将他按在身后的墙上。吓得宋玉琅赶紧上前拉他,凑近了才发现,他不知从哪变出来的,反手握了一把短刀,刀刃闪着银光就压在李书达喉结之下。
他不管最后是谁伏罪,他只要还老师一个清白。
“二哥!”她虽心焦,却又不敢大声喊,只得低声叫他:“二哥!快松手!二哥松手!”
朱灵伯理智一点点回归,往后退了几步,短刀重又收回了袖中。
没了方才的桎梏,李书达捂着脖子一个劲地咳,但他眼中又闪了光亮,他盯着宋玉琅问:“你叫他二哥,你是薛尚如的亲生女儿?”
宋玉琅拽着朱灵伯,一脸戒备,没有答他。
李书达笑起来,这一笑咳得更加厉害,他两只手捂着嘴,磕磕巴巴地说:“我起初倒是没反应过来,张敞……也是老糊涂了,竟……竟让你二人来……来……”
朱灵伯定了心神,冷冷开口道:“你究竟想要什么?”
这时李书达不笑了,他说:“我说了,我要你们保我父亲平安出兰都。”
朱灵伯气极反笑,“当初你让你父亲替你顶罪之时,怎不见有如此孝心?”
李书达重新收拾自己的衣物,整理好方才被弄乱的干草床铺,用很轻的声音无奈地说:“你们太年轻了,有些时候人的生死不是自己能定的。”
朱灵伯没有理会,怒火攻心,一甩袖子夺门而出。
宋玉琅本就站得远,犹豫间她没有立即出去,反而往前靠近了几步,试探性地开口:“替人捉刀,都是仿着那人的字迹抄写中榜之人的题纸。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临他的吗?”
宋玉琅问的这个“他”是朱灵伯,那两张相同笔迹的残片或许朱灵伯已经遗忘了,但她有点想不通。
李书达并不急着回答,只是问:“看来,都去过我家密室了?”
宋玉琅点了点头,昏暗中也不知道李书达是否看清了。不过,他并不在意,歪了头淡淡地说:“倒真和你母亲一个样,抓住一个细节都要问个清清楚楚。”
母亲?
“他的原稿被我揉了。我见笔法间有故人遗风,一时冲动,只得重新临摹一份。”
宋玉琅已来不及注意话语间种种不明之处,她只是惊叹,此人书道之精绝竟已至此等境界。
-
再站在横庐,朱灵伯一时不知该如何面对蒋文毓。
正踌躇时,书房的窗被推开了。蒋文毓探出半个身子,正好看见立在院中的朱灵伯,便出声道:“灵儿!可巧我刚写了一副字,你来看看!”
朱灵伯刚一推门,蒋文毓便伸手招他走近一些,还问他:“既然来了为何不敲铜铃,傻站在院中?”
“我……我敲了的,许是老师习字太过认真,没有听到……”
蒋文毓并不介意,语音倒是轻快,拉他近案来看,“今日我写的是槐紫衫人的《清秋调》,虽说现已入了冬,但这等飒爽的词写起来还是畅快啊。”
蒋文毓的字总给人一种柳叶青竹的凉意,配上写秋的词,确实是相得益彰。
朱灵伯问他:“老师,你也很喜欢槐紫衫人吗?”
蒋文毓移开纸镇,手执两端将纸页拿起来仔细端详,一边答他:“不错,前朝大家,我自幼仰慕。”
“对了,”他转身,“玉琅最近可得闲?看她是否有空帮我装裱一下,这幅字我实在喜欢。”
“老师,我来帮你裱起来吧。”
朱灵伯伸手相接,却被蒋文毓躲开了,“你新中探花,想必京中邀约不断,此类事情虽繁锁,但有些宴会还是要去一下,这对你今后有益。况且,我这幅字本意是想送你作贺礼的,怎能让你亲自去裱?”
他换了沉稳的语气,慢慢地说:“你要记住,浮生如潮,起落不定,春风得意有时,萧瑟清秋也有时,不可只观潮起,不顾潮落。”
蒋文毓说这话时是看着手上的字说的,他不知朱灵伯回话时是看着他说的:“是,学生谨记。”
“老师……您和张大人什么时候认识的?”还是忍不住想问。
“张敞啊,我们两算得上是总角旧谊。幼时一起进的学堂,夏天一起光着脚吃菱角,冬天在同一盏灯下默书……”
“也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吗?”朱灵伯插话。
蒋文毓顿了一下,还是带着淡淡的笑意,说:“当年入了兰都后,不巧我大病一场,错过了……不过他总算是不负苦学。敞之煮茶可是淮坞一绝,下次有机会我带你去讨一杯,想来我也是好久没喝到他煮的翠银针了……”
朱灵伯不敢再问,并非要为难蒋文毓,只是他无法平静地听下去了。
-
城外河边,郑秉齐正在院中翻晒草药。
“郑伯伯,我来帮您。”
朱灵伯接过他手中的笸箩放在架上,一一安顿好,才与郑秉齐在院中坐了下来。郑秉齐佝偻着身子要回屋内泡茶,被朱灵伯止住了。
“郑伯伯,有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郑兄手稿中最后一篇《满明赋》,是何时作的?怎么与他几篇文章似乎字迹有些许不一啊?”
郑秉齐身形一顿,他连转身坐下都是靠着朱灵伯搀扶。
他明显愣了一下,未曾料想是这个问题,结结巴巴的回他道:“哦……那篇啊……那是我参加科考时,同年中榜的状元所作,一时流传甚广,我……我闲来无事便摘录下来了。”
“郑伯伯原也参与过科举,不知是哪一年?这样的长赋竟没有流传下来,真是可惜。”
郑秉齐没法答他,支吾半天,无话可说。朱灵伯一哂,继续说道:“郑伯伯,我是来告诉你郑还的案子查清楚了。”
“郑兄原本第二次赴考便高中了,景宁十六年一甲第五。”他一句话说得风轻云淡,话毕听到郑秉齐哽咽的声音,却并未回头看,继续说:“不过案子有些难办,李书达本来都认了,临了却怕死反悔,把所有证据都吞了。文库之前又失过火……”
朱灵伯这时才扭过头,看见郑秉齐呼吸都停滞了,他语气里带着凉意,说:“和您说笑的。所有题纸俱在,李书达留下的名单也在,保存完好。”
看见郑秉齐眼眶蕴起来的雾气,朱灵伯勾了唇,“您应当认识李书达吧?”
他薄薄一层笑意只在嘴角,“您当初说,我来找你,你会去,还作数吗?”
他想问的是,我已经帮您儿子正名了,你什么时候还我老师清白?
有一滴泪自眼角滑下,挂在下颌处迟迟不掉,不是郑秉齐的。
郑秉齐是高龄考生,景宁元年郑还都已经六岁。妻子缠绵病榻,家中早已入不敷出,本想着再不中他便另谋出路。这个时候李书达找上了他,问他要不要做状元。
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连换上去那张落着自己名字的题纸,没有一个字出于他之手。
德不配位,况这位置来得不明不白,郑秉齐不到一年便请了辞。
许是因果报应,其妻不久便撒手人寰,郑还苦读多年屡试不第……
朱灵伯临走只留下一句话:我会再来,抓你入狱。
他走的着急,是有人来送信说:李书达疯了。
朱灵伯未曾想到会在狱中见到张敞,张敞穿着常服,不似大理寺中那番威严。牢房朝南开了一扇小窗,正午的光洒进来小小一块亮斑,张敞就站在光里。他面前的阴暗角落,是全然没了之前镇定自若的模样,头上还淌着血的李书达。
“他不信我。”
“哈哈……他不信我……”
李书达额角的血流到眼睛里,半只眼睛血红,他拖着锁链,走一步踉跄半步。脚上的铁链卷着干草,跟着他的步子在地面上不停翻滚,停在张敞面前。
明暗相对,他开口:“你答应要保我父亲平安,可他现在死了!他死了!!!”
李克是自戕的,撞墙而亡。
“我绝不会给你!我要让你、让你们后悔一辈子!”
“你父亲的事……”张敞开口了,“我……”
张敞始终站定未动,李书达身形摇晃,在牢房方寸之地一深一浅地绕着圈子。
“你们要去又有何用……当年因为是薛家就不查了,蒋文毓可以连功名都不要,难不成你还指望他二十年后再闹个天翻地覆把心爱之人一家阖族全送上刑场吗……”
“我总要为泠山留个清白。”
“清白……呵……你们还是看不清……何为清?何为白?不过世人评说罢了,如此在意身前名,如何成就功业?我以身入局谋划一生,白也好,黑也好,后代帝王自会懂我的苦心。读书入仕,能得此绩,不枉一遭了。倒是你张敞,汲汲营营这么多年,又为大兆做了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呵……张大人走的是正道,自是与我不同。那他蒋文毓呢,空有一身学识抱负,为了薛尚如一个薄情女子,不知跑到哪个山野当樵夫去了,他走的道难道就是经书所教之道吗?”
狱卒皆被张敞赶了出去,朱灵伯停在狱门处不知是进是退,听到“薛家”之时他或许只是有疑,可当“薛尚如”三个字从李书达口中说出,朱灵伯心下一惊,已经无法思考其中联系了。
两人相对而立,四目相对,明暗错杂。
“看来你是不会给我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此次必死。”张敞语气平静如水,生死大事在他口中不过是道出预设的结局。
“二十年前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终于来了。前朝文臣势力根深蒂固,终于彻底拔除了……我终于等到了……”
李书达话语间已没了早先的癫狂之态。他大抵是将所有想说的话痛快说尽了,躯体内只留下如幽夜山谷般莫大的寂静。
“陛下,终归不信我……”
“我命至此,但大兆寿数未尽。”
“君王死社稷,王不可死,我死。”
话毕,一头撞上了南边的灰墙。
他听闻李克噩耗时已撞了一次,不过被人拦住了,并未伤及性命。
这一次,没有人拦他。
新流出来的血液是鲜红的,不过光下却看不清楚,窗外日光越强,窗下越发漆黑不辨。血肉与尘土归于一处,他模糊一片,合上了双眼。
张敞侧身,交握两手置于身前,躬身行礼,
“走好。”
李书达一生未娶妻,其母难产早亡,家中无族荫,只余生父李克一人,现如今,一个不剩了。
保下李克很容易,一句“救子心切”便能把命留下,但现在朱灵伯要用李克换一个清白。
这也是李书达打的算盘,他手里的东西足够重,就算没有朱灵伯,还会有张敞,甚至……蒋文毓本人。
“张敞人呢?”李书达先开口。
朱灵伯端详面前之人,虽是蓬头垢面,但俨然已恢复成第一天初见时的样子。
“张大人不愿见你,李大人同我说是一样的。”
“不愿见我?好啊好啊,竟连故人最后一面都不愿见吗……”李书达冷笑起来,“同你说,你是谁?你能向我保证什么?”
“你只要写一份调换题纸、公然舞弊的罪己书来,写你自景宁元年至景宁二十二年八载科举,均替人代笔捉刀,再将最后一份证据交给我们,保你父亲性命无虞。”
“不止,我要他毫发无伤地出去。”
“你只要认罪伏法,你父亲身上的罪名便烟消云散了,顶多是小施惩戒。放心,你罪不致株连……”
“我要你们将他平安送回老家,永不回兰都。”
这是何意?朱灵伯不觉皱起眉头,李书达的神情看上去不容商量。
“我命已绝,但他未尝不可再享几年人世之乐。”
那六份名单虽为真,五十二份题纸仍在,但这都是私下查出来的,李书达如果同上次一样不顾七十老父安危,到时候反咬一口,罪名不一定能落到他头上。
李克能顶一次,就能顶第二次。
朱灵伯一个箭步上前,手肘抵上李书达的脖颈,将他按在身后的墙上。吓得宋玉琅赶紧上前拉他,凑近了才发现,他不知从哪变出来的,反手握了一把短刀,刀刃闪着银光就压在李书达喉结之下。
他不管最后是谁伏罪,他只要还老师一个清白。
“二哥!”她虽心焦,却又不敢大声喊,只得低声叫他:“二哥!快松手!二哥松手!”
朱灵伯理智一点点回归,往后退了几步,短刀重又收回了袖中。
没了方才的桎梏,李书达捂着脖子一个劲地咳,但他眼中又闪了光亮,他盯着宋玉琅问:“你叫他二哥,你是薛尚如的亲生女儿?”
宋玉琅拽着朱灵伯,一脸戒备,没有答他。
李书达笑起来,这一笑咳得更加厉害,他两只手捂着嘴,磕磕巴巴地说:“我起初倒是没反应过来,张敞……也是老糊涂了,竟……竟让你二人来……来……”
朱灵伯定了心神,冷冷开口道:“你究竟想要什么?”
这时李书达不笑了,他说:“我说了,我要你们保我父亲平安出兰都。”
朱灵伯气极反笑,“当初你让你父亲替你顶罪之时,怎不见有如此孝心?”
李书达重新收拾自己的衣物,整理好方才被弄乱的干草床铺,用很轻的声音无奈地说:“你们太年轻了,有些时候人的生死不是自己能定的。”
朱灵伯没有理会,怒火攻心,一甩袖子夺门而出。
宋玉琅本就站得远,犹豫间她没有立即出去,反而往前靠近了几步,试探性地开口:“替人捉刀,都是仿着那人的字迹抄写中榜之人的题纸。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临他的吗?”
宋玉琅问的这个“他”是朱灵伯,那两张相同笔迹的残片或许朱灵伯已经遗忘了,但她有点想不通。
李书达并不急着回答,只是问:“看来,都去过我家密室了?”
宋玉琅点了点头,昏暗中也不知道李书达是否看清了。不过,他并不在意,歪了头淡淡地说:“倒真和你母亲一个样,抓住一个细节都要问个清清楚楚。”
母亲?
“他的原稿被我揉了。我见笔法间有故人遗风,一时冲动,只得重新临摹一份。”
宋玉琅已来不及注意话语间种种不明之处,她只是惊叹,此人书道之精绝竟已至此等境界。
-
再站在横庐,朱灵伯一时不知该如何面对蒋文毓。
正踌躇时,书房的窗被推开了。蒋文毓探出半个身子,正好看见立在院中的朱灵伯,便出声道:“灵儿!可巧我刚写了一副字,你来看看!”
朱灵伯刚一推门,蒋文毓便伸手招他走近一些,还问他:“既然来了为何不敲铜铃,傻站在院中?”
“我……我敲了的,许是老师习字太过认真,没有听到……”
蒋文毓并不介意,语音倒是轻快,拉他近案来看,“今日我写的是槐紫衫人的《清秋调》,虽说现已入了冬,但这等飒爽的词写起来还是畅快啊。”
蒋文毓的字总给人一种柳叶青竹的凉意,配上写秋的词,确实是相得益彰。
朱灵伯问他:“老师,你也很喜欢槐紫衫人吗?”
蒋文毓移开纸镇,手执两端将纸页拿起来仔细端详,一边答他:“不错,前朝大家,我自幼仰慕。”
“对了,”他转身,“玉琅最近可得闲?看她是否有空帮我装裱一下,这幅字我实在喜欢。”
“老师,我来帮你裱起来吧。”
朱灵伯伸手相接,却被蒋文毓躲开了,“你新中探花,想必京中邀约不断,此类事情虽繁锁,但有些宴会还是要去一下,这对你今后有益。况且,我这幅字本意是想送你作贺礼的,怎能让你亲自去裱?”
他换了沉稳的语气,慢慢地说:“你要记住,浮生如潮,起落不定,春风得意有时,萧瑟清秋也有时,不可只观潮起,不顾潮落。”
蒋文毓说这话时是看着手上的字说的,他不知朱灵伯回话时是看着他说的:“是,学生谨记。”
“老师……您和张大人什么时候认识的?”还是忍不住想问。
“张敞啊,我们两算得上是总角旧谊。幼时一起进的学堂,夏天一起光着脚吃菱角,冬天在同一盏灯下默书……”
“也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吗?”朱灵伯插话。
蒋文毓顿了一下,还是带着淡淡的笑意,说:“当年入了兰都后,不巧我大病一场,错过了……不过他总算是不负苦学。敞之煮茶可是淮坞一绝,下次有机会我带你去讨一杯,想来我也是好久没喝到他煮的翠银针了……”
朱灵伯不敢再问,并非要为难蒋文毓,只是他无法平静地听下去了。
-
城外河边,郑秉齐正在院中翻晒草药。
“郑伯伯,我来帮您。”
朱灵伯接过他手中的笸箩放在架上,一一安顿好,才与郑秉齐在院中坐了下来。郑秉齐佝偻着身子要回屋内泡茶,被朱灵伯止住了。
“郑伯伯,有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郑兄手稿中最后一篇《满明赋》,是何时作的?怎么与他几篇文章似乎字迹有些许不一啊?”
郑秉齐身形一顿,他连转身坐下都是靠着朱灵伯搀扶。
他明显愣了一下,未曾料想是这个问题,结结巴巴的回他道:“哦……那篇啊……那是我参加科考时,同年中榜的状元所作,一时流传甚广,我……我闲来无事便摘录下来了。”
“郑伯伯原也参与过科举,不知是哪一年?这样的长赋竟没有流传下来,真是可惜。”
郑秉齐没法答他,支吾半天,无话可说。朱灵伯一哂,继续说道:“郑伯伯,我是来告诉你郑还的案子查清楚了。”
“郑兄原本第二次赴考便高中了,景宁十六年一甲第五。”他一句话说得风轻云淡,话毕听到郑秉齐哽咽的声音,却并未回头看,继续说:“不过案子有些难办,李书达本来都认了,临了却怕死反悔,把所有证据都吞了。文库之前又失过火……”
朱灵伯这时才扭过头,看见郑秉齐呼吸都停滞了,他语气里带着凉意,说:“和您说笑的。所有题纸俱在,李书达留下的名单也在,保存完好。”
看见郑秉齐眼眶蕴起来的雾气,朱灵伯勾了唇,“您应当认识李书达吧?”
他薄薄一层笑意只在嘴角,“您当初说,我来找你,你会去,还作数吗?”
他想问的是,我已经帮您儿子正名了,你什么时候还我老师清白?
有一滴泪自眼角滑下,挂在下颌处迟迟不掉,不是郑秉齐的。
郑秉齐是高龄考生,景宁元年郑还都已经六岁。妻子缠绵病榻,家中早已入不敷出,本想着再不中他便另谋出路。这个时候李书达找上了他,问他要不要做状元。
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连换上去那张落着自己名字的题纸,没有一个字出于他之手。
德不配位,况这位置来得不明不白,郑秉齐不到一年便请了辞。
许是因果报应,其妻不久便撒手人寰,郑还苦读多年屡试不第……
朱灵伯临走只留下一句话:我会再来,抓你入狱。
他走的着急,是有人来送信说:李书达疯了。
朱灵伯未曾想到会在狱中见到张敞,张敞穿着常服,不似大理寺中那番威严。牢房朝南开了一扇小窗,正午的光洒进来小小一块亮斑,张敞就站在光里。他面前的阴暗角落,是全然没了之前镇定自若的模样,头上还淌着血的李书达。
“他不信我。”
“哈哈……他不信我……”
李书达额角的血流到眼睛里,半只眼睛血红,他拖着锁链,走一步踉跄半步。脚上的铁链卷着干草,跟着他的步子在地面上不停翻滚,停在张敞面前。
明暗相对,他开口:“你答应要保我父亲平安,可他现在死了!他死了!!!”
李克是自戕的,撞墙而亡。
“我绝不会给你!我要让你、让你们后悔一辈子!”
“你父亲的事……”张敞开口了,“我……”
张敞始终站定未动,李书达身形摇晃,在牢房方寸之地一深一浅地绕着圈子。
“你们要去又有何用……当年因为是薛家就不查了,蒋文毓可以连功名都不要,难不成你还指望他二十年后再闹个天翻地覆把心爱之人一家阖族全送上刑场吗……”
“我总要为泠山留个清白。”
“清白……呵……你们还是看不清……何为清?何为白?不过世人评说罢了,如此在意身前名,如何成就功业?我以身入局谋划一生,白也好,黑也好,后代帝王自会懂我的苦心。读书入仕,能得此绩,不枉一遭了。倒是你张敞,汲汲营营这么多年,又为大兆做了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呵……张大人走的是正道,自是与我不同。那他蒋文毓呢,空有一身学识抱负,为了薛尚如一个薄情女子,不知跑到哪个山野当樵夫去了,他走的道难道就是经书所教之道吗?”
狱卒皆被张敞赶了出去,朱灵伯停在狱门处不知是进是退,听到“薛家”之时他或许只是有疑,可当“薛尚如”三个字从李书达口中说出,朱灵伯心下一惊,已经无法思考其中联系了。
两人相对而立,四目相对,明暗错杂。
“看来你是不会给我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此次必死。”张敞语气平静如水,生死大事在他口中不过是道出预设的结局。
“二十年前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终于来了。前朝文臣势力根深蒂固,终于彻底拔除了……我终于等到了……”
李书达话语间已没了早先的癫狂之态。他大抵是将所有想说的话痛快说尽了,躯体内只留下如幽夜山谷般莫大的寂静。
“陛下,终归不信我……”
“我命至此,但大兆寿数未尽。”
“君王死社稷,王不可死,我死。”
话毕,一头撞上了南边的灰墙。
他听闻李克噩耗时已撞了一次,不过被人拦住了,并未伤及性命。
这一次,没有人拦他。
新流出来的血液是鲜红的,不过光下却看不清楚,窗外日光越强,窗下越发漆黑不辨。血肉与尘土归于一处,他模糊一片,合上了双眼。
张敞侧身,交握两手置于身前,躬身行礼,
“走好。”
李书达一生未娶妻,其母难产早亡,家中无族荫,只余生父李克一人,现如今,一个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