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外归来,郑凛凭借政绩理所当然地到中书省做事去了。她前脚到洛阳,郑给事中后脚请退,中书监的一职顺顺利利落在她头上。中书监职权甚重,地处枢近。虽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
当然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但也只能停留在颇有微词的层面上。皇上实际上是不容忤逆的皇上,还很擅长温水煮青蛙。在她的烹煮下,如今已经是女子可以正常参与科举、入朝为官的局面。不过因为新令推行不久,朝中仍是阳盛阴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女子参与并努力才能改善这个局面。
郑凛回洛阳后并没有住回郑府,而是自己买了宅子在外另住。一来她职位未定,祖父又是朝中大员,届时封官旨意下来,只怕又多口舌。若她是男人倒也罢了,尽可随意举动。但她是女人,一个做官的女人,甚至是一个要做高官的女人,本就被无数眼睛盯着,能省多少麻烦就省多少麻烦。二来回到大家族中又有数不尽的琐事与应酬,她懒得理。
祖父已经告老辞官,她的调令下来想来也就在这几日就下来了。
关于她的官职,皇上早与她透露过。旨意一旦下来,必然要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但这倒不足为惧,她的职位能够定下,自然不是最后一道圣旨这样简单。在此之前,陛下与上层官员进行商讨,最后结果是各让一步。其中的“各”当然不包括皇上,而是她祖父与反对者们各退一步。她祖父郑给事中辞官,放弃如今地位,她方得以坐在中书监的位置。
在大多官员看来,她祖父绝不会做如此取舍,但他确实这么做了。所以承祖父的情,待旨意下来,她也该回去看看。
郑凛坐在酒楼二楼的临窗处,漫不经心地垂眸向下。观察行人,是一件有趣的事,可以从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此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生活质量、各人的性情背景等等。
十数年不曾回来,洛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又不至于“面目全非”。都城若要大改,少不得让人迁居。对于以人为本的陛下来说,这种给百姓添麻烦的事情是禁止的。改动,需立足在未来对百姓更好的基础上。是以如今的洛阳仍保有原来洛阳的风味,然而便民惠民的基础设施却都焕然一新。
但最大的变化还在于“人”。街上男女络绎不绝,幂篱早已绝迹。什么男女大防,也俱都不见,人人之间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女人不再只是梳着各种各样的发髻——以街上做生意的女人最为新潮,为了方便,她们剪了各种各样的短发,齐肩的、及耳的、毛茬的等等。街上的其她女人也已经改头换面了。有长裙曳地的,但因为是喜欢才穿的长裙,而非不得不穿。大多数来来往往的女人穿的都是裤装,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大多数女人们都或背或挎了包在身上,不用打开,郑凛却都能猜得到里面是什么。当然是书。
她能这样沉得住气地坐在这儿,旁人却没有她这份自在。
首先是郑府,就很鸡飞狗跳。固然郑家人心里清楚老爷子总有退下来的一日,但他就这么突然退下来,让郑家人一点准备没做好,个个心急火燎不解其意。质问老爷子是不可能的,谁都没这个胆子。众人只能火急火燎地弱声向老爷子询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辞官?
郑老爷子难得没不理不睬,不管不顾,反而神秘兮兮的:“过些日子你们就知道了。”
这下更将人弄得七上八下。就算他们最后知道了缘由,老爷子官也已经辞了,还有谁能庇护郑家?
至于郑凛,大家倒是知道她回京了,并且对她不回郑府看一眼的事情颇有微词。但在老爷子辞官这件事下,她的事情就太微不足道了。
一大家子没从老爷子那里弄清缘由,都隐隐有些树倒猢狲散的悲戚感。朝中有人和朝中没人的差别大了,他们正是享受过有人的红利才对朝中无人的未来感到绝望。
除郑老爷子以外的郑家人对未来无望,心情烦闷,不禁对彼此看不顺眼。二房成为众矢之的。
倒也好理解。过去郑凛虽不在洛阳任职,但洛阳时不时都能听到她的好名声。不是她办成了什么大事,就是她在某年的政绩评比又是魁首。而她面子工程做得也好,当年虽是偷偷走的,可这些年来该往家送的新鲜玩意儿各类礼物一样不少。何况她做官做得很成功,不知道让家中其它几房暗地里红了眼。
如今她从外地回来不归,职位未定,怎么都是踩她与二房的最好机会。眼下就是出气口。
“父亲从朝中辞官,如今我们都不过如此,前途一眼看得见。反而是郑凛那里还没定,说不定咱们以后可要仰仗她呢。”能说出来这话,就是压根儿没有仰仗郑凛的意思。真要仰仗她,就不是这样一脸阴阳怪气的表情了。
郑家所有人都不觉得郑凛能坐到什么高位,她再出色,也是个女人。如今是有女人为官的例子,却还没有女人做高官的例子呢。
郑母听到这话顿时来气,只不过保持风度,未曾显示罢了。她听不得旁人说郑凛不是,郑凛再不好也是她生的,她可以关起门管教,外人是哪根葱哪颗蒜?更听不得别人借此来刺自己。如今她已经不好说郑凛是对的还是她是对的,但这的确是一个让她不省心的女儿。如果当初生的是个听话的孩子一定是比现在这样子的好的,她想。
“是啊,郑凛不是已被召回,这么久了,怎么不见她回府看看?是看不上咱们这些穷亲戚了。”
“看不上咱们也就罢了,亲娘在府上,也不回来看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众人交换了暗笑的目光,当年郑凛出走之事,大家多少知道些内情,这会儿就成了戳人痛处的利器。
不过高门大户打起嘴仗也不过是三言两语,没有吵个没完的道理。何况郑家如今的确是前途未卜,各人心中都藏着隐忧,很快就散了。
郑母面皮紧绷着回院子里,这会儿到自己家中她终于能够稍微放松,才发现大牙都被自己咬得酸痛。
郑父有心安慰她两句,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郑母看他半天一个字都蹦不出来的样子更加来气,咬牙切齿:“我上辈子欠了你们父女,这辈子才来还债,要被人这么奚落!”
“郑凛她不将我当娘!我凭什么还要受她带来的气!她不是厉害么,亲娘都被人阴阳怪气,怎么不见她的本事?”
郑父叹了口气。
郑母这些年时常在孰对孰错中摇摆。当郑凛的美名传来,或者是她送来的东西又让自己长脸时,郑母就觉得或许郑凛是对的。而当因郑凛使自己跌了面子时,她就觉得自己不能再正确了。综合两者,郑母宁愿女儿是个温顺听话的孩子,而不是郑凛这样不让人省心的。她只要乖巧地嫁人生子,难道不好吗?
不,时代不一样了。
再温顺听话的女儿,如今也不一样了。郑家年轻一辈的小女孩儿们尽拿郑凛做榜样了,个个比府上的男孩还要用功,都要考出个名堂。
已经不是过去女人一辈子只有嫁人生子这一个选择的时候了。
所以是她错了吗?
……
任命郑凛为中书监的旨意下来,洛阳中果然闹得风风雨雨、沸沸扬扬。
一个女人坐到中书监的位置算什么事,须知上一任中书监姓卢。原来此位悬空许久,竟是为她留的?
最受鼓舞的要数天下的女人们了。她们能够通过科举选拔为官已经是长足的进步,郑凛成为中书监更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女子不仅能够为官,还能够为高官。
她如今不过四十出头,只要不犯错,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再待数十年,能够带来更深远的变化。就像男人们总会和同性抱团一样,她同样可以扶持更多的女性官员。
谢旨,回郑家。
郑家人心情复杂,怎么也没想到戏言成真,日后真要依靠郑凛。她是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女人!
郑老爷子退位为郑凛铺路之事也终于公之于众。郑家日后的荣耀,自有郑凛来保。休提那些郑老爷子怎么不将机会让给府上男子这样的话,郑凛有做中书监的本事,府上男子谁有这样的本事?以老爷子辞官要一个给四五品官往上升一升的机会?
心情最复杂的当属郑母,旨意一下来,各房就往她这里道喜来了。不止如此,各家各户纷纷送了礼来。
无论郑凛与她生不生分,只要她是郑凛的母亲,在外众人都愿意捧着她。
郑凛回府那日,郑家设了大宴招待她。宴后,郑凛随母亲回院子。
千言万语,郑母最后唯有一句:“……你是对的,是我错了。”
郑凛听到母亲的认错,并没有太大感触。自一开始,她就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对的,于是只说:“就这样吧。”
她并不会报复母亲,但也不打算与她修缮关系。承了祖父的情,她会照顾郑家,但要说与郑家人多亲密,却不可能。
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
当然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但也只能停留在颇有微词的层面上。皇上实际上是不容忤逆的皇上,还很擅长温水煮青蛙。在她的烹煮下,如今已经是女子可以正常参与科举、入朝为官的局面。不过因为新令推行不久,朝中仍是阳盛阴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女子参与并努力才能改善这个局面。
郑凛回洛阳后并没有住回郑府,而是自己买了宅子在外另住。一来她职位未定,祖父又是朝中大员,届时封官旨意下来,只怕又多口舌。若她是男人倒也罢了,尽可随意举动。但她是女人,一个做官的女人,甚至是一个要做高官的女人,本就被无数眼睛盯着,能省多少麻烦就省多少麻烦。二来回到大家族中又有数不尽的琐事与应酬,她懒得理。
祖父已经告老辞官,她的调令下来想来也就在这几日就下来了。
关于她的官职,皇上早与她透露过。旨意一旦下来,必然要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但这倒不足为惧,她的职位能够定下,自然不是最后一道圣旨这样简单。在此之前,陛下与上层官员进行商讨,最后结果是各让一步。其中的“各”当然不包括皇上,而是她祖父与反对者们各退一步。她祖父郑给事中辞官,放弃如今地位,她方得以坐在中书监的位置。
在大多官员看来,她祖父绝不会做如此取舍,但他确实这么做了。所以承祖父的情,待旨意下来,她也该回去看看。
郑凛坐在酒楼二楼的临窗处,漫不经心地垂眸向下。观察行人,是一件有趣的事,可以从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此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生活质量、各人的性情背景等等。
十数年不曾回来,洛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又不至于“面目全非”。都城若要大改,少不得让人迁居。对于以人为本的陛下来说,这种给百姓添麻烦的事情是禁止的。改动,需立足在未来对百姓更好的基础上。是以如今的洛阳仍保有原来洛阳的风味,然而便民惠民的基础设施却都焕然一新。
但最大的变化还在于“人”。街上男女络绎不绝,幂篱早已绝迹。什么男女大防,也俱都不见,人人之间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女人不再只是梳着各种各样的发髻——以街上做生意的女人最为新潮,为了方便,她们剪了各种各样的短发,齐肩的、及耳的、毛茬的等等。街上的其她女人也已经改头换面了。有长裙曳地的,但因为是喜欢才穿的长裙,而非不得不穿。大多数来来往往的女人穿的都是裤装,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大多数女人们都或背或挎了包在身上,不用打开,郑凛却都能猜得到里面是什么。当然是书。
她能这样沉得住气地坐在这儿,旁人却没有她这份自在。
首先是郑府,就很鸡飞狗跳。固然郑家人心里清楚老爷子总有退下来的一日,但他就这么突然退下来,让郑家人一点准备没做好,个个心急火燎不解其意。质问老爷子是不可能的,谁都没这个胆子。众人只能火急火燎地弱声向老爷子询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辞官?
郑老爷子难得没不理不睬,不管不顾,反而神秘兮兮的:“过些日子你们就知道了。”
这下更将人弄得七上八下。就算他们最后知道了缘由,老爷子官也已经辞了,还有谁能庇护郑家?
至于郑凛,大家倒是知道她回京了,并且对她不回郑府看一眼的事情颇有微词。但在老爷子辞官这件事下,她的事情就太微不足道了。
一大家子没从老爷子那里弄清缘由,都隐隐有些树倒猢狲散的悲戚感。朝中有人和朝中没人的差别大了,他们正是享受过有人的红利才对朝中无人的未来感到绝望。
除郑老爷子以外的郑家人对未来无望,心情烦闷,不禁对彼此看不顺眼。二房成为众矢之的。
倒也好理解。过去郑凛虽不在洛阳任职,但洛阳时不时都能听到她的好名声。不是她办成了什么大事,就是她在某年的政绩评比又是魁首。而她面子工程做得也好,当年虽是偷偷走的,可这些年来该往家送的新鲜玩意儿各类礼物一样不少。何况她做官做得很成功,不知道让家中其它几房暗地里红了眼。
如今她从外地回来不归,职位未定,怎么都是踩她与二房的最好机会。眼下就是出气口。
“父亲从朝中辞官,如今我们都不过如此,前途一眼看得见。反而是郑凛那里还没定,说不定咱们以后可要仰仗她呢。”能说出来这话,就是压根儿没有仰仗郑凛的意思。真要仰仗她,就不是这样一脸阴阳怪气的表情了。
郑家所有人都不觉得郑凛能坐到什么高位,她再出色,也是个女人。如今是有女人为官的例子,却还没有女人做高官的例子呢。
郑母听到这话顿时来气,只不过保持风度,未曾显示罢了。她听不得旁人说郑凛不是,郑凛再不好也是她生的,她可以关起门管教,外人是哪根葱哪颗蒜?更听不得别人借此来刺自己。如今她已经不好说郑凛是对的还是她是对的,但这的确是一个让她不省心的女儿。如果当初生的是个听话的孩子一定是比现在这样子的好的,她想。
“是啊,郑凛不是已被召回,这么久了,怎么不见她回府看看?是看不上咱们这些穷亲戚了。”
“看不上咱们也就罢了,亲娘在府上,也不回来看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众人交换了暗笑的目光,当年郑凛出走之事,大家多少知道些内情,这会儿就成了戳人痛处的利器。
不过高门大户打起嘴仗也不过是三言两语,没有吵个没完的道理。何况郑家如今的确是前途未卜,各人心中都藏着隐忧,很快就散了。
郑母面皮紧绷着回院子里,这会儿到自己家中她终于能够稍微放松,才发现大牙都被自己咬得酸痛。
郑父有心安慰她两句,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郑母看他半天一个字都蹦不出来的样子更加来气,咬牙切齿:“我上辈子欠了你们父女,这辈子才来还债,要被人这么奚落!”
“郑凛她不将我当娘!我凭什么还要受她带来的气!她不是厉害么,亲娘都被人阴阳怪气,怎么不见她的本事?”
郑父叹了口气。
郑母这些年时常在孰对孰错中摇摆。当郑凛的美名传来,或者是她送来的东西又让自己长脸时,郑母就觉得或许郑凛是对的。而当因郑凛使自己跌了面子时,她就觉得自己不能再正确了。综合两者,郑母宁愿女儿是个温顺听话的孩子,而不是郑凛这样不让人省心的。她只要乖巧地嫁人生子,难道不好吗?
不,时代不一样了。
再温顺听话的女儿,如今也不一样了。郑家年轻一辈的小女孩儿们尽拿郑凛做榜样了,个个比府上的男孩还要用功,都要考出个名堂。
已经不是过去女人一辈子只有嫁人生子这一个选择的时候了。
所以是她错了吗?
……
任命郑凛为中书监的旨意下来,洛阳中果然闹得风风雨雨、沸沸扬扬。
一个女人坐到中书监的位置算什么事,须知上一任中书监姓卢。原来此位悬空许久,竟是为她留的?
最受鼓舞的要数天下的女人们了。她们能够通过科举选拔为官已经是长足的进步,郑凛成为中书监更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女子不仅能够为官,还能够为高官。
她如今不过四十出头,只要不犯错,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再待数十年,能够带来更深远的变化。就像男人们总会和同性抱团一样,她同样可以扶持更多的女性官员。
谢旨,回郑家。
郑家人心情复杂,怎么也没想到戏言成真,日后真要依靠郑凛。她是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女人!
郑老爷子退位为郑凛铺路之事也终于公之于众。郑家日后的荣耀,自有郑凛来保。休提那些郑老爷子怎么不将机会让给府上男子这样的话,郑凛有做中书监的本事,府上男子谁有这样的本事?以老爷子辞官要一个给四五品官往上升一升的机会?
心情最复杂的当属郑母,旨意一下来,各房就往她这里道喜来了。不止如此,各家各户纷纷送了礼来。
无论郑凛与她生不生分,只要她是郑凛的母亲,在外众人都愿意捧着她。
郑凛回府那日,郑家设了大宴招待她。宴后,郑凛随母亲回院子。
千言万语,郑母最后唯有一句:“……你是对的,是我错了。”
郑凛听到母亲的认错,并没有太大感触。自一开始,她就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对的,于是只说:“就这样吧。”
她并不会报复母亲,但也不打算与她修缮关系。承了祖父的情,她会照顾郑家,但要说与郑家人多亲密,却不可能。
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