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应当是新气象,晏主让绿巧帮她遮盖住眼下的青黑,努力打起精神。

    昨儿个想突破刘命长的防线,又是以失败告终,饶是被打击讽刺惯了,她也有点承受不住他昨天的眼神。

    “哎——”趁着绿巧出门的间隙,晏主幽幽地叹了口气,再对着铜镜抿出一个温和又不失威严的笑容,这才拖着繁复的凰袍去上朝了。

    此次是晏主头一次上礼朝,衣饰头冠都比往日更为华丽繁琐,沉甸甸的金银珠宝让晏主这小身板有些承受不起。

    “陛下,时辰已到,还请陛下移步光曜殿。”

    红绣掐着时间进来,等候晏主。

    晏主听到光曜殿时,还有些感慨。皇城禁宫中央三殿,北宸宫为小朝面见高官、商讨政务之处,紫薇殿为初一十五常朝会见百官、开设宴会之所,而光曜殿则是一年仅两次礼朝、新帝登基才会使用的地方。上一次来这,还是登基的时候,官员的队列一路排到了殿中省。

    她起身,尽力地挺起胸膛,在侍女的搀扶下乘上轿撵。凤仪女官姚英随侍在轿撵旁,晏主同她打了声招呼,对方谦恭颔首并不敢直视这位女帝。

    光曜殿离璇玑殿太远了,外头天都还没亮起,一向嗜睡的晏主却丝毫不觉得困。她尽量将眼皮撑开,厚重的妆面让她脸颊都有些僵硬了。

    “姚英。”晏主微微掀开帘子,唤了一声。

    姚英闻声应答,“陛下有何吩咐?”

    “朕的仪态可还有问题?”她惴惴不安地问道,前几日虽临时抱佛脚地学了学,却没套上这么重的装饰,连鞋子都平白高了三公分,万一在众人面前出丑,她怕是不等阁首来杀人,就要先自戕了。

    姚英那颗梳得一丝不苟的脑袋似乎不会摇摆,保持平稳身姿,温声道:“陛下,礼仪之态并非朝夕就可练成,陛下如今的姿态,已是最大的回报。”

    晏主心情不佳,将帘子放下,兀自深吸两口气。

    姚英又在帘外道:“陛下放宽心,走路这一块,已是不会出错。”

    “嗯。”她回答得心不在焉,只能做个将就,对于晏主而言是件很难受的事。

    姚英听她如此声音,欲言又止,红绣适时阻止她。二人眼神交涉一番,姚英只能默默将话咽进肚子。坏了女帝陛下的心情,对于臣子而言,可真是大忌。她不敢叹气。

    天蒙蒙亮起,辰时一刻,晏主抵达了光曜殿,殿中高官肃立,殿外百官不知又排到了哪里去。敲鼓鸣号,御前宦官们的声音依次传递出去。

    “陛下莅临!”

    随着高亢的声线,文武百官匍匐在地,晏主深吸一口气,浑身都紧绷了,一步步走向王龙椅,那道红色的身影由远及近,让她呼吸都变缓慢了。

    走到龙椅面前时,背后的衣料已经微微浸湿,好在并没有出错,刘命长勾起一抹淡笑,在龙椅台之下抬起手。

    晏主一如往常,稳稳搭上去,就这样被他送上王座。

    “平身。”

    “诸臣起身——”

    “谢陛下,陛下万岁!”

    众人的声音同时响起,钟鼓之声伴着四拜大礼,悠悠地回荡在皇城中。

    落座后,晏主才安心了。悄悄瞥了一眼刘命长,对方已经将背过身去,将视线放在了别出,她更是松了口气。

    “赐,昭国公座。”

    皇帝的每一句话都会由御前官宦传至殿外,这特殊的待遇亦会让所有人知道。对刘命长特别的优待已经不是稀奇的,但称呼他为昭国公却是少有,只是凤仪女官嘱咐如此,刘命长看样子也没什么意见。

    他落座后也没看过来。

    晏主稍稍找到了平日上朝的感觉。礼朝是一年两度的大朝会,京外地方官员会回京述职,她前些时日就收到了各地方呈上的奏议表,对各个州的情况都已有了解,她听得大差不差,脑子里还在想致辞。

    “陛下,墨州去年所上税之数又有下降,陛下觉得是否该纠察一番?”

    晏主从背书中抽离,还有些迷茫,听着刘命长忽然抛来的问题,还来不及思考。

    那墨州刺史自刘命长开口的一瞬间就跪下了,看起来很是害怕。

    “墨州地势崎岖,农业难兴,商旅难通,去年又逢干旱山火,林业不佳,税收自然也不好。”晏主开解道,顺便抬手让墨州刺史起身,“……徐、爱卿不必担忧,工部已有改良田土的技术,朕会令人随你回墨州。”

    “谢陛下恩典!”墨州刺史又赶忙跪下谢恩,晏主又只得好好安抚一番,让他退下了。

    接下来她是不敢开小差了,刘命长时不时抛出几个问题,每个州的官员都被提了些难题,晏主一面帮他们解围,一面给送他们个高帽子,来年税收若是还不上涨,会收拾他们的就不止刘命长了。

    这几个来回,她倒是摸清了恩威并施的道理。

    地方官员述职完毕,便是户部尚书领两个侍郎一一陈述,与国库相关的东西,就算刘命长不提醒,她也是听得仔细。

    姬和玉年纪轻轻,就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了,能在刘命长换三代还立于朝堂上,本就不是个简单的。晏主虽同他打过几次照面,但还算不上熟悉。

    “恭禀陛下,至齐禄腊月初一,有耕地一千二百三十万顷。”

    户部侍郎呈上土地簿,晏主粗略看着,姬玉和便在下面絮絮叨叨地念着。密密麻麻的字映入她眼中,倒是挺像她临摹的那副字,晏主思索着,心思已经没放在都是个十百千万的奏议表上了。

    “人簿增十万三千一百零七册,死簿增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八册。”

    另一个侍郎将人口奏议表递上,晏主放下土地簿,这户部的簿子,都是数字呢。她眼睛看得有些花,还是粗粗看着,翻到云中时,死亡人数骤然上升,壮丁减少三十万余人。手指微微在此一顿,晏主不敢外露情绪,连忙翻页了。

    “齐禄四年,国库收支簿,请陛下验查。”

    说完,自行跪下,由两个侍郎奏上。

    晏主倒不是很忐忑,国库有多少银子她自然有有数的,只是乍一看支出簿还是会被吓一跳,这去年并未打什么仗,三千万两的军事支出是怎么回事,工部、兵部怎么比户部占的额份都大了……

    她稳住手,去翻收入簿,嗯……倒也能接受那窟窿一般的支出了,只是这墨州二百万的税收确实看着有些寒碜啊……

    晏主默默向墨州刺史投去视线,看得他一抖,差点又要跪下。

    “好好好!”晏主收回视线,连喝三声,不论如何,得先营造个国库很富有的表象。

    群臣顿时松了口气,高呼万岁。

    皇帝高兴了,姬玉和便从地上站起来了,恭恭敬敬地说:“禀陛下,去年农税较高,粮仓虽暂时充裕,但弃农从商者倍增,宜州地区人口流出最多。”

    晏主微微挑眉,姬玉和还想着降税,这话是说给刘命长听的吧?北昱的税收,除了农税是以粮食上缴,其余都会换成白银,刘命长接连招兵买马,粮草时时都会备着,这税是不好降下来。可若是不降,从农者便会越来越少。

    北昱虽门阀猖狂,寒门难出头,可底层庶民的流动却并未加以限制,工商农能自行选择,是当初开国皇帝许下的承诺。

    晏主稍微侧了侧身子,看向刘命长,他靠着椅子好不惬意,似乎并未认真听着各部的回报。

    “农乃国之重本,朕自然不忍苛税。”晏主琢磨了一下,才开口,刘命长的目光便移过来了,她下意识把腰都直了直。

    姬玉和见她顿住,还想再引导一番,开口:“农者除却粮食,生计之道艰难……”

    “户部尚书。”

    朝堂一时寂静,刘命长幽然开口,“此次朝会是列为官员述职,并非讨论政法之处,你若是有何想法,可上奏陛下,听候召见。别在此处,误了诸位的时间。”

    “……”姬玉和弯下腰,有些局促,不敢再多说。

    晏主连忙打圆场,带着几分笑意开口:“两位爱卿都是为国为民,朕心甚慰。姬尚书,你的想法朕很感兴趣,待朝会结束后,朕再来与你详谈,可好?”

    姬玉和将腰弯得更低,“是,多谢陛下厚爱,多谢刘阁首教导。”

    晏主让他退下,接下来各官员倒没几个长话连篇的,只是一个比一个刁钻。

    兵部要粮草,工部要银钱,吏部要修学堂,刑部要修牢房,礼部比较离谱,要重振玄学道术,差点让刘命长从椅子上站起来。

    晏主将他们一一打发,总觉得自己不像个皇帝,像个和事佬,真正的皇帝在她脚下坐的很嚣张。

    等官员们都汇报完毕,晏主跟着流程麻木地念起致辞。

    “朕承祖业,授命于天,躬身于地……”

    殿下皆是缄默的臣,晏主虽在朝堂之内,却不觉得自己坐拥江山。明明身居高位,却生出万般恐惧。恭敬得有些麻木的大臣们并不会抬头,即便是刘命长,在此时也站起来背对着她,站在九重高殿之上,她无端想到了刘命长曾说过的话。

    [在内臣这条路上,您可就无法回头了。]

    “时维新春,五气原始,敬遵典礼,谨率臣僚……”

    [在此之前,我还有回头的机会吗?]

    “永叶吉康,族风丕振,书香德馨,珠玑广积。”

    [昨夜母亲本不用来夜宴之上。]

    “麟趾呈祥,百郡同乐,千家丰登,万户富足。”

    [母亲是来带走我的吗?]

    “今承天之恩,感羡羲和,改元天羡,大赦天下。”

    “礼告——”钟鼓奏响一轮又一轮,御前宦官的声音延绵不绝,至此年此日,是为天羡元年。

    不论如何,已经无法回头,晏主稳稳落座在龙椅之上,不再注视刘命长。

章节目录

王权珍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子不饮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子不饮恨并收藏王权珍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