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对,弄清楚月球遗址才是当务之急,其它事情,以后再说。”
“这第一本日记上,记录的都是家园号移民飞船在宇宙间航行的事情,研究价值或许有一些,但是和月球遗迹毫无关系。”
“看看后面几本,找找看,有没有月球基地建设的内容。”
“找到了,从第本开始,后面的日记,记录的都是月球基地的内容,从选址,建设,到维护都有,很多咱们先前弄不懂的东西,都可以在日记里找出答案。”
翻译处理这几百本金属日记,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李翔可没有时间陪着这些专家教授在那里仔细讨论。他控制着机器人,将所有的金属日记逐页扫描归档,传输回地球,而后将日记原本装进一个箱子里面,等嫦娥返航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运回地球。这些日记毕竟是数万年前的古物,作者又是一台觉醒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足够资格放进博物馆了。至于机器人,李翔没有去动它,一台计算核心和存储核心皆已损坏的机器人,已经没有了修复的可能,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沉睡吧。
离开机器人废墟,对遗址地下二层的探索彻底结束,收获确实有一些,惊喜也不少,但是距离最初的期待,总是少了一些什么。
整理一下心情,李翔控制着机器人,踏上了前往地下三层的通道。按照文字提示,地下三层是能源层,整个月球基地的设备和武器使用的能源大多来源于这一层。通道开启,绿色光芒承载着两台机器人高速下降,一直降落了几十秒钟还没有到达第三层地面,看来第三层和第二层之间的隔层相当之厚,至少有上百米。仔细想想这也很正常,能源层要提供整个基地的电力供给,内部必然安装了聚变堆、裂变堆之类的发电装置,就算沧澜人的科技水平再高,时间长了,这些设备也难免发生故障,产生危险。隔离层做的厚一些,也能隔绝危险,确保生活层的安全。
高速下降一分钟后,两台机器人终于降落到了地面上。在机器人的脚下,依旧是三个圈,分别通往一二四层,除了第四层核心层需要特殊权限才能前往,其它两层的传送通道皆呈现出绿色可用状态。
李翔控制机器人向四周看去,这是一个面积超过一千平,高度超过米的巨大空间。地面、天花板和四周墙壁,皆呈现出乳白色,散发着蒙蒙白光,也不知装修时使用的是何种材质。在大厅四个角上,各安装了一个圆球形状的装置,直径超过米,顶天立地的,体积非常的庞大。在圆球设备四周,安装着一些监控和控制设备,无数的管线从四个圆球装置之内延伸出来,连接到控制设备或四周的墙壁、地面或天花板上,并深入其中,密密麻麻的,让人看了眼晕。在四周墙壁上,还开辟着若干三四米高的小门,上面用沧澜语标注着原材料的名称和辐射标识,看样子应该是存储放射性物质的仓库。() ()
“这是什么设备,核聚变发电站吗,怎么没看到热能转换装备?”
“我也不清楚,走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人类发明的核电设备,不管是裂变堆,还是聚变堆,要发电就离不开烧热水,往往热量传导和发电设备的体积,比核反应堆本体还要来的大。此处大厅内的核发电设备,显然和人类使用的核电设备完全不同,并没有烧开水和水蒸气发电那些附属设施。
大厅内的四台核电设施,只有一台处在工作状态,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监控仪表上闪烁着沧澜数字。其它三台设备都处在关闭状态,不知道是损坏了,还是为了节能关闭了。
两台机器人走到那台工作状态的核电装置面前,对着控制面板,研究了一番,总算弄懂了一些东西。
“李总,这个面板上显示了一些什么东西,你给大家翻译翻译。”
“显示的内容很简单,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号聚变堆,额定发电功率:万千瓦;当前功率:万千瓦;燃料氦三存量:吨,还可使用万千年。’”
“如此说来,这真的是一台核聚变发电设备,使用的还是单一的氦三燃料?”
“差不多吧,沧澜人的科技水平果然了得,不但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掌握了等离子流直接转化为电流的技术,这才把聚变电站做到了如此小的体积。”
“如此小的一台设备,就可以提供最高万千瓦的电能,放到地球上,都可以供应整个华北平原用电了,真是不可思议。”
“这台设备,控制等离子流,使用的是什么技术,电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添加燃料又是如何实现的?”
“两种都不是,按照维护手册上的说法,这台设备使用的是人造力场技术,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具体原理和实现方式,维护手册上没有说。我们万维科技刚刚开发出了人造重力技术,不知道能不能应用在可控核聚变上。”
“今天总算见到聚变发电站的实物了,有了这四台聚变发电装置做参考,咱们华夏点燃聚变之光指日可待。”
……
两台机器人围绕着四台聚变发电装置,转悠了将近三个小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可惜现场没有研究核电的专业人士,弄不懂其中的工作原理,大家更多的只是看个热闹。至于大厅四周那些存储仓库,考虑到其中存储的多是一些带有辐射的原材料,而一号二号机器人并没有做防辐射改装,暴露在辐射环境下,可能造成损坏,也就没有开门查看。
至此,整个沧澜人月球遗迹已经探索完毕,李翔此行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剩下最重要的核心层,没有权限,暂时无法进入。想要完成全部探索,只能等待下一次载人探月,携带黄金权杖,再来尝试。
“这第一本日记上,记录的都是家园号移民飞船在宇宙间航行的事情,研究价值或许有一些,但是和月球遗迹毫无关系。”
“看看后面几本,找找看,有没有月球基地建设的内容。”
“找到了,从第本开始,后面的日记,记录的都是月球基地的内容,从选址,建设,到维护都有,很多咱们先前弄不懂的东西,都可以在日记里找出答案。”
翻译处理这几百本金属日记,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李翔可没有时间陪着这些专家教授在那里仔细讨论。他控制着机器人,将所有的金属日记逐页扫描归档,传输回地球,而后将日记原本装进一个箱子里面,等嫦娥返航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运回地球。这些日记毕竟是数万年前的古物,作者又是一台觉醒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足够资格放进博物馆了。至于机器人,李翔没有去动它,一台计算核心和存储核心皆已损坏的机器人,已经没有了修复的可能,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沉睡吧。
离开机器人废墟,对遗址地下二层的探索彻底结束,收获确实有一些,惊喜也不少,但是距离最初的期待,总是少了一些什么。
整理一下心情,李翔控制着机器人,踏上了前往地下三层的通道。按照文字提示,地下三层是能源层,整个月球基地的设备和武器使用的能源大多来源于这一层。通道开启,绿色光芒承载着两台机器人高速下降,一直降落了几十秒钟还没有到达第三层地面,看来第三层和第二层之间的隔层相当之厚,至少有上百米。仔细想想这也很正常,能源层要提供整个基地的电力供给,内部必然安装了聚变堆、裂变堆之类的发电装置,就算沧澜人的科技水平再高,时间长了,这些设备也难免发生故障,产生危险。隔离层做的厚一些,也能隔绝危险,确保生活层的安全。
高速下降一分钟后,两台机器人终于降落到了地面上。在机器人的脚下,依旧是三个圈,分别通往一二四层,除了第四层核心层需要特殊权限才能前往,其它两层的传送通道皆呈现出绿色可用状态。
李翔控制机器人向四周看去,这是一个面积超过一千平,高度超过米的巨大空间。地面、天花板和四周墙壁,皆呈现出乳白色,散发着蒙蒙白光,也不知装修时使用的是何种材质。在大厅四个角上,各安装了一个圆球形状的装置,直径超过米,顶天立地的,体积非常的庞大。在圆球设备四周,安装着一些监控和控制设备,无数的管线从四个圆球装置之内延伸出来,连接到控制设备或四周的墙壁、地面或天花板上,并深入其中,密密麻麻的,让人看了眼晕。在四周墙壁上,还开辟着若干三四米高的小门,上面用沧澜语标注着原材料的名称和辐射标识,看样子应该是存储放射性物质的仓库。() ()
“这是什么设备,核聚变发电站吗,怎么没看到热能转换装备?”
“我也不清楚,走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人类发明的核电设备,不管是裂变堆,还是聚变堆,要发电就离不开烧热水,往往热量传导和发电设备的体积,比核反应堆本体还要来的大。此处大厅内的核发电设备,显然和人类使用的核电设备完全不同,并没有烧开水和水蒸气发电那些附属设施。
大厅内的四台核电设施,只有一台处在工作状态,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监控仪表上闪烁着沧澜数字。其它三台设备都处在关闭状态,不知道是损坏了,还是为了节能关闭了。
两台机器人走到那台工作状态的核电装置面前,对着控制面板,研究了一番,总算弄懂了一些东西。
“李总,这个面板上显示了一些什么东西,你给大家翻译翻译。”
“显示的内容很简单,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号聚变堆,额定发电功率:万千瓦;当前功率:万千瓦;燃料氦三存量:吨,还可使用万千年。’”
“如此说来,这真的是一台核聚变发电设备,使用的还是单一的氦三燃料?”
“差不多吧,沧澜人的科技水平果然了得,不但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掌握了等离子流直接转化为电流的技术,这才把聚变电站做到了如此小的体积。”
“如此小的一台设备,就可以提供最高万千瓦的电能,放到地球上,都可以供应整个华北平原用电了,真是不可思议。”
“这台设备,控制等离子流,使用的是什么技术,电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添加燃料又是如何实现的?”
“两种都不是,按照维护手册上的说法,这台设备使用的是人造力场技术,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具体原理和实现方式,维护手册上没有说。我们万维科技刚刚开发出了人造重力技术,不知道能不能应用在可控核聚变上。”
“今天总算见到聚变发电站的实物了,有了这四台聚变发电装置做参考,咱们华夏点燃聚变之光指日可待。”
……
两台机器人围绕着四台聚变发电装置,转悠了将近三个小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可惜现场没有研究核电的专业人士,弄不懂其中的工作原理,大家更多的只是看个热闹。至于大厅四周那些存储仓库,考虑到其中存储的多是一些带有辐射的原材料,而一号二号机器人并没有做防辐射改装,暴露在辐射环境下,可能造成损坏,也就没有开门查看。
至此,整个沧澜人月球遗迹已经探索完毕,李翔此行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剩下最重要的核心层,没有权限,暂时无法进入。想要完成全部探索,只能等待下一次载人探月,携带黄金权杖,再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