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跨过七年的光阴,她再次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
不是不感动,不是不心动。
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跨过七年,对着这张面孔,说出同样的拒绝?
可这七年不只有思念有怀念,也有埋怨和痛恨。
更何况,她早已不是荆州那个天真的女郎了。
七年之前,她尚且不会因为爱人而离开兄长。
此时此刻,她又怎么会因为一个求婚而冲昏头脑呢?
于是她放下了扶额的右手,警惕地看向谢瑾:“侍中何出此言?”
七年的时光流淌着,流出了郗归心中的警惕防备,也流出了谢瑾满心的无可奈何。
她问他何出此言。
她竟问他何出此言?
一别经年,在郗归的心里,婚姻已经不是爱情的承诺,而是一个可能的陷阱。
她不能单纯地从情感的角度解读谢瑾的求婚,她做不到。
七年前的荆州,她义正言辞地质问谢瑾:“如君所言,世家大族之内,竟无夫妻恩义吗?”
她那时还说,你们不过是只看的到利益,不顾惜家中女儿的心意罢了。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竟然不再这样想了,她竟然如同当日的谢瑾一般,觉得与大局相比,儿女之情随时都可以捐弃。
爱情难道是变成了次等品吗?
她何以如此面目全非?
不。
郗归摇了摇头,或许她向来如此,早在荆州,早在她第一次拒绝谢瑾的求婚时,她便将爱情的砝码远远抛掷。
她没有资格指责七年前的谢瑾,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样地无情。
郗归有些难过,谢瑾当日说,世情如此,非独他作此想。
这便是所谓的世情吗?——谁都逃不过的、潜移默化的浸染。
谢瑾看着郗归的神色,也生起了几分哀情。
荆州的阿回,会勇敢地爱,也会勇敢地离开,从来不曾如此踌躇伤怀。
是他让她为难了,是他让她犹豫了。
这七年的时光,无可避免地带走了她的义无反顾,磨灭了她的勇往直前,而他也是其中的一个始作俑者。
可当郗归收拾神色,重新直视谢瑾时,他又觉得,她还是一样的坚毅和执着。
郗归深吸一口气:“可以,我答应你。告诉圣人,我的条件是,伯父重任徐州刺史,以及,我嫁给你。你就说,阿兄走后,我终日彷徨不安,我不信政客的承诺,我要一段婚姻。”
谢瑾知道,郗归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用意。
他努力做出一个安慰的笑容:“好。我会好好地和圣人讲,会让他相信我们。”
“好。”郗归轻轻颔首,不再言语。
她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发展。
郗归原本的设想是,抛出一段前缘的设定,在模糊朝堂之上视线的同时,防范圣人潜在的剑走偏锋之举,只是没有想到,谢瑾竟然给出了他的婚姻。
“他变成了一个冒险家。”郗归这样想道。
牛车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在寂静的夜里,发出辚辚的声响。
这仿佛是一场殊途同归,但心境却大为不同。
七年之前,他们如果没有分歧,没有绝义,将会热烈地、欢喜地,走上这条路,走完婚礼的每项流程。
然而,七年之后,当牛车驶向郗府的方向,他们的表情是凝重的,脑中满是对往后种种的预演——关于朝堂,关于沙场,唯独没有对婚姻的憧憬。
牛车径直驶向东府,但在仆役层层通报之后,郗声却拒绝与谢瑾见面。
与郗声一同长大的老仆奉安亲自出来,向郗归说明情况。
“女郎容禀。郎主身体不适,怕怠慢了侍中,不如改日再见吧。”
奉安隔着车门说道。
理智告诉奉安,郗归肯带谢瑾过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可情感上,他同自家郎主一样,实在不愿与谢瑾相见。
郗归没有言语,奉安接着说道:“京口大震,郎主担心极了。女郎不如先进府,等见了郎主,再当面陈情?”
郗归叹了口气。
郗岑当权之时,将谢瑾与王平之晾在门外等候半日,以此向建康世家传达自己的态度。
可事到如今,建康城内,还有谁能给谢瑾这样的折辱?
郗归没有说话,谢瑾倒是下了车。
他站在郗归车前,和声说道:“阿回,你先进去,我在此候着便是。”
郗归再次叹了口气,京口发生了这样的大事,谢瑾必须去台城面圣,以免别有用心者先一步将北府后人之事告诉圣人,扰乱他们的计划。
就算谢瑾能等,也等不了多久。
她无可奈何地说道:“好,我会尽快。”
角门缓缓打开,又再次关上。
谢瑾看着门前摇曳的灯笼,缓缓闭了闭眼。
这是一扇他无比渴望却又不能进入的朱门。
上次来这里,还是因为郗岑的葬礼。
那个肆意的、鲜活的身影,如今已经永远地长眠于地下。
这么多年,他们纵使相争,却从无私怨。
可朝堂上的争斗就是这样残忍,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纵使并非私敌,纵使是知交好友,也不能在政争的战场上相让。
郗岑病逝,郗归为此大恸,可他难道就不悲恸吗?
在这条路上,他已经失去了太多。
可这万家灯火,总要有人护卫。
倘若桓阳成功篡位,江左必会产生极大的动荡,这是谢瑾绝不愿意看到的,他只能与郗岑为敌。
此时此刻,郗声书房之中,也有一盏摇曳的灯火。
郗归推门而入,看着郗声花白的头发,不觉流下两行清泪。
郗声怔了一下,随即自嘲地说道:“伯父老了。”
郗归哽咽着摇了摇头,眼中泪花闪烁。
郗声递过一方帕子,低声说道:“擦擦眼泪,别哭了,家里一切都好。”
郗归看向郗声消瘦的面容:“阿兄就在天上看着,伯父总要保重自身才好。”
郗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转身回到几前坐下:“不提他了,不提他了。”
奉安奉了茶上来,郗声示意郗归喝水,等她放下茶盏后,才开口问道:“京口如何了?你可有受伤?怎么是跟谢瑾一道回来的?”
“京口大震,百姓死伤无数。阿回自作主张,请了北府旧部后人前去救灾。”
“北府?”郗声暗淡的眼珠瞬间有了光亮,“北府旧部后人?他们竟然还在京口?”
“是。侄女发现了阿兄留下的兵符和名册,这才知道刘坚等人竟然一直藏匿于京口。”
“他们竟然没有随桓氏西去。”郗声下意识地叩了叩几案,“好,好,好!还算那小子有点头脑,没有把父亲留下的人马拱手让人。”
郗归给郗声添了些茶,沙哑着嗓子说道:“阿兄向来敬爱祖父,必然不会随意处置祖父交给他的军队的。”
郗声点了点头,眼中渗出了泪水:“对,对,是我没想明白,我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明白呢?”
郗声转过头去,悄悄用衣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然后才接着问道:“北府后人出面,王含可有异动?谢瑾此来,是否正是为了此事?”
“嗯。”郗归点了点头,“一月我去京口之时,谢墨一同前往,便是为了寻找北府后人,在京口招兵募将,不想却无功而返。”
郗声听了这话,面色凝重了些:“江北形势严峻,南北之间必有一场大战,江左缺兵少将,谢家看来是没有办法了。”
“是呀。”郗归拿出了郗岑当日留给她的绝笔信,“阿兄在信中说,让我将兵符与名册交与谢瑾,换取一个安稳未来。”
郗声凝滞了一霎,随即摆了摆手,并没有接过那封信,只是语气低沉地说道:“就按他说的做吧,让谢瑾给你找个好夫婿,往后和和美美的,别再想这些事了。”
郗声垂眼看着几案上的木纹,神情有些恍惚。
要将父亲留下的人手,交给逼死自己独子的始作俑者,郗声心中又是不舍,又是不甘,可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总要继续生活,郗归还年轻,总要找个出路。
“不。”郗归伸出手,握住了郗声枯瘦的右掌,“伯父,我不愿这样。”
“阿兄至死都想着北伐,我不愿意就这样将兵符拱手让人。”郗归倔强地说道,“这是我们家的军队,我们家的京口,凭什么白白送给谢家?伯父,你跟我一起回京口,好不好?京口的百姓都很思念你,他们需要你这样的刺史。”
郗声不可置信地瞪大了双眼,他缓缓看向郗归:“阿回,你想做什么?”
“做我该做的事。”郗归毫不闪避地与郗声对视,“抗击胡马,保家卫国,我高平郗氏义不容辞。可世家傲慢,根本难以驾驭刘坚等人。伯父,只有您在京口,他们才能放心地为江左征战,才能真正重现当日北府的风采,才有可能守卫江左,甚至是,北伐中原,收复二京。”
“阿回。”郗声摇了摇头,“你不要学嘉宾,他已经输了,输得彻彻底底、一败涂地。就连死了,都会成为史书上的佞臣,永永远远地抬不起头来。你不要学他。”
“伯父,这不仅是阿兄的愿望,也是祖父的愿望啊!我不会学阿兄的,我尊敬圣人,我们是为江左而战。”
郗归殷切地看向郗声,但郗声并不相信,他甚至有些痛恨,恨郗岑害了郗归,让好好的女郎入魔至此。
“阿回,听我的。将兵符和名册交给谢瑾,或者交给圣人。你一个女郎,留着这些东西,只会招来祸患。”
“不。”时间一分一秒地流淌着,郗归知道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伯父,难道你忍心看着那些刀笔吏将阿兄写作佞臣、看着阿兄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吗?阿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北伐,只有我们将军队握在手里,才会有北伐的可能。只要我们成功北伐,他们就会知道,阿兄的坚持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苟安之人。伯父,祖父临终之前,唯以北伐为念;父亲北伐失败,郁郁而终;阿兄更是为了北伐付出了一生心力。我们只有成功北伐,才能告慰郗氏和北府的英灵,才能为阿兄正名啊!您难道忍心,千百年后,人人都将阿兄视作乱臣贼子吗?”
“阿回,我不忍心。”郗声看着郗归,一字一顿地说道,“可我更不忍心,看着你像嘉宾一样,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一错再错啊!”
“我不会错。”郗归握着郗声的手,知道他已经有了动摇,“伯父,这次我们不会错了。谢瑾就在门外,我若是存着不利于江左、不利于圣人的心思,怎么会与谢瑾一道回来呢?”
不是不感动,不是不心动。
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跨过七年,对着这张面孔,说出同样的拒绝?
可这七年不只有思念有怀念,也有埋怨和痛恨。
更何况,她早已不是荆州那个天真的女郎了。
七年之前,她尚且不会因为爱人而离开兄长。
此时此刻,她又怎么会因为一个求婚而冲昏头脑呢?
于是她放下了扶额的右手,警惕地看向谢瑾:“侍中何出此言?”
七年的时光流淌着,流出了郗归心中的警惕防备,也流出了谢瑾满心的无可奈何。
她问他何出此言。
她竟问他何出此言?
一别经年,在郗归的心里,婚姻已经不是爱情的承诺,而是一个可能的陷阱。
她不能单纯地从情感的角度解读谢瑾的求婚,她做不到。
七年前的荆州,她义正言辞地质问谢瑾:“如君所言,世家大族之内,竟无夫妻恩义吗?”
她那时还说,你们不过是只看的到利益,不顾惜家中女儿的心意罢了。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竟然不再这样想了,她竟然如同当日的谢瑾一般,觉得与大局相比,儿女之情随时都可以捐弃。
爱情难道是变成了次等品吗?
她何以如此面目全非?
不。
郗归摇了摇头,或许她向来如此,早在荆州,早在她第一次拒绝谢瑾的求婚时,她便将爱情的砝码远远抛掷。
她没有资格指责七年前的谢瑾,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样地无情。
郗归有些难过,谢瑾当日说,世情如此,非独他作此想。
这便是所谓的世情吗?——谁都逃不过的、潜移默化的浸染。
谢瑾看着郗归的神色,也生起了几分哀情。
荆州的阿回,会勇敢地爱,也会勇敢地离开,从来不曾如此踌躇伤怀。
是他让她为难了,是他让她犹豫了。
这七年的时光,无可避免地带走了她的义无反顾,磨灭了她的勇往直前,而他也是其中的一个始作俑者。
可当郗归收拾神色,重新直视谢瑾时,他又觉得,她还是一样的坚毅和执着。
郗归深吸一口气:“可以,我答应你。告诉圣人,我的条件是,伯父重任徐州刺史,以及,我嫁给你。你就说,阿兄走后,我终日彷徨不安,我不信政客的承诺,我要一段婚姻。”
谢瑾知道,郗归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用意。
他努力做出一个安慰的笑容:“好。我会好好地和圣人讲,会让他相信我们。”
“好。”郗归轻轻颔首,不再言语。
她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发展。
郗归原本的设想是,抛出一段前缘的设定,在模糊朝堂之上视线的同时,防范圣人潜在的剑走偏锋之举,只是没有想到,谢瑾竟然给出了他的婚姻。
“他变成了一个冒险家。”郗归这样想道。
牛车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在寂静的夜里,发出辚辚的声响。
这仿佛是一场殊途同归,但心境却大为不同。
七年之前,他们如果没有分歧,没有绝义,将会热烈地、欢喜地,走上这条路,走完婚礼的每项流程。
然而,七年之后,当牛车驶向郗府的方向,他们的表情是凝重的,脑中满是对往后种种的预演——关于朝堂,关于沙场,唯独没有对婚姻的憧憬。
牛车径直驶向东府,但在仆役层层通报之后,郗声却拒绝与谢瑾见面。
与郗声一同长大的老仆奉安亲自出来,向郗归说明情况。
“女郎容禀。郎主身体不适,怕怠慢了侍中,不如改日再见吧。”
奉安隔着车门说道。
理智告诉奉安,郗归肯带谢瑾过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可情感上,他同自家郎主一样,实在不愿与谢瑾相见。
郗归没有言语,奉安接着说道:“京口大震,郎主担心极了。女郎不如先进府,等见了郎主,再当面陈情?”
郗归叹了口气。
郗岑当权之时,将谢瑾与王平之晾在门外等候半日,以此向建康世家传达自己的态度。
可事到如今,建康城内,还有谁能给谢瑾这样的折辱?
郗归没有说话,谢瑾倒是下了车。
他站在郗归车前,和声说道:“阿回,你先进去,我在此候着便是。”
郗归再次叹了口气,京口发生了这样的大事,谢瑾必须去台城面圣,以免别有用心者先一步将北府后人之事告诉圣人,扰乱他们的计划。
就算谢瑾能等,也等不了多久。
她无可奈何地说道:“好,我会尽快。”
角门缓缓打开,又再次关上。
谢瑾看着门前摇曳的灯笼,缓缓闭了闭眼。
这是一扇他无比渴望却又不能进入的朱门。
上次来这里,还是因为郗岑的葬礼。
那个肆意的、鲜活的身影,如今已经永远地长眠于地下。
这么多年,他们纵使相争,却从无私怨。
可朝堂上的争斗就是这样残忍,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纵使并非私敌,纵使是知交好友,也不能在政争的战场上相让。
郗岑病逝,郗归为此大恸,可他难道就不悲恸吗?
在这条路上,他已经失去了太多。
可这万家灯火,总要有人护卫。
倘若桓阳成功篡位,江左必会产生极大的动荡,这是谢瑾绝不愿意看到的,他只能与郗岑为敌。
此时此刻,郗声书房之中,也有一盏摇曳的灯火。
郗归推门而入,看着郗声花白的头发,不觉流下两行清泪。
郗声怔了一下,随即自嘲地说道:“伯父老了。”
郗归哽咽着摇了摇头,眼中泪花闪烁。
郗声递过一方帕子,低声说道:“擦擦眼泪,别哭了,家里一切都好。”
郗归看向郗声消瘦的面容:“阿兄就在天上看着,伯父总要保重自身才好。”
郗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转身回到几前坐下:“不提他了,不提他了。”
奉安奉了茶上来,郗声示意郗归喝水,等她放下茶盏后,才开口问道:“京口如何了?你可有受伤?怎么是跟谢瑾一道回来的?”
“京口大震,百姓死伤无数。阿回自作主张,请了北府旧部后人前去救灾。”
“北府?”郗声暗淡的眼珠瞬间有了光亮,“北府旧部后人?他们竟然还在京口?”
“是。侄女发现了阿兄留下的兵符和名册,这才知道刘坚等人竟然一直藏匿于京口。”
“他们竟然没有随桓氏西去。”郗声下意识地叩了叩几案,“好,好,好!还算那小子有点头脑,没有把父亲留下的人马拱手让人。”
郗归给郗声添了些茶,沙哑着嗓子说道:“阿兄向来敬爱祖父,必然不会随意处置祖父交给他的军队的。”
郗声点了点头,眼中渗出了泪水:“对,对,是我没想明白,我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明白呢?”
郗声转过头去,悄悄用衣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然后才接着问道:“北府后人出面,王含可有异动?谢瑾此来,是否正是为了此事?”
“嗯。”郗归点了点头,“一月我去京口之时,谢墨一同前往,便是为了寻找北府后人,在京口招兵募将,不想却无功而返。”
郗声听了这话,面色凝重了些:“江北形势严峻,南北之间必有一场大战,江左缺兵少将,谢家看来是没有办法了。”
“是呀。”郗归拿出了郗岑当日留给她的绝笔信,“阿兄在信中说,让我将兵符与名册交与谢瑾,换取一个安稳未来。”
郗声凝滞了一霎,随即摆了摆手,并没有接过那封信,只是语气低沉地说道:“就按他说的做吧,让谢瑾给你找个好夫婿,往后和和美美的,别再想这些事了。”
郗声垂眼看着几案上的木纹,神情有些恍惚。
要将父亲留下的人手,交给逼死自己独子的始作俑者,郗声心中又是不舍,又是不甘,可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总要继续生活,郗归还年轻,总要找个出路。
“不。”郗归伸出手,握住了郗声枯瘦的右掌,“伯父,我不愿这样。”
“阿兄至死都想着北伐,我不愿意就这样将兵符拱手让人。”郗归倔强地说道,“这是我们家的军队,我们家的京口,凭什么白白送给谢家?伯父,你跟我一起回京口,好不好?京口的百姓都很思念你,他们需要你这样的刺史。”
郗声不可置信地瞪大了双眼,他缓缓看向郗归:“阿回,你想做什么?”
“做我该做的事。”郗归毫不闪避地与郗声对视,“抗击胡马,保家卫国,我高平郗氏义不容辞。可世家傲慢,根本难以驾驭刘坚等人。伯父,只有您在京口,他们才能放心地为江左征战,才能真正重现当日北府的风采,才有可能守卫江左,甚至是,北伐中原,收复二京。”
“阿回。”郗声摇了摇头,“你不要学嘉宾,他已经输了,输得彻彻底底、一败涂地。就连死了,都会成为史书上的佞臣,永永远远地抬不起头来。你不要学他。”
“伯父,这不仅是阿兄的愿望,也是祖父的愿望啊!我不会学阿兄的,我尊敬圣人,我们是为江左而战。”
郗归殷切地看向郗声,但郗声并不相信,他甚至有些痛恨,恨郗岑害了郗归,让好好的女郎入魔至此。
“阿回,听我的。将兵符和名册交给谢瑾,或者交给圣人。你一个女郎,留着这些东西,只会招来祸患。”
“不。”时间一分一秒地流淌着,郗归知道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伯父,难道你忍心看着那些刀笔吏将阿兄写作佞臣、看着阿兄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吗?阿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北伐,只有我们将军队握在手里,才会有北伐的可能。只要我们成功北伐,他们就会知道,阿兄的坚持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苟安之人。伯父,祖父临终之前,唯以北伐为念;父亲北伐失败,郁郁而终;阿兄更是为了北伐付出了一生心力。我们只有成功北伐,才能告慰郗氏和北府的英灵,才能为阿兄正名啊!您难道忍心,千百年后,人人都将阿兄视作乱臣贼子吗?”
“阿回,我不忍心。”郗声看着郗归,一字一顿地说道,“可我更不忍心,看着你像嘉宾一样,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一错再错啊!”
“我不会错。”郗归握着郗声的手,知道他已经有了动摇,“伯父,这次我们不会错了。谢瑾就在门外,我若是存着不利于江左、不利于圣人的心思,怎么会与谢瑾一道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