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理由并不能说服温述,他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可北府军在江北,向来是以少胜多啊!”
“这不一样,子声1。”郗归的语气渐渐慢下来,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一封封来自江北战场的阵亡名单,“在江北,北府军面临的是骁勇的北秦骑兵,所以不得不战,舍身往死以保家国。可在三吴,我们根本无需这样用力,也并没有时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打过去——这样做太慢了,一定会耽误农时。”
温述迟疑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犹豫之际,郗归已沉吟着做出了决断:“这样,我拨给你五千人,你去吴郡找顾信。他手下有不少部曲,如今应当还占据着一片未被波及的安定之地。你们二人从吴郡开始,带着从前施粥施药的郗氏商户和部曲护卫,逐步放出消息,重新划分三吴田地。百姓之中,凡有自愿脱离叛军者,皆按人头重新分地,每年只需缴纳两成田税;其余诸种捐税,一律减免三年。”
“这如何使得?”温述听了这话,不由面色大变。
他急着起身劝说,慌乱之际,竟碰倒了面前的茶盏,半点不见江左名士的从容之色。
“女郎,三吴世族经营多年,其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我们如何能把他们的田地分给乱民?真要这么做了,回头安定下来,我们又要如何收场?”
“他们挑唆下民生起叛乱,便该付出这样的代价。”郗归瞥了温述一眼,面不改色地说道,“你放心,你与顾信不必直接对上他们,只管先对着大乱之中那些无人看管的‘无主荒地’下手即可。世族的田地也是要由部曲佃客来耕种的,如今人人作乱,根本没人种田,他们留着田地也没有用处。等归附的百姓越来越多,你们再向周围发展,从那些仍旧处于世族控制下的庄园入手,取其农田,释其部曲,重新在当地划分田地,登记户口。”
温述越听越觉得心慌——眼前这位女郎简直是要把天捅破!
他真心诚意地劝道:“这太冒险了,女郎。侍中方才还说,请您务必小心行事,切勿冒进啊!”
“小心?”郗归冷笑一声,“他就是太过小心,所以才会对司马氏处处退让,处处纵容,以至于闹出了征发乐属这样的大乱子!怎么?子声,你害怕了吗?”
“不是——”温述本想否认,待看到郗归不以为意的冷漠神色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地答道,“是,我是怕了。女郎,这实在是太过冒险了。丈田分地,岂是一个臣子可以做出的决定?您这样做,不仅是动了三吴世族的利益,更是形同谋逆啊!县公知道您要这样做吗?郗侍郎知道您要这样做吗?”
“我不怕他们知道!”郗归的面容如其语气一般强硬,“我在京口的这一年多不是白待的。如今的北府军,虽然比不上叛军人多,也比不上秦虏骁勇,可却是下游一带唯一强悍的军队。桓元就在船上,子声,你试想一下,眼下我尚且认圣人为君,可司马氏若是逼得我不得不与桓氏联手,那可就不是如今这副局面了。”
温述缓缓摇头,不可置信地看向郗归——他这是投奔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啊!
这郗氏女郎,表面上不动声色,内里竟是个疯子!
她不过是占据徐州一地,如何竟敢打起联合桓氏、犯上作乱的主意?!
“真是开了眼了。”
温述在心中感叹一番,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谢瑾那般的人品相貌,却多年未曾娶妻,江左上下无不好奇他会娶一位怎样的妻子,谁能想到他竟是喜欢这种狂人啊!
温述活了二十多年,本以为郗岑那样的人物,已经算是离经叛道到了极点,没想到这郗氏女郎,竟是远胜其兄。
还有桓元,那也是个疯子。
去年春天,他趁着江州粮食歉收的时机,杀了荆江地区与之异心的杨、殷二帅,尽收其余部,真正成为了上游的主人。
台城无可奈何,只能下诏拜桓元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
如此多的官职,几乎写满了一块绢帛,可桓元却犹嫌不足,竟硬生生地逼得朝廷让他同时领了江州刺史一职。
昨天夜里,孙志作乱的消息一传到江州,桓元竟立刻上表,自请出兵讨伐。
温述不知道圣人看到这封奏折时是什么表情,但却无比清楚地认识到,桓元仗着荆江二州的兵力,嚣张得不得了。
他不敢想象,若是让这么个疯子跟郗氏女撞在一块,会捅出什么样的大篓子。
谢瑾怎么偏偏就带了这个瘟神回来?!
“子声,富贵险中求啊。”郗归清冷的声音,落在温述耳边,宛如妖女的咒言,听得他打了个寒战,“你回去吧,回去好好想想,究竟要不要去三吴走一趟。若去的话,明日一早,咱们京口校场见。”
温述怔愣着问道:“您就这么让我回去?您就不怕——”
“你尽管去告诉那些人,我既然敢做,就不怕他们知道。”郗归拿起茶盏,轻轻摇晃浅褐色的茶汤,“他们就算知道,又能怎么样呢?等大乱平定之后,世族若想收回土地,就得同时与北府军,还有那十数万分得田地的百姓为敌。他们敢吗?”
郗归说这话时是笑着的,可温述却看得有些发寒。
温述苦笑一声:“您这是釜底抽薪啊,那些世族恐怕肠子都得悔青了。”
司马氏还打着让北府军与叛军两败俱伤的主意,殊不知郗归竟是要让三吴变天。
温述再次看向郗归,他知道,台城再也无法掌控徐州、掌控北府了。
琅琊王给圣人出的这个征发乐属的昏招,不仅仅丢掉了三吴的民心,更是给了北府一个独立的机会。
建康再也抓不住北府军了。
难怪郗途那样着急地催促他前来渡口相见——除非改朝换代,否则眼前的这位郗氏女郎,日后怕是不会再轻易踏足建康了。
温述无力地闭了闭眼:这都是些什么事啊,怎么每回都是他撞上这些事啊?
“天色不早了,子声,早些回去吧。回去好好想想,好好商议,看看到底要怎么做。”
温述沉默着告辞。
他走之后,船舱中重新恢复了寂静。
郗归看向南烛的方向:“怎么样,都记下了吗?”
南烛将一叠写着蝇头小楷的宣纸递给郗归:“都记下了,请您过目。”
郗归嗯了一声,随手翻看着纸张:“派人给兄长送信,大军明日出征,让他早做准备。”
南烛应声而去,再回来的时候,渡船已经开动。
粼粼的水光映照着微弱的月光,在濛濛的水汽中,宛如幻境一般飘渺。
郗归伸出手去,发现外面竟飘起了微雨。
“又下雨了,希望不会影响明日的出征。”
南烛为郗归加上一件披风:“女郎放心,将士们坐船去三吴,不会有太多不便的。”
“罢了,接着记吧。回头到了京口,记得吩咐人用油布裹好粮米。”
南烛答应过后,在旁边的小几坐下,重新拿起了案上的湖笔。
郗归缓缓开口:“孙志起兵,是为了恢复其家族先世的地位。至于那些平民百姓,不过是他谋求政治地位的工具罢了。可对那成千上万的农户佃客而言,政治地位却是太过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只求温饱。”
“百姓们过惯了平静的日子,若非走投无路,绝不会轻易作乱。会稽越闹越凶,恐怕不少人都已感到后怕。叛军本无严格的纪律约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土地为诱饵,引得这群渴望安定的后怕百姓向北府军反正。”
“一旦他们来投,我们便可趁此机会,为所有前来领田之人,重新登记造册,定下户籍。”
南烛听到这里,不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仅仅如此,便能让那些疯狂的叛军归正吗?”
“能不能的,端看他们是为何而叛。”郗归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孙志”两个字,然后又画了个大大的叉,“如孙志这般,为了权力地位而作乱的人,自然不会被几亩薄田吸引。”
她接着写下“亡赖”二字,又画了一个叉:“至于那些原为地痞、流氓的闾里恶少年等人,他们本也不以务农为生,自然不会因分田便来投。”
“女郎,像这种人,平叛之后,我们要如何处置呢?”
“若有作恶,则按律问罪。其余人等,先登记户籍,再由当地长官派人监管,无论做生意还是游手好闲,暂且都随他们去。至于日后的安置,等过些日子腾出手后再说。”
“我们不需要他们从军吗?”南烛有些疑惑,这些人精力旺盛,若要置之不理,还不如统统扔进军营。
“此等人颇具江湖义气,自有一套行事原则,往往不受常俗管束。约略来说,可以为盗,可以为商,但绝不可为兵。我们的军营之中,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同时又不许肆意打骂士兵。如此一来,这些人一旦入营,若不服管束,又不好打骂管教,恐怕会耗费将领很大的精力,也会破坏军中原有的风气。”
南烛明白过来,缓缓点了点头:“那就只剩下那些小地主、世族庶子弟和农户佃客了?”
“不错。”郗归在纸上写下“农民”二字,画了个圈,“自耕农和佃客,在叛军中占了极高的比例。他们之所以心怀怨恨,是因为社会不公,因为生计艰难。我们若予其土地,免其苛税,他们自然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起码温饱的日子。这些人有了盼头,又何必再冒着杀头的风险作乱呢?”
“这不一样,子声1。”郗归的语气渐渐慢下来,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一封封来自江北战场的阵亡名单,“在江北,北府军面临的是骁勇的北秦骑兵,所以不得不战,舍身往死以保家国。可在三吴,我们根本无需这样用力,也并没有时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打过去——这样做太慢了,一定会耽误农时。”
温述迟疑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犹豫之际,郗归已沉吟着做出了决断:“这样,我拨给你五千人,你去吴郡找顾信。他手下有不少部曲,如今应当还占据着一片未被波及的安定之地。你们二人从吴郡开始,带着从前施粥施药的郗氏商户和部曲护卫,逐步放出消息,重新划分三吴田地。百姓之中,凡有自愿脱离叛军者,皆按人头重新分地,每年只需缴纳两成田税;其余诸种捐税,一律减免三年。”
“这如何使得?”温述听了这话,不由面色大变。
他急着起身劝说,慌乱之际,竟碰倒了面前的茶盏,半点不见江左名士的从容之色。
“女郎,三吴世族经营多年,其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我们如何能把他们的田地分给乱民?真要这么做了,回头安定下来,我们又要如何收场?”
“他们挑唆下民生起叛乱,便该付出这样的代价。”郗归瞥了温述一眼,面不改色地说道,“你放心,你与顾信不必直接对上他们,只管先对着大乱之中那些无人看管的‘无主荒地’下手即可。世族的田地也是要由部曲佃客来耕种的,如今人人作乱,根本没人种田,他们留着田地也没有用处。等归附的百姓越来越多,你们再向周围发展,从那些仍旧处于世族控制下的庄园入手,取其农田,释其部曲,重新在当地划分田地,登记户口。”
温述越听越觉得心慌——眼前这位女郎简直是要把天捅破!
他真心诚意地劝道:“这太冒险了,女郎。侍中方才还说,请您务必小心行事,切勿冒进啊!”
“小心?”郗归冷笑一声,“他就是太过小心,所以才会对司马氏处处退让,处处纵容,以至于闹出了征发乐属这样的大乱子!怎么?子声,你害怕了吗?”
“不是——”温述本想否认,待看到郗归不以为意的冷漠神色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地答道,“是,我是怕了。女郎,这实在是太过冒险了。丈田分地,岂是一个臣子可以做出的决定?您这样做,不仅是动了三吴世族的利益,更是形同谋逆啊!县公知道您要这样做吗?郗侍郎知道您要这样做吗?”
“我不怕他们知道!”郗归的面容如其语气一般强硬,“我在京口的这一年多不是白待的。如今的北府军,虽然比不上叛军人多,也比不上秦虏骁勇,可却是下游一带唯一强悍的军队。桓元就在船上,子声,你试想一下,眼下我尚且认圣人为君,可司马氏若是逼得我不得不与桓氏联手,那可就不是如今这副局面了。”
温述缓缓摇头,不可置信地看向郗归——他这是投奔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啊!
这郗氏女郎,表面上不动声色,内里竟是个疯子!
她不过是占据徐州一地,如何竟敢打起联合桓氏、犯上作乱的主意?!
“真是开了眼了。”
温述在心中感叹一番,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谢瑾那般的人品相貌,却多年未曾娶妻,江左上下无不好奇他会娶一位怎样的妻子,谁能想到他竟是喜欢这种狂人啊!
温述活了二十多年,本以为郗岑那样的人物,已经算是离经叛道到了极点,没想到这郗氏女郎,竟是远胜其兄。
还有桓元,那也是个疯子。
去年春天,他趁着江州粮食歉收的时机,杀了荆江地区与之异心的杨、殷二帅,尽收其余部,真正成为了上游的主人。
台城无可奈何,只能下诏拜桓元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
如此多的官职,几乎写满了一块绢帛,可桓元却犹嫌不足,竟硬生生地逼得朝廷让他同时领了江州刺史一职。
昨天夜里,孙志作乱的消息一传到江州,桓元竟立刻上表,自请出兵讨伐。
温述不知道圣人看到这封奏折时是什么表情,但却无比清楚地认识到,桓元仗着荆江二州的兵力,嚣张得不得了。
他不敢想象,若是让这么个疯子跟郗氏女撞在一块,会捅出什么样的大篓子。
谢瑾怎么偏偏就带了这个瘟神回来?!
“子声,富贵险中求啊。”郗归清冷的声音,落在温述耳边,宛如妖女的咒言,听得他打了个寒战,“你回去吧,回去好好想想,究竟要不要去三吴走一趟。若去的话,明日一早,咱们京口校场见。”
温述怔愣着问道:“您就这么让我回去?您就不怕——”
“你尽管去告诉那些人,我既然敢做,就不怕他们知道。”郗归拿起茶盏,轻轻摇晃浅褐色的茶汤,“他们就算知道,又能怎么样呢?等大乱平定之后,世族若想收回土地,就得同时与北府军,还有那十数万分得田地的百姓为敌。他们敢吗?”
郗归说这话时是笑着的,可温述却看得有些发寒。
温述苦笑一声:“您这是釜底抽薪啊,那些世族恐怕肠子都得悔青了。”
司马氏还打着让北府军与叛军两败俱伤的主意,殊不知郗归竟是要让三吴变天。
温述再次看向郗归,他知道,台城再也无法掌控徐州、掌控北府了。
琅琊王给圣人出的这个征发乐属的昏招,不仅仅丢掉了三吴的民心,更是给了北府一个独立的机会。
建康再也抓不住北府军了。
难怪郗途那样着急地催促他前来渡口相见——除非改朝换代,否则眼前的这位郗氏女郎,日后怕是不会再轻易踏足建康了。
温述无力地闭了闭眼:这都是些什么事啊,怎么每回都是他撞上这些事啊?
“天色不早了,子声,早些回去吧。回去好好想想,好好商议,看看到底要怎么做。”
温述沉默着告辞。
他走之后,船舱中重新恢复了寂静。
郗归看向南烛的方向:“怎么样,都记下了吗?”
南烛将一叠写着蝇头小楷的宣纸递给郗归:“都记下了,请您过目。”
郗归嗯了一声,随手翻看着纸张:“派人给兄长送信,大军明日出征,让他早做准备。”
南烛应声而去,再回来的时候,渡船已经开动。
粼粼的水光映照着微弱的月光,在濛濛的水汽中,宛如幻境一般飘渺。
郗归伸出手去,发现外面竟飘起了微雨。
“又下雨了,希望不会影响明日的出征。”
南烛为郗归加上一件披风:“女郎放心,将士们坐船去三吴,不会有太多不便的。”
“罢了,接着记吧。回头到了京口,记得吩咐人用油布裹好粮米。”
南烛答应过后,在旁边的小几坐下,重新拿起了案上的湖笔。
郗归缓缓开口:“孙志起兵,是为了恢复其家族先世的地位。至于那些平民百姓,不过是他谋求政治地位的工具罢了。可对那成千上万的农户佃客而言,政治地位却是太过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只求温饱。”
“百姓们过惯了平静的日子,若非走投无路,绝不会轻易作乱。会稽越闹越凶,恐怕不少人都已感到后怕。叛军本无严格的纪律约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土地为诱饵,引得这群渴望安定的后怕百姓向北府军反正。”
“一旦他们来投,我们便可趁此机会,为所有前来领田之人,重新登记造册,定下户籍。”
南烛听到这里,不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仅仅如此,便能让那些疯狂的叛军归正吗?”
“能不能的,端看他们是为何而叛。”郗归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孙志”两个字,然后又画了个大大的叉,“如孙志这般,为了权力地位而作乱的人,自然不会被几亩薄田吸引。”
她接着写下“亡赖”二字,又画了一个叉:“至于那些原为地痞、流氓的闾里恶少年等人,他们本也不以务农为生,自然不会因分田便来投。”
“女郎,像这种人,平叛之后,我们要如何处置呢?”
“若有作恶,则按律问罪。其余人等,先登记户籍,再由当地长官派人监管,无论做生意还是游手好闲,暂且都随他们去。至于日后的安置,等过些日子腾出手后再说。”
“我们不需要他们从军吗?”南烛有些疑惑,这些人精力旺盛,若要置之不理,还不如统统扔进军营。
“此等人颇具江湖义气,自有一套行事原则,往往不受常俗管束。约略来说,可以为盗,可以为商,但绝不可为兵。我们的军营之中,是有严格的纪律的,同时又不许肆意打骂士兵。如此一来,这些人一旦入营,若不服管束,又不好打骂管教,恐怕会耗费将领很大的精力,也会破坏军中原有的风气。”
南烛明白过来,缓缓点了点头:“那就只剩下那些小地主、世族庶子弟和农户佃客了?”
“不错。”郗归在纸上写下“农民”二字,画了个圈,“自耕农和佃客,在叛军中占了极高的比例。他们之所以心怀怨恨,是因为社会不公,因为生计艰难。我们若予其土地,免其苛税,他们自然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起码温饱的日子。这些人有了盼头,又何必再冒着杀头的风险作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