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漠河的夜晚已经很冷,风如刀割,滴水成冰。
林梢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睁着眼睛盯着暖气管道的出风口,她有点失眠。
白天总是忙忙碌碌,带队老师带着她们和本地调研基地的工作人员接洽,又安排她们去各种地方实地探访,大大小小的边境集市、北红村、黑龙江的分界线。
各类形形色色的面孔,对应着一个个文本数据,一切都是如此真实而具体。
这类田野调查总是会给人带来很多体悟,但在这些感受之外,林梢又不可避免地想,这一切真的有实际意义吗。
毕竟,学生们的调研只是浅尝辄止,都是一些表面的纸上工作,距离真正的社会,真正的世界,就像是隔了一层包装纸。
夜晚就是容易胡思乱想,这些问题是无法仅凭思考得出结果的,林梢干脆也不再去想,她再度拾起入学最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学习,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不对,“世界”这个词太宽泛了,林梢又在脑子里修正,缩小一下范围,她个人的影响力有限,就争取让身边的世界,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一点吧。
二十多天的实地调研结束,赶在冬天到来之前,一行人又回到学校。
学期末一个月前需要提交每个人独立撰写的调研报告,林梢在十月底把初版报告写出来,又经过几次修改完善,第一个提交了成品。
倒不是她急于求成,主要是时间紧急,心理学院的很多课都被落下了,她不得不抽出时间写课堂小论文,疯狂补学分。
至于下半学期,那就更忙了,她要准备推免生的各类资料,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更要确保自己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也要写得足够完美。
林梢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作文书上看到一个词,叫做“小巫见大巫”,她当时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小巫,什么又是大巫,翻遍全书也没有注释,她绞尽脑汁猜了半天,干脆把它理解为巫师聚会。
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
出于一些挑战欲和好胜心,林梢一直期待着那个“小巫见大巫”的时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么,什么样的难度才是真正的难度?什么样的对手才足够强劲,让她能发出自愧不如的感叹?
直到现在,她才终于明白了,对她来说,小巫和大巫的较量从来不是她和别人的比赛,只是以自己为尺度,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
总之,林梢冲了一条速溶黑咖啡,往保温杯里加了冰块,骑车上课去了。
在这种马不停蹄的日程安排之下,林梢连和室友说话的时间都少了,更顾不上什么暧昧与试探。
不过,也谈不上试探,她和江临予对彼此都抱有显而易见的好感,只可惜双方都太忙,没时间去巩固或强化。
她感觉自己是在玩一个放置类的经营游戏,前置条件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靠挂机完成,让时间催化吧。
按照她心里模糊的预想,下一次和江临予见面应该是在寒假,反正也不着急。
不过,一封意外到来的喜帖打乱了林梢的计划。
*
林梢在宿舍里拆开邮件时简直目瞪口呆,那对新婚夫妻做事很稳妥,不仅在微信上广发电子喜帖,还把纸质喜帖寄到了林梢的学校宿舍——天知道他们哪里得来的具体地址。
喜帖来自她的高中同学,新郎何平,新娘张亦雪,正是当年那对喜欢上课扔纸团,举止亲密,对外却坚决不承认彼此关系的“义兄妹”。
林梢拿着喜帖沉思,比起聊天框里简易粗糙的H5,纸质喜帖带给人的震撼是难言的。
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两人和自己的关系只能算是一般,多年不联系了,为什么还会特地给她发来喜帖?
更令人震悚的是,他们比林梢早升学一年,林梢大三,那他们应该是大四还未毕业的状态,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是二十二周岁,就算何平勉强达到了年龄标准,那也绝对不会超出太多,这是……这也太仓促了吧。
再看沉寂多年的高中同学群,各类信息也翻腾起来,有人在问,“你们婚礼干嘛定在北京,之后是不是还要回省城再办一场?”
林梢拿过喜帖仔细看,这才发现婚礼所在的酒店就在三环内,距离她当前位置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八公里……又少了一个可以拒绝的理由。
再看班级群里,实在是热闹纷繁。
按理说,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人与人的联系是日渐淡薄,一个婚礼应该掀不起什么波澜才对。
只不过,何平一直都是一个热衷于组建集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到了大学更是深谙社交规则,不放过任何一条人脉,无论新老同学,他始终记得维护,既然他诚心邀请,又炒热气氛,想不热闹也难。
这与其说是何平和张亦雪的婚礼,倒不如说是半个高中同学会。
手机屏幕一亮,此时张亦雪也发来信息,问她,“亲爱的,喜帖收到了吗,你一定要来哦!”
林梢颇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其实她一向是我行我素的,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从不勉强自己去,但是……这毕竟是高中同学,在回忆里占有重要的份量。
林梢在对话框里删删改改,最终还是发了一条,“好哦。”
林梢又联系了一下高中同学丁佳悦,丁佳悦表示她也会去,林梢更安心了。
谁知道,到了十二月下旬,婚礼即将开始的前两天,丁佳悦出去听一个乐队的演唱会,不知怎么把自己搞得重感冒,躺在医院输液,彻底去不了了。
林梢就变成了孤身赴会。
其实一个人去也没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参加婚礼,随礼吃席就结束了。
但这场婚礼显然不太一样,当天有大量高中同学聚集,叙旧氛围相当浓厚,想想那个场面,林梢再看喜帖,如看洪水猛兽。
她犹豫再三,答应过的事情不能爽约,那就只好找个同伴。
林梢在联系人列表里划拉了半天,不知怎么想的,发给了江临予,问他有没有时间,一起吃席。
“一起参加婚礼”有点太亲密了,不如简化成“一起吃席”,心理负担就轻多了。
放置游戏运行正常,江临予很快回了消息,他说:“好啊好啊。”
*
据说这场婚礼本来是要在圣诞节办的,在婚礼前夕过个平安夜,多好的兆头。
不过,圣诞节这几天,酒店价格翻倍,成本太高,实在不划算,干脆挪后几天,12月28号办。
往前挨着圣诞节,往后挨着跨年夜,四舍五入,是简直不能再好的好日子。
江临予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叹为观止。”
这还是林梢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去参加婚礼,从前都是作为小辈跟着家长去的,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平辈竟然也开始结婚了,林梢感觉这很魔幻,尤其新郎新娘大学都还没毕业。
婚礼现场布置得很漂亮,舞台上堆了很多雪纺、泡沫、气球,都是梦幻而易燃易爆的材料。
林梢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小礼裙,以表她对婚礼的尊重,没想到那些口口声声说要隆重登场的高中同学们,穿个T恤牛仔裤就来了。
还好今天天气比较冷,林梢另带了一件浅绿色的夹克,此时赶紧把运动夹克穿上,这群故作成熟的大人们齐聚一堂,互相寒暄一遍,飞快卸下伪装,又像是高中运动会后的晚自习了。
兴奋,雀跃,而又故作矜持。
不过,并不是所有高中同学都到了,有些熟悉的面孔并没有出现,比如丁佳悦,又比如周朔。
林梢落座前又往四周看了看,确实没看到周朔,她心里有点遗憾,明明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但高四结束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周朔。
舞台上的婚礼流程大致走完后,席位间的交谈声也大了起来,林梢听见有人说起周朔,说他大学是在省城读的,一个重点商科大学,现在好像在英国的某所学校当交换生。
林梢听着莫名觉得有点好笑,商科,交换生,好严肃正经的词汇啊,她很难想象,周朔竟然也有变得这么成熟的一天。
林梢正听着呢,旁边的江临予低下头来,他问:“这里面哪一个是姓江的?”
林梢一愣,回忆片刻才想起这问题的由来,她忍俊不禁,“姓江的不在这里,他是我的小学同学。”
江临予动作夸张地单手握拳,他摇头道:“可恶。”
*
抢红包、丢捧花,都是婚礼的常规流程。
林梢倒是想去抢红包,只可惜这是小孩子的特权,她对接捧花毫无兴趣,偏偏一群高中同学簇拥着她,往前面热闹的地方挤。
新娘的捧花象征着祝福,一般来说,捧花该由谁接都是提前说定的,如果追求现场效果,新娘还会和伴娘姐妹提前演练好几遍。
通过几位伴娘的表情来看,林梢判断捧花应该是内定给了一位穿着浅粉色长裙的妹妹。
林梢远远避开了她。
事实证明,张亦雪同学的准头真的不太好,高中课堂扔纸团是这样,婚礼现场扔捧花还是这样。
今天的捧花就如当年的纸团,又偏移轨道,砸到了林梢的头上。
这可把林梢吓得够呛,她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飞快把花一丢,心里大叫,“什么东西!我不要!”
捧花最终落在了某个伴娘的怀里,皆大欢喜。
好险好险,林梢长舒一口气,退出人群,接过江临予递来的一杯葡萄酒,喝下压惊。
林梢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睁着眼睛盯着暖气管道的出风口,她有点失眠。
白天总是忙忙碌碌,带队老师带着她们和本地调研基地的工作人员接洽,又安排她们去各种地方实地探访,大大小小的边境集市、北红村、黑龙江的分界线。
各类形形色色的面孔,对应着一个个文本数据,一切都是如此真实而具体。
这类田野调查总是会给人带来很多体悟,但在这些感受之外,林梢又不可避免地想,这一切真的有实际意义吗。
毕竟,学生们的调研只是浅尝辄止,都是一些表面的纸上工作,距离真正的社会,真正的世界,就像是隔了一层包装纸。
夜晚就是容易胡思乱想,这些问题是无法仅凭思考得出结果的,林梢干脆也不再去想,她再度拾起入学最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学习,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不对,“世界”这个词太宽泛了,林梢又在脑子里修正,缩小一下范围,她个人的影响力有限,就争取让身边的世界,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一点吧。
二十多天的实地调研结束,赶在冬天到来之前,一行人又回到学校。
学期末一个月前需要提交每个人独立撰写的调研报告,林梢在十月底把初版报告写出来,又经过几次修改完善,第一个提交了成品。
倒不是她急于求成,主要是时间紧急,心理学院的很多课都被落下了,她不得不抽出时间写课堂小论文,疯狂补学分。
至于下半学期,那就更忙了,她要准备推免生的各类资料,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更要确保自己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也要写得足够完美。
林梢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作文书上看到一个词,叫做“小巫见大巫”,她当时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小巫,什么又是大巫,翻遍全书也没有注释,她绞尽脑汁猜了半天,干脆把它理解为巫师聚会。
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
出于一些挑战欲和好胜心,林梢一直期待着那个“小巫见大巫”的时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么,什么样的难度才是真正的难度?什么样的对手才足够强劲,让她能发出自愧不如的感叹?
直到现在,她才终于明白了,对她来说,小巫和大巫的较量从来不是她和别人的比赛,只是以自己为尺度,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
总之,林梢冲了一条速溶黑咖啡,往保温杯里加了冰块,骑车上课去了。
在这种马不停蹄的日程安排之下,林梢连和室友说话的时间都少了,更顾不上什么暧昧与试探。
不过,也谈不上试探,她和江临予对彼此都抱有显而易见的好感,只可惜双方都太忙,没时间去巩固或强化。
她感觉自己是在玩一个放置类的经营游戏,前置条件都安排好了,剩下的就靠挂机完成,让时间催化吧。
按照她心里模糊的预想,下一次和江临予见面应该是在寒假,反正也不着急。
不过,一封意外到来的喜帖打乱了林梢的计划。
*
林梢在宿舍里拆开邮件时简直目瞪口呆,那对新婚夫妻做事很稳妥,不仅在微信上广发电子喜帖,还把纸质喜帖寄到了林梢的学校宿舍——天知道他们哪里得来的具体地址。
喜帖来自她的高中同学,新郎何平,新娘张亦雪,正是当年那对喜欢上课扔纸团,举止亲密,对外却坚决不承认彼此关系的“义兄妹”。
林梢拿着喜帖沉思,比起聊天框里简易粗糙的H5,纸质喜帖带给人的震撼是难言的。
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两人和自己的关系只能算是一般,多年不联系了,为什么还会特地给她发来喜帖?
更令人震悚的是,他们比林梢早升学一年,林梢大三,那他们应该是大四还未毕业的状态,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是二十二周岁,就算何平勉强达到了年龄标准,那也绝对不会超出太多,这是……这也太仓促了吧。
再看沉寂多年的高中同学群,各类信息也翻腾起来,有人在问,“你们婚礼干嘛定在北京,之后是不是还要回省城再办一场?”
林梢拿过喜帖仔细看,这才发现婚礼所在的酒店就在三环内,距离她当前位置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八公里……又少了一个可以拒绝的理由。
再看班级群里,实在是热闹纷繁。
按理说,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人与人的联系是日渐淡薄,一个婚礼应该掀不起什么波澜才对。
只不过,何平一直都是一个热衷于组建集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到了大学更是深谙社交规则,不放过任何一条人脉,无论新老同学,他始终记得维护,既然他诚心邀请,又炒热气氛,想不热闹也难。
这与其说是何平和张亦雪的婚礼,倒不如说是半个高中同学会。
手机屏幕一亮,此时张亦雪也发来信息,问她,“亲爱的,喜帖收到了吗,你一定要来哦!”
林梢颇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其实她一向是我行我素的,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从不勉强自己去,但是……这毕竟是高中同学,在回忆里占有重要的份量。
林梢在对话框里删删改改,最终还是发了一条,“好哦。”
林梢又联系了一下高中同学丁佳悦,丁佳悦表示她也会去,林梢更安心了。
谁知道,到了十二月下旬,婚礼即将开始的前两天,丁佳悦出去听一个乐队的演唱会,不知怎么把自己搞得重感冒,躺在医院输液,彻底去不了了。
林梢就变成了孤身赴会。
其实一个人去也没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参加婚礼,随礼吃席就结束了。
但这场婚礼显然不太一样,当天有大量高中同学聚集,叙旧氛围相当浓厚,想想那个场面,林梢再看喜帖,如看洪水猛兽。
她犹豫再三,答应过的事情不能爽约,那就只好找个同伴。
林梢在联系人列表里划拉了半天,不知怎么想的,发给了江临予,问他有没有时间,一起吃席。
“一起参加婚礼”有点太亲密了,不如简化成“一起吃席”,心理负担就轻多了。
放置游戏运行正常,江临予很快回了消息,他说:“好啊好啊。”
*
据说这场婚礼本来是要在圣诞节办的,在婚礼前夕过个平安夜,多好的兆头。
不过,圣诞节这几天,酒店价格翻倍,成本太高,实在不划算,干脆挪后几天,12月28号办。
往前挨着圣诞节,往后挨着跨年夜,四舍五入,是简直不能再好的好日子。
江临予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叹为观止。”
这还是林梢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去参加婚礼,从前都是作为小辈跟着家长去的,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平辈竟然也开始结婚了,林梢感觉这很魔幻,尤其新郎新娘大学都还没毕业。
婚礼现场布置得很漂亮,舞台上堆了很多雪纺、泡沫、气球,都是梦幻而易燃易爆的材料。
林梢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小礼裙,以表她对婚礼的尊重,没想到那些口口声声说要隆重登场的高中同学们,穿个T恤牛仔裤就来了。
还好今天天气比较冷,林梢另带了一件浅绿色的夹克,此时赶紧把运动夹克穿上,这群故作成熟的大人们齐聚一堂,互相寒暄一遍,飞快卸下伪装,又像是高中运动会后的晚自习了。
兴奋,雀跃,而又故作矜持。
不过,并不是所有高中同学都到了,有些熟悉的面孔并没有出现,比如丁佳悦,又比如周朔。
林梢落座前又往四周看了看,确实没看到周朔,她心里有点遗憾,明明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但高四结束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周朔。
舞台上的婚礼流程大致走完后,席位间的交谈声也大了起来,林梢听见有人说起周朔,说他大学是在省城读的,一个重点商科大学,现在好像在英国的某所学校当交换生。
林梢听着莫名觉得有点好笑,商科,交换生,好严肃正经的词汇啊,她很难想象,周朔竟然也有变得这么成熟的一天。
林梢正听着呢,旁边的江临予低下头来,他问:“这里面哪一个是姓江的?”
林梢一愣,回忆片刻才想起这问题的由来,她忍俊不禁,“姓江的不在这里,他是我的小学同学。”
江临予动作夸张地单手握拳,他摇头道:“可恶。”
*
抢红包、丢捧花,都是婚礼的常规流程。
林梢倒是想去抢红包,只可惜这是小孩子的特权,她对接捧花毫无兴趣,偏偏一群高中同学簇拥着她,往前面热闹的地方挤。
新娘的捧花象征着祝福,一般来说,捧花该由谁接都是提前说定的,如果追求现场效果,新娘还会和伴娘姐妹提前演练好几遍。
通过几位伴娘的表情来看,林梢判断捧花应该是内定给了一位穿着浅粉色长裙的妹妹。
林梢远远避开了她。
事实证明,张亦雪同学的准头真的不太好,高中课堂扔纸团是这样,婚礼现场扔捧花还是这样。
今天的捧花就如当年的纸团,又偏移轨道,砸到了林梢的头上。
这可把林梢吓得够呛,她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飞快把花一丢,心里大叫,“什么东西!我不要!”
捧花最终落在了某个伴娘的怀里,皆大欢喜。
好险好险,林梢长舒一口气,退出人群,接过江临予递来的一杯葡萄酒,喝下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