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开荣可谓是处在风口浪尖。
说起来,他与李明知是同乡,也算是互相倚仗着走到京城。只是科举事毕,身份也不同于往日,一方不甘昔日手下如今平起平坐,另一方则迫不及待想要摆脱过往,有矛盾也正常。
可即便知道这段关系不会长久,众人也没想到矛盾激化后,会闹得这么轰轰烈烈。二人争执时攀咬出了徐开荣登科入仕的内幕,由此,他当年“落墨公子”的诨称再度被提起,街头巷尾都开始议论那张落了墨滴惨不忍睹的答卷为何能中举。
拔出萝卜带出泥,众人的议论从那张滴了墨的答卷到当年的主考官李尚书,再到李尚书与洪尚书的郎舅关系、近来名声大噪当初却在中榜当日离京的安探花,似乎隐隐串联出一场藏在暗处的阴谋。
众人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刚巧今年又逢秋闱乡试,便格外在意。一时间,关于这件事的猜测层出不穷,言官察觉民间舆论,也开始在朝堂上提起。
洪家曾在临州徐家得了不少好处,能力范围之内自然是要保徐开荣的。可随着舆论发酵,内阁首辅宋鸿卓也借机施压,以期为正在推行的户部新政争取更多便利。洪继昌腹背受敌,跟这个吵完跟那个吵,一脸好几日都黑着脸。
安蕴秀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她在这件事中只是被顺嘴一提的角色,甚至如今上朝都只是站在后排当背景板。但这不妨碍她拔出自己当年埋下的暗桩,尤其是,此前让梅成去查的事有着落了。
当今太后并非皇帝的亲生母亲。
宿岑的生母已无从查起,但如今的晋太后,确实是在他出生后才入的宫。彼时先帝早已病入膏肓,洪家女在这个档口入主中宫,总有那么点摄权夺位的意思,故而洪家压下了最初那波议论。
可往后十多年,太后悉心抚育幼帝,妥善处理朝政,除了外戚身份无可避免地助长了几分洪家的气焰,她并没有做出什么危害江山社稷的事。众臣就更不好将这事出来说了,否则平白令太后与皇上产生隔阂,动摇朝野。
“这样啊……”
安蕴秀听着梅成的描述,若有所思。
“这不是好事么?”
梅成自觉到了京城见识更广,分析道:“不是生母就没顾虑了,你就能像设计什么徐开荣李明知那样,放开手脚去做了呗。”
安蕴秀摇了摇头:“你还是想的简单了。”
“我确实安排了人想激化徐开荣李明知的矛盾,但也做不到让他们那么精准地踩了对方的痛点。花楼中那个精准出击的人,不是我。”
可能是宿凌?是宋鸿卓?总不至于是小皇帝吧。
跟小皇帝见过之后就发生了这事,虽然不确定是不是他,但能肯定的是,他绝非是平时表现出来的顽劣孩童。
至于太后,没有生恩也有养恩,小皇帝对洪太后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谁都说不准。
梅成嘶了一声,连连惊叹:“可怕,太可怕了!我本来觉得自己不说聪明也绝对不算蠢,跟着你已经在不断长心眼子了,怎么京城中到处都是马蜂窝成精啊?一个屁大点的娃娃真会有这么多心思吗?”
安蕴秀也在感慨于当初的稚童手腕见长,忽听阙香道:“我听皇上说是襄王教的。”
襄王?
安蕴秀反应了一下:哦,是宿凌啊。
当初各地都不大安定,洪家权柄滔天无人能及,雍州襄王宿凌不顾声誉和诏令擅自回到京城,安蕴秀当时便猜测他是秉持着先辈规训来匡扶社稷的。
如今五年过去,局势稍稳,说是宿凌在暗中肃清朝堂、保护并教育小皇帝,她倒也相信。
只不过……
安蕴秀忽然疑惑:“皇上怎么会把这些事告诉你?”
“那日之后,你们俩什么时候又见面了吗?”
阙香咬了咬唇。
她一贯话不多,安蕴秀也不会逼她做什么,二人之间便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如今问到跟前了,阙香明显不想回答,可也不愿意欺瞒。
“是我去找的。”
阙香轻轻开口,只说了这句话。
她只是担忧兄长,反下马威痛快是痛快,可也太过张扬。处在兄长刚刚回京这个档口,不论是谁做的,也不论洪家是迁怒还是挑个软柿子来反击,最终恐怕都会算到兄长的头上。
只是自己能做的少之又少,没有手眼通天的刺探机构,没有梅成那样的武力,即便看出来些许端倪也无法去改变结局,帮不了兄长。
安蕴秀读懂了她的纠结。
“没关系。”她叹了口气,轻拍了下阙香的肩膀,“反正我一早就定了这个计划,算到我头上也没关系。”
“皇帝到底不是寻常人,不能把他当作同龄的玩伴来看待。你无需为我涉险,一定记住,下次不要这样了。”
说什么京城的孩子心眼多活得累,京外的孩子也不见得有多轻松。无非是经历的多了,有了想保护的人,遇事不得不多考虑一条后路。
安蕴秀感念这份亲情羁绊,只不过即便阙香不是自己的妹妹,自己也不会让她冲在最前面。之于眼下的情形她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人选也是一早就定下的。
“确实是需要个机灵人,给我讲讲这些年京中都发生了什么。”
安蕴秀捡了两颗石子轻轻一撞,还原了当时石桌上两珠相撞依次坠地的情形。是安慰阙香,也是在模拟自己的计划:“第一颗珠子落下了,接下来,就该第二颗了。”
——
这几日,李明知一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步都没有踏出去。
即便这样,外头的风言风语还是传进了他的耳朵,他知道如今徐开荣正在被朝野口诛笔伐,知道洪大人也在焦头烂额地应对着这事。以往轻视践踏自己的人过得不如意,他竟也痛快不起来,反而愈发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现在正被这些事拖着,没工夫想别的,是不是等处理了紧要的,就要来修理自己了?
李明知打了个寒颤,无论是洪大人还是徐知府,哪怕只是徐开荣,他们随便一个人都能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他们是不是已经在谋划着,给自己安上个失心疯之类的由头推出去顶罪?
李明知心里乱糟糟的,因此在看到自家门前停了辆马车时,下意识就以为是捉拿自己的人。不成想下一刻,轿帘掀开,安蕴秀探出头来:“李兄?”
他神色愣怔,麻木的双腿却是率先找回知觉,本能地往马车上扑:“蕴林兄救我!”
关于宴上敬酒,李明知后来想想也觉得不妥,更遑论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自然再也没有借洪家的势飞黄腾达的可能了。想想洪家以往的手段,要了自己的性命都有可能!
自己现在能只能另谋出路,可思来想去,又有谁敢顶着洪家的压力对自己施以援手呢?是以在安蕴秀出现时,他混沌的头脑中忽然出现了一丝清明:
安蕴林当初势单力薄的时候就敢和洪家叫板,如今养精蓄锐多年自然是要对抗到底的。再者说,自己宴上敬酒也是安蕴林起的由头,这才导致自己与洪家产生隔阂,他必然是要为这事负责的!
李明知当即便要牢牢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连滚带爬地钻进了安蕴秀的马车。
安蕴秀似笑非笑:“当心啊,摔了跟头就不好了。”
马车是皇帝赏赐府邸时顺带的,内里低调奢华,走动起来也极为稳当。李明知稍稍平息下心情,抬头便看见安蕴秀在气定神闲地饮茶,杯中的茶水连晃都没晃,与自己的狼狈模样截然不同。
即便是这等紧迫局面,李明知心中还是不合时宜地冒出一股艳羡:马车已经是少见的奢华,安蕴林他还有平安坊寸土寸金地段的宅子,再与自己破落寒酸的住处相比……都是一样的出身,安蕴林能走到这种地步,自己为何就不行?
他跌在软垫上失神,忽听安蕴秀在耳边笑道:“李兄啊李兄,你从前还有几分傲骨,如今倒是越发目光短浅,只会盯着些俗物了。”
“……”
李明知脸色涨红起来,安蕴林说的话远不如徐开荣那样刺耳难听,他却觉得这番话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难堪。
他慌乱地将目光从马车装潢上移开,神色凄哀:“都说患难见真情,这种时候瞧见蕴林兄过来,难免激动失了仪态,蕴林兄莫怪。”
李明知本来还在想,该说些什么才能让他帮自己。不成想安蕴秀点了点头,率先开口:“这都是小事,我今日是特意来找你的。”
“前几日就听说了你的事,念在同乡一场,你又照顾了我妹妹那么多年的份上,我来看看有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
李明知一愣,旋即大喜。
对啊,自己怎么忘了,安蕴林还以为他那个妹妹在自己外祖家呢!
虽然安蕴秀早早便葬身河底,如今怕是连骨头都朽烂了,可安蕴林不知道啊!难怪他主动过来帮忙呢,自己若是出事,累及家人,寄住在外祖家的安蕴秀也得遭殃。安蕴林还是有求于自己的,看来这个忙他是不帮也得帮了。
李明知隐隐兴奋,只觉得万重险路中还留有一线生机,立刻道:“是了,前两日外祖来信,还说小妹近来厨艺见长,盼着你哪天回去,做一桌好菜给你尝尝呢。”
安蕴秀笑意不达眼底,淡淡道:“那就好。”
有这个筹码在手,李明知放开许多,连忙将自己的困境说与她听,只盼望着她能施以援手,给自己出个妙计保住性命。
“原来你是担心洪尚书和徐开荣秋后算账啊。”
李明知立刻紧张地点点头。
“这事也好办。”安蕴秀笑了一下,开始忽悠,“你知道这事为什么闹得这么大吗?因为今年有秋闱乡试,曝出科举丑闻,这不是让天下学子寒心吗?”
“可心思不正的是徐家,操纵舞弊的是洪家,李兄你不过一介寒门学子,这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安蕴秀满口同情,言辞间把李明知摘得干干净净,听得他连连点头,只觉得遇上了知音:“对对对,我哪里能左右这些事……”
“如今两家都有罪状,指不定一合计,要把你推出去平息这事呢。你不妨先下手为强,舍一取一,将功赎罪。在这件事中为洪大人递一个台阶,保全洪家自然是万事大吉了。”
“舍一……取一?”
李明知神情恍惚。这意思是,保全洪家,牺牲……徐开荣?
“当初在临州,你我皆出身寒门,谁都没少吃知府公子的苦头。如今闹到这一步,等徐开荣过了这个难关,你觉得他会放过你吗?”
安蕴秀犹在引诱:“李兄不妨再想一想,洪家和徐家,孰轻孰重?”
李明知下意识答道:“自然是洪家更不能得罪。”
安蕴秀回敬他一个欣赏的眼神。
“……”
是了,这事是经由自己的口传出去的,自己肯定撇不干净。既然如此,不妨就把这个人证当到底,将罪名尽数安到徐开荣头上。届时洪家全身而退毫发无伤,自然没必要计较,也算自己将功赎罪,还能……
他脸上划过一丝残忍的笑意:还能将徐开荣彻底扼杀,一雪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耻辱!
李明知语带兴奋,连连点头:“好!”
“这是最好的解法了……就这样办!”
他连连称是,面上与往常无异,心里倒是少有地迸发出几分真情实感:“我当局者迷,还要多谢蕴林兄指点!”
安蕴秀同样回以笑意。
当局者迷不迷她不知道,但当人与一件事密切相关时,确实容易看不周全,顾头不顾尾。更遑论这个提议本就契合李明知心中所想,他其实……非常想寻个机会报复徐开荣吧?
有这层情感的铺垫,自己这个提议就更完美了,难怪李明知接受度这么高。
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安蕴秀笑容中的讽意愈发不加掩饰:想通了好,想通了好啊。
想通了,你就能身先士卒,替我去做这关键一步了。
洪家家大业大,朝野吵了这么久也没对他们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难就难在从他们身上削下来第一片肉。如今这事被架在火上烤的是徐开荣,众人似乎忘了,当初会试之前,洪继隆曾经去往临州。
安蕴秀推了推茶杯,只将这茶盘当作两方纵横捭阖的战场。
这件事不过是幌子,用来扰乱徐开荣和李明知的心绪。而无论是徐开荣还是李明知,他们都只是前菜,她的真实目的从来都是洪家。
只要徐开荣定罪,下一个就是试前去往临州的吏部侍郎洪继隆。李明知这一举动非但不是在撇清洪家,反而更添铁证!
至此,火即将烧到洪继隆身上,多方威胁之下,不松口会牵扯出更多事,洪家为了保住洪继隆势必要做出退让。而退了第一步就不得不退第二步,她真正的目的,是抽走风雨亭中那根枯木!
即便此刻李明知已经远去,安蕴秀还是眺望他离开的方向,启唇道:“静待佳音。”
大概是恐惧与兴奋交织,李明知一刻都没有停,火速赶往御史台告发了徐开荣。直言自己在花楼说的话一句不假,愿意作证为朝堂革除弊病。
彼时吴御史神色微妙,临了还赞了他一句好胆魄。
由于李明知站出来作证,这件只听风声不见下雨的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徐开荣被夺职收押了。
安蕴秀简直要笑死。
夺职收押,这事便要彻查,她相信宋鸿卓宿凌他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当初危急时兄弟二人可同时担任吏部尚书与侍郎,如今弊病迭生,这桩旧事也该被重新提及了。
直系血亲不能在同一部门任职是基础,稳妥起见,三代之内不能任同一职位也不错,反正对自己一点影响都没有。
于是安蕴秀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关于规范亲族回避制度的奏疏。
她是因为出众的政绩才被调回京的,可这么久以来只挂了个翰林院修撰的名头,并未接近权力中心。在这个节点写这样一封奏疏,除了暗戳戳踩一脚把持吏部的洪氏兄弟,卖惨自己被排挤了,同时也是在提醒众人:
诸位,规范官员升迁调任制度后,就该给我升官了!
说起来,他与李明知是同乡,也算是互相倚仗着走到京城。只是科举事毕,身份也不同于往日,一方不甘昔日手下如今平起平坐,另一方则迫不及待想要摆脱过往,有矛盾也正常。
可即便知道这段关系不会长久,众人也没想到矛盾激化后,会闹得这么轰轰烈烈。二人争执时攀咬出了徐开荣登科入仕的内幕,由此,他当年“落墨公子”的诨称再度被提起,街头巷尾都开始议论那张落了墨滴惨不忍睹的答卷为何能中举。
拔出萝卜带出泥,众人的议论从那张滴了墨的答卷到当年的主考官李尚书,再到李尚书与洪尚书的郎舅关系、近来名声大噪当初却在中榜当日离京的安探花,似乎隐隐串联出一场藏在暗处的阴谋。
众人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刚巧今年又逢秋闱乡试,便格外在意。一时间,关于这件事的猜测层出不穷,言官察觉民间舆论,也开始在朝堂上提起。
洪家曾在临州徐家得了不少好处,能力范围之内自然是要保徐开荣的。可随着舆论发酵,内阁首辅宋鸿卓也借机施压,以期为正在推行的户部新政争取更多便利。洪继昌腹背受敌,跟这个吵完跟那个吵,一脸好几日都黑着脸。
安蕴秀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她在这件事中只是被顺嘴一提的角色,甚至如今上朝都只是站在后排当背景板。但这不妨碍她拔出自己当年埋下的暗桩,尤其是,此前让梅成去查的事有着落了。
当今太后并非皇帝的亲生母亲。
宿岑的生母已无从查起,但如今的晋太后,确实是在他出生后才入的宫。彼时先帝早已病入膏肓,洪家女在这个档口入主中宫,总有那么点摄权夺位的意思,故而洪家压下了最初那波议论。
可往后十多年,太后悉心抚育幼帝,妥善处理朝政,除了外戚身份无可避免地助长了几分洪家的气焰,她并没有做出什么危害江山社稷的事。众臣就更不好将这事出来说了,否则平白令太后与皇上产生隔阂,动摇朝野。
“这样啊……”
安蕴秀听着梅成的描述,若有所思。
“这不是好事么?”
梅成自觉到了京城见识更广,分析道:“不是生母就没顾虑了,你就能像设计什么徐开荣李明知那样,放开手脚去做了呗。”
安蕴秀摇了摇头:“你还是想的简单了。”
“我确实安排了人想激化徐开荣李明知的矛盾,但也做不到让他们那么精准地踩了对方的痛点。花楼中那个精准出击的人,不是我。”
可能是宿凌?是宋鸿卓?总不至于是小皇帝吧。
跟小皇帝见过之后就发生了这事,虽然不确定是不是他,但能肯定的是,他绝非是平时表现出来的顽劣孩童。
至于太后,没有生恩也有养恩,小皇帝对洪太后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谁都说不准。
梅成嘶了一声,连连惊叹:“可怕,太可怕了!我本来觉得自己不说聪明也绝对不算蠢,跟着你已经在不断长心眼子了,怎么京城中到处都是马蜂窝成精啊?一个屁大点的娃娃真会有这么多心思吗?”
安蕴秀也在感慨于当初的稚童手腕见长,忽听阙香道:“我听皇上说是襄王教的。”
襄王?
安蕴秀反应了一下:哦,是宿凌啊。
当初各地都不大安定,洪家权柄滔天无人能及,雍州襄王宿凌不顾声誉和诏令擅自回到京城,安蕴秀当时便猜测他是秉持着先辈规训来匡扶社稷的。
如今五年过去,局势稍稳,说是宿凌在暗中肃清朝堂、保护并教育小皇帝,她倒也相信。
只不过……
安蕴秀忽然疑惑:“皇上怎么会把这些事告诉你?”
“那日之后,你们俩什么时候又见面了吗?”
阙香咬了咬唇。
她一贯话不多,安蕴秀也不会逼她做什么,二人之间便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如今问到跟前了,阙香明显不想回答,可也不愿意欺瞒。
“是我去找的。”
阙香轻轻开口,只说了这句话。
她只是担忧兄长,反下马威痛快是痛快,可也太过张扬。处在兄长刚刚回京这个档口,不论是谁做的,也不论洪家是迁怒还是挑个软柿子来反击,最终恐怕都会算到兄长的头上。
只是自己能做的少之又少,没有手眼通天的刺探机构,没有梅成那样的武力,即便看出来些许端倪也无法去改变结局,帮不了兄长。
安蕴秀读懂了她的纠结。
“没关系。”她叹了口气,轻拍了下阙香的肩膀,“反正我一早就定了这个计划,算到我头上也没关系。”
“皇帝到底不是寻常人,不能把他当作同龄的玩伴来看待。你无需为我涉险,一定记住,下次不要这样了。”
说什么京城的孩子心眼多活得累,京外的孩子也不见得有多轻松。无非是经历的多了,有了想保护的人,遇事不得不多考虑一条后路。
安蕴秀感念这份亲情羁绊,只不过即便阙香不是自己的妹妹,自己也不会让她冲在最前面。之于眼下的情形她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人选也是一早就定下的。
“确实是需要个机灵人,给我讲讲这些年京中都发生了什么。”
安蕴秀捡了两颗石子轻轻一撞,还原了当时石桌上两珠相撞依次坠地的情形。是安慰阙香,也是在模拟自己的计划:“第一颗珠子落下了,接下来,就该第二颗了。”
——
这几日,李明知一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步都没有踏出去。
即便这样,外头的风言风语还是传进了他的耳朵,他知道如今徐开荣正在被朝野口诛笔伐,知道洪大人也在焦头烂额地应对着这事。以往轻视践踏自己的人过得不如意,他竟也痛快不起来,反而愈发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现在正被这些事拖着,没工夫想别的,是不是等处理了紧要的,就要来修理自己了?
李明知打了个寒颤,无论是洪大人还是徐知府,哪怕只是徐开荣,他们随便一个人都能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他们是不是已经在谋划着,给自己安上个失心疯之类的由头推出去顶罪?
李明知心里乱糟糟的,因此在看到自家门前停了辆马车时,下意识就以为是捉拿自己的人。不成想下一刻,轿帘掀开,安蕴秀探出头来:“李兄?”
他神色愣怔,麻木的双腿却是率先找回知觉,本能地往马车上扑:“蕴林兄救我!”
关于宴上敬酒,李明知后来想想也觉得不妥,更遑论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自然再也没有借洪家的势飞黄腾达的可能了。想想洪家以往的手段,要了自己的性命都有可能!
自己现在能只能另谋出路,可思来想去,又有谁敢顶着洪家的压力对自己施以援手呢?是以在安蕴秀出现时,他混沌的头脑中忽然出现了一丝清明:
安蕴林当初势单力薄的时候就敢和洪家叫板,如今养精蓄锐多年自然是要对抗到底的。再者说,自己宴上敬酒也是安蕴林起的由头,这才导致自己与洪家产生隔阂,他必然是要为这事负责的!
李明知当即便要牢牢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连滚带爬地钻进了安蕴秀的马车。
安蕴秀似笑非笑:“当心啊,摔了跟头就不好了。”
马车是皇帝赏赐府邸时顺带的,内里低调奢华,走动起来也极为稳当。李明知稍稍平息下心情,抬头便看见安蕴秀在气定神闲地饮茶,杯中的茶水连晃都没晃,与自己的狼狈模样截然不同。
即便是这等紧迫局面,李明知心中还是不合时宜地冒出一股艳羡:马车已经是少见的奢华,安蕴林他还有平安坊寸土寸金地段的宅子,再与自己破落寒酸的住处相比……都是一样的出身,安蕴林能走到这种地步,自己为何就不行?
他跌在软垫上失神,忽听安蕴秀在耳边笑道:“李兄啊李兄,你从前还有几分傲骨,如今倒是越发目光短浅,只会盯着些俗物了。”
“……”
李明知脸色涨红起来,安蕴林说的话远不如徐开荣那样刺耳难听,他却觉得这番话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难堪。
他慌乱地将目光从马车装潢上移开,神色凄哀:“都说患难见真情,这种时候瞧见蕴林兄过来,难免激动失了仪态,蕴林兄莫怪。”
李明知本来还在想,该说些什么才能让他帮自己。不成想安蕴秀点了点头,率先开口:“这都是小事,我今日是特意来找你的。”
“前几日就听说了你的事,念在同乡一场,你又照顾了我妹妹那么多年的份上,我来看看有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
李明知一愣,旋即大喜。
对啊,自己怎么忘了,安蕴林还以为他那个妹妹在自己外祖家呢!
虽然安蕴秀早早便葬身河底,如今怕是连骨头都朽烂了,可安蕴林不知道啊!难怪他主动过来帮忙呢,自己若是出事,累及家人,寄住在外祖家的安蕴秀也得遭殃。安蕴林还是有求于自己的,看来这个忙他是不帮也得帮了。
李明知隐隐兴奋,只觉得万重险路中还留有一线生机,立刻道:“是了,前两日外祖来信,还说小妹近来厨艺见长,盼着你哪天回去,做一桌好菜给你尝尝呢。”
安蕴秀笑意不达眼底,淡淡道:“那就好。”
有这个筹码在手,李明知放开许多,连忙将自己的困境说与她听,只盼望着她能施以援手,给自己出个妙计保住性命。
“原来你是担心洪尚书和徐开荣秋后算账啊。”
李明知立刻紧张地点点头。
“这事也好办。”安蕴秀笑了一下,开始忽悠,“你知道这事为什么闹得这么大吗?因为今年有秋闱乡试,曝出科举丑闻,这不是让天下学子寒心吗?”
“可心思不正的是徐家,操纵舞弊的是洪家,李兄你不过一介寒门学子,这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安蕴秀满口同情,言辞间把李明知摘得干干净净,听得他连连点头,只觉得遇上了知音:“对对对,我哪里能左右这些事……”
“如今两家都有罪状,指不定一合计,要把你推出去平息这事呢。你不妨先下手为强,舍一取一,将功赎罪。在这件事中为洪大人递一个台阶,保全洪家自然是万事大吉了。”
“舍一……取一?”
李明知神情恍惚。这意思是,保全洪家,牺牲……徐开荣?
“当初在临州,你我皆出身寒门,谁都没少吃知府公子的苦头。如今闹到这一步,等徐开荣过了这个难关,你觉得他会放过你吗?”
安蕴秀犹在引诱:“李兄不妨再想一想,洪家和徐家,孰轻孰重?”
李明知下意识答道:“自然是洪家更不能得罪。”
安蕴秀回敬他一个欣赏的眼神。
“……”
是了,这事是经由自己的口传出去的,自己肯定撇不干净。既然如此,不妨就把这个人证当到底,将罪名尽数安到徐开荣头上。届时洪家全身而退毫发无伤,自然没必要计较,也算自己将功赎罪,还能……
他脸上划过一丝残忍的笑意:还能将徐开荣彻底扼杀,一雪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耻辱!
李明知语带兴奋,连连点头:“好!”
“这是最好的解法了……就这样办!”
他连连称是,面上与往常无异,心里倒是少有地迸发出几分真情实感:“我当局者迷,还要多谢蕴林兄指点!”
安蕴秀同样回以笑意。
当局者迷不迷她不知道,但当人与一件事密切相关时,确实容易看不周全,顾头不顾尾。更遑论这个提议本就契合李明知心中所想,他其实……非常想寻个机会报复徐开荣吧?
有这层情感的铺垫,自己这个提议就更完美了,难怪李明知接受度这么高。
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安蕴秀笑容中的讽意愈发不加掩饰:想通了好,想通了好啊。
想通了,你就能身先士卒,替我去做这关键一步了。
洪家家大业大,朝野吵了这么久也没对他们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难就难在从他们身上削下来第一片肉。如今这事被架在火上烤的是徐开荣,众人似乎忘了,当初会试之前,洪继隆曾经去往临州。
安蕴秀推了推茶杯,只将这茶盘当作两方纵横捭阖的战场。
这件事不过是幌子,用来扰乱徐开荣和李明知的心绪。而无论是徐开荣还是李明知,他们都只是前菜,她的真实目的从来都是洪家。
只要徐开荣定罪,下一个就是试前去往临州的吏部侍郎洪继隆。李明知这一举动非但不是在撇清洪家,反而更添铁证!
至此,火即将烧到洪继隆身上,多方威胁之下,不松口会牵扯出更多事,洪家为了保住洪继隆势必要做出退让。而退了第一步就不得不退第二步,她真正的目的,是抽走风雨亭中那根枯木!
即便此刻李明知已经远去,安蕴秀还是眺望他离开的方向,启唇道:“静待佳音。”
大概是恐惧与兴奋交织,李明知一刻都没有停,火速赶往御史台告发了徐开荣。直言自己在花楼说的话一句不假,愿意作证为朝堂革除弊病。
彼时吴御史神色微妙,临了还赞了他一句好胆魄。
由于李明知站出来作证,这件只听风声不见下雨的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徐开荣被夺职收押了。
安蕴秀简直要笑死。
夺职收押,这事便要彻查,她相信宋鸿卓宿凌他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当初危急时兄弟二人可同时担任吏部尚书与侍郎,如今弊病迭生,这桩旧事也该被重新提及了。
直系血亲不能在同一部门任职是基础,稳妥起见,三代之内不能任同一职位也不错,反正对自己一点影响都没有。
于是安蕴秀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关于规范亲族回避制度的奏疏。
她是因为出众的政绩才被调回京的,可这么久以来只挂了个翰林院修撰的名头,并未接近权力中心。在这个节点写这样一封奏疏,除了暗戳戳踩一脚把持吏部的洪氏兄弟,卖惨自己被排挤了,同时也是在提醒众人:
诸位,规范官员升迁调任制度后,就该给我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