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日明,暖阳和煦。
趁着暑气未至,京城中人纷纷出门踏青聚会,街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临栏听风,酒楼中的人不算多,三个文士围坐着听曲。
不远处,传来贡院的敲锣声。
“听!”一个年轻男子道:“这该是会试最后一场了!”
“听说这次会试,朝廷严防严查,贡院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主考官足足设了八位。”
“啧啧……”,另一褐衣男子叹道:“连出两件大案,大人们也都怕了啊。”
“可不是嘛!”年轻男子道:“我表兄在礼部当职,说他每日战战兢兢,唯恐怕出了纰漏。”
褐衣男子瞥见酒楼中不过三两桌,离得又远,低声道,“听说,明运街开了家香铺。”
“这有何稀奇?”
旁边的人推了他一把,他方后知后觉地醒悟,用嘴型无声地说出一个字,是“任”字。
褐衣男子点头默认。
那年轻人咂了咂嘴,“此女入京不过两月余,接连整垮数位朝臣,手段不一般啊!听说好多朝臣对她避而远之。即使在百姓心中,她也没落下什么好名声。”
“这话又从何说起?”
年轻人压低声音道:“她明里破案,暗地敛财,赚得盆满钵满,却连之前给高期家的银子都狠心夺了回来,足见此女市侩凉薄,重利轻义。”
三人聊得热火朝天,渐渐放松了警惕,说话也开始放肆起来,“你们可见过本人?听说是个美人!”
褐衣男子大咧咧笑道:“好像是有几分姿色……我家夫人今日去那香铺看人去了!”
“哈哈……”,年轻男子笑得油腻,“就算美,也是个蛇蝎美人!”
三人相视哄笑。
酒楼的西侧墙角处,唐橘大喇喇地坐着,拣了几粒果子,扔进嘴里大口地嚼着。
“要不要我去揍他们一顿,给你出气?”
任知宜啜了口茶,淡静道:“不必了。”
“这都能忍?”
“他的夫人不是去光顾我的香铺了嘛!看在银子的份上,算了!”任知宜毫不在意,一双明眸紧紧地盯着酒楼的大门。
她等的人还未出现,无心顾及其他。
昨日,她听说刑部员外郎徐志已从灵州回京数日,按理说她爹的案子有所进展,应该第一个告知于她,可是她竟连徐志回京的消息都不知道
科举案终,程可靖身死伏法,严风被革职查办,北衙掌禁宫和五城巡务,太子重回朝堂议事,在民间声望日隆。
虽然卫枢政事繁忙,却也与她见过两面,但是他却对她爹的案子只字未提。
有些事越是不清不楚,她心中越是惴惴,一种不祥的预感萦绕心间,恨不得立刻问个清楚。
她如今饱受朝中诟病,不方便去刑部衙署,只好在徐志常来的这间酒楼守株待兔。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徐志出现了。
他年约四十,身着浅绯色官服,进门后照常点了两个小菜和一壶清茶。
“徐员外郎!”任知宜近前,拱手道:“下官任知宜。”
“你!”
徐志骤然一懵,目瞪口呆地看着她。
“打扰了!”任知宜撩起裙裾,顺势坐于徐志旁边,“下官开门见山,我爹的案子是不是不顺利?”
徐志怔了半晌,放下手中竹筷,“任女史莫急,此案须得从长计议。”
任知宜的心猛地一沉。
“请员外郎尽数告知。”
任知宜声音淡静,却透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压之势。
徐志踌躇片刻,叹了口气道:“山南道节度使郭嘉认定任长史是这案子的主谋,而那个指认任长史的梁司户在我到达灵州审讯过一次之后便自尽了。”
灵州是西南重镇,辖下粮仓有正仓、义仓和军仓。除了军仓归节度使下军将管辖,其余都由州官管理,用于灾年赈济或者军仓补给。
去岁,郓国连番侵扰,节度使郭嘉接连应战,导致军士廪禄不足。因此,他曾去信灵州府衙,请求灵州支粮一千石,以补军仓空虚。
灵州刺史暴毙,她爹总领全州政务。郭嘉几次三番让她爹以战时调仓为名支粮,她爹却坚持先向户部陈请,待朝廷下发公文后再开仓支粮。
一来二去,便让郭嘉对她爹极为不满。
“我爹的咳疾可有好转?”
徐志道:“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理,已经无碍。”
任知宜又问道,“大人可有问过我爹,梁司户手上为什么会有加盖了他方印的支粮单?”
“据任长史说,朝廷的公文到达灵州,梁司户出具支粮单,他就在那张一千石的支粮单上加盖了公印,并非三千两。
后来,灵州传出“州仓已空”的传言,任长史前去查探,没想到仓内果真无米,节度使郭嘉也并未收到粮食。”
任知宜冷静道:“一千石变三千石,徐大人可有在那张单子上看出什么痕迹?”
之前查高期的案子,若不是程可靖在告罪书中写明,她亦不知道世间有人能将另一个人的字迹模仿得天衣无缝。
既然家信可以作假,支粮单为何不行。
“看不出来!”
任知宜略微沉吟,“那份丢失的公文呢?”
一声长叹自任平口中逸出,“遍寻不着,府衙内的文书、主簿以及驿差都不记得那份公文的存在。”
任知宜掐紧手指,尽力让自己沉静下来,“那公文是户部签发,从京城一路送至灵州,各州驿站都会登记在册。”
徐志叹道:“沿途四家驿站,本官都查过了,皆未有记录。”
任知宜面色微变,幕后之人手眼通天,究竟是谁?她爹性格文弱,不善言谈,从不与人结怨,一直都是安静本分地做他长史的份内之事。
到底是什么人非要害他!
任知宜默了半晌,问道:“我爹如今被关在哪儿?”
徐志眼神闪烁,半天吐露出两个字——“刑狱”。
任知宜猛地攥紧手掌,心中的愤懑和悔疚溢满胸臆,双眼酸痛,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两个月以来,她在京城替东宫筹谋,为别人翻案,却没料到她爹仍然在牢中受苦。早知如此,她何必进京!
徐志看她神情,慌忙道:“女史勿急,本官刚到灵州时,正值太子被禁足东宫,如今情势大不相同,定有转圜的余地。”
“多谢徐大人这些时日为家父奔忙。”任知宜猛地站起身来,面寒如水,声音里像淬了坚冰,“终究是求人不如求己。”
…………
明运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青瓦白墙,楼檐微挑,一层为堂,三层为阁,铺门前挂着一面烫金靛蓝织锦帷幔,上书“宝篆香铺”四个大字。
远远望去,逶迤华车,珠玉广袖,若杨柳款摆走进香铺的女子络绎不绝。
好不热闹!
宝珠见到任知宜的身影,隔着老远欢喜地跑过来,拉着她的手笑道:“小姐!今日的香全都卖光了!我将想要预订香料的人登记在册,先收两成定金可好?”
“辛苦你了!宝珠!”任知宜心事重重,勉力挤出一个笑容。
未见云娘的身影,她问道:“云娘人呢?”
“她伤势未愈,不能久站,留在后院清点原料了。”
“嗯!”任知宜心绪纷乱,突然冒出一句,“我想回灵州。”
宝珠吓了一跳,“小姐,出什么事儿了?咱们的铺子才刚开张。”
“和铺子无关……”
任知宜摇摇头,话未说完,便听人群中传来一声怒喝。
一整盆滚热的火炭朝着任知宜扑面而来。
说时迟,那时快。
宝珠眼神一厉,旋身抽出案帛,以掌风将火炭收拢其中。
“哗啦”一声,火炭尽数落地,连任知宜的衣角都未碰到。
炭上还呲啦啦地冒着火星子,一看就是刚刚烧好的,滚烫的火炭。
好恶毒的心思!
宝珠大怒,纵身一跃,飞掠过人群,将那扔火炭之人一把揪出来,制于膝下。
这是个贼眉鼠眼的小地痞,眼睛滴溜溜直朝着后面望去。
任知宜望向人群中的一个背影,目光沉然,“高大娘子!”
正急着逃离的高氏身子一僵,缓缓地转过身来。
二十出头的年纪,面容姣好,一双眼睛水汪汪的。
“这人是你派来的?”
高氏咬着下唇,望向众人的目光,泫然而泣,“民妇一时想岔了!请任姑娘原谅。”
任知宜眸光泠然,沉默不语。
“呜呜……”,高氏泪水涟涟,一双眼睛像蒙了一层水雾,“姑娘你既然怜我孤儿寡母,给了我们银子,为何找到凶手之后又要收回去?”
数道惊讶、怀疑、好奇、审视的目光望过来,还夹杂着几分幸灾乐祸。
听闻此女市侩贪利,果不其然。
“我已证明你夫君并非自尽,便是胜了赌约,为何不能要回银子?”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
于法理无不妥,于道义却有失。
几位官家夫人以绢掩口,面露惊讶,不过区区银钱之事,给她就好!这女子却斤斤计较,当众说出这等刻薄之语,当真是不在乎自己的声名。
任知宜冷着脸,“宝珠,将这两人送到北衙卫去。”
北衙卫是何等地方!
高氏大惊失色,“任姑娘,你不能!我,我只是一时激愤……”
“激愤?”任知宜冷笑,“我找出杀害你夫君的真凶,你不但不感激,反倒要害我,这是何道理?
“可是那银子……”
“多年来,高期借口老母体弱,妻子患有眼疾,享受着县学的优待,实际上却是占人田产的乡间一霸。敢问高大娘子,你一双明眸,何来眼疾!
那些银子,是本姑娘辛辛苦苦赚的,为何要送予你?”
任知宜满心烦乱,不欲与她纠缠,向宝珠使了个眼色。
“嘎嘣”一声,宝珠微一用力,折断了那小地痞的手。
接着像拎小鸡崽似的,连同吓得浑身瘫软的高氏,朝北衙卫走去。
趁着暑气未至,京城中人纷纷出门踏青聚会,街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临栏听风,酒楼中的人不算多,三个文士围坐着听曲。
不远处,传来贡院的敲锣声。
“听!”一个年轻男子道:“这该是会试最后一场了!”
“听说这次会试,朝廷严防严查,贡院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主考官足足设了八位。”
“啧啧……”,另一褐衣男子叹道:“连出两件大案,大人们也都怕了啊。”
“可不是嘛!”年轻男子道:“我表兄在礼部当职,说他每日战战兢兢,唯恐怕出了纰漏。”
褐衣男子瞥见酒楼中不过三两桌,离得又远,低声道,“听说,明运街开了家香铺。”
“这有何稀奇?”
旁边的人推了他一把,他方后知后觉地醒悟,用嘴型无声地说出一个字,是“任”字。
褐衣男子点头默认。
那年轻人咂了咂嘴,“此女入京不过两月余,接连整垮数位朝臣,手段不一般啊!听说好多朝臣对她避而远之。即使在百姓心中,她也没落下什么好名声。”
“这话又从何说起?”
年轻人压低声音道:“她明里破案,暗地敛财,赚得盆满钵满,却连之前给高期家的银子都狠心夺了回来,足见此女市侩凉薄,重利轻义。”
三人聊得热火朝天,渐渐放松了警惕,说话也开始放肆起来,“你们可见过本人?听说是个美人!”
褐衣男子大咧咧笑道:“好像是有几分姿色……我家夫人今日去那香铺看人去了!”
“哈哈……”,年轻男子笑得油腻,“就算美,也是个蛇蝎美人!”
三人相视哄笑。
酒楼的西侧墙角处,唐橘大喇喇地坐着,拣了几粒果子,扔进嘴里大口地嚼着。
“要不要我去揍他们一顿,给你出气?”
任知宜啜了口茶,淡静道:“不必了。”
“这都能忍?”
“他的夫人不是去光顾我的香铺了嘛!看在银子的份上,算了!”任知宜毫不在意,一双明眸紧紧地盯着酒楼的大门。
她等的人还未出现,无心顾及其他。
昨日,她听说刑部员外郎徐志已从灵州回京数日,按理说她爹的案子有所进展,应该第一个告知于她,可是她竟连徐志回京的消息都不知道
科举案终,程可靖身死伏法,严风被革职查办,北衙掌禁宫和五城巡务,太子重回朝堂议事,在民间声望日隆。
虽然卫枢政事繁忙,却也与她见过两面,但是他却对她爹的案子只字未提。
有些事越是不清不楚,她心中越是惴惴,一种不祥的预感萦绕心间,恨不得立刻问个清楚。
她如今饱受朝中诟病,不方便去刑部衙署,只好在徐志常来的这间酒楼守株待兔。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徐志出现了。
他年约四十,身着浅绯色官服,进门后照常点了两个小菜和一壶清茶。
“徐员外郎!”任知宜近前,拱手道:“下官任知宜。”
“你!”
徐志骤然一懵,目瞪口呆地看着她。
“打扰了!”任知宜撩起裙裾,顺势坐于徐志旁边,“下官开门见山,我爹的案子是不是不顺利?”
徐志怔了半晌,放下手中竹筷,“任女史莫急,此案须得从长计议。”
任知宜的心猛地一沉。
“请员外郎尽数告知。”
任知宜声音淡静,却透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压之势。
徐志踌躇片刻,叹了口气道:“山南道节度使郭嘉认定任长史是这案子的主谋,而那个指认任长史的梁司户在我到达灵州审讯过一次之后便自尽了。”
灵州是西南重镇,辖下粮仓有正仓、义仓和军仓。除了军仓归节度使下军将管辖,其余都由州官管理,用于灾年赈济或者军仓补给。
去岁,郓国连番侵扰,节度使郭嘉接连应战,导致军士廪禄不足。因此,他曾去信灵州府衙,请求灵州支粮一千石,以补军仓空虚。
灵州刺史暴毙,她爹总领全州政务。郭嘉几次三番让她爹以战时调仓为名支粮,她爹却坚持先向户部陈请,待朝廷下发公文后再开仓支粮。
一来二去,便让郭嘉对她爹极为不满。
“我爹的咳疾可有好转?”
徐志道:“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理,已经无碍。”
任知宜又问道,“大人可有问过我爹,梁司户手上为什么会有加盖了他方印的支粮单?”
“据任长史说,朝廷的公文到达灵州,梁司户出具支粮单,他就在那张一千石的支粮单上加盖了公印,并非三千两。
后来,灵州传出“州仓已空”的传言,任长史前去查探,没想到仓内果真无米,节度使郭嘉也并未收到粮食。”
任知宜冷静道:“一千石变三千石,徐大人可有在那张单子上看出什么痕迹?”
之前查高期的案子,若不是程可靖在告罪书中写明,她亦不知道世间有人能将另一个人的字迹模仿得天衣无缝。
既然家信可以作假,支粮单为何不行。
“看不出来!”
任知宜略微沉吟,“那份丢失的公文呢?”
一声长叹自任平口中逸出,“遍寻不着,府衙内的文书、主簿以及驿差都不记得那份公文的存在。”
任知宜掐紧手指,尽力让自己沉静下来,“那公文是户部签发,从京城一路送至灵州,各州驿站都会登记在册。”
徐志叹道:“沿途四家驿站,本官都查过了,皆未有记录。”
任知宜面色微变,幕后之人手眼通天,究竟是谁?她爹性格文弱,不善言谈,从不与人结怨,一直都是安静本分地做他长史的份内之事。
到底是什么人非要害他!
任知宜默了半晌,问道:“我爹如今被关在哪儿?”
徐志眼神闪烁,半天吐露出两个字——“刑狱”。
任知宜猛地攥紧手掌,心中的愤懑和悔疚溢满胸臆,双眼酸痛,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两个月以来,她在京城替东宫筹谋,为别人翻案,却没料到她爹仍然在牢中受苦。早知如此,她何必进京!
徐志看她神情,慌忙道:“女史勿急,本官刚到灵州时,正值太子被禁足东宫,如今情势大不相同,定有转圜的余地。”
“多谢徐大人这些时日为家父奔忙。”任知宜猛地站起身来,面寒如水,声音里像淬了坚冰,“终究是求人不如求己。”
…………
明运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青瓦白墙,楼檐微挑,一层为堂,三层为阁,铺门前挂着一面烫金靛蓝织锦帷幔,上书“宝篆香铺”四个大字。
远远望去,逶迤华车,珠玉广袖,若杨柳款摆走进香铺的女子络绎不绝。
好不热闹!
宝珠见到任知宜的身影,隔着老远欢喜地跑过来,拉着她的手笑道:“小姐!今日的香全都卖光了!我将想要预订香料的人登记在册,先收两成定金可好?”
“辛苦你了!宝珠!”任知宜心事重重,勉力挤出一个笑容。
未见云娘的身影,她问道:“云娘人呢?”
“她伤势未愈,不能久站,留在后院清点原料了。”
“嗯!”任知宜心绪纷乱,突然冒出一句,“我想回灵州。”
宝珠吓了一跳,“小姐,出什么事儿了?咱们的铺子才刚开张。”
“和铺子无关……”
任知宜摇摇头,话未说完,便听人群中传来一声怒喝。
一整盆滚热的火炭朝着任知宜扑面而来。
说时迟,那时快。
宝珠眼神一厉,旋身抽出案帛,以掌风将火炭收拢其中。
“哗啦”一声,火炭尽数落地,连任知宜的衣角都未碰到。
炭上还呲啦啦地冒着火星子,一看就是刚刚烧好的,滚烫的火炭。
好恶毒的心思!
宝珠大怒,纵身一跃,飞掠过人群,将那扔火炭之人一把揪出来,制于膝下。
这是个贼眉鼠眼的小地痞,眼睛滴溜溜直朝着后面望去。
任知宜望向人群中的一个背影,目光沉然,“高大娘子!”
正急着逃离的高氏身子一僵,缓缓地转过身来。
二十出头的年纪,面容姣好,一双眼睛水汪汪的。
“这人是你派来的?”
高氏咬着下唇,望向众人的目光,泫然而泣,“民妇一时想岔了!请任姑娘原谅。”
任知宜眸光泠然,沉默不语。
“呜呜……”,高氏泪水涟涟,一双眼睛像蒙了一层水雾,“姑娘你既然怜我孤儿寡母,给了我们银子,为何找到凶手之后又要收回去?”
数道惊讶、怀疑、好奇、审视的目光望过来,还夹杂着几分幸灾乐祸。
听闻此女市侩贪利,果不其然。
“我已证明你夫君并非自尽,便是胜了赌约,为何不能要回银子?”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
于法理无不妥,于道义却有失。
几位官家夫人以绢掩口,面露惊讶,不过区区银钱之事,给她就好!这女子却斤斤计较,当众说出这等刻薄之语,当真是不在乎自己的声名。
任知宜冷着脸,“宝珠,将这两人送到北衙卫去。”
北衙卫是何等地方!
高氏大惊失色,“任姑娘,你不能!我,我只是一时激愤……”
“激愤?”任知宜冷笑,“我找出杀害你夫君的真凶,你不但不感激,反倒要害我,这是何道理?
“可是那银子……”
“多年来,高期借口老母体弱,妻子患有眼疾,享受着县学的优待,实际上却是占人田产的乡间一霸。敢问高大娘子,你一双明眸,何来眼疾!
那些银子,是本姑娘辛辛苦苦赚的,为何要送予你?”
任知宜满心烦乱,不欲与她纠缠,向宝珠使了个眼色。
“嘎嘣”一声,宝珠微一用力,折断了那小地痞的手。
接着像拎小鸡崽似的,连同吓得浑身瘫软的高氏,朝北衙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