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骊珠平静心情,走至榻边。
弯腰在枕下摸索了一会儿,摸到一个鼓囊囊的东西,是那个锦布袋。
不用打开也知里面装着的是个古埙,大如鹅卵,形如秤锤,底平上锐,周身髹红漆,一侧描满金色莲花纹,另一侧则是碧涛万顷。
奚骊珠捧于掌心,细细摩挲着,仿若失而复得的珍宝。
穆崇渊凝视着她静立于榻边的背影,“许久不闻乐音,吹奏一曲,埙便还你,如何?”
那日山洞醒来,她一手被自己攥着,一手便抓握着此物,想来这对她是极紧要的。
奚骊珠闻言,牢牢握住埙身,银牙暗咬:“乐由物感、因情生,此情此境——”
她转过身,抬眸相视,眸光压抑着什么:“乱离人奏乱离音,怕不为春风得意之人所乐闻,又何必扫了尊驾的兴。”
这是拒绝为他吹奏的意思了。
穆崇渊这才注意到她鬓边簪着一朵不起眼的白花。又扫过她因隐忍而泛红的眼底,蓦然想起那一日——
古皋被攻克的捷报连同翟祖旺自戕的消息一同送至金洛,彼时她也在,正跪坐南窗下为他诵读。骤然听闻,毫无预防的,眼泪夺眶而出。
大颗的眼泪像珍珠一样砸下来,洒落在手背上、书面上,她仓促背转过身去,不停以手抚面。想来那哀伤的眼泪是止不住也擦不尽的,她单薄的肩背很快便颤抖起来,一丝幽咽随之逸出。
冯度怕惹他不悦,忙让她回了住处。
穆崇渊清楚她何以那般伤恸。
除了翟祖旺是燕人心中的英雄之外,翟祖旺身上还寄托着他们最后的希望。尤其是她的,不然也就不会有那封冒死送出的帛书。
外面那些百姓大都盼着翟祖旺能守住古皋,进而整兵收复金洛。他们盼着魏军大败、盼着他死,她其实也一样。
不,不一样。
她的心太软,即便把刀递到她手里,她也不敢杀人。
所以即便有些恨意也无妨。
恨他的人从来也没少过,那又如何。
-
冯度亲自送奚骊珠回去,一路上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有的没的。
奚骊珠心事沉沉,似听非听。
她还在想徙民的事。
二三十万人,大批北徙,一路上的生离死别劳瘁心酸可想而知。
这种事以往不是没有过。
战火频仍的世道,不管是哪一国,在占领一地后,为了抢夺人口,也为了防止降附之民再次叛乱,都曾凭借武力强迫徙民。
百工医寺技巧之民多被迁往都城,在官府手工作场劳作。寻常民户更多是被迁往偏远边镇,如有幸分得土地耕种,则要向朝廷缴纳赋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的“幸运”。有的要征战戍守,有的被分派从事各类与武事相关的杂役,譬如修道、筑堰、伐木、造船,再或酿酒、运输、饲养牛马等。地位远低于编户齐民。
这些都还不是关键。
曾有侥幸逃回本土的人讲述过迁徙之苦:
数十万降户在官军的押送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一路颠沛流离,互相杀掠的事时有发生,再有饥荒疾疫带来的死亡流散,能顺利抵达者十仅二三……
愈想脚下愈沉,心中有如火烹油煎。
“班师之日眼瞧着近了,奚娘子,你随驾北上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听咱家一句劝,可千万别再——欸?这是作甚!快起来。”
奚骊珠走着走着突然停下,屈膝给他行了个大礼:“请冯常侍垂怜。”
冯度嗐了一声:“你这可是拜错了庙了,咱家垂怜有什么用啊?你得让别人垂怜——”
见她维持着行礼的姿势不肯一动,冯度没辙,伸手托着她肘弯把人扶起:“你且说来听听,咱家能帮定然帮。”
奚骊珠道:“恳请冯常侍帮我找到我的家人。”
冯度顿时笑开:“这不赶巧了么!咱家要问的正是此事。”
冯度一直想探听她家中情况,这一点奚骊珠不是不清楚。
先前不肯透露,是还抱着希望,想着他们或许已经逃出生天。且她那时生死未卜,也怕殃及他们。
时至今日,她不得不正视残酷的现实。
若是他们已被俘虏,十有八九就在徙民之列,与其死于迁徙之途,还不如一家人一起……
若然苍天有眼,他们当真逃到了古皋以南,那么告诉冯度也无碍了。
“咦,娘子既有难处,方才怎不对陛下说?”虽说正中下怀,冯度还是感到奇怪,“你跟陛下张张口的事,何苦还绕上一圈子。陛下若下令寻人,纵使躲在蚁洞里都给你翻出来。”
奚骊珠在面对穆崇渊时常感压力,心情也很复杂。
冯度虽也是魏人,但笑口笑面亲和示人。奚骊珠并不关心这笑里是否藏着刀子,二人中一定要挑一个,她宁可选择冯度。
“常侍自有常侍的神通。且常侍于我有恩,我见常侍便觉亲切。怎奈人单力微、无以为报,眼下又要给常侍再添麻烦……”
冯度听了她这番话甚感舒心,眼都笑眯了。
“娘子这话算说到咱家心坎上了!咱家一见娘子也觉亲切得很呐。至于你说的事儿,这算什么麻烦!举手之劳。娘子肯念咱家的好,比什么报偿都让人心甜。娘子快说说,你家中都有哪些人?名姓报上来,咱家这就安排人连夜去找。咱家跟你担保,只要他们还在淮河以北,一准把他们好么生的接来跟你团聚。”
奚骊珠逐一将名姓报给他,想了想,又补充了獾奴祖孙。
冯度却是傻了眼:“夫、夫君?”
奚骊珠颔首:“是,我夫家姓杜,夫君名唤杜匀植。”
-
“……去岁仲夏完的婚,夫家姓杜……”
冯度禀报完,室内静悄悄的。
他偷偷抬眼,见陛下阖目小憩、面色如常,不知是没听见,还是……
“那——”冯度本想请示人找还是不找,话到了嘴边,又给咽下了,“老奴去看看药熬好了没。”
到了廊下,招手叫来一人。
待要吩咐,停了停,叹口气,又把人给挥退了。
出乎冯度意料,第二日召见如旧。
这一次穆崇渊既没让奚骊珠诵书,也没要求她奏曲,就晾在一旁。
奚骊珠也不在意,端坐一边,眼观鼻鼻观心。
不过,等发现那份徙民的奏报还摆在书案上后,她的眼神就定住了。未曾愁眉蹙额,亦不难看出愁肠百结。
“有什么想说的?”
奚骊珠愣了一下,抬头。
穆崇渊把手中握着的没怎么翻动的书卷扔到案上:“你似乎很关心徙民之事。”
奚骊珠有些摸不清他为何这么问,一时没有应答。
“说说看。”
“陛下想听什么?”
“听你心中所想。”
“危言逆耳,恐冒犯了陛下。”
穆崇渊眼中没什么情绪:“寡人恕你无罪。”
奚骊珠心下踌躇。
又看了一眼奏报,那长长的名单以及概而述之的无数民户……仅有的一丝犹疑也便抛开了。
敛容正色,问道:“陛下为何要徙民?”
“这是旧制。”
“我见识短浅,姑且一猜。徙民的目的有多种,不可一概而论。但此次徙民,无非是为了防变乱、不以民资敌。”
穆崇渊看着她,未置可否。
“陛下会怎么安顿他们?”
“部分人会被移往都邑,余下的迁往较为安定的州郡,当地官府会给予他们耕牛农具,计口受田,使之耕牧,并收其贡赋。当然,也包括征发徭役。”穆崇渊停顿了一下,“和他们以往并无不同。”
“当真不同吗?陛下可曾想过,迁徙就意味着要阔别自己的家乡,放弃祖祖辈辈的积累,割断既往的生计命脉,哪怕仅是半亩菜田,那也是他们根系所在。而今您一声令下,几十万生民背井离乡,砍掉自己的根、失去自己的家园,被迫踏上颠沛流离充斥着疾疫死亡的艰辛之旅,忐忑惶惧之心如何抚慰?更不提流移途中他们还会遭遇绝粮、瘟疫、寇乱、失散等困险之境,随时皆有可能丧生。
“您的安民诏书中口口声声称归附新民皆为大魏子民,果然如此,君父何忍?”
视线也是有重量的。此时此刻,对面投来的视线就如有千钧。
奚骊珠不堪重荷,缓缓低首。
但她已是豁出去了。
那么多人的生存与生计摆在面前,置身事外的聋子哑巴实难做得。
于是重又挺直了脊背,接着往下言道:
“被迁徙者九死一生到了地方,满目陌生、风物殊异,只会更思恋乡里,长此以往,难免心怀异虑;因徙民之事,各地人情骇震,扰扰不安,被迁徙的哭天抢地痛不欲生,侥幸留下的也是心低意沮,哪里还能安心劳作生产,必定时刻思量南逃。迁徙本有防乱之意,如此看来,恐怕并不能息其乱心,祸乱当由此而作才是。
“陛下或能够一视同仁,拿他们当子民而不是仆隶。那些州官将领是否也能领会陛下之苦心深意?如此规模的徙民,需要大片的土地来治屋建宅以妥善安置,还需大量的粮食让他们填饱肚子;若地方官无法做到这些,不把他们当新民只把他们当降民、当可供驱使奴役的牲畜,更有甚者拿他们充当肉篱……摆在徙户面前的仍然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反抗逃亡。”
室内针落可闻。
稍久,听见一道喜怒难辨的声音:“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我只知春风化雨,德政化人。”奚骊珠垂眼,慢吞吞道,“百姓虽多愚昧,亦知将心换心。”
弯腰在枕下摸索了一会儿,摸到一个鼓囊囊的东西,是那个锦布袋。
不用打开也知里面装着的是个古埙,大如鹅卵,形如秤锤,底平上锐,周身髹红漆,一侧描满金色莲花纹,另一侧则是碧涛万顷。
奚骊珠捧于掌心,细细摩挲着,仿若失而复得的珍宝。
穆崇渊凝视着她静立于榻边的背影,“许久不闻乐音,吹奏一曲,埙便还你,如何?”
那日山洞醒来,她一手被自己攥着,一手便抓握着此物,想来这对她是极紧要的。
奚骊珠闻言,牢牢握住埙身,银牙暗咬:“乐由物感、因情生,此情此境——”
她转过身,抬眸相视,眸光压抑着什么:“乱离人奏乱离音,怕不为春风得意之人所乐闻,又何必扫了尊驾的兴。”
这是拒绝为他吹奏的意思了。
穆崇渊这才注意到她鬓边簪着一朵不起眼的白花。又扫过她因隐忍而泛红的眼底,蓦然想起那一日——
古皋被攻克的捷报连同翟祖旺自戕的消息一同送至金洛,彼时她也在,正跪坐南窗下为他诵读。骤然听闻,毫无预防的,眼泪夺眶而出。
大颗的眼泪像珍珠一样砸下来,洒落在手背上、书面上,她仓促背转过身去,不停以手抚面。想来那哀伤的眼泪是止不住也擦不尽的,她单薄的肩背很快便颤抖起来,一丝幽咽随之逸出。
冯度怕惹他不悦,忙让她回了住处。
穆崇渊清楚她何以那般伤恸。
除了翟祖旺是燕人心中的英雄之外,翟祖旺身上还寄托着他们最后的希望。尤其是她的,不然也就不会有那封冒死送出的帛书。
外面那些百姓大都盼着翟祖旺能守住古皋,进而整兵收复金洛。他们盼着魏军大败、盼着他死,她其实也一样。
不,不一样。
她的心太软,即便把刀递到她手里,她也不敢杀人。
所以即便有些恨意也无妨。
恨他的人从来也没少过,那又如何。
-
冯度亲自送奚骊珠回去,一路上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有的没的。
奚骊珠心事沉沉,似听非听。
她还在想徙民的事。
二三十万人,大批北徙,一路上的生离死别劳瘁心酸可想而知。
这种事以往不是没有过。
战火频仍的世道,不管是哪一国,在占领一地后,为了抢夺人口,也为了防止降附之民再次叛乱,都曾凭借武力强迫徙民。
百工医寺技巧之民多被迁往都城,在官府手工作场劳作。寻常民户更多是被迁往偏远边镇,如有幸分得土地耕种,则要向朝廷缴纳赋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的“幸运”。有的要征战戍守,有的被分派从事各类与武事相关的杂役,譬如修道、筑堰、伐木、造船,再或酿酒、运输、饲养牛马等。地位远低于编户齐民。
这些都还不是关键。
曾有侥幸逃回本土的人讲述过迁徙之苦:
数十万降户在官军的押送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一路颠沛流离,互相杀掠的事时有发生,再有饥荒疾疫带来的死亡流散,能顺利抵达者十仅二三……
愈想脚下愈沉,心中有如火烹油煎。
“班师之日眼瞧着近了,奚娘子,你随驾北上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听咱家一句劝,可千万别再——欸?这是作甚!快起来。”
奚骊珠走着走着突然停下,屈膝给他行了个大礼:“请冯常侍垂怜。”
冯度嗐了一声:“你这可是拜错了庙了,咱家垂怜有什么用啊?你得让别人垂怜——”
见她维持着行礼的姿势不肯一动,冯度没辙,伸手托着她肘弯把人扶起:“你且说来听听,咱家能帮定然帮。”
奚骊珠道:“恳请冯常侍帮我找到我的家人。”
冯度顿时笑开:“这不赶巧了么!咱家要问的正是此事。”
冯度一直想探听她家中情况,这一点奚骊珠不是不清楚。
先前不肯透露,是还抱着希望,想着他们或许已经逃出生天。且她那时生死未卜,也怕殃及他们。
时至今日,她不得不正视残酷的现实。
若是他们已被俘虏,十有八九就在徙民之列,与其死于迁徙之途,还不如一家人一起……
若然苍天有眼,他们当真逃到了古皋以南,那么告诉冯度也无碍了。
“咦,娘子既有难处,方才怎不对陛下说?”虽说正中下怀,冯度还是感到奇怪,“你跟陛下张张口的事,何苦还绕上一圈子。陛下若下令寻人,纵使躲在蚁洞里都给你翻出来。”
奚骊珠在面对穆崇渊时常感压力,心情也很复杂。
冯度虽也是魏人,但笑口笑面亲和示人。奚骊珠并不关心这笑里是否藏着刀子,二人中一定要挑一个,她宁可选择冯度。
“常侍自有常侍的神通。且常侍于我有恩,我见常侍便觉亲切。怎奈人单力微、无以为报,眼下又要给常侍再添麻烦……”
冯度听了她这番话甚感舒心,眼都笑眯了。
“娘子这话算说到咱家心坎上了!咱家一见娘子也觉亲切得很呐。至于你说的事儿,这算什么麻烦!举手之劳。娘子肯念咱家的好,比什么报偿都让人心甜。娘子快说说,你家中都有哪些人?名姓报上来,咱家这就安排人连夜去找。咱家跟你担保,只要他们还在淮河以北,一准把他们好么生的接来跟你团聚。”
奚骊珠逐一将名姓报给他,想了想,又补充了獾奴祖孙。
冯度却是傻了眼:“夫、夫君?”
奚骊珠颔首:“是,我夫家姓杜,夫君名唤杜匀植。”
-
“……去岁仲夏完的婚,夫家姓杜……”
冯度禀报完,室内静悄悄的。
他偷偷抬眼,见陛下阖目小憩、面色如常,不知是没听见,还是……
“那——”冯度本想请示人找还是不找,话到了嘴边,又给咽下了,“老奴去看看药熬好了没。”
到了廊下,招手叫来一人。
待要吩咐,停了停,叹口气,又把人给挥退了。
出乎冯度意料,第二日召见如旧。
这一次穆崇渊既没让奚骊珠诵书,也没要求她奏曲,就晾在一旁。
奚骊珠也不在意,端坐一边,眼观鼻鼻观心。
不过,等发现那份徙民的奏报还摆在书案上后,她的眼神就定住了。未曾愁眉蹙额,亦不难看出愁肠百结。
“有什么想说的?”
奚骊珠愣了一下,抬头。
穆崇渊把手中握着的没怎么翻动的书卷扔到案上:“你似乎很关心徙民之事。”
奚骊珠有些摸不清他为何这么问,一时没有应答。
“说说看。”
“陛下想听什么?”
“听你心中所想。”
“危言逆耳,恐冒犯了陛下。”
穆崇渊眼中没什么情绪:“寡人恕你无罪。”
奚骊珠心下踌躇。
又看了一眼奏报,那长长的名单以及概而述之的无数民户……仅有的一丝犹疑也便抛开了。
敛容正色,问道:“陛下为何要徙民?”
“这是旧制。”
“我见识短浅,姑且一猜。徙民的目的有多种,不可一概而论。但此次徙民,无非是为了防变乱、不以民资敌。”
穆崇渊看着她,未置可否。
“陛下会怎么安顿他们?”
“部分人会被移往都邑,余下的迁往较为安定的州郡,当地官府会给予他们耕牛农具,计口受田,使之耕牧,并收其贡赋。当然,也包括征发徭役。”穆崇渊停顿了一下,“和他们以往并无不同。”
“当真不同吗?陛下可曾想过,迁徙就意味着要阔别自己的家乡,放弃祖祖辈辈的积累,割断既往的生计命脉,哪怕仅是半亩菜田,那也是他们根系所在。而今您一声令下,几十万生民背井离乡,砍掉自己的根、失去自己的家园,被迫踏上颠沛流离充斥着疾疫死亡的艰辛之旅,忐忑惶惧之心如何抚慰?更不提流移途中他们还会遭遇绝粮、瘟疫、寇乱、失散等困险之境,随时皆有可能丧生。
“您的安民诏书中口口声声称归附新民皆为大魏子民,果然如此,君父何忍?”
视线也是有重量的。此时此刻,对面投来的视线就如有千钧。
奚骊珠不堪重荷,缓缓低首。
但她已是豁出去了。
那么多人的生存与生计摆在面前,置身事外的聋子哑巴实难做得。
于是重又挺直了脊背,接着往下言道:
“被迁徙者九死一生到了地方,满目陌生、风物殊异,只会更思恋乡里,长此以往,难免心怀异虑;因徙民之事,各地人情骇震,扰扰不安,被迁徙的哭天抢地痛不欲生,侥幸留下的也是心低意沮,哪里还能安心劳作生产,必定时刻思量南逃。迁徙本有防乱之意,如此看来,恐怕并不能息其乱心,祸乱当由此而作才是。
“陛下或能够一视同仁,拿他们当子民而不是仆隶。那些州官将领是否也能领会陛下之苦心深意?如此规模的徙民,需要大片的土地来治屋建宅以妥善安置,还需大量的粮食让他们填饱肚子;若地方官无法做到这些,不把他们当新民只把他们当降民、当可供驱使奴役的牲畜,更有甚者拿他们充当肉篱……摆在徙户面前的仍然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反抗逃亡。”
室内针落可闻。
稍久,听见一道喜怒难辨的声音:“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我只知春风化雨,德政化人。”奚骊珠垂眼,慢吞吞道,“百姓虽多愚昧,亦知将心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