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晚,两人谈了许久,谈了许多。关于魏主择选良才的偏好却未涉及。
魏主招纳贤士的确“唯在得人”,具体到用人时却更偏重“去虚取实”。
光这点上就与燕朝大为不同。
江南竞骋文华,官吏多不习世务,就连掌管军国大政的公卿大夫,亦多沉醉于口舌之辩,镇日间挥麈玄谈,目下何止无尘,是半点烟火气也不能见。
早些年魏国也曾受到影响,百官所上文表无不淫丽华艳,极尽繁冗之能事。
魏主穆崇渊掌政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集权改制,其中一项便是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①,去浮华、返质朴。还令宪台执法监督,违者付所司治罪。
自此以后,上书者一改骈四俪六的陋习,学会了开门见山、就事言事。
这固然跟魏国的尚武精神有些关联,然而穆崇渊却并不因为尚武而轻文。
事实上他文武兼重,只他重的是文治而非文藻词翰。
换言之,他需要的是能够益治赞时的人才,而非夸夸其谈的文士。
不久前魏主曾策试过一个秀才,奚骊珠当时侍御在侧,有幸旁观。
秀才将御前奏对看成了驰骋文藻的机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恨不能将满腹锦绣倾吐而尽。
然其内里之空洞无物就连奚骊珠都能听出,何况魏主?
魏主稍显不悦,忍耐了下来。
策问时,当问及牧守令长为政一方该如何措置才能造福百姓时,秀才绞尽脑汁答了几条,要么不切实际,要么乏善可陈。
魏主又让他评说家乡官吏是否苛虐。秀才的舌头霎时短了半截,支支吾吾了一通,非但未能如实陈述,还颇多粉饰之辞。
至此魏主的耐性终于告罄,没听完便怫然而去。那个秀才给了盘费送谴回乡,不久后荐举他的郡守即遭到了革职查办。
由此观之,便知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皆非全部,魏主更偏重的是以能取人。
苟有才能,不拘其族其类;苟非其能,想单凭文采风流获取官职几乎不可能。
是以魏廷取士,部分延用了汉时的四科制①。即德行、明经、明法和治剧四科,分别对应德行、经术、法令和吏能。
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守宰,辟召官属、任用吏员时皆需参照这四个标准。
其中法令和吏能又是最着重强调的,因此官员队伍中不乏取士于刀笔者。
也即是说,“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具备这些技能,是魏廷为官的基本要求。
而南朝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刀笔筐箧的事一向被视为俗务,恪勤职事的官吏皆被称为俗吏,处于最底层,也最为人轻视。
选才的标准无非士族门第和家族权势,所谓的德才、礼法亦或玄学名士风尚,皆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花而已。
杜郎数年来为入仕而努力,不免也受到些影响,虽善为文章,辞采却偏遒艳,幽深的玄理、精妙的诗句于他而言都是信手拈来,经纶世务却非其所长,他也一向不曾在这上头留心。
前晚那场彻谈让奚骊珠明白,比起历经艰险南逃,郎君和杜家其他人似乎都更倾向于扎根魏国。
因为即便得返燕国,于他们而言亦是背井离乡。无根无底、无门无路,且很难再有眼下这样好的机会。
两相比较,金洛归魏、他们也归魏,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奚骊珠无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毕竟吴郡是她的故土,而非他们的。
她已为杜家妇,去留难自专,再有大局二字加持,个人的想法更是无足轻重了。
的确感到失望,一口郁气堵塞心田,两夜不得安枕。
却也只能如此了。如郎君所言,既嫁从夫,自来都是这样,还能如何呢。
事情既已成定局,奚骊珠亦不想看到杜郎蹉跎一生,既然他打定主意仕魏,她唯有支持。
只没想到会如此快。
魏主近来较为繁忙,原以为要过些时候才召见……
奚骊珠有意提醒一二,杜匀植已进了麟德殿,来不及了。
-
魏主通常于麟德殿策试贤良,这次也不例外。
杜匀植由负责导引的小黄门领入内殿。
乍见魏主,吃惊万分。
这是一位出奇年轻的帝王,和他年纪竟是不相上下,雅量瑰姿,姿神奇伟,雄杰之度一如耳闻。
前晚骊珠甚至未曾提到这些。
杜匀植观察魏主时,魏主似也在审视他,杜匀植不慎对上,寒意瞬间遍布周身。
在赞引的提点下方醒过神来,按照事先教导的那般行了参拜大礼。
“杜匀植?久闻不如一见。”
这便是魏主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杜匀植深深俯首。
殿内就此静默下来。
这静默让杜匀植深感不安。
低着头也能感受到魏主仍在打量他,目光如有实质,让他颇有芒刺在背之感。
良久才听到上首传来一声“赐座”。
近侍随即搬来坐具,杜匀植谢恩后走过去正襟危坐,额头已见微汗。
或许这便是天子之威,再示人以亲也让人莫测高深。
杜匀植虽不至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那般失态,却也是惕然心惊,对于接下来的试策更是绷紧心神,严阵以待。
这场策问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结束后,杜匀植由冯度亲送出宫。
冯度见他几番欲言又止,揶揄道:“杜公子是想问奚舍人为何不在?”
杜匀植含蓄一笑:“常侍慧眼如炬。”
“按说她是应当在的,陛下习惯了她在跟前,一时半刻见不着人,饭都吃不香。这不,”冯度呶了下嘴,“避嫌么。碰巧政事堂那边也有事。”
杜匀植嘴角的弧度似乎僵了下,细看却又如常。
“还未感谢冯常侍。内子一向蒙您照拂,若没有您,她未必活得下来,我夫妻二人也难有再见的一天。”说着停步侧身,长揖到底。
“这是做甚!快别多礼!”冯度虚托了他一下。
待他直起身,才道:“她是个可人疼的,之前在金洛时,哎呦那副可怜相,咱家怎忍心见死不救?不过咱家能做的有限,多不过顺带手的事。亏她自己命好,也争气,入了陛下的眼,有了陛下的疼惜,断不会再让她受苦遭罪。瞧现在,阖宫上下乃至满朝文武,谁不得给她几分薄面?这才到哪呢——”
冯度说着笑了起来,笑声尖锐。
余光瞥到杜匀植神色勉强,补了一句:“杜公子这般人品,自也会有大好前程等着,届时便是一门双杰了。”
“在下才薄学浅,只怕没有登天子堂的机缘。”
“欸!杜公子何必自谦呢。杜公子广览经史、洞达儒玄,你方才的奏对咱家虽听不大明白,陛下瞧着还是很满意的。陛下常夸奚舍人惠性敏悟博达坟典、才辩强记兼有文采,不仅能帮着陛下处理政事,还能陪陛下说古谈今对弈赏乐……咳!扯远了。你既然师从奚舍人之父,一个师父教出来的,你还能不如奚舍人吗?退一万步,就是看在奚舍人的面上,陛下也不至让你曝腮龙门的。”
杜匀植面上最后一点笑随着他这番劝勉的话再难维持,“那就承常侍吉言了。”
“只不过,”冯度话锋一转,“有一事杜公子还需注意。”
杜匀植见他语气凝重,作洗耳恭听状。
“咱家知晓你尚在居丧期间,你和奚舍人都是。眼下丧期未满,虽有夺服之制,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并不会为人诟病,只以素服办公、不预朝会、不参加吉礼也就是了。可以往陛下手诏夺情的无不是公卿大臣,奚舍人已是破例,再加上杜公子你,事情就难办了。”
杜匀植心一沉:“是在下考虑不周,该等除服之后再——”
冯度摆手:“时机可不等人。”
“还请常侍指点。”
“夺服是为国尽忠,居丧是顺乎天理,陛下固有惜才之心,却也重视孝道,杜公子若蒙起用,自可移孝作忠,却也不能把孝忘了个干净,不然陛下岂能放心任用?所以,制还是要守的——”
冯度瞥他一眼。
“居丧之制,不聘不娶、夫妻分居不合房、不举行庆典……还有什么来着?瞧咱家这记性。总之,不是表面功夫就成,蒙混圣听可是死罪。前日府上曾车马出游,有无此事?”
杜匀植一凛:“是有其事,母命难为。”
冯度道:“你们南边的丧制是松泛了点,不过既已入魏,自当入乡随俗。前事不究,今后多多注意便是。”
杜匀植唯唯:“常侍所言在理,这本也是为人子孙该当遵守的,今后必当逐一遵照执行。”
“如此最好,既全了孝道,也不枉了陛下一番苦心。杜公子这般忠孝,咱家定会转达陛下,杜公子擎等着好消息吧!”
冯度面上带笑,心中实则不无尴尬。
其实这些年北边的丧制并不比南边严苛多少,大体上过得去也就是了,关起门来,只要别太离谱,谁管呢?
休沐日是陛下要给的,杜家人也是陛下吩咐接来的——人家本就是夫妻,有些事自然而然的,难道陛下事先就不曾想过?
昨日反生那一场闷气。倒也新鲜。
只难为了他,老着脸皮同杜匀植扯这些。
魏主招纳贤士的确“唯在得人”,具体到用人时却更偏重“去虚取实”。
光这点上就与燕朝大为不同。
江南竞骋文华,官吏多不习世务,就连掌管军国大政的公卿大夫,亦多沉醉于口舌之辩,镇日间挥麈玄谈,目下何止无尘,是半点烟火气也不能见。
早些年魏国也曾受到影响,百官所上文表无不淫丽华艳,极尽繁冗之能事。
魏主穆崇渊掌政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集权改制,其中一项便是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①,去浮华、返质朴。还令宪台执法监督,违者付所司治罪。
自此以后,上书者一改骈四俪六的陋习,学会了开门见山、就事言事。
这固然跟魏国的尚武精神有些关联,然而穆崇渊却并不因为尚武而轻文。
事实上他文武兼重,只他重的是文治而非文藻词翰。
换言之,他需要的是能够益治赞时的人才,而非夸夸其谈的文士。
不久前魏主曾策试过一个秀才,奚骊珠当时侍御在侧,有幸旁观。
秀才将御前奏对看成了驰骋文藻的机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恨不能将满腹锦绣倾吐而尽。
然其内里之空洞无物就连奚骊珠都能听出,何况魏主?
魏主稍显不悦,忍耐了下来。
策问时,当问及牧守令长为政一方该如何措置才能造福百姓时,秀才绞尽脑汁答了几条,要么不切实际,要么乏善可陈。
魏主又让他评说家乡官吏是否苛虐。秀才的舌头霎时短了半截,支支吾吾了一通,非但未能如实陈述,还颇多粉饰之辞。
至此魏主的耐性终于告罄,没听完便怫然而去。那个秀才给了盘费送谴回乡,不久后荐举他的郡守即遭到了革职查办。
由此观之,便知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皆非全部,魏主更偏重的是以能取人。
苟有才能,不拘其族其类;苟非其能,想单凭文采风流获取官职几乎不可能。
是以魏廷取士,部分延用了汉时的四科制①。即德行、明经、明法和治剧四科,分别对应德行、经术、法令和吏能。
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守宰,辟召官属、任用吏员时皆需参照这四个标准。
其中法令和吏能又是最着重强调的,因此官员队伍中不乏取士于刀笔者。
也即是说,“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具备这些技能,是魏廷为官的基本要求。
而南朝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刀笔筐箧的事一向被视为俗务,恪勤职事的官吏皆被称为俗吏,处于最底层,也最为人轻视。
选才的标准无非士族门第和家族权势,所谓的德才、礼法亦或玄学名士风尚,皆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花而已。
杜郎数年来为入仕而努力,不免也受到些影响,虽善为文章,辞采却偏遒艳,幽深的玄理、精妙的诗句于他而言都是信手拈来,经纶世务却非其所长,他也一向不曾在这上头留心。
前晚那场彻谈让奚骊珠明白,比起历经艰险南逃,郎君和杜家其他人似乎都更倾向于扎根魏国。
因为即便得返燕国,于他们而言亦是背井离乡。无根无底、无门无路,且很难再有眼下这样好的机会。
两相比较,金洛归魏、他们也归魏,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奚骊珠无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毕竟吴郡是她的故土,而非他们的。
她已为杜家妇,去留难自专,再有大局二字加持,个人的想法更是无足轻重了。
的确感到失望,一口郁气堵塞心田,两夜不得安枕。
却也只能如此了。如郎君所言,既嫁从夫,自来都是这样,还能如何呢。
事情既已成定局,奚骊珠亦不想看到杜郎蹉跎一生,既然他打定主意仕魏,她唯有支持。
只没想到会如此快。
魏主近来较为繁忙,原以为要过些时候才召见……
奚骊珠有意提醒一二,杜匀植已进了麟德殿,来不及了。
-
魏主通常于麟德殿策试贤良,这次也不例外。
杜匀植由负责导引的小黄门领入内殿。
乍见魏主,吃惊万分。
这是一位出奇年轻的帝王,和他年纪竟是不相上下,雅量瑰姿,姿神奇伟,雄杰之度一如耳闻。
前晚骊珠甚至未曾提到这些。
杜匀植观察魏主时,魏主似也在审视他,杜匀植不慎对上,寒意瞬间遍布周身。
在赞引的提点下方醒过神来,按照事先教导的那般行了参拜大礼。
“杜匀植?久闻不如一见。”
这便是魏主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杜匀植深深俯首。
殿内就此静默下来。
这静默让杜匀植深感不安。
低着头也能感受到魏主仍在打量他,目光如有实质,让他颇有芒刺在背之感。
良久才听到上首传来一声“赐座”。
近侍随即搬来坐具,杜匀植谢恩后走过去正襟危坐,额头已见微汗。
或许这便是天子之威,再示人以亲也让人莫测高深。
杜匀植虽不至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那般失态,却也是惕然心惊,对于接下来的试策更是绷紧心神,严阵以待。
这场策问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结束后,杜匀植由冯度亲送出宫。
冯度见他几番欲言又止,揶揄道:“杜公子是想问奚舍人为何不在?”
杜匀植含蓄一笑:“常侍慧眼如炬。”
“按说她是应当在的,陛下习惯了她在跟前,一时半刻见不着人,饭都吃不香。这不,”冯度呶了下嘴,“避嫌么。碰巧政事堂那边也有事。”
杜匀植嘴角的弧度似乎僵了下,细看却又如常。
“还未感谢冯常侍。内子一向蒙您照拂,若没有您,她未必活得下来,我夫妻二人也难有再见的一天。”说着停步侧身,长揖到底。
“这是做甚!快别多礼!”冯度虚托了他一下。
待他直起身,才道:“她是个可人疼的,之前在金洛时,哎呦那副可怜相,咱家怎忍心见死不救?不过咱家能做的有限,多不过顺带手的事。亏她自己命好,也争气,入了陛下的眼,有了陛下的疼惜,断不会再让她受苦遭罪。瞧现在,阖宫上下乃至满朝文武,谁不得给她几分薄面?这才到哪呢——”
冯度说着笑了起来,笑声尖锐。
余光瞥到杜匀植神色勉强,补了一句:“杜公子这般人品,自也会有大好前程等着,届时便是一门双杰了。”
“在下才薄学浅,只怕没有登天子堂的机缘。”
“欸!杜公子何必自谦呢。杜公子广览经史、洞达儒玄,你方才的奏对咱家虽听不大明白,陛下瞧着还是很满意的。陛下常夸奚舍人惠性敏悟博达坟典、才辩强记兼有文采,不仅能帮着陛下处理政事,还能陪陛下说古谈今对弈赏乐……咳!扯远了。你既然师从奚舍人之父,一个师父教出来的,你还能不如奚舍人吗?退一万步,就是看在奚舍人的面上,陛下也不至让你曝腮龙门的。”
杜匀植面上最后一点笑随着他这番劝勉的话再难维持,“那就承常侍吉言了。”
“只不过,”冯度话锋一转,“有一事杜公子还需注意。”
杜匀植见他语气凝重,作洗耳恭听状。
“咱家知晓你尚在居丧期间,你和奚舍人都是。眼下丧期未满,虽有夺服之制,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并不会为人诟病,只以素服办公、不预朝会、不参加吉礼也就是了。可以往陛下手诏夺情的无不是公卿大臣,奚舍人已是破例,再加上杜公子你,事情就难办了。”
杜匀植心一沉:“是在下考虑不周,该等除服之后再——”
冯度摆手:“时机可不等人。”
“还请常侍指点。”
“夺服是为国尽忠,居丧是顺乎天理,陛下固有惜才之心,却也重视孝道,杜公子若蒙起用,自可移孝作忠,却也不能把孝忘了个干净,不然陛下岂能放心任用?所以,制还是要守的——”
冯度瞥他一眼。
“居丧之制,不聘不娶、夫妻分居不合房、不举行庆典……还有什么来着?瞧咱家这记性。总之,不是表面功夫就成,蒙混圣听可是死罪。前日府上曾车马出游,有无此事?”
杜匀植一凛:“是有其事,母命难为。”
冯度道:“你们南边的丧制是松泛了点,不过既已入魏,自当入乡随俗。前事不究,今后多多注意便是。”
杜匀植唯唯:“常侍所言在理,这本也是为人子孙该当遵守的,今后必当逐一遵照执行。”
“如此最好,既全了孝道,也不枉了陛下一番苦心。杜公子这般忠孝,咱家定会转达陛下,杜公子擎等着好消息吧!”
冯度面上带笑,心中实则不无尴尬。
其实这些年北边的丧制并不比南边严苛多少,大体上过得去也就是了,关起门来,只要别太离谱,谁管呢?
休沐日是陛下要给的,杜家人也是陛下吩咐接来的——人家本就是夫妻,有些事自然而然的,难道陛下事先就不曾想过?
昨日反生那一场闷气。倒也新鲜。
只难为了他,老着脸皮同杜匀植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