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迟疑?走在长长的甬道上,奚骊珠扪心自问。
她并不贪恋这个位置带来的风光,相反,于她而言,御前的差使所衍生的麻烦似乎更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位上,她似乎比以往自由了,虽然这自由是有限的。可……
想起新婚后在杜家老宅生活的那小半年,拘束压抑,处处受管制,只有给杜家祖母侍疾时才能得片刻喘息。
杜家祖母知她初嫁不惯,也是心疼她,才从住了半辈子的庄园搬回老宅,不然她恐怕连片刻的喘息都没有。
比起那时,现而今无疑是要好一些的。不,要好上许多。
若然就此回归内宅,杜家祖母已经不在了,谁还会再帮着她护着她呢?
犹记得出嫁前的半年,杜家祖母抚着她的头,爱怜道:“骊珠想做什么便做什么,都别拘着她,女儿家自在快活的时光眼看到头了,今后再要去哪里撒欢……
当时不解,后来才明白。
唉,为何会是如此呢?原来为人女和为人妇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原来嫁了人竟真是和自在快活相悖的。
难怪阿娘在时常跟阿爹说:“把阿女交给谁我都不放心,她将来若长成,不愿出嫁也都随她,总有法子避过去的。不嫁人才好呢,平白吃那份苦作什么?我养她一辈子……”
可阿爹阿娘分明不是这样的。
他们恩爱和满,除了偶尔吵几句嘴,父亲时常被气的吃不下饭,非得阿娘亲自去哄……再没有什么烦心事了。
而且杜郎还是阿娘亲自为她择定的郎婿……
奚骊珠看了眼高远的天,又回到眼前的问题上来。
固然不愿,但她似乎又是非解官不可的了。
昨晚上,说到最后,见她迟迟不肯答应,杜郎的愁烦尽皆摊露在她面前。
还有一句似是无心的话语:“众口铄金,令璎,你可曾为我考虑过半分?还是任由世人谤议讥嘲,你也依然故我?看样子你之前跟我说的那些都是假的,你分明留恋,分明不舍离去。让你留恋不舍的是魏宫,还是什么人……”
奚骊珠瞬间就明白了,杜郎执意让自己解官的真正原因。
这些流言她并不陌生,只近来很少再听到,许是因为职品的提升,也或许是因为她已然“有主”。
加之她大半时间都在宫里,竟不知外面也有这样的风传,还传到了杜郎耳里。
杜郎想必是极难堪的,可他并没有质问她,只是要求她解官而已。是真的相信她,还是……
若真的相信流言只是流言,又何必介怀。
说是道非的人从来不绝,既是谤议又何必在意?
奚骊珠本可以端出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态度。
偏有那些前事在。即便魏主之后再未流露过异样,她心里终归残存了些痕迹,如今被人一说,就好像被戳中了心事——
杜郎心里也是有疑影的吧?不然不会有留恋不舍之语。
话音落地,两人都僵住了。但已然晚了。
杜郎的面色变了几遍,终究也没变成她所熟悉的温文含笑的模样,只避开视线,匆匆道了句:“你好好考虑清楚,我先回房了。”
奚骊珠一夜无眠,考虑了一整晚。
她的确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
她自己可以做到不在意、不介怀,却不能要求别人亦如此。
流言已经给她的家人带去了困扰和伤害,她再在魏主身边一天,杜郎就要一直承受这种羞辱,抬不起头……
“奚姊姊!”小玉贵从后追赶上她,看了眼偏西的日头,“才从藏书楼过来?今日倒早。陛下午歇也该醒了。”
两人说了会话,小玉贵突然压低声道:“奚姊姊是否得罪了恭惠夫人?”
奚骊珠一愣:“怎么说?”
“昨日你不在,恭惠夫人来建章殿见陛下,话里话外……”
虽是以整肃内廷严宫闱之政的名义,话里话外却是直指奚骊珠,觉得陛下对其纵容太过——女官私立外宅、联通外臣、往来禁掖,实属违制乱政。流言扰扰,实在也有损帝威。
奚骊珠沉默。
心知之前给的定心丸仍不能让恭惠夫人放心。
内官联通外臣是很严重的罪名了,偏偏她的夫君的确入朝做了官,恭惠夫人并不算无的放矢。
“还有一事。”小玉贵接着道,“恭惠夫人想让自家侄女来御前侍奉。”
奚骊珠成了通事舍人,侍案女史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用恭惠夫人的话说,奚舍人一人身兼两职,恐忙不过来,又有家宅牵着,也不能尽心,还是再添一人为是。于是举贤不避亲,荐了自家亲姪孔翎。
“陛下同意了?”奚骊珠问。
小玉贵笑笑。
凡恭惠夫人的要求,只要无关大局,陛下基本不会驳回。
再者说了,恭惠夫人有理有据,陛下要拒绝了,不就摆明了告诉别人,女史之位是专为奚骊珠而设?
可陛下还真就没同意。
“陛下让我去大运库挑些宝贝,这不,才给寿安殿送去。”
奚骊珠垂下眼帘,点了点头。忽然止步,看向前方。
建章殿门前,跪着一个女人。
小玉贵也随她停住脚,咦了一声:“是高昭仪——”
不知是魏主有过吩咐还是怎样,建章殿这里从未有妃嫔来过,至多只有张贵嫔和赵充华宫里派人送过吃食。
至于高昭仪,奚骊珠但闻其名,还未曾见过。眼下也只是一个侧影。
一个小黄门在旁苦口劝说,应是劝她回去,想来不止劝了一两遍了,神情很是无奈。
高昭仪不为所动。
小黄门摇着头回了建章殿。
不一会儿贺敬出来,弓着腰对她说了几句什么。
共事这么久,还从来少见他这副严肃状貌,隐隐倒有几分迫人。
他的话起了效,高昭仪在随侍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又望了一眼建章殿的匾额,沿着来路而去。
应是跪得久了,脚步不稳,走得十分缓慢。
“不用说,定是为了她母国后梁。近来捷报频传,后梁城池已失陷过半,战事应当持续不了多久了。”小玉贵叹息,“她就是跪到地老天荒也无用啊……”
奚骊珠望着那道渐渐远去的落寞身影出神。
从到御前侍御的那天起,她亲眼目睹了官场种种急湍暗流,今天威风赫赫作威作福的人,明日指不定就成了阶下囚刀下鬼。
建章殿上空的风云最是变幻莫测,就像自古难测的君心,当雷霆之威布下时,就连枕畔之人也回天无力,何况他者。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伴君如伴虎,伴君如伴虎……
“奚姊姊,想什么呢?”
“我在想,我该是挡了别人的路了。”
“什么?”小玉贵没能听清。
奚骊珠摇了摇头,“我也该想想自己的路在哪。”
小玉贵就笑:“奚姊姊的路还能在哪?在陛下身边,只管往上走便是。”
贺敬目送高昭仪走远,回身看到他二人,迎上前来,笑容如常,亲和开朗:“奚舍人,陛下正找你。”
-
再一次回到明光里的宅邸时,奚骊珠告诉杜匀植,她可以解官,只需他答应一个条件。
杜匀植很欣慰她想通了,满口应下:“你只管说,别说一个,十个都成。”
可真当奚骊珠说了,他又犯难起来,“你怎么还是……”
自奚骊珠十二岁那年到杜家,直到他们成亲以前,奚骊珠都和杜家祖母生活在金洛东郊的庄园上。
杜匀植偶尔借着探视祖母之机才会见到她,一年也就那么几次,就有好几回撞见她给田庄上的人看诊,有仆婢,也有佃户,甚至还有动物。
她对医道感兴趣许是随了她的母亲,可医家是贱业,她一个女郎,又不是衣食无着生活所迫,沾染这些总归不合宜。
祖母却道,有所好总有个寄托,便不至沉湎于丧亲之痛里走不出来。
杜匀植想着她那时还小,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婚后,她兴致依然不减,还想在他们的院子里辟一个药圃。
杜匀植看着新婚的妻子,那样娇稚明媚的笑脸,实在不忍拒绝。
孰料母亲知道后把她叫去了半日,回来后就再没提起过。
母亲很不满意骊珠,说她被娇惯的没一点规矩,所以此后她日日都要过母亲院里学些女功之事、妇则之仪。
眼见她眸中的光彩一天天黯淡下去,杜匀植虽心疼,想着终归是为了她好、她总是要成长的,便没有拦着。
后来祖母也搬回了老宅,她一边侍疾,一边学规矩,倒是一日日端庄稳重起来。
不想时至今日,她心里竟还惦记着这茬。
“令璎,你该清楚,医者乃——”
“我知道,医者乃贱业。你又要说这个是不是?”
奚骊珠心中一阵气闷,不明白,救死扶伤怎么就是方技贱道了。
无论燕国还是魏国,都存在以医术著名的世家。曾经的吴郡太守就得家传医学,以善疗疾而闻名;此外还有一些精通医术的大名士。
或许因为他们是世胄高门,所以做什么都是对的,贱业也成了贵业。而庶民百姓本就微贱,再从事贱业,就更让人瞧不起了。
可奚骊珠心中并不认可这种什么都要分出个高低贵贱的行径。
她很小就会背药歌,阿娘闲暇就教她辨药材、识药性,出诊也时常带着她。
还不无得意的对阿爹道:“看样子你赌输了,阿女随我。”
阿爹当然不肯认输,哄着骗着想让她跟他学画……
两人虽明里暗里较劲,却从不曾给她下过不许她学什么做什么的禁令,从来都是由得她高兴。
只需从心——爹娘就是这般告诉她的。
后来他们不在了,她辗转到了金洛,杜家祖母怜她失恃失怙,也不忍拘系她。
直到她嫁进杜家,才明白另一番道理。既为人妇,当以夫君为先、以家族为先,不能做有辱门楣有损体面的事——不是什么都能由着自己高兴的。
所以她将那些医箱药典束之高阁,当别人问起她是不是医者时也一再否认。
之前为杜郎考虑,她只好死了南归的心,随他留在魏国。
而今又要为家门声誉考虑,离开魏宫,退回内宅。
她可以退,但她不是很愿再退回那种立规矩做针黹的日子了。
她想从心而为,她要做她想做的事。
她并不贪恋这个位置带来的风光,相反,于她而言,御前的差使所衍生的麻烦似乎更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位上,她似乎比以往自由了,虽然这自由是有限的。可……
想起新婚后在杜家老宅生活的那小半年,拘束压抑,处处受管制,只有给杜家祖母侍疾时才能得片刻喘息。
杜家祖母知她初嫁不惯,也是心疼她,才从住了半辈子的庄园搬回老宅,不然她恐怕连片刻的喘息都没有。
比起那时,现而今无疑是要好一些的。不,要好上许多。
若然就此回归内宅,杜家祖母已经不在了,谁还会再帮着她护着她呢?
犹记得出嫁前的半年,杜家祖母抚着她的头,爱怜道:“骊珠想做什么便做什么,都别拘着她,女儿家自在快活的时光眼看到头了,今后再要去哪里撒欢……
当时不解,后来才明白。
唉,为何会是如此呢?原来为人女和为人妇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原来嫁了人竟真是和自在快活相悖的。
难怪阿娘在时常跟阿爹说:“把阿女交给谁我都不放心,她将来若长成,不愿出嫁也都随她,总有法子避过去的。不嫁人才好呢,平白吃那份苦作什么?我养她一辈子……”
可阿爹阿娘分明不是这样的。
他们恩爱和满,除了偶尔吵几句嘴,父亲时常被气的吃不下饭,非得阿娘亲自去哄……再没有什么烦心事了。
而且杜郎还是阿娘亲自为她择定的郎婿……
奚骊珠看了眼高远的天,又回到眼前的问题上来。
固然不愿,但她似乎又是非解官不可的了。
昨晚上,说到最后,见她迟迟不肯答应,杜郎的愁烦尽皆摊露在她面前。
还有一句似是无心的话语:“众口铄金,令璎,你可曾为我考虑过半分?还是任由世人谤议讥嘲,你也依然故我?看样子你之前跟我说的那些都是假的,你分明留恋,分明不舍离去。让你留恋不舍的是魏宫,还是什么人……”
奚骊珠瞬间就明白了,杜郎执意让自己解官的真正原因。
这些流言她并不陌生,只近来很少再听到,许是因为职品的提升,也或许是因为她已然“有主”。
加之她大半时间都在宫里,竟不知外面也有这样的风传,还传到了杜郎耳里。
杜郎想必是极难堪的,可他并没有质问她,只是要求她解官而已。是真的相信她,还是……
若真的相信流言只是流言,又何必介怀。
说是道非的人从来不绝,既是谤议又何必在意?
奚骊珠本可以端出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态度。
偏有那些前事在。即便魏主之后再未流露过异样,她心里终归残存了些痕迹,如今被人一说,就好像被戳中了心事——
杜郎心里也是有疑影的吧?不然不会有留恋不舍之语。
话音落地,两人都僵住了。但已然晚了。
杜郎的面色变了几遍,终究也没变成她所熟悉的温文含笑的模样,只避开视线,匆匆道了句:“你好好考虑清楚,我先回房了。”
奚骊珠一夜无眠,考虑了一整晚。
她的确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
她自己可以做到不在意、不介怀,却不能要求别人亦如此。
流言已经给她的家人带去了困扰和伤害,她再在魏主身边一天,杜郎就要一直承受这种羞辱,抬不起头……
“奚姊姊!”小玉贵从后追赶上她,看了眼偏西的日头,“才从藏书楼过来?今日倒早。陛下午歇也该醒了。”
两人说了会话,小玉贵突然压低声道:“奚姊姊是否得罪了恭惠夫人?”
奚骊珠一愣:“怎么说?”
“昨日你不在,恭惠夫人来建章殿见陛下,话里话外……”
虽是以整肃内廷严宫闱之政的名义,话里话外却是直指奚骊珠,觉得陛下对其纵容太过——女官私立外宅、联通外臣、往来禁掖,实属违制乱政。流言扰扰,实在也有损帝威。
奚骊珠沉默。
心知之前给的定心丸仍不能让恭惠夫人放心。
内官联通外臣是很严重的罪名了,偏偏她的夫君的确入朝做了官,恭惠夫人并不算无的放矢。
“还有一事。”小玉贵接着道,“恭惠夫人想让自家侄女来御前侍奉。”
奚骊珠成了通事舍人,侍案女史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用恭惠夫人的话说,奚舍人一人身兼两职,恐忙不过来,又有家宅牵着,也不能尽心,还是再添一人为是。于是举贤不避亲,荐了自家亲姪孔翎。
“陛下同意了?”奚骊珠问。
小玉贵笑笑。
凡恭惠夫人的要求,只要无关大局,陛下基本不会驳回。
再者说了,恭惠夫人有理有据,陛下要拒绝了,不就摆明了告诉别人,女史之位是专为奚骊珠而设?
可陛下还真就没同意。
“陛下让我去大运库挑些宝贝,这不,才给寿安殿送去。”
奚骊珠垂下眼帘,点了点头。忽然止步,看向前方。
建章殿门前,跪着一个女人。
小玉贵也随她停住脚,咦了一声:“是高昭仪——”
不知是魏主有过吩咐还是怎样,建章殿这里从未有妃嫔来过,至多只有张贵嫔和赵充华宫里派人送过吃食。
至于高昭仪,奚骊珠但闻其名,还未曾见过。眼下也只是一个侧影。
一个小黄门在旁苦口劝说,应是劝她回去,想来不止劝了一两遍了,神情很是无奈。
高昭仪不为所动。
小黄门摇着头回了建章殿。
不一会儿贺敬出来,弓着腰对她说了几句什么。
共事这么久,还从来少见他这副严肃状貌,隐隐倒有几分迫人。
他的话起了效,高昭仪在随侍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又望了一眼建章殿的匾额,沿着来路而去。
应是跪得久了,脚步不稳,走得十分缓慢。
“不用说,定是为了她母国后梁。近来捷报频传,后梁城池已失陷过半,战事应当持续不了多久了。”小玉贵叹息,“她就是跪到地老天荒也无用啊……”
奚骊珠望着那道渐渐远去的落寞身影出神。
从到御前侍御的那天起,她亲眼目睹了官场种种急湍暗流,今天威风赫赫作威作福的人,明日指不定就成了阶下囚刀下鬼。
建章殿上空的风云最是变幻莫测,就像自古难测的君心,当雷霆之威布下时,就连枕畔之人也回天无力,何况他者。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伴君如伴虎,伴君如伴虎……
“奚姊姊,想什么呢?”
“我在想,我该是挡了别人的路了。”
“什么?”小玉贵没能听清。
奚骊珠摇了摇头,“我也该想想自己的路在哪。”
小玉贵就笑:“奚姊姊的路还能在哪?在陛下身边,只管往上走便是。”
贺敬目送高昭仪走远,回身看到他二人,迎上前来,笑容如常,亲和开朗:“奚舍人,陛下正找你。”
-
再一次回到明光里的宅邸时,奚骊珠告诉杜匀植,她可以解官,只需他答应一个条件。
杜匀植很欣慰她想通了,满口应下:“你只管说,别说一个,十个都成。”
可真当奚骊珠说了,他又犯难起来,“你怎么还是……”
自奚骊珠十二岁那年到杜家,直到他们成亲以前,奚骊珠都和杜家祖母生活在金洛东郊的庄园上。
杜匀植偶尔借着探视祖母之机才会见到她,一年也就那么几次,就有好几回撞见她给田庄上的人看诊,有仆婢,也有佃户,甚至还有动物。
她对医道感兴趣许是随了她的母亲,可医家是贱业,她一个女郎,又不是衣食无着生活所迫,沾染这些总归不合宜。
祖母却道,有所好总有个寄托,便不至沉湎于丧亲之痛里走不出来。
杜匀植想着她那时还小,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婚后,她兴致依然不减,还想在他们的院子里辟一个药圃。
杜匀植看着新婚的妻子,那样娇稚明媚的笑脸,实在不忍拒绝。
孰料母亲知道后把她叫去了半日,回来后就再没提起过。
母亲很不满意骊珠,说她被娇惯的没一点规矩,所以此后她日日都要过母亲院里学些女功之事、妇则之仪。
眼见她眸中的光彩一天天黯淡下去,杜匀植虽心疼,想着终归是为了她好、她总是要成长的,便没有拦着。
后来祖母也搬回了老宅,她一边侍疾,一边学规矩,倒是一日日端庄稳重起来。
不想时至今日,她心里竟还惦记着这茬。
“令璎,你该清楚,医者乃——”
“我知道,医者乃贱业。你又要说这个是不是?”
奚骊珠心中一阵气闷,不明白,救死扶伤怎么就是方技贱道了。
无论燕国还是魏国,都存在以医术著名的世家。曾经的吴郡太守就得家传医学,以善疗疾而闻名;此外还有一些精通医术的大名士。
或许因为他们是世胄高门,所以做什么都是对的,贱业也成了贵业。而庶民百姓本就微贱,再从事贱业,就更让人瞧不起了。
可奚骊珠心中并不认可这种什么都要分出个高低贵贱的行径。
她很小就会背药歌,阿娘闲暇就教她辨药材、识药性,出诊也时常带着她。
还不无得意的对阿爹道:“看样子你赌输了,阿女随我。”
阿爹当然不肯认输,哄着骗着想让她跟他学画……
两人虽明里暗里较劲,却从不曾给她下过不许她学什么做什么的禁令,从来都是由得她高兴。
只需从心——爹娘就是这般告诉她的。
后来他们不在了,她辗转到了金洛,杜家祖母怜她失恃失怙,也不忍拘系她。
直到她嫁进杜家,才明白另一番道理。既为人妇,当以夫君为先、以家族为先,不能做有辱门楣有损体面的事——不是什么都能由着自己高兴的。
所以她将那些医箱药典束之高阁,当别人问起她是不是医者时也一再否认。
之前为杜郎考虑,她只好死了南归的心,随他留在魏国。
而今又要为家门声誉考虑,离开魏宫,退回内宅。
她可以退,但她不是很愿再退回那种立规矩做针黹的日子了。
她想从心而为,她要做她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