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令姜禾没想到的是,青杨回到家不久后,就起来发起烧来。
整个人迷迷糊糊的,双目无声的倚靠在床边。
家里现在暂时不缺钱了,不说那额外得到的银锞子,光是今天卖的水晶粽子钱,也足有将近一贯了。
姜禾当机立断地重新回了一趟京城,找了大夫给青杨把脉后,又跟着大夫回京城抓药。
这一来一回,大把的时间花在了路上。
一直到天黑,青杨才喝上了那刚煎好的中药。
睡得迷迷糊糊的青杨头顶半块湿毛巾,被姜禾喊了起来。他端着碗,盯着那黑乎乎的药,皱着眉半天没反应。
中药确实难喝,看青杨可怜兮兮的模样,姜禾叹了口气着:“憋一口气,直接灌下去。要是凉掉了,会更难喝的!”
好在青杨听进去了,他猛地皱眉,动作决绝地端着碗仰头。
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小榆,捏着一块杏干,眼疾手快地往青杨嘴里塞去。
姜禾叹了口气:“明日我去茶楼就行,你在家好好休息吧。”
这段时间确实很忙,一边摆摊,一边准备端午节的东西。
姜禾倒是没什么感觉,越忙越起劲。但是孩子们却还是在长身子的时候,正是缺觉的时候,跟着她一起早起忙活,怎么吃得消呢。
以前没带过孩子,还真没想到这一点。姜禾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有些发沉。
现在家里吃饱饭是没问题了,还是要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才行。
“今晚我守着就行。”
雨桑端着一盆水进来,身后还跟着肥嘟嘟的小狗崽。
孩子们给小狗崽起名叫“粽子”。
原本继承了顾沛的起名意志,三个孩子坚持小狗的名字应该和他们一样,是在哪遇见就应该叫什么的。
但是姜禾实在接受不了那么潇洒帅气的狗,要叫“大棒骨”和“里脊”。
再三讨论下,最终小狗起名叫“粽子”,大狗叫“端午”。
姜禾没有异议,她抱起那扭着尾巴的小狗崽粽子,安抚地摸了两把,目光落在了和端午玩耍的小榆身上:“那小榆晚上跟我吧。”
虽然青杨已经喝了药,物理降温也起了一点作用。但是据姜禾的经验,夜里可能会反复的高烧。
得有个人守着才行,而且小榆睡相不好,得把他带走才行。
小狗一天没见着人,恨不得把尾巴摇下来。
这边有雨桑守着,姜禾很放心,她便领着狗和小榆一起出去,好让雨桑趁着青杨还清醒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
背篓还放在院子里,没来得及收拾。
灶台上还煮着粥,姜禾在锅边坐下,掀起锅盖搅动了一下后,将手边已经切好的青菜碎撒进了锅里。
“娘!”
小榆在院子里奔跑了一会,他突然跑进厨房里,在怀里掏了一会后,摊开手掌递到了姜禾面前。
“这是……那位大人给你的?”姜禾看见那锦鲤样式的银锞子时,愣了一下。
这精细的做工,活灵活现的姿态,和她手里那只是元宝样式的银锞子完全不一样。
更像是大户人家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图吉利的小玩意。
姜禾突然意识到了,华阳长公主对小榆,确实是有些不一样的情感,哪怕他们只是见了一面。
“我们不是买了香囊吗?你可以挑一个喜欢的,把这个小银子放进去。”
见姜禾没有要收走的意思,小榆欢天喜地的扑到了竹筐前,找起来香囊。
虽然这是他自愿主动交出来的,但毕竟是第一次收到别人给的,在小榆眼里这更像是“礼物”,而不是赏赐。
端午节是有挂装有草药的香囊的习俗的,有辟邪的寓意。
在从茶楼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卖香囊的摊位,姜禾和孩子们一人挑了一个。
小榆很快找到了他的绣着雀鸟的翠绿香囊,他开心地用双手捧着,逗弄着小狗崽粽子。
傍晚的风微凉,非常舒适。
“开放式”的厨房,可以看见太阳跌进山峦的全过程。
关了一天的小鸡也被放了出来,他们叽叽喳喳躲着乱跑的小榆和粽子,拼命往田里跑去。
小兔子也被放了出来,为了防止它们啃了田里刚冒头的蔬菜,就只能叫小榆盯着些,不让它们往田里跑。
莫名地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尤其是在白天见过京城繁华景象后,重新回到了山脚下,节奏陡然间慢下来,看着远处浸在夕阳里的群山和村庄,有一种周身空旷的安逸感。
那因为青杨高烧而紧绷的情绪也慢慢松懈了下来。
姜禾有些失神,想到华阳长公主对小榆那格外怜爱的态度,她就有些迷茫。
虽然能猜到是华阳长公主那么喜欢孩子,和她对定安侯那恶劣的态度,一定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是小榆毕竟不是她生的,也不是她捡的。顾沛这是在哪捡回来的孩子?
不会真的和华阳长公主有关系吧!
面前的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米香醇厚的泡泡,姜禾忙摇摇头,打断自己的胡思乱想。
平常村里的百姓,哪能这样容易和皇家的长公主扯上关系啊。
可能就只是小榆长得有点像华阳长公主在乎的人,碰见了就多看一眼罢了。
——
这个想法在第二天,姜禾带着小榆再一次在茶楼碰到华阳长公主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端午节当天,茶楼的生意比昨日还要更好。
摄政王早已安排了尚衣局,缝制了塞有香料的香囊免费发放给百姓,以此代替宏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下百姓皆无病无灾。
华阳长公主的茶悦楼自然也是香囊发放的地点之一。
茶楼门口一早就开始排长队,要不是茶楼管事认出姜禾,指挥小厮将姜禾和小榆领进来,姜禾怕还是要在人流里挤上好一会才能进来。
恰好华阳长公主正下楼,她今日一身锦衣华服,看着更加的华贵端庄。
姜禾行礼,长公主与她擦肩而过,并无任何交流。
这叫姜禾松了口气,放心在小厮的带领下去了后厨。
……
马车上,摄政王瞥了一眼华阳长公主。
“我刚才好像看见那孩子进茶楼了。你怎么出来这么快,没跟他说两句话吗?”
华阳长公主扶了扶鬓间的海棠簪子,嘴角浮上一丝苦涩地笑:“和那孩子越接触,就越是想念我的小瑜。我怕我和他说上话了,就不舍得跟你们去花舟了。”
摄政王轻笑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马车很快抵达了在士兵镇守下的码头,一艘古朴但足够宏伟华贵的船只停在码头上,侍卫们正整齐有序地往船上搬运着东西。
阳光之下,江面闪着粼粼波光,小皇帝手持折扇立于船头,正笑着朝他们看过来。
——
姜禾在茶楼后厨,和白案师傅们进行了一番很友好的交流。
马蹄粉和其他的一系列材料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姜禾只需要将比例和如何搭配不同口味的思路告诉他们。
许是管事提前打过招呼,姜禾在后厨受到了相当的尊重。
为了引导师傅们打开思路,姜禾示范地做了一个千层糕,一层牛乳一层桂花口味,层次分明煞是好看。
另外,姜禾发现马蹄粉有两种做法。
类似于水晶粽子这样的,是先调好粉浆后,再上锅蒸熟。
另一种则是参考姜禾从前吃过的斑斓椰子西米糕,是先将粉浆边煮边搅拌到粘稠,再倒如叶子容器里放凉就可以直接吃了。
虽然没有斑斓、没有椰子、也没有西米。但是用牛乳也可以勉强代替一下。
既然收了华阳长公主的钱,姜禾可一点也没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的全都教给师傅们了。
而她,也在后厨和专业的师傅那学了些东西。顺便得到了一些在京城里采购半成品的内部消息。
从茶悦楼出来的时候,太阳高悬天边,正是阳光最灿烂的时候。
姜禾一刻也没耽误的领着小榆往京城走去。
她首先是去了成衣铺子,给三个孩子一人买了两身衣服。
吃饱的目标早已实现,穿着自然是要跟上的。
雨桑的尺寸姜禾记得。
青杨没来也没关系,早上离家前,姜禾特意叫雨桑拿了一件青杨的衣裳,就这么比对着买了两件。
这回,一碗水可算是端平了。
见时间还早,姜禾又带着小榆去了铁匠铺子。
从铁匠铺子出来后,又零零散散买了很多东西。
一直到小榆叫唤着走不动了,他们才坐上了回村子的马车。
青杨端着茶碗坐在树影下,大狗端午伏在他的脚边睡觉。
见姜禾背着装得满满当当的背篓,又一手抱着一个罐子,他有些惊讶道:“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姜禾顾不上搭理他,忙冲进厨房放下背篓,这才支着腰,边抹着汗,边看向青杨。
“赚钱不就是花的嘛!而且我准备捣鼓点别的吃食。”
“饭团还不够吗?”
说实话,这两天卖水晶粽子的收益实在是有些超乎意料的高。
即使不算额外得到的银子,也足够抵她卖三五天的饭团的。
人的胃口就是这样撑起来的。赚过大的,自然不会只拘泥于饭团摊子。
姜禾也不会一直甘心于起早摸黑的卖饭团的。
但是端午这样的节日毕竟是不多。
不能被这一时的繁华客流迷了眼。
想要更轻松地赚钱,还得从新的吃食上下功夫。
而姜禾,已经有新思路了。
整个人迷迷糊糊的,双目无声的倚靠在床边。
家里现在暂时不缺钱了,不说那额外得到的银锞子,光是今天卖的水晶粽子钱,也足有将近一贯了。
姜禾当机立断地重新回了一趟京城,找了大夫给青杨把脉后,又跟着大夫回京城抓药。
这一来一回,大把的时间花在了路上。
一直到天黑,青杨才喝上了那刚煎好的中药。
睡得迷迷糊糊的青杨头顶半块湿毛巾,被姜禾喊了起来。他端着碗,盯着那黑乎乎的药,皱着眉半天没反应。
中药确实难喝,看青杨可怜兮兮的模样,姜禾叹了口气着:“憋一口气,直接灌下去。要是凉掉了,会更难喝的!”
好在青杨听进去了,他猛地皱眉,动作决绝地端着碗仰头。
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小榆,捏着一块杏干,眼疾手快地往青杨嘴里塞去。
姜禾叹了口气:“明日我去茶楼就行,你在家好好休息吧。”
这段时间确实很忙,一边摆摊,一边准备端午节的东西。
姜禾倒是没什么感觉,越忙越起劲。但是孩子们却还是在长身子的时候,正是缺觉的时候,跟着她一起早起忙活,怎么吃得消呢。
以前没带过孩子,还真没想到这一点。姜禾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有些发沉。
现在家里吃饱饭是没问题了,还是要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才行。
“今晚我守着就行。”
雨桑端着一盆水进来,身后还跟着肥嘟嘟的小狗崽。
孩子们给小狗崽起名叫“粽子”。
原本继承了顾沛的起名意志,三个孩子坚持小狗的名字应该和他们一样,是在哪遇见就应该叫什么的。
但是姜禾实在接受不了那么潇洒帅气的狗,要叫“大棒骨”和“里脊”。
再三讨论下,最终小狗起名叫“粽子”,大狗叫“端午”。
姜禾没有异议,她抱起那扭着尾巴的小狗崽粽子,安抚地摸了两把,目光落在了和端午玩耍的小榆身上:“那小榆晚上跟我吧。”
虽然青杨已经喝了药,物理降温也起了一点作用。但是据姜禾的经验,夜里可能会反复的高烧。
得有个人守着才行,而且小榆睡相不好,得把他带走才行。
小狗一天没见着人,恨不得把尾巴摇下来。
这边有雨桑守着,姜禾很放心,她便领着狗和小榆一起出去,好让雨桑趁着青杨还清醒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
背篓还放在院子里,没来得及收拾。
灶台上还煮着粥,姜禾在锅边坐下,掀起锅盖搅动了一下后,将手边已经切好的青菜碎撒进了锅里。
“娘!”
小榆在院子里奔跑了一会,他突然跑进厨房里,在怀里掏了一会后,摊开手掌递到了姜禾面前。
“这是……那位大人给你的?”姜禾看见那锦鲤样式的银锞子时,愣了一下。
这精细的做工,活灵活现的姿态,和她手里那只是元宝样式的银锞子完全不一样。
更像是大户人家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图吉利的小玩意。
姜禾突然意识到了,华阳长公主对小榆,确实是有些不一样的情感,哪怕他们只是见了一面。
“我们不是买了香囊吗?你可以挑一个喜欢的,把这个小银子放进去。”
见姜禾没有要收走的意思,小榆欢天喜地的扑到了竹筐前,找起来香囊。
虽然这是他自愿主动交出来的,但毕竟是第一次收到别人给的,在小榆眼里这更像是“礼物”,而不是赏赐。
端午节是有挂装有草药的香囊的习俗的,有辟邪的寓意。
在从茶楼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卖香囊的摊位,姜禾和孩子们一人挑了一个。
小榆很快找到了他的绣着雀鸟的翠绿香囊,他开心地用双手捧着,逗弄着小狗崽粽子。
傍晚的风微凉,非常舒适。
“开放式”的厨房,可以看见太阳跌进山峦的全过程。
关了一天的小鸡也被放了出来,他们叽叽喳喳躲着乱跑的小榆和粽子,拼命往田里跑去。
小兔子也被放了出来,为了防止它们啃了田里刚冒头的蔬菜,就只能叫小榆盯着些,不让它们往田里跑。
莫名地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尤其是在白天见过京城繁华景象后,重新回到了山脚下,节奏陡然间慢下来,看着远处浸在夕阳里的群山和村庄,有一种周身空旷的安逸感。
那因为青杨高烧而紧绷的情绪也慢慢松懈了下来。
姜禾有些失神,想到华阳长公主对小榆那格外怜爱的态度,她就有些迷茫。
虽然能猜到是华阳长公主那么喜欢孩子,和她对定安侯那恶劣的态度,一定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是小榆毕竟不是她生的,也不是她捡的。顾沛这是在哪捡回来的孩子?
不会真的和华阳长公主有关系吧!
面前的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米香醇厚的泡泡,姜禾忙摇摇头,打断自己的胡思乱想。
平常村里的百姓,哪能这样容易和皇家的长公主扯上关系啊。
可能就只是小榆长得有点像华阳长公主在乎的人,碰见了就多看一眼罢了。
——
这个想法在第二天,姜禾带着小榆再一次在茶楼碰到华阳长公主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端午节当天,茶楼的生意比昨日还要更好。
摄政王早已安排了尚衣局,缝制了塞有香料的香囊免费发放给百姓,以此代替宏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下百姓皆无病无灾。
华阳长公主的茶悦楼自然也是香囊发放的地点之一。
茶楼门口一早就开始排长队,要不是茶楼管事认出姜禾,指挥小厮将姜禾和小榆领进来,姜禾怕还是要在人流里挤上好一会才能进来。
恰好华阳长公主正下楼,她今日一身锦衣华服,看着更加的华贵端庄。
姜禾行礼,长公主与她擦肩而过,并无任何交流。
这叫姜禾松了口气,放心在小厮的带领下去了后厨。
……
马车上,摄政王瞥了一眼华阳长公主。
“我刚才好像看见那孩子进茶楼了。你怎么出来这么快,没跟他说两句话吗?”
华阳长公主扶了扶鬓间的海棠簪子,嘴角浮上一丝苦涩地笑:“和那孩子越接触,就越是想念我的小瑜。我怕我和他说上话了,就不舍得跟你们去花舟了。”
摄政王轻笑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马车很快抵达了在士兵镇守下的码头,一艘古朴但足够宏伟华贵的船只停在码头上,侍卫们正整齐有序地往船上搬运着东西。
阳光之下,江面闪着粼粼波光,小皇帝手持折扇立于船头,正笑着朝他们看过来。
——
姜禾在茶楼后厨,和白案师傅们进行了一番很友好的交流。
马蹄粉和其他的一系列材料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姜禾只需要将比例和如何搭配不同口味的思路告诉他们。
许是管事提前打过招呼,姜禾在后厨受到了相当的尊重。
为了引导师傅们打开思路,姜禾示范地做了一个千层糕,一层牛乳一层桂花口味,层次分明煞是好看。
另外,姜禾发现马蹄粉有两种做法。
类似于水晶粽子这样的,是先调好粉浆后,再上锅蒸熟。
另一种则是参考姜禾从前吃过的斑斓椰子西米糕,是先将粉浆边煮边搅拌到粘稠,再倒如叶子容器里放凉就可以直接吃了。
虽然没有斑斓、没有椰子、也没有西米。但是用牛乳也可以勉强代替一下。
既然收了华阳长公主的钱,姜禾可一点也没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的全都教给师傅们了。
而她,也在后厨和专业的师傅那学了些东西。顺便得到了一些在京城里采购半成品的内部消息。
从茶悦楼出来的时候,太阳高悬天边,正是阳光最灿烂的时候。
姜禾一刻也没耽误的领着小榆往京城走去。
她首先是去了成衣铺子,给三个孩子一人买了两身衣服。
吃饱的目标早已实现,穿着自然是要跟上的。
雨桑的尺寸姜禾记得。
青杨没来也没关系,早上离家前,姜禾特意叫雨桑拿了一件青杨的衣裳,就这么比对着买了两件。
这回,一碗水可算是端平了。
见时间还早,姜禾又带着小榆去了铁匠铺子。
从铁匠铺子出来后,又零零散散买了很多东西。
一直到小榆叫唤着走不动了,他们才坐上了回村子的马车。
青杨端着茶碗坐在树影下,大狗端午伏在他的脚边睡觉。
见姜禾背着装得满满当当的背篓,又一手抱着一个罐子,他有些惊讶道:“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姜禾顾不上搭理他,忙冲进厨房放下背篓,这才支着腰,边抹着汗,边看向青杨。
“赚钱不就是花的嘛!而且我准备捣鼓点别的吃食。”
“饭团还不够吗?”
说实话,这两天卖水晶粽子的收益实在是有些超乎意料的高。
即使不算额外得到的银子,也足够抵她卖三五天的饭团的。
人的胃口就是这样撑起来的。赚过大的,自然不会只拘泥于饭团摊子。
姜禾也不会一直甘心于起早摸黑的卖饭团的。
但是端午这样的节日毕竟是不多。
不能被这一时的繁华客流迷了眼。
想要更轻松地赚钱,还得从新的吃食上下功夫。
而姜禾,已经有新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