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学诸事新奇
启明学校的入学时间是阳历六月三号,按阴历算大约在五月端午的时候。
这个入学时间挺怪的,但想必学校一定有他们的考虑。珍卿也没有多纠结。
杜太爷可就因此忙活起来,她也不跟珍卿交代什么,反正就时不时地离开杜家庄,一出去就几天不回来。他这样神出鬼没的,过了有大半个月时间。
阴历四月末的一天,杜太爷喜气洋洋地回到杜家庄,还是没跟珍卿说什么,拉着不少东西还带着袁妈和老铜钮,急脚风似的跑到县城里去了。
珍卿在家照旧读书写字,她也不怎么着急。照她的猜测,杜太爷是到县城赁房子去了——因为老头儿没提过让她住校。
珍卿自己在家学习累了,也在村子和田野里走一走。村民对她的态度有了不小的变化,反正原本客气的就更加客气,原本不热络的变得稍微热络些了。
入学的前一天,珍卿站到了县城的一个小四合院里。这座院房离启明学校只隔着一条街道,直线距离非常之近,但地上的路肯定是绕一点的。步行大约要二十多分钟,坐马车能稍微快一点。
这个院子不是杜太爷赁下来,而是花钱买下来的,一溜儿的青砖瓦房很规整,一进的院子房间真不少,暂时分配安排如下:正房三间杜太爷住,两个耳房一间做仓房,一间做烧水房。西面厢房小三间由珍卿来住,东厢房暂时闲空着。袁妈、老铜钮两人住在南房。厨房在南房西边,厕所在东南角,杂物房也都在南房上。
珍卿站在自己西厢房的屋檐下,看见小院整齐地铺着砖,种了不少花卉和矮树,夏天里鲜花盛放、绿荫如盖,目前看来环境还算不错。
袁妈远远在厨房那喊:“太爷,小姐,吃饭了。”
安生吃了小院里的第一顿晚饭,家务简单也并无别的事,珍卿就早早洗洗睡了,预备着明天早起上启明学校。进新家的头一天晚上,自然感觉环境很陌生。幸好这房子隔音还不错,屋子里空气也还沁凉,珍卿虽说入睡比从前慢,但也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袁妈早把供挑选的衣裳都在炕尾摆出来。珍卿迷瞪了一会儿,袁妈就喜气洋洋地说:“小姐,今儿头一天上学堂,就跟戏台上的角儿一样,亮相一定要亮好。老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要挑一身最显眼穿上。”
珍卿揉了一把脸,在摆的衣裳里逡巡一转,还真是挺难抉择的。她的衣裳都是很老气的颜色——没什么亮眼的。这都是杜太爷搞的事。本来她的四季衣裳,姑奶奶家里都给包了,早几年姑奶奶给她做了不少鲜亮衣裳。可是杜太爷都挑拣出来,锁在箱子里不给她穿,给她穿的都是黑灰绛绿的老气颜色。珍卿听说她姑姑是个爱美爱俏的姑娘,但这个爱美爱俏的姑姑逃家了,珍卿怀疑杜太爷的不叫她穿鲜亮颜色,是从这个上面得来的病根。
珍卿想挑个鲜亮的都挑不出来,想一想对袁妈说:“就那套绣花的绿绸衫和黑绸裙子。”好歹绣花衣裳显得高档些。上回穿林小霜的旧棉袄,被当成打秋风的穷亲戚。这次头一天上学穿得好些也没毛病。珍卿穿好衣服对着镜子整理一番。
现在的大城市里,肯定已经流行修身的女性服饰了,上回考试见的周先生穿的就是紧身洋装。但珍卿现在还穿那种宽大不贴身的裙裳——很难说有啥时尚感,但她穿着其实觉得挺舒服的。
袁妈在箱子里又翻腾一会儿,这时捧出来一个黑色镶螺钿的漆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打开来,跟珍卿说:“小姐,现在的人都是狗眼看人低,势力得很。看你穿戴不好就瞧不起人,有的还要欺负人嘞。小姐,等一会儿头梳好,给头上戴些鲜亮的钗子,把那银镯子、银铃铛还有绣花的荷包串子都戴上一些,到学堂可别叫人小瞧了。”
珍卿一看这首饰盒里的东西,大多都是银制的,金的、玉的、翡翠的几乎一件也没有。她知道杜太爷肯定是把好首饰都藏起来,留下这些在考验袁妈呢。珍卿也不吭声,就由着袁妈一边梳头,一边絮叨着“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的理论。
等到头梳好了,袁妈就在首饰盒子里翻。翻半天挑出一个烧蓝琉璃镶红小钗子,正要给珍卿别在辫子上,忽然听见杜太爷的声音:“你给她插那些个做啥?”
袁妈还拿着东西在珍卿脑袋上比划,还跟杜太爷乐呵呵地说:“今儿是大小姐头天进学,要打扮得精神些,免得叫人笑话。”外面天还没大亮,杜太爷站在窗外,吊着个棺材脸还是很能唬人的,他沉声说:“她是进学长学问去,又不是走亲戚串六家的,打扮得花里胡哨地,跟人比来比去,那还有心思念书?把寄名锁给她戴上,头上只扎个红头绳就行啦,不许戴那些个烂七八糟的。”
袁妈有点不能理解,正想争辩几句,珍卿扯扯她的衣裳,使眼色叫她不必争论。
杜太爷看看桌上的首饰盒子,又嗡声翁气地跟珍卿补充一句:“那些荷包、手钏子、手镯子,你都不许戴,戴了我要打你的。”
珍卿还没怎么样,袁妈却有点生气了,她不做声地在心里想:他养的是个小姐,养的又不是尼姑、道婆,弄得这么素净做什么。袁妈虽然没多说什么,但脸色不好看,倒也嘴紧地没跟珍卿牢骚。珍卿也习惯了杜太爷作派,也没跟袁妈多说什么。
杜太爷是发工资的人,说到底,袁妈和老铜钮要适应杜太爷,而非杜太爷要适应他们,珍卿犯不着养他们的脾气拱他们的火。就是珍卿自己,说是杜太爷唯一的孙女,但很多事也不过靠忍耐过来的。
重新梳好了一根长辫子,袁妈结结实实地把红头绳给珍卿绑在辫梢上。绑完了头绳让珍卿照镜子,袁妈长长地叹一口气。珍卿也轻轻地叹一口气,摸摸辫梢上扎紧的红头绳,她想起著名歌剧《白毛女》里,她唯一记得的四句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儿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一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唉,唉……给我扎起来。
待珍卿穿了一身绿衫黑裙出来,素素净净啥首饰也没戴,杜太爷看得就很满意了。
早饭是臊子面,有蛋有肉,珍卿呼啦啦爽快地吃完了。
开学头一天,杜太爷也跟珍卿去学校。因为入学通知中特意说过,头一天上学请杜珍卿的家长同到学校。
到了学校,杜太爷从车上下来,和珍卿一起进校门。而后,杜太爷被另一个校工领着,据说是去见卢纯庵教务长去了。教务长具体干啥的,珍卿不太清楚。但顾名思义应该是管教务的。
珍卿被校工引导着到了女部教学楼。是的,女部教学楼。启明学校不搞歧视女性的那一套,让女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初小的学生(一至四年级),还可以男女合班教学。高小的学生(五、六年级),还包括初中学生就必须男女分班教学。
以珍卿的猜测,这应该是县里士绅地主的底线,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来镀金,大概并不想看到半大的男女孩子整天厮混在一起。这种安排正说明此时民间风气还未开化。进了女部教学楼,校工给她指点了六年级教室,却又先指点她先去教师们的公事房。
这里的公事房,应该说的就是办公室了。珍卿上到三楼,在校工说的公事房前敲了敲门,里面一个女声说:“请进。”她就推开门进去,里面是个不大的公事房,有五六张桌子只坐了有四位男女教员,都在自家案头上忙活着。
看见珍卿进来,坐在窗户边的女先生——就是珍卿考试时监考的梅历雪先生,笑着跟她招手:“杜珍卿同学,请你过来。”
珍卿就老实地走到她的办公桌旁,梅先生搬了张方凳让她坐下,然后和蔼地对珍卿说:“杜珍卿同学,这次的招生考试你表现非常优异,在一百五十九人中拔得头筹,着实令人瞩目,祝贺你,杜珍卿同学。依你的程度,直接到初中部也可以读。但是校长、教务长都认为,高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偏大,你在中间有许多麻烦事怕应付不来,于你的成长进步也不利。所以,就想让你按部就班,从高小六年级开始读。关于分级的事,教务长也正跟你的家长说明。杜珍卿同学,事情还没完全落定,你若有想法,不妨说一说。”
珍卿其实早想过这事,招生简章中说过,高等小学校招生年纪十二到十五岁,初级中学招生年纪在十五到十八岁。她猜测校方这样的安排,多半是为这方面的考虑,今天看来果然如此。
珍卿就老实乖巧地说:“校长、教务长和先生们,都是为我着想,我年纪小,许多事都不懂,愿意听从师长安排。”坐在梅先生对面的男先生,就笑呵呵地说:“果然是头名状元,说话也爽快。”梅先生笑着跟珍卿介绍:“这位是岑先生,以后教你们六年级的历史、地理课。”
珍卿连忙站起身,给岑先生鞠躬并喊:“岑先生好。”岑先生笑得很温和,招手叫珍卿过去,珍卿瞅了梅先生一眼,梅先生含笑点头。珍卿就小跑着到岑先生旁边。岑先生对书法感兴趣,听说珍卿字写得很好,问她的书法先生是谁,学了几年了等等。
看时间差不多了,梅先生就打断二人说:“杜珍卿同学该去教室了。”接着,梅先生跟珍卿说教室在哪儿,叫珍卿先自己找过去。珍卿离开公事房后,四个教师议论珍卿几句,说的都是他乖巧伶俐。聪明而老实的孩子,当先生的大概没有讨厌的,所以珍卿习惯性地表现乖巧。
才认识珍卿的人们,总认为她是个老实人。这也怪不得他们。珍卿在杜太爷手下讨生活,莫名其妙的规矩和要求太多。没有老实的里子,她也得装出老实的样子,不然日子也过不下去。
这个入学时间挺怪的,但想必学校一定有他们的考虑。珍卿也没有多纠结。
杜太爷可就因此忙活起来,她也不跟珍卿交代什么,反正就时不时地离开杜家庄,一出去就几天不回来。他这样神出鬼没的,过了有大半个月时间。
阴历四月末的一天,杜太爷喜气洋洋地回到杜家庄,还是没跟珍卿说什么,拉着不少东西还带着袁妈和老铜钮,急脚风似的跑到县城里去了。
珍卿在家照旧读书写字,她也不怎么着急。照她的猜测,杜太爷是到县城赁房子去了——因为老头儿没提过让她住校。
珍卿自己在家学习累了,也在村子和田野里走一走。村民对她的态度有了不小的变化,反正原本客气的就更加客气,原本不热络的变得稍微热络些了。
入学的前一天,珍卿站到了县城的一个小四合院里。这座院房离启明学校只隔着一条街道,直线距离非常之近,但地上的路肯定是绕一点的。步行大约要二十多分钟,坐马车能稍微快一点。
这个院子不是杜太爷赁下来,而是花钱买下来的,一溜儿的青砖瓦房很规整,一进的院子房间真不少,暂时分配安排如下:正房三间杜太爷住,两个耳房一间做仓房,一间做烧水房。西面厢房小三间由珍卿来住,东厢房暂时闲空着。袁妈、老铜钮两人住在南房。厨房在南房西边,厕所在东南角,杂物房也都在南房上。
珍卿站在自己西厢房的屋檐下,看见小院整齐地铺着砖,种了不少花卉和矮树,夏天里鲜花盛放、绿荫如盖,目前看来环境还算不错。
袁妈远远在厨房那喊:“太爷,小姐,吃饭了。”
安生吃了小院里的第一顿晚饭,家务简单也并无别的事,珍卿就早早洗洗睡了,预备着明天早起上启明学校。进新家的头一天晚上,自然感觉环境很陌生。幸好这房子隔音还不错,屋子里空气也还沁凉,珍卿虽说入睡比从前慢,但也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袁妈早把供挑选的衣裳都在炕尾摆出来。珍卿迷瞪了一会儿,袁妈就喜气洋洋地说:“小姐,今儿头一天上学堂,就跟戏台上的角儿一样,亮相一定要亮好。老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要挑一身最显眼穿上。”
珍卿揉了一把脸,在摆的衣裳里逡巡一转,还真是挺难抉择的。她的衣裳都是很老气的颜色——没什么亮眼的。这都是杜太爷搞的事。本来她的四季衣裳,姑奶奶家里都给包了,早几年姑奶奶给她做了不少鲜亮衣裳。可是杜太爷都挑拣出来,锁在箱子里不给她穿,给她穿的都是黑灰绛绿的老气颜色。珍卿听说她姑姑是个爱美爱俏的姑娘,但这个爱美爱俏的姑姑逃家了,珍卿怀疑杜太爷的不叫她穿鲜亮颜色,是从这个上面得来的病根。
珍卿想挑个鲜亮的都挑不出来,想一想对袁妈说:“就那套绣花的绿绸衫和黑绸裙子。”好歹绣花衣裳显得高档些。上回穿林小霜的旧棉袄,被当成打秋风的穷亲戚。这次头一天上学穿得好些也没毛病。珍卿穿好衣服对着镜子整理一番。
现在的大城市里,肯定已经流行修身的女性服饰了,上回考试见的周先生穿的就是紧身洋装。但珍卿现在还穿那种宽大不贴身的裙裳——很难说有啥时尚感,但她穿着其实觉得挺舒服的。
袁妈在箱子里又翻腾一会儿,这时捧出来一个黑色镶螺钿的漆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打开来,跟珍卿说:“小姐,现在的人都是狗眼看人低,势力得很。看你穿戴不好就瞧不起人,有的还要欺负人嘞。小姐,等一会儿头梳好,给头上戴些鲜亮的钗子,把那银镯子、银铃铛还有绣花的荷包串子都戴上一些,到学堂可别叫人小瞧了。”
珍卿一看这首饰盒里的东西,大多都是银制的,金的、玉的、翡翠的几乎一件也没有。她知道杜太爷肯定是把好首饰都藏起来,留下这些在考验袁妈呢。珍卿也不吭声,就由着袁妈一边梳头,一边絮叨着“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的理论。
等到头梳好了,袁妈就在首饰盒子里翻。翻半天挑出一个烧蓝琉璃镶红小钗子,正要给珍卿别在辫子上,忽然听见杜太爷的声音:“你给她插那些个做啥?”
袁妈还拿着东西在珍卿脑袋上比划,还跟杜太爷乐呵呵地说:“今儿是大小姐头天进学,要打扮得精神些,免得叫人笑话。”外面天还没大亮,杜太爷站在窗外,吊着个棺材脸还是很能唬人的,他沉声说:“她是进学长学问去,又不是走亲戚串六家的,打扮得花里胡哨地,跟人比来比去,那还有心思念书?把寄名锁给她戴上,头上只扎个红头绳就行啦,不许戴那些个烂七八糟的。”
袁妈有点不能理解,正想争辩几句,珍卿扯扯她的衣裳,使眼色叫她不必争论。
杜太爷看看桌上的首饰盒子,又嗡声翁气地跟珍卿补充一句:“那些荷包、手钏子、手镯子,你都不许戴,戴了我要打你的。”
珍卿还没怎么样,袁妈却有点生气了,她不做声地在心里想:他养的是个小姐,养的又不是尼姑、道婆,弄得这么素净做什么。袁妈虽然没多说什么,但脸色不好看,倒也嘴紧地没跟珍卿牢骚。珍卿也习惯了杜太爷作派,也没跟袁妈多说什么。
杜太爷是发工资的人,说到底,袁妈和老铜钮要适应杜太爷,而非杜太爷要适应他们,珍卿犯不着养他们的脾气拱他们的火。就是珍卿自己,说是杜太爷唯一的孙女,但很多事也不过靠忍耐过来的。
重新梳好了一根长辫子,袁妈结结实实地把红头绳给珍卿绑在辫梢上。绑完了头绳让珍卿照镜子,袁妈长长地叹一口气。珍卿也轻轻地叹一口气,摸摸辫梢上扎紧的红头绳,她想起著名歌剧《白毛女》里,她唯一记得的四句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儿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一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唉,唉……给我扎起来。
待珍卿穿了一身绿衫黑裙出来,素素净净啥首饰也没戴,杜太爷看得就很满意了。
早饭是臊子面,有蛋有肉,珍卿呼啦啦爽快地吃完了。
开学头一天,杜太爷也跟珍卿去学校。因为入学通知中特意说过,头一天上学请杜珍卿的家长同到学校。
到了学校,杜太爷从车上下来,和珍卿一起进校门。而后,杜太爷被另一个校工领着,据说是去见卢纯庵教务长去了。教务长具体干啥的,珍卿不太清楚。但顾名思义应该是管教务的。
珍卿被校工引导着到了女部教学楼。是的,女部教学楼。启明学校不搞歧视女性的那一套,让女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初小的学生(一至四年级),还可以男女合班教学。高小的学生(五、六年级),还包括初中学生就必须男女分班教学。
以珍卿的猜测,这应该是县里士绅地主的底线,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来镀金,大概并不想看到半大的男女孩子整天厮混在一起。这种安排正说明此时民间风气还未开化。进了女部教学楼,校工给她指点了六年级教室,却又先指点她先去教师们的公事房。
这里的公事房,应该说的就是办公室了。珍卿上到三楼,在校工说的公事房前敲了敲门,里面一个女声说:“请进。”她就推开门进去,里面是个不大的公事房,有五六张桌子只坐了有四位男女教员,都在自家案头上忙活着。
看见珍卿进来,坐在窗户边的女先生——就是珍卿考试时监考的梅历雪先生,笑着跟她招手:“杜珍卿同学,请你过来。”
珍卿就老实地走到她的办公桌旁,梅先生搬了张方凳让她坐下,然后和蔼地对珍卿说:“杜珍卿同学,这次的招生考试你表现非常优异,在一百五十九人中拔得头筹,着实令人瞩目,祝贺你,杜珍卿同学。依你的程度,直接到初中部也可以读。但是校长、教务长都认为,高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偏大,你在中间有许多麻烦事怕应付不来,于你的成长进步也不利。所以,就想让你按部就班,从高小六年级开始读。关于分级的事,教务长也正跟你的家长说明。杜珍卿同学,事情还没完全落定,你若有想法,不妨说一说。”
珍卿其实早想过这事,招生简章中说过,高等小学校招生年纪十二到十五岁,初级中学招生年纪在十五到十八岁。她猜测校方这样的安排,多半是为这方面的考虑,今天看来果然如此。
珍卿就老实乖巧地说:“校长、教务长和先生们,都是为我着想,我年纪小,许多事都不懂,愿意听从师长安排。”坐在梅先生对面的男先生,就笑呵呵地说:“果然是头名状元,说话也爽快。”梅先生笑着跟珍卿介绍:“这位是岑先生,以后教你们六年级的历史、地理课。”
珍卿连忙站起身,给岑先生鞠躬并喊:“岑先生好。”岑先生笑得很温和,招手叫珍卿过去,珍卿瞅了梅先生一眼,梅先生含笑点头。珍卿就小跑着到岑先生旁边。岑先生对书法感兴趣,听说珍卿字写得很好,问她的书法先生是谁,学了几年了等等。
看时间差不多了,梅先生就打断二人说:“杜珍卿同学该去教室了。”接着,梅先生跟珍卿说教室在哪儿,叫珍卿先自己找过去。珍卿离开公事房后,四个教师议论珍卿几句,说的都是他乖巧伶俐。聪明而老实的孩子,当先生的大概没有讨厌的,所以珍卿习惯性地表现乖巧。
才认识珍卿的人们,总认为她是个老实人。这也怪不得他们。珍卿在杜太爷手下讨生活,莫名其妙的规矩和要求太多。没有老实的里子,她也得装出老实的样子,不然日子也过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