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余家大舅也就是林太太的胞兄遥寄书信来,说是请林老爷和林太太带孩子们回外家住上几日,叙叙旧。初春归省,路途中还能见到城外杏花开满枝头,正当是春草初生、春林初盛的踏春好时节。
林太太这几日忙里忙外的收拾要带的衣物和礼品,累了些,但嘴上脸上都是笑意。
临近出门之际,林太太又派人清点一次礼品,多了还好,可千万不能少,尤其是蜜饯、桃饼、糯米糕、米香等必备之礼,鸡鸭都得是双数,飞一只都得逮回来。林太太还是不放心,挽起袖子,非要亲自清点。
林知繁忙去拦住她,叹气:“阿娘你都清点七八遍了,连我的发髻都是双数,错不了!再晚一点,午时可就赶不到驿站了。”
她一大早还没睡醒便被林太太逼着早起,就为了头顶上的这个垂鬟分髾髻,她平日里只戴一枝玉簪,今日被迫戴了两枝银鎏金钗,头部一下子沉重起来,走路都能感觉到头上钗子在摇晃。等她清醒后,死盯住铜镜里的人,真是半点认不出。
林太太怏怏作罢,眼神却还在往上瞟。
林老爷从屋里走出来,安慰说:“城外的官道早前官府重新修缮了一番,比往日走起来顺畅许多,时辰来得及,再清点清点也无妨。”
合着她倒成了坏人,林知繁识趣闭上嘴。
林知繁跟林太太还有林小郎坐一辆马车,林太太还在指派下人安置物什,林小郎在一旁聆听林大郎和宋郎君谈话。林知繁就先行登上马车,一掀开车帘,就见滚滚趴睡在她准备的丝织枕头上。她先是一惊,旋即笑出声来,外边的人都望过来。
林大郎问:“二妹妹,你怎么了?”
“没事,就是有个不安分的小滑头。”
林大郎更是疑惑,但碍于宋郎君在,不好再追问,只得无奈解释:“我二妹妹惯来如此。”一惊一乍的。
梅韵好奇伸头一看,也跟着笑了。
“倒是会挑地方睡,我把它抱走吧。”
林知繁摆摆手:“无碍,它既然来了便带它一块去吧,你回院里拿笼子,再打包一些粮草带上就行。”她将枕头轻轻地往里挪了挪,才坐下来。
林太太安置好后,唤林小郎一同上马车,结果他死活不肯:“阿栩已经不是小孩了,才不要跟阿娘和二姐坐一块,我要跟大兄和宋哥哥坐一辆马车!”
林太太好说歹说,最后不得不拿出杀手锏:“你二姐说给你讲故事听。”
林小郎二话不说立马上车,那动作叫一个麻利。
林知繁一时无语住。
林太太好不容易哄好小的,也跟着上了马车,到林知繁的对面坐下来后,掏出丝巾擦擦脸颊两边的薄汗,不经意间暼到枕头上的动静,吓了一跳大喊了声。
林老爷和林大郎当即上前来问。
“怎么了?”
得知是滚滚后,两人又回去了。
林太太捂着心口,骂道:“小兔崽子也不提前跟我知会一声。”
骂人都一语双关。
林太太又道:“你既带上它,便自行照看好,莫教它跑了丢了,到时候可别跟我哭鼻子。”
林知繁软甜一笑:“不会的,有阿娘在,它可舍不得跑,阿娘也舍不得它丢!”
“贫嘴!”
那边林大郎同宋郎君解释是兔子,并没有什么大事,让他无需担忧,“我们家惯来如此。”喜欢一惊一乍的。
马车辘辘远去。
还未出城时,林小郎一路上都是揭开帘子趴在车窗口处观望街上稀疏的人流。有庵舍行者打铁板儿,循街报晓;有贩子用驴马驮麦面,从城外守门入城叫卖;亦有卖洗面水及煎点汤茶药者,闻钟而起。
待出城后,官道虽比之前平坦了许多,但仍有灰土随风漂浮,路上还有不少干马粪、干牛粪,车轮一撵,那味道便跟着往上飘来。林小郎猝不及防猛吃了一口,呛得他连打了几道喷嚏,忙将帘子放下,任林知繁如何哄他开帘子,他都不肯。
林知繁笑道:“马粪能清肺润燥,养阴益气!多吸吸也不错!”
“那二姐为何在脸上蒙一块青巾?”
“路上风大,一来是为了遮一遮飞扬的尘土,二来是为了挡挡春寒料峭,我畏寒。”
林太太这才想起一直趴在窗口的林小郎没有蒙面,就给他递了过去。
谁料这孩子又犯轴了。
“男子汉大丈夫,区区灰尘区区寒风,何须畏惧!”端的是巍巍高山,屹然不动。
林太太耐心等他一念叨完,动作利索地给他脸上蒙上青巾。
林小郎磕磕巴巴解释:“青巾蒙面非我意愿,但母之言不可逆,我素来懂事,不敢忤逆。”
林太太心里好笑,面上附和:“真是阿娘的乖乖儿。”
“真是阿姐的乖乖弟。”林知繁也跟着。
林小郎被捧得飘飘乎,愈发乖巧。
总算赶在午时,到了驿站修整。随行的管事领着车夫将马匹带到马厩补充粮草,林老爷下马车去同驿长寒暄一番,驿长早早就收到林老爷的来信,当即在门口候着。
林太太几人跟着驿卒来到后院歇息,院子依山而建很是空旷,中间还有座歇脚亭,周围植有杏花,若是夏日当是清爽又惬意。
可惜春寒料峭啊,她还没来得及多欣赏,便已钻进屋里。她一进屋,梅韵就给她拿了一件新的斗篷,把她身上穿的那件换下来烤一烤,除去寒气。林知繁靠在榻上微微休息,醒来却发现兔笼空空如也,梅韵烤着火打盹,她过去给梅韵盖了件外衣,添了些炭火,打开窗户,就出门寻滚滚去了。
林知繁沿着屋子外边寻了一圈,纠结了番,最终决定清嗓大喊:“滚滚!”
蹲在草丛里的林小郎听见了,抽空抬头回她:“二姐,我方才见滚滚往亭子跑去了。”说完,又低头观察蚂蚁搬家。
她抬脚往亭子走,亭子里有个身影虽背对着她,却让她莫名觉得有些熟悉。
她走近一看,竟是宋郎君。宋槐安背脊挺直,手捧书卷,腿上还趴着一个小东西。这小东西一只耳朵竖着,另一只耳朵垂着,软绵绵的一团正眯眼睡觉,好生惬意。
林知繁嘴角微微抽动,小东西分明是听见她的呼唤才竖起耳朵,竟还如此悠闲躺着,没有一丁点的回应,这气性真大。回去再收拾它!
林知繁抱歉地说:“叨扰宋郎君了,我这就把它领回去。”
“无妨。”宋槐安并未站起来,只是把书放一旁,然后将滚滚抱起来递给她。冷不防触到他冰凉的指间,林知繁手一颤。
她还没抱稳滚滚,它已跳下来,又跳到宋槐安的腿上,舒展了下腿脚,便稳稳的趴下。
“没良心的小东西,见异思迁,喜新忘旧!”林知繁在心里咬牙切齿。
罢了,那就让它再躺一会吧。
林知繁也不离开,在距离宋槐安一尺的位置坐下来,裹紧斗篷,眺望远处的山峰,细数亭前的杏花。
过了会,她觉得有些饿了,就从囊袋中拿出一块粟糕,正准备塞入口里,想起身旁还有一人,犹豫了下。
“宋郎君,吃糕点吗?”
一只玉笋般白皙柔嫩的手伸过来,指甲修得整整齐齐的,生得圆润可爱。
林知繁见他久久未做反应,想是顾忌男女有别,又准备收回去,结果手上一空。
“多谢。”粟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咽下去后舌间还停留有粟香味。
滚滚听到了嚼东西的声音,躺不住了,又跳回林知繁的身边,一双汪汪的大眼望向她,仿佛在说它也饿了。
林知繁又好气又好笑:“这会儿饿了就知道回来了?”早知道她就拿吃食来哄它,害得她吹了半响风。
这时林大郎走过来叫宋槐安收拾一下,准备赶路了,见到一旁还站着一个人,多看了几眼,但没多想,也一道叮嘱。
修整了半个时辰,人和马都休息得差不多了,该上路。驿长亲自送他们出门,又同林老爷寒暄了几句,林知繁在车里隐隐听到了一些。
林老爷说:“赵兄满腹才情不该隐隐于市,有机会当大展身手!”
驿长笑道:“有林官人这话,赵某此生无憾,隐隐于市也未尝是件坏事,休养生息,以便于伺机待发。”
林老爷含笑作揖告辞。
马车辚辚而行,接下来的路平缓了许多,灰尘也少了,林小郎又揭开车帘趴看外边的风景。
林知繁问:“阿娘,宋郎君怎突然要与我们同行?”
林太太叹气:“他要回埕县祭拜母亲,大郎怜惜他孤身一人,无人做伴,便邀他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也有个照料。”
宋槐安本不是南方人,他原是都城镐京人,祖籍在骊川,家中世代在京都做官,祖上更是出过宰相,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仕途也是蒸蒸日上。恰逢朝中征召使臣前往辽,商议两国边疆商贸之事,有不少大臣举荐年轻稳重的三司使、隶部侍郎宋拱辰,也就是宋槐安的父亲。宋拱辰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拘泥于条条框框。
他第一次出使,便凭借敏捷的思维和优秀的口才,让大安朝占据主导地位,获得商贸合作的优先发言权,顺利完成出使任务。第二次出使,即便辽多有刁难,也能够于危机四伏中完成任务。但第三次却因手下人在未与他商量的情况下,私自参与辽内部夺嫡的斗争中,不料东窗事发,辽主十分恼怒,但并未直接与大安兵戎相对,而是选择将大安的使者全部扣留下来,将参与夺嫡谋划的使者枭首弃市。
为避免交战,大安也只能忍气吞声,暂且接受,但希望辽主能够放了宋拱辰。辽诡言宋拱辰已畏罪自杀,实际上却企图降伏宋拱辰,但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概不理会,坚决不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后来各种诽言流传于世,有人坚信他还活着,有人觉得他应当是被杀害了,更有甚者认为他早已降伏归辽,享尽荣华富贵不肯回大安。
不料,有奸人借流言来大做文章,官家一怒之下将宋拱辰的家人判为流放,朝中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收回成命,才将流放改为逐出京城。
那会儿的宋槐安才十岁,他的母亲已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从京城到埕县路途颠簸,加上心情郁闷,提前早产然后血崩而亡。自此以后,宋槐安便只得与祖父相依为命,但前些年祖父又因病逝世了,二叔虽时常照拂他,但又怕惹婶娘不高兴,也仅是给他添些衣物罢了。山麓书院的陆山长与宋拱辰是故友,愤慨忠义之人却不得善终,亲自接宋槐安到身边教导。这九年来,宋槐安都住在山麓书院,祖父在世时,他每逢节假日还会回去,后来就只有祭奠亲人才会回埕县。
林知繁不再追问,只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格外出神。
林太太这几日忙里忙外的收拾要带的衣物和礼品,累了些,但嘴上脸上都是笑意。
临近出门之际,林太太又派人清点一次礼品,多了还好,可千万不能少,尤其是蜜饯、桃饼、糯米糕、米香等必备之礼,鸡鸭都得是双数,飞一只都得逮回来。林太太还是不放心,挽起袖子,非要亲自清点。
林知繁忙去拦住她,叹气:“阿娘你都清点七八遍了,连我的发髻都是双数,错不了!再晚一点,午时可就赶不到驿站了。”
她一大早还没睡醒便被林太太逼着早起,就为了头顶上的这个垂鬟分髾髻,她平日里只戴一枝玉簪,今日被迫戴了两枝银鎏金钗,头部一下子沉重起来,走路都能感觉到头上钗子在摇晃。等她清醒后,死盯住铜镜里的人,真是半点认不出。
林太太怏怏作罢,眼神却还在往上瞟。
林老爷从屋里走出来,安慰说:“城外的官道早前官府重新修缮了一番,比往日走起来顺畅许多,时辰来得及,再清点清点也无妨。”
合着她倒成了坏人,林知繁识趣闭上嘴。
林知繁跟林太太还有林小郎坐一辆马车,林太太还在指派下人安置物什,林小郎在一旁聆听林大郎和宋郎君谈话。林知繁就先行登上马车,一掀开车帘,就见滚滚趴睡在她准备的丝织枕头上。她先是一惊,旋即笑出声来,外边的人都望过来。
林大郎问:“二妹妹,你怎么了?”
“没事,就是有个不安分的小滑头。”
林大郎更是疑惑,但碍于宋郎君在,不好再追问,只得无奈解释:“我二妹妹惯来如此。”一惊一乍的。
梅韵好奇伸头一看,也跟着笑了。
“倒是会挑地方睡,我把它抱走吧。”
林知繁摆摆手:“无碍,它既然来了便带它一块去吧,你回院里拿笼子,再打包一些粮草带上就行。”她将枕头轻轻地往里挪了挪,才坐下来。
林太太安置好后,唤林小郎一同上马车,结果他死活不肯:“阿栩已经不是小孩了,才不要跟阿娘和二姐坐一块,我要跟大兄和宋哥哥坐一辆马车!”
林太太好说歹说,最后不得不拿出杀手锏:“你二姐说给你讲故事听。”
林小郎二话不说立马上车,那动作叫一个麻利。
林知繁一时无语住。
林太太好不容易哄好小的,也跟着上了马车,到林知繁的对面坐下来后,掏出丝巾擦擦脸颊两边的薄汗,不经意间暼到枕头上的动静,吓了一跳大喊了声。
林老爷和林大郎当即上前来问。
“怎么了?”
得知是滚滚后,两人又回去了。
林太太捂着心口,骂道:“小兔崽子也不提前跟我知会一声。”
骂人都一语双关。
林太太又道:“你既带上它,便自行照看好,莫教它跑了丢了,到时候可别跟我哭鼻子。”
林知繁软甜一笑:“不会的,有阿娘在,它可舍不得跑,阿娘也舍不得它丢!”
“贫嘴!”
那边林大郎同宋郎君解释是兔子,并没有什么大事,让他无需担忧,“我们家惯来如此。”喜欢一惊一乍的。
马车辘辘远去。
还未出城时,林小郎一路上都是揭开帘子趴在车窗口处观望街上稀疏的人流。有庵舍行者打铁板儿,循街报晓;有贩子用驴马驮麦面,从城外守门入城叫卖;亦有卖洗面水及煎点汤茶药者,闻钟而起。
待出城后,官道虽比之前平坦了许多,但仍有灰土随风漂浮,路上还有不少干马粪、干牛粪,车轮一撵,那味道便跟着往上飘来。林小郎猝不及防猛吃了一口,呛得他连打了几道喷嚏,忙将帘子放下,任林知繁如何哄他开帘子,他都不肯。
林知繁笑道:“马粪能清肺润燥,养阴益气!多吸吸也不错!”
“那二姐为何在脸上蒙一块青巾?”
“路上风大,一来是为了遮一遮飞扬的尘土,二来是为了挡挡春寒料峭,我畏寒。”
林太太这才想起一直趴在窗口的林小郎没有蒙面,就给他递了过去。
谁料这孩子又犯轴了。
“男子汉大丈夫,区区灰尘区区寒风,何须畏惧!”端的是巍巍高山,屹然不动。
林太太耐心等他一念叨完,动作利索地给他脸上蒙上青巾。
林小郎磕磕巴巴解释:“青巾蒙面非我意愿,但母之言不可逆,我素来懂事,不敢忤逆。”
林太太心里好笑,面上附和:“真是阿娘的乖乖儿。”
“真是阿姐的乖乖弟。”林知繁也跟着。
林小郎被捧得飘飘乎,愈发乖巧。
总算赶在午时,到了驿站修整。随行的管事领着车夫将马匹带到马厩补充粮草,林老爷下马车去同驿长寒暄一番,驿长早早就收到林老爷的来信,当即在门口候着。
林太太几人跟着驿卒来到后院歇息,院子依山而建很是空旷,中间还有座歇脚亭,周围植有杏花,若是夏日当是清爽又惬意。
可惜春寒料峭啊,她还没来得及多欣赏,便已钻进屋里。她一进屋,梅韵就给她拿了一件新的斗篷,把她身上穿的那件换下来烤一烤,除去寒气。林知繁靠在榻上微微休息,醒来却发现兔笼空空如也,梅韵烤着火打盹,她过去给梅韵盖了件外衣,添了些炭火,打开窗户,就出门寻滚滚去了。
林知繁沿着屋子外边寻了一圈,纠结了番,最终决定清嗓大喊:“滚滚!”
蹲在草丛里的林小郎听见了,抽空抬头回她:“二姐,我方才见滚滚往亭子跑去了。”说完,又低头观察蚂蚁搬家。
她抬脚往亭子走,亭子里有个身影虽背对着她,却让她莫名觉得有些熟悉。
她走近一看,竟是宋郎君。宋槐安背脊挺直,手捧书卷,腿上还趴着一个小东西。这小东西一只耳朵竖着,另一只耳朵垂着,软绵绵的一团正眯眼睡觉,好生惬意。
林知繁嘴角微微抽动,小东西分明是听见她的呼唤才竖起耳朵,竟还如此悠闲躺着,没有一丁点的回应,这气性真大。回去再收拾它!
林知繁抱歉地说:“叨扰宋郎君了,我这就把它领回去。”
“无妨。”宋槐安并未站起来,只是把书放一旁,然后将滚滚抱起来递给她。冷不防触到他冰凉的指间,林知繁手一颤。
她还没抱稳滚滚,它已跳下来,又跳到宋槐安的腿上,舒展了下腿脚,便稳稳的趴下。
“没良心的小东西,见异思迁,喜新忘旧!”林知繁在心里咬牙切齿。
罢了,那就让它再躺一会吧。
林知繁也不离开,在距离宋槐安一尺的位置坐下来,裹紧斗篷,眺望远处的山峰,细数亭前的杏花。
过了会,她觉得有些饿了,就从囊袋中拿出一块粟糕,正准备塞入口里,想起身旁还有一人,犹豫了下。
“宋郎君,吃糕点吗?”
一只玉笋般白皙柔嫩的手伸过来,指甲修得整整齐齐的,生得圆润可爱。
林知繁见他久久未做反应,想是顾忌男女有别,又准备收回去,结果手上一空。
“多谢。”粟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咽下去后舌间还停留有粟香味。
滚滚听到了嚼东西的声音,躺不住了,又跳回林知繁的身边,一双汪汪的大眼望向她,仿佛在说它也饿了。
林知繁又好气又好笑:“这会儿饿了就知道回来了?”早知道她就拿吃食来哄它,害得她吹了半响风。
这时林大郎走过来叫宋槐安收拾一下,准备赶路了,见到一旁还站着一个人,多看了几眼,但没多想,也一道叮嘱。
修整了半个时辰,人和马都休息得差不多了,该上路。驿长亲自送他们出门,又同林老爷寒暄了几句,林知繁在车里隐隐听到了一些。
林老爷说:“赵兄满腹才情不该隐隐于市,有机会当大展身手!”
驿长笑道:“有林官人这话,赵某此生无憾,隐隐于市也未尝是件坏事,休养生息,以便于伺机待发。”
林老爷含笑作揖告辞。
马车辚辚而行,接下来的路平缓了许多,灰尘也少了,林小郎又揭开车帘趴看外边的风景。
林知繁问:“阿娘,宋郎君怎突然要与我们同行?”
林太太叹气:“他要回埕县祭拜母亲,大郎怜惜他孤身一人,无人做伴,便邀他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也有个照料。”
宋槐安本不是南方人,他原是都城镐京人,祖籍在骊川,家中世代在京都做官,祖上更是出过宰相,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仕途也是蒸蒸日上。恰逢朝中征召使臣前往辽,商议两国边疆商贸之事,有不少大臣举荐年轻稳重的三司使、隶部侍郎宋拱辰,也就是宋槐安的父亲。宋拱辰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拘泥于条条框框。
他第一次出使,便凭借敏捷的思维和优秀的口才,让大安朝占据主导地位,获得商贸合作的优先发言权,顺利完成出使任务。第二次出使,即便辽多有刁难,也能够于危机四伏中完成任务。但第三次却因手下人在未与他商量的情况下,私自参与辽内部夺嫡的斗争中,不料东窗事发,辽主十分恼怒,但并未直接与大安兵戎相对,而是选择将大安的使者全部扣留下来,将参与夺嫡谋划的使者枭首弃市。
为避免交战,大安也只能忍气吞声,暂且接受,但希望辽主能够放了宋拱辰。辽诡言宋拱辰已畏罪自杀,实际上却企图降伏宋拱辰,但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概不理会,坚决不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后来各种诽言流传于世,有人坚信他还活着,有人觉得他应当是被杀害了,更有甚者认为他早已降伏归辽,享尽荣华富贵不肯回大安。
不料,有奸人借流言来大做文章,官家一怒之下将宋拱辰的家人判为流放,朝中大臣联名上书请求收回成命,才将流放改为逐出京城。
那会儿的宋槐安才十岁,他的母亲已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从京城到埕县路途颠簸,加上心情郁闷,提前早产然后血崩而亡。自此以后,宋槐安便只得与祖父相依为命,但前些年祖父又因病逝世了,二叔虽时常照拂他,但又怕惹婶娘不高兴,也仅是给他添些衣物罢了。山麓书院的陆山长与宋拱辰是故友,愤慨忠义之人却不得善终,亲自接宋槐安到身边教导。这九年来,宋槐安都住在山麓书院,祖父在世时,他每逢节假日还会回去,后来就只有祭奠亲人才会回埕县。
林知繁不再追问,只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格外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