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
“叮——”
刘诗雯从车窗前别开眼,看向背包里的手机,是母亲在家庭群里发来信息,喊她去相亲。
她粗粗看了一遍信息,核对了时间确保自己真有空闲,回复一句“知道了”。
她这一年被叫去相亲的次数变得越发频繁,与这种频繁对应的是父母多少开始为她的年龄而发愁。
显然她终于长到了所有人眼中该去爱,懂得爱的年龄。可她却俨然已失去了爱人的兴趣,如今一门心思就只有乒乓球,就只有对大满贯的渴望。
然后神使鬼差地,刘诗雯在微信的通讯列表向下滑,从不常用联系人列表里移出了张继科。
对话列表是空的,因为她上半年刚换了新手机。
如果要追溯他们的最后一条信息,那大概就是她今年元旦从他那里收到一句“新年快乐”。他很有可能是群发的,所以她并没有回复。
16年的新年他们在队里跨年,他喝得酩酊大醉拉着小朱唱劳什子《你最珍贵》,唱到最后直接把整个春晚闹崩了;17年的新年还是在队里,这回没喝,在乌泱乌泱一众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中,她故意为难他的定点发球,引来一片心照不宣的起哄;18年他们分手,他有了新的女友,淡出了赛场,原本以为不会怎么见到了。总局在这时了下了通知指定他俩一起去三亚分会场参加央视春晚,最后还是得一起过年。奶奶的。
这就是命运的恶趣味与幽默感所在。
想要够上的时候死活够不上,不想够上的时候非要把他们两个凑一块儿。什么玩意儿。
就说17年年末的靖西“丝路杯”开球仪式,她在活动开始的前一个月便接到了总局的通知。显然上面的人消息不大灵通,指不定还要为自己做了个极好的决策而沾沾自喜一会儿,因为既照顾了活动主办方的面子,又撮合了一对璧人,却浑不知璧人早已各奔东西。
刘诗雯和张继科在某个晚上被拉进同一个工作群里,靖西那边对接的工作人员显然非常激动:“@张继科 @刘诗雯,欢迎二位,欢迎欢迎!”后面还跟随了烟花表情数枚。
刘诗雯看着手机屏幕还在犹豫着需不需要立即回复,那边张继科已经大大方方地回复了“谢谢”二字,附了一串笑脸,显然心情不错。
她盯了那条消息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赶紧从表情库里找了个卡通表情包发送。
那时距离天津全运会的那场决裂已经过去两个月,他们已经两个月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论是同在球馆的顶棚之下,还是在任何一个社交软件上。
她也早已从不同人口中或多或少听说了他那些甚嚣尘上的花边新闻,她知道那是个生得极美的女星,她甚至看过那女星主演的电视剧。
电视剧,大抵以后不会再看了;桃心项链,大抵以后也不会再戴了。
她望着自己那个紧随在他消息后的表情包,深深后悔于自己刚刚的犹豫。
但除了她自己,没有人察觉到任何异常,有更多的人跟在他们发出的消息后面表示欢迎,那两条信息很快就被顶了上去,就像一滴水隐没于海那样稀松平常。
热热闹闹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对接人员把活动的策划流程发到群里,大概告知他们关于开球仪式,捐助仪式,仪式发言,仪式后晚宴等种种细节;最后又宽慰他们,不记得也没关系,知道他们平常都忙,到时候会有主持人和礼仪小姐引导他们,因此不需要做太多准备。
刘诗雯点开策划文档,内容几乎是事无巨细,连表演赛前后的流程也都清楚用文字表达了:“……音乐起,表演赛结束,追光灯台前定点,运动员握手后退场。”
她看见“握手”两个字的时候近乎眼皮一跳,退出文档却发现张继科已经在群里和工作人员侃起了大山,她就只能眼看着他们刷屏,终于熬到他说出那句“辛苦了!12月见!”之后,才得以跟上一句“辛苦了”。
她疑心自己中了邪,不然为什么要对回复信息的事谨慎至此。
明明只是两条信息而已。
从进群到聊天结束整整十五分钟,好像只有她一人陷在情绪的怪圈之中无法自拔。而他自在随意地周旋于同旁人你来我往的社交之中,好像一点也不为要和决裂不久的前女友同台而尴尬,只当这是与普通队友的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合作。
然后她迅速反应过来,手机熄了屏,反出她唇边一抹自嘲的笑意。
是了,这本就是与普通队友的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合作。
去靖西的前一天晚上,刘诗雯甚至还在上海松江打乒超。第二天她又起了个大早,一路换乘飞机和动车,一直到晚上五六点才抵达丝路杯的会场。
醒得太早加上舟车劳顿,她差点又在去靖西体育馆的大巴上睡着,得亏最后随行的工作人员将她摇醒。
她望了一眼窗外才发现车已经到了体育馆工作人员通道外,现下暮色四合,从广场到馆内一片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只是隔着窗听起来有些模糊。
“雯姐,进去之后会有人接应你。”那挂着工作牌的姑娘转头看了她一眼,笑起来,“不忙着整理,在后台会有化妆师帮你化妆和扎头发的。”
她也回一个笑,一面下车一面继续用钢丝夹将睡乱了的头发重新别好。
毕竟是冬日夜晚,一下车便是冷风扑面,刘诗雯裹紧了棉袄,单肩挎包又要去照顾头上的发夹,手忙脚乱间一个转脸便看见了张继科前呼后拥地往她这个方向走过来。
这是个不打也得打的照面,尽管她来此之前已经预设过无数遍,但到真要落实的这一刻却还是手脚下意识僵硬起来。
那感觉像直面慢镜头下凌空而来的一柄重锤,心已了然是躲不过的,身体便只能开始预感痛,觉察痛,等待痛。
她就这么站在原地静静等待着。而他从簇拥他的人堆里抬起头来,望向她。
然后,他向着她笑起来。
那一刻仿佛重锤精准落下,她的心也像猛然被砸入没有声音和光线的深海。
张继科在她面前停住,朝着她伸出手来,她几乎是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
“不需要帮忙拿包吗?”他抬眼望她,口气熟稔又自在,“不是匀不开手?”
“我自己拿得过来。”
“那行。”他点点头,指指通道大门,“我先进去了,一会儿见。”
他们最后一架吵得那样难看,而如今却像被尽数抹去,恍若从未发生过。
整个仪式的流程与策划书上所写的大差不差,他们一整晚所做的不过就是等待,然后上场发言,再等待,然后上场表演。
“马龙是在看题词板?”
候场的时候,大荧幕上在播放队里为丝路杯录的宣传片,张继科看得认真,随意扭过头来问她。
“嗯,是吧。”她被冷不丁一问,没缓过神来。
“时间真快,他孩子都有了。”他又百无聊赖地转回去。
马龙的儿子昨天刚出生,她今天下午在动车上打开微信才看到队里刷了屏的红包和信息。
她挂在尾巴上送了句祝福,被群起而攻之嘲笑反射弧过长,并被夺命连环@要求发红包。红包抢完之后点进去一看,张继科俨然挂在榜单第一,手气最佳。
他真是一点儿也不避嫌。
她心中忽地就冷下来:急什么?我看你也快了。
活动流程一切照常,唯一的岔子是在表演赛的最后他突然冲上球台,但她凭借着对他的了解几乎立即反应过来,不慌不忙往后撤了两步。
这是场出色的表演赛,他们配合得如此默契,相处得如此体面和谐,有那么一刻刘诗雯甚至觉得,那个说着“晚安”自她房门黯然离开的男人在出了门之后一定是跌进什么断次元去了,而眼前的这个男人大抵是他的赝品,陌生坦荡得令她无所适从。
灯光定点,他们握手。尖叫,掌声,连续的快门与闪光灯,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她今天依然在总体上保持着矜持得体,虽然她不知道在握手的时候为什么要跟着他把球拍从右手换到左手,她也不知道为什么灯光熄灭的时候要下意识跟着他走——
定睛一看,他原是要把球扔给那些跟随他而来的粉丝,他原是要走进那些属于他的尖叫,欢呼与掌声中去。
于是她掉了头,与他背道而行,走回候场的地方去。
就这么几步路,她却觉得越走,心越空。尖叫声还在犹如海浪般向她拍打而来,她凭借着背后的声音强弱判断出来他一定又绕场一周了。
她甚至想过提前退场,但她不能,她就只能站立在暗处,用双眼这么看着,用双耳这么听着,这场恣意张扬且与她毫无干系的人生。
刘诗雯从车窗前别开眼,看向背包里的手机,是母亲在家庭群里发来信息,喊她去相亲。
她粗粗看了一遍信息,核对了时间确保自己真有空闲,回复一句“知道了”。
她这一年被叫去相亲的次数变得越发频繁,与这种频繁对应的是父母多少开始为她的年龄而发愁。
显然她终于长到了所有人眼中该去爱,懂得爱的年龄。可她却俨然已失去了爱人的兴趣,如今一门心思就只有乒乓球,就只有对大满贯的渴望。
然后神使鬼差地,刘诗雯在微信的通讯列表向下滑,从不常用联系人列表里移出了张继科。
对话列表是空的,因为她上半年刚换了新手机。
如果要追溯他们的最后一条信息,那大概就是她今年元旦从他那里收到一句“新年快乐”。他很有可能是群发的,所以她并没有回复。
16年的新年他们在队里跨年,他喝得酩酊大醉拉着小朱唱劳什子《你最珍贵》,唱到最后直接把整个春晚闹崩了;17年的新年还是在队里,这回没喝,在乌泱乌泱一众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中,她故意为难他的定点发球,引来一片心照不宣的起哄;18年他们分手,他有了新的女友,淡出了赛场,原本以为不会怎么见到了。总局在这时了下了通知指定他俩一起去三亚分会场参加央视春晚,最后还是得一起过年。奶奶的。
这就是命运的恶趣味与幽默感所在。
想要够上的时候死活够不上,不想够上的时候非要把他们两个凑一块儿。什么玩意儿。
就说17年年末的靖西“丝路杯”开球仪式,她在活动开始的前一个月便接到了总局的通知。显然上面的人消息不大灵通,指不定还要为自己做了个极好的决策而沾沾自喜一会儿,因为既照顾了活动主办方的面子,又撮合了一对璧人,却浑不知璧人早已各奔东西。
刘诗雯和张继科在某个晚上被拉进同一个工作群里,靖西那边对接的工作人员显然非常激动:“@张继科 @刘诗雯,欢迎二位,欢迎欢迎!”后面还跟随了烟花表情数枚。
刘诗雯看着手机屏幕还在犹豫着需不需要立即回复,那边张继科已经大大方方地回复了“谢谢”二字,附了一串笑脸,显然心情不错。
她盯了那条消息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赶紧从表情库里找了个卡通表情包发送。
那时距离天津全运会的那场决裂已经过去两个月,他们已经两个月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论是同在球馆的顶棚之下,还是在任何一个社交软件上。
她也早已从不同人口中或多或少听说了他那些甚嚣尘上的花边新闻,她知道那是个生得极美的女星,她甚至看过那女星主演的电视剧。
电视剧,大抵以后不会再看了;桃心项链,大抵以后也不会再戴了。
她望着自己那个紧随在他消息后的表情包,深深后悔于自己刚刚的犹豫。
但除了她自己,没有人察觉到任何异常,有更多的人跟在他们发出的消息后面表示欢迎,那两条信息很快就被顶了上去,就像一滴水隐没于海那样稀松平常。
热热闹闹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对接人员把活动的策划流程发到群里,大概告知他们关于开球仪式,捐助仪式,仪式发言,仪式后晚宴等种种细节;最后又宽慰他们,不记得也没关系,知道他们平常都忙,到时候会有主持人和礼仪小姐引导他们,因此不需要做太多准备。
刘诗雯点开策划文档,内容几乎是事无巨细,连表演赛前后的流程也都清楚用文字表达了:“……音乐起,表演赛结束,追光灯台前定点,运动员握手后退场。”
她看见“握手”两个字的时候近乎眼皮一跳,退出文档却发现张继科已经在群里和工作人员侃起了大山,她就只能眼看着他们刷屏,终于熬到他说出那句“辛苦了!12月见!”之后,才得以跟上一句“辛苦了”。
她疑心自己中了邪,不然为什么要对回复信息的事谨慎至此。
明明只是两条信息而已。
从进群到聊天结束整整十五分钟,好像只有她一人陷在情绪的怪圈之中无法自拔。而他自在随意地周旋于同旁人你来我往的社交之中,好像一点也不为要和决裂不久的前女友同台而尴尬,只当这是与普通队友的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合作。
然后她迅速反应过来,手机熄了屏,反出她唇边一抹自嘲的笑意。
是了,这本就是与普通队友的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合作。
去靖西的前一天晚上,刘诗雯甚至还在上海松江打乒超。第二天她又起了个大早,一路换乘飞机和动车,一直到晚上五六点才抵达丝路杯的会场。
醒得太早加上舟车劳顿,她差点又在去靖西体育馆的大巴上睡着,得亏最后随行的工作人员将她摇醒。
她望了一眼窗外才发现车已经到了体育馆工作人员通道外,现下暮色四合,从广场到馆内一片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只是隔着窗听起来有些模糊。
“雯姐,进去之后会有人接应你。”那挂着工作牌的姑娘转头看了她一眼,笑起来,“不忙着整理,在后台会有化妆师帮你化妆和扎头发的。”
她也回一个笑,一面下车一面继续用钢丝夹将睡乱了的头发重新别好。
毕竟是冬日夜晚,一下车便是冷风扑面,刘诗雯裹紧了棉袄,单肩挎包又要去照顾头上的发夹,手忙脚乱间一个转脸便看见了张继科前呼后拥地往她这个方向走过来。
这是个不打也得打的照面,尽管她来此之前已经预设过无数遍,但到真要落实的这一刻却还是手脚下意识僵硬起来。
那感觉像直面慢镜头下凌空而来的一柄重锤,心已了然是躲不过的,身体便只能开始预感痛,觉察痛,等待痛。
她就这么站在原地静静等待着。而他从簇拥他的人堆里抬起头来,望向她。
然后,他向着她笑起来。
那一刻仿佛重锤精准落下,她的心也像猛然被砸入没有声音和光线的深海。
张继科在她面前停住,朝着她伸出手来,她几乎是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
“不需要帮忙拿包吗?”他抬眼望她,口气熟稔又自在,“不是匀不开手?”
“我自己拿得过来。”
“那行。”他点点头,指指通道大门,“我先进去了,一会儿见。”
他们最后一架吵得那样难看,而如今却像被尽数抹去,恍若从未发生过。
整个仪式的流程与策划书上所写的大差不差,他们一整晚所做的不过就是等待,然后上场发言,再等待,然后上场表演。
“马龙是在看题词板?”
候场的时候,大荧幕上在播放队里为丝路杯录的宣传片,张继科看得认真,随意扭过头来问她。
“嗯,是吧。”她被冷不丁一问,没缓过神来。
“时间真快,他孩子都有了。”他又百无聊赖地转回去。
马龙的儿子昨天刚出生,她今天下午在动车上打开微信才看到队里刷了屏的红包和信息。
她挂在尾巴上送了句祝福,被群起而攻之嘲笑反射弧过长,并被夺命连环@要求发红包。红包抢完之后点进去一看,张继科俨然挂在榜单第一,手气最佳。
他真是一点儿也不避嫌。
她心中忽地就冷下来:急什么?我看你也快了。
活动流程一切照常,唯一的岔子是在表演赛的最后他突然冲上球台,但她凭借着对他的了解几乎立即反应过来,不慌不忙往后撤了两步。
这是场出色的表演赛,他们配合得如此默契,相处得如此体面和谐,有那么一刻刘诗雯甚至觉得,那个说着“晚安”自她房门黯然离开的男人在出了门之后一定是跌进什么断次元去了,而眼前的这个男人大抵是他的赝品,陌生坦荡得令她无所适从。
灯光定点,他们握手。尖叫,掌声,连续的快门与闪光灯,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她今天依然在总体上保持着矜持得体,虽然她不知道在握手的时候为什么要跟着他把球拍从右手换到左手,她也不知道为什么灯光熄灭的时候要下意识跟着他走——
定睛一看,他原是要把球扔给那些跟随他而来的粉丝,他原是要走进那些属于他的尖叫,欢呼与掌声中去。
于是她掉了头,与他背道而行,走回候场的地方去。
就这么几步路,她却觉得越走,心越空。尖叫声还在犹如海浪般向她拍打而来,她凭借着背后的声音强弱判断出来他一定又绕场一周了。
她甚至想过提前退场,但她不能,她就只能站立在暗处,用双眼这么看着,用双耳这么听着,这场恣意张扬且与她毫无干系的人生。